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2023-06-15 21:29稂志峰
学周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

稂志峰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其目的是上好每一节历史课,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力争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着重论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9-012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40

高中历史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3+1+2”的高考模式的实施,历史学科作为“1”中的选择之一重要性有所提升。受此影响,学校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重视。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这也意味着如果还是采用旧有的讲授法教学,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或者机械式“刷题”无法满足新课程的要求,甚至还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很多教师的关注目标和追求。那么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有效教学呢?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应该具备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学生能够了解具体的史实、主要的历史概念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看待历史现象;学生在课堂上有质疑意识;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适当补充不同的观点和史料拓展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对学生表现及时进行激励和评价,激发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正确历史探究方法指引下,尝试独立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此为目标开展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尝试,希望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一、充分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国民间有句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新高考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是新事物、新挑战,特别是对新的统编版教材的使用,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到了一定的困惑。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目前是分成了三部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编排体例上来看,必修课程是以通史“纲要”的形式给学生呈现中外历史发展的主线,而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是从专题的角度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大板块来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因此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高中历史都有一定的变化,这必然要求教师摒弃教学中的“经验主义”思维,通过细致研究、精心准备来备好每一节课,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具体来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首先,要重视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新教材内容多,与课时要求存在冲突;历史概念多、结论多且表述抽象;史料较为精简,注解较少,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每一课的编排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除了正文部分,还有较多的辅助性学习资源,如学习聚集、思考点、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如何全面、有效、合理地应用教材中的资源非常关键。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要準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重视发挥教师教学用书的辅助备课的功能,它不仅对新教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开展课堂教学的具体建议,如每一课的教学立意、子栏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内容的取舍,还有栏目内容的取舍要求,这对于刚刚应用新教材的教师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其次,要重视教研的力量。“同行快,众行远。”教师个体在备课的过程中,看待问题容易出现局限性,也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问题。对此,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习非常有必要。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不仅“同头”教师要经常保持备课交流,同组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每周的集体教研时间就个人准备的新授课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应该是不限年级,也就是高一、高二、高三的历史教师都可以参与,商讨教学内容,敲定教学方案,共同学习历史学科前沿问题,研究高考动向,力争每节课都要链接高考考点。

最后,要重视备学生。教与学是一体的,二者互相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一方面要了解学情,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了解学情一定要全面,例如在高一阶段,教师就要了解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难点等内容,力争在课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参与课堂做好准备。在学生预习环节,为了提升预习的实效,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要细读教材之外,还可以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升预习的针对性。

二、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教学目标是指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由原来的三维教学目标上升到素养目标层面,即在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此,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应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定制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前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在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与学习主题契合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这课内容时,教师根据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可以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运用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分析西方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进而明确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结合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这样就明确了教学的方向,而不是使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素养目标的提出,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机械性。首先,死板地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分离,实际上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完全是基于课程标准,对于学情的考虑较少或者不充分,并未真正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削弱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最后,重视教学目标的可检测性,通过有效的练习或者学生解决问题能够衡量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避免教学目标的制定仅仅停留在纸面层面。

三、优化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它既不会凭空形成,也不是依靠灌输就能够实现,需要通过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能够灵活联系和运用所学知识,逐步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与技能,能够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和发展地看待历史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但是从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说,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以过去已经发生的内容为主,其过去性的特点以及空间上的距离很容易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困惑。而从学生自身来看,因为初中历史长期被放置于“副科”的位置,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存在短板;但新教材简练、抽象地陈述历史的方式无疑又给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带来了难度。在此背景下,教师如果还是以单一的讲授法教学进行单向输出,往往会使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影响了学生主动性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要重视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法,给学生参与课堂进行体验和探究的机会。首先,要重视历史与学生已有认知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的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带来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在语文上已经学习的《陈涉世家》这课,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识到秦朝过于强调“法治”甚至是严刑峻法给社会治理带来的问题,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其次,要重视联系社会热点。在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时,教师可以从当前的英国社会热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国葬”以及“特拉斯内阁的下台”为例,让学生以“政治家”的身份来具体分析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议会、首相之间的关系,这也能够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再次,开展“先学后教”的教学活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积累,教师面面俱到的讲授不仅耽误了时间也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自学、互学,再针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重点探究,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史料的应用,而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呈现答案,坚持“论从史出”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会有很大帮助;最后,要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历史认识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对历史信息掌握的基础上,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宽历史学习源,如文字史料、图片史料以及视频资源等,还能够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搜索相关的资源,尝试独立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都有帮助。

四、重视整合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历史新教材内容多、辅助教学资源也比较丰富,如果教师仅仅是死板地教教材,不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容易使学生感觉到繁杂混乱,也难以抓住重点。从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意见来看,在每一课的学习建议中都有取舍整合的要求,对此教师就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把教材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最大化。

整合教学内容要避免简单随意,其基本原则是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整合。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课时,本节课学习内容非常多,涉及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至1976年“文革”结束二十年的历史,而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较多: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以“中国道路”为主线,把教材内容整合成三部分:自己的道路、曲折的道路、光明的道路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抽象概念的解读资料发给学生,如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等。这样的教材内容整合就能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明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主旨,进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五、重视互动与生成,及时总结与反馈

一节高效的高中历史课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力争做到导入迅速激发学生兴趣、过程波澜曲折、结尾“余音绕梁”。在此过程中课堂互动非常重要,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还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历史课堂上互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需要历史教师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生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辩论,从而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这是学情最真实的呈现,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对学生关注的问题或者疑难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实现查漏补缺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讲练结合,利用讲和练的手段,控制学生思维和行为发展的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设置习题时要注重突出重点、把握难点,不仅对知识本身进行升华,而且达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预期效果,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避免题海战术混淆学生的思维。

总之,课堂是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历史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从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每一節课都精心准备、合理安排、关注细节、及时调整,这样一定能够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志芳.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的教学创新——兼谈历史的有效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1).

[2] 赵飞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4).

[3] 陈海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2013(19).

[责任编辑 窦伊沙]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以汉语口语竞赛为驱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