陕北有羊道

2023-06-15 20:11高守军
新西部 2023年1期
关键词:榆林文化

“羊道盛筵”兴盛于大明,留存至今的古谱技法中存有30多道菜。“中华陕北羊道宴”把羊从头到蹄、从里到外、从肉到骨分割精细,配以特色食材,采用独特烹制技法,极大丰富了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书少牢,吃羊道彰显传统。

颂庖人,留厨艺古为今用。

羊,又称“少牢”(古时对羊的称谓),食材也。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能够暖中祛寒、温补益气、开胃健脾。山羊属凉,绵羊属热。道,指规矩、道亦有道,大道无边。所谓“羊道”就是从零到总,从单一复合,以羊为食材主料,配以其他食用原料,做成味美质佳的菜肴,同时注重营养、食、疗兼备。简言之,“羊道”即食羊之规矩,道亦有道,大道无边。

羊道起源

羊道或许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祭祀是古代重要的通神仪式,是人与神、人与祖先沟通的一种庄严手段。用羊来做祭祀,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的意义有较大的差别。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则主要寓意于羊之“美”——肉与奶之鲜美、皮与毛之温暖,人喜欢,送给神,神也会喜欢。所以在古代的祭祀礼仪中,羊是少不了的隆重而肥美的祭祀品。《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仪礼·少牢馈食礼》记述了诸侯之卿大夫祭祖之礼的详尽内容,此礼也是周礼五礼中的吉礼,周礼中就以太牢、少牢作为祭祀最高礼食,太牢即“牛羊豕”为主的祭祀礼,少牢即“羊豕”为主的祭祀礼。当然并不是只要称之为太牢就三牲具备,事实上,只要有牛做祭品,就可以称之为太牢。《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载:“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可见,在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中,祭祀也是分等级的,诸侯王用牛来做祭祀品,称士大夫用羊来做祭祀品。《山海经》记载,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战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代表我国古代最高技艺的青铜器,也正是用于祭祀的。五鼎正是为盛放祭品而特别制造的。五鼎之首,是专用于放羊的重器,《周礼·周官》记载,周代还专设了为少牢祭祀名为“羊人”的官职,专门执掌羊牲及割牲等事。

旧时,北方一带文人学士多用羊来祭魁星。魁星乃主管科举文运之神灵,是北斗七星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的总称。道教则称此四星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因四星排列如方斗,是北斗之首,故又称“斗魁”或“魁”,也称璇玑。北方一带多有魁星庙,而庙中魁星的雕像是赤发蓝面,丑陋不堪,左手拿斗,右手提笔。据神话传说,封建时代进举科考只要牵羊祭祀,魁星会用方斗量量你的才能,然后用巨笔点点额头,则必中榜。陕北佳县白云山之巅有座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魁星阁,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一文人学士都在此举行祭礼活动——羊道会,届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迎供仪式的同时,伴随着制作品尝羊道宴,并吟诗、作赋、放歌、泼墨、对弈等等。由此可见,祭祀文化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起之一。

追溯榆林羊道

羊肉是榆林人饮食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把羊从头吃到蹄、从五脏六腑吃到皮肉、再到骨、到髓、到乳、到血、配以其它食材,以陕北菜系烧、煮、炖、烩、炒、蒸、炸等独特烹制技法,形成吃羊之规矩,俗称“全羊宴”。

在榆林,给羊肉赋予丰富内涵、上升到“道”文化的高度,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据《明史·武宗本纪》载:武宗“冬十月戊辰,帝渡河。己卯,次榆林。十一月庚子,调西官厅及四卫营兵赴宣、大。壬子,次绥德,幸总兵官戴钦第。十二月戊寅,渡河,幸石洲”。明武宗于正德十三年(1518)十月即榆林筑城五十三年后,來到这个大明王朝的“九边重镇”,一住就是三个月,乐不思京。其间所为、所住、所食如何?据《榆林市志》1996版,《文物志》第687页记载,武宗皇帝巡边,到榆林居住三月之余,纳延绥总兵戴钦之女为妃,行宫设在榆林城内太乙神宫(即今“凯歌楼”)上。随行的皇宫御厨和戴总兵府的官厨,以及当时榆林民间名厨三方通力合作,制成以羊为主的席面贡奉武宗皇帝。当时厨师们费尽心思,制作了108道菜,把武宗皇帝吃得龙颜大悦,于是御赐“羊道”二字,以作表彰。并赐戴钦总兵上方宝剑,挂征西将军印。戴氏声威显赫一时,在榆林东山兴建了戴氏宗祠。

因为武宗皇帝,以羊为食材主料的“皇家御宴”便诞生在边塞榆林了。武宗皇帝回京后,北京也大兴羊道宴席,盛红楼、盛宾楼名噪一时,成为当时京城皇族、达官品尝羊道的重要地方。

明武宗御赐的“羊道”二字,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含义。

羊道,即关于社会生活中养羊、食羊的行为规范。羊是与上古先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食物,羊伴随着中华民族步入文明,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汉代许慎解释“羊”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在中国,美的本义和审美意识,都是从吃起源的。味觉审美意识,是人类其他审美的先河。对味觉审美的崇拜,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源泉。由“羊”字组合并引申的意义,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如,羊、祥通假,“吉祥”也可以说成“吉羊”,是“祥瑞”的象征。古人年初在门上悬羊头,交往中送羊,以羊作聘礼,都是取吉祥之意。西汉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礼用之。”如“孝”字,羔羊跪乳被人们赋予了“至孝”和“知礼”的意义。《春秋繁露》云:“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所以羊也是古代祭祀的礼食。如“善”字,口中有羊,美善事矣。《说文》有“美与善同义”之说。故《诗经》中有《羔羊》一诗,用羔羊比喻品德高尚的卿大夫。如“群”字,从“君”上“羊”下,君子率领一伙人聚在一起。合群,是羊的一个重要特性。《说文》徐铉注:“羊性好群。”由此产生“群众”,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群体的特征。总之,汉字就像文化的化石标本,记载着古文化和古人的观念。

道,《说文》云:“所行,道也。”引申为行为规范。“羊道”之道,最少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规矩秩序。《国语·楚语下》云: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在古代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贵族化的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肉食在食物系统中不同的地位等级,与人的级别地位息息相关,并与之形成一系列社会生活行为规范,一直影响中国几千年。

二、和合思想。《管子》一书里将“和”“合”并举,对“和合”做了系统的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这里的“和合”主要是对人事的处理,被赋予了精神力量,含有很强的道德意味。“和合”是中华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着中华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华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其内涵是尚和合、求大同、和而不同、和谐相处。陕北羊道是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合的结晶。明朝皇族出身安徽,淮扬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与黄河流域榆林养殖的羊及其折射的饮食文化相结合,正是“和合”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方法技艺。烹饪技术是一门艺术性和科学性兼备的技术。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集中了全国各民族烹饪技艺的精华,综合了多种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定的地域性、历史的传承性等特征。中华美食在选料、口味、制法和风格上形成了地域差异,地区的美食文化在一定时空中构成了中华美食文化时空系统。明朝武宗时期,从淮扬到京城,再到榆林,三地的烹饪技艺,在羊道制作上融合、创新、累积、演化、传播,生动地展示了“羊道御宴”在明代的最高水平。

毋庸置疑,羊道,曾经是明朝的皇家食谱之一,只不过是在榆林形成了定制而已。因此,“羊道御宴”是古代榆林饮食文化的巅峰之作,至今无出其右。

复兴榆林羊道

“羊道盛筵”兴盛于大明一朝,衰落于有清一代,湮没于百年近代。因朝代更替,加之羊道菜肴制作烦琐、食之讲究,原本誉满京城的“羊道御宴”逐渐被世人淡忘,留存至今的古谱技法中仅存30多道菜。榆林作为全国非牧区第一养羊大市,食羊不但没有继承、创新,反而倒退在单一粗放的涮、烤、炖等普通吃法上,实在令人遗憾。

我是土生土长的榆林老城人,从小就接受榆林老城文化的熏陶,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2011年响应政府的号召,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建成供水、供电、防疫设施齐全的省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肉羊养殖规模达2000只,年出栏1000只。养殖场投产后,我总觉得我们现在吃羊肉方法太简单、太粗放,并且浪费严重——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榆林老城人吃羊肉是很少浪费的。这就成为了我的一块心结,羊身上的很多东西可以成为产品、成为美味的食材,却被扔掉了,同时还造成了养羊经济效益不佳的局面。

2015年我通过榆林著名的画家王生才,认识了羊道的发起人刘瑞平(美食学者)和郝建光(当时榆林餐饮业商会会长)先生,其实当时我对餐饮行业是一窍不通,对榆林饮食的印象基本上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中。听了他们的介绍后,我对羊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想着复兴昔日闻名天下的“羊道御宴”,想将羊肉从单一粗放的涮、烤、炖等普通吃法中解救出来,同时还可以提高养羊人的经济效益。为了让羊道发扬光大,我收购了羊道公司和他们前期研发的部分专利。

成功收购后,我并没有急着开店,而是组建了一个研发团队对羊道进行了更深入地挖掘和抢救。在这一过程中,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查史书、找資料,走访老厨师、营养师、美食专家,拜访民俗学者、文化名人,在羊道菜谱的收集编撰过程中,我带领研发人员跑遍大江南北,先后品尝研究了北京的全羊席、洛阳的水席、银川的烤全羊、西安的羊肉泡、广州的阉公羊、新疆的羊肉手抓饭、海南的东山羊、东北的酸菜羊、内蒙的手抓羊、重庆的黑山羊、西藏的藏羊干、珠海的羊肉藕煲、山东的羊肉汤、成都的火锅羊肉等20多处的食羊大法。

在研发和挖掘羊道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羊道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坚守地方特色,始终坚持以“榆林古城老味”为核心,坚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乡党》,原意为:“粮食要做得可口好吃,肉食要做得细致入味。”从整篇文章理解,“精致好吃、细致入味”,才能对得起种粮养畜之人的辛勤付出,才不会浪费食物,更让食者心情愉悦、身体健康。羊道在形成规范后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把羊从头到尾,从里到外分成上百档,分档取材,精心烹调,绝不浪费可食之处。

羊道在研发和挖掘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承羊道的灵魂就是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羊道饮食文化是榆林古城餐饮人从餐饮经营、菜品制作、饮食礼节、饮食禁忌、饮食风格中所创造的,以羊为主料的饕餮盛宴。羊道饮食文化以明武宗在榆林食羊道三月余为历史背景,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角度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食羊不见羊,196道菜的菜名均不出现羊字,而是以色、香、味、形分档原料,吉言好礼、典故寓言、诗词雅赋结合养生含义而取,赋予每个菜名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妙不可言。例如:鸣锣开道、鸿运当头、玉竹望风坡、两情相悦、玲珑宝塔、鱼跃龙门、步步莲花、千里奔月、金秋贡菊、千秋基业、皇恩浩荡、太极秦仓、白里透红、花菇麒麟顶、珍珠丸子、八仙过海、七孔灵台等不胜枚举。

经过前后十多年的挖掘、抢救、整理、研制,终于实现了历史上的羊道菜肴传统制法和现代加工工艺、现代营养学理念的完美融合,使菜谱系统化、标准化,形成了“中华陕北羊道宴”三大系列,共196道菜品,其中“羊道御宴”108道菜,“羊道官府宴”34道菜,“羊道全羊宴”54道菜。把羊从头到蹄、从里到外、从肉到骨分割精细取之,配以特色食材,采用独特烹制技法,精心秘制,色、香、味、形、名俱全,极大地丰富了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园地的一朵奇葩。

榆林羊道的特点

1、由俗入雅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与内蒙古、宁夏、山西毗邻。蒙汉民族长期交往,杂处融合,饮食重荤轻素,“五味调和”就地取材易,从古至今祭祀、寿宴、婚丧嫁娶、生辰满月、待人请客均以羊肉为主,从民间到地方官员都以食羊的系列菜肴为荣。榆林风俗民情古朴,逐步形成独具边塞风味的四大节、八小节、七十二个渣渣节。每个行会均有固定的地址和指定祭祀的日子。如每年三月二十七是东岳大帝圣诞之日,七月二十一是佳县白云观的魁星圣诞之日,餐饮行会在这些特别的日子举办活动,文人墨客吟诗作对,民间厨师相互观摩,专业人士评定优劣。但传统烹制,无非是涮、烤、炖,单一粗糙,游牧风俗重。

羊道烹饪手法多样,烧、煮、炖、烩、炒、蒸、炸、熘等更加丰富。从用餐程序上看,“羊道御宴”从早晨开始,第一轮上各种眼花缭乱的手抓碟、爽口菜,休息时听榆林小曲,正菜从“鸣锣开道”起共108道止。中间饮茶、吃酒、听堂会、赋诗吟词、说古论今活跃气氛,还有官员大臣筵、民间筵席均按程序进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套路。筵席精细讲究,大气磅礴,韵致高雅,不愧为榆林第一大宴。

2、四季有别

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一大特征。羊道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对时料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彩凤眼”的做法,夏多用莲藕,莲藕能消热止渴;秋多用山药,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春多用竹笋,竹笋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冬多用蘑菇,蘑菇味甘,性平,无毒。选料上要求精准,配料合理,富含营养,可口健康。对于全羊的各个部位和每个菜肴的选料相当的准确,如:“泰极秦仓”是选头部的腮花肉;“如意探灵芝”是选鼻头肉;“玲珑宝塔”是选羊的心;“敲肉三丝汤”选用的是夹心肉,各个部位均有它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3、講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技术精湛,讲究菜肴美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羊道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一个红萝卜,还是一棵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螺丝扣肉”在当年武宗皇帝食用时名字叫“饕餮纹”。后来因为其形状呈“回”字,又因为厨师的刀工是一圈一圈的刀法,呈螺丝状,又称其为“螺丝扣肉”。做这道菜的用料非常讲究,羊必须在22.5-25公斤的范围内。

4、注重情趣

羊道烹饪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每个菜名都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5、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如:“盐水椒肝”。羊肝是最具独特性质的食材。从化学角度讲,其中含有脂溶性维生素,具有抗传染病,抗眼花、干眼症和明目的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材。在羊道制作中所选用的陕北当地独特的佐料、调料以及特殊配方,对菜肴独特的味道和药性有着关键的作用。如陕北山地红葱,既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发表通阳、解毒调味、预防胃癌及多种癌症的作用,又有改腥减膻的作用。本地产佐料地椒草,有“陕北三宝”之称,具有清凉防暑、祛风解表、行气止痛、滋胃润肺之功效。同时羊长期食用后,羊肉质香而无膻味,老百姓称之为“香草羊”。

经过前后十多年的挖掘、抢救和实体店的运营,羊道已自成一体,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饮食体系,无论从取材分档、加工、制作、烹调还是宴席分类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结合陕北独特的地理特点和明武宗食羊道三月余的历史背景,从而形成了以餐饮文化、宫廷文化、药膳文化、中医文化、道教文化、酒令文化、陕北文化、茶文化为一体的八大文化内涵的“中华陕北羊道”餐饮文化。

作者简介

高守军 榆林浩瀚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榆林市羊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潞源交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猜你喜欢
榆林文化
文化与人
榆林感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走榆林
三角有理函数不定积分的求解
榆林抿尖
谁远谁近?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