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伟伟 吴硕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对高质量艺术水准的舞台艺术需求也逐日攀升。特别是身处当下这样一个传播途径多样化、立体化的信息时代,广大群众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审美消费能力可谓空前。舞蹈作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优秀作品的编创与推出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舞蹈节目,还是歌舞剧目,再或者舞蹈新媒体传播短视频,都有很多重维度去定义和衡量好作品,然而在众多标准中,艺术表现力可以称得上是高权重占比。
可以说,艺术表现力是与审美挂钩的,与编导、演员有着密切关联,好的艺术表现力可以增色舞蹈作品,产生美感,更能帮助作品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编导应着意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探究,关注舞者的身体反应、培养舞者的情感理解、提升舞者的创新思维、融入舞者的个人表达,作为舞者,更应提高自我练习,这些对编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意义
舞蹈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的综合考量是依靠舞者的艺术表现力而进行的。通常舞者完成肢体舞动需要相应的音乐伴奏,在音乐中运用肢体动作语言来呈现舞蹈意义,一曲舞毕,观众直观地以舞者当时的完成程度和艺术表现力程度来评判作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艺术表现力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作品情感输出的唯一路径,并直接决定了其魅力所在。
设想一下,若舞蹈动作中的伸展、串联、呼吸、韵律都是仅靠肌肉记忆完成的,其效果往往是比较生硬、卡断、艰涩的,很难体现出舞蹈美的意义,观众也无法感受舞蹈的美,将这样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毫无意义。因此,在编创过程中要始终关注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通过编排和练习,让动作与音乐节奏和舞者产生共鸣,形成独特气质,帮助意识传达,使得观众感同身受。舞者如果可以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融入个体感受,萌生新的想法并付诸作品,将思想释放、重组、碰撞,可能会发生更加有趣的身体反应与肢体表达,这亦是舞蹈精神的一种体现。
从舞台呈现层面看,提升艺术表现力兼具实践价值。在实际演出中,影响动作展示和演出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将一连串技术技巧组合置于舞台是机械冰冷的,没有表达的舞者再卖力也是徒劳,没有表现力的舞台服化道再绚丽也是无功。好的作品是有血有肉、具有魅力的。无论编导还是舞者都要对舞蹈的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力的价值有充分认识,可以从专业素质培养的角度来提升舞蹈中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提高舞者的艺术修养,唤醒舞者自身的艺术特性,促进舞者在舞动过程中表现出作品的艺术内涵以及情感。
二、影响舞蹈艺术表现力的两大主体
通过长期的编创积累,不难发现影响舞蹈艺术表现力形成的原因虽然繁多,但基本都围绕两大主体:舞者和编导。
其一,对于不少舞者来说,艺术表现力是一种不好用言语形容的能力,虽然都能够在意识中闪过,但鲜少有舞者能真的具备艺术表现主动性,即主动内化并付诸完整的身体表达。多数舞者很多时候是处于模仿阶段,即模仿其他舞者的风格,或模仿编导的表述,也许会有感染力,但缺失了作为舞者本身的肢体特性,时常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再者,艺术表现力并不是一个单一概念,同样的作品,不同舞者可以呈现不同的表达,舞者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会影响其所呈现的作品中的舞蹈艺术表现力。无论古典舞、民族舞还是现代舞,每一类舞蹈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也表现了出共有的艺术特性。一名优秀的舞者进入一部作品时,其已经是角色人物了,对舞蹈中的人文背景、文化底蕴、地域环境、主题内涵应有了充分的认知,而非空空的脑袋和灵活的肢体。舞者只有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才能对美的表现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把握,进而更好地进行演出和表现。此外,对于舞者而言,音乐的感知以及舞蹈能力也是影响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但这属于基本功,就不展开赘述了。
其二,对于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提升而言,如果说舞者是内因,那编导则是至关重要的外因。舞蹈一般是在编导的编创指导之下进行的,作为主导者,从选题立意到排练实操再到舞台呈现,编导的舞蹈编创技法水平、动作技巧能力以及艺术内涵的解读直接决定着舞蹈艺术表现力的质量。这就更要求编导具备扎实的艺术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编导与舞者的关系中,舞者用肢体实现着编导的构思,编导用结构启发着舞者的表达,这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合作关系。在作品创排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编导要审时度势,结合实际排练效果来合理优化作品编排计划,保证舞者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程度与作品呈现表达之间的良性结合,切忌急功近利造成舞蹈语汇偏差,引发舞蹈价值异化变质。
三、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力的路径
(一)提高对舞蹈艺术表现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不可否认,目前舞蹈行业中存在着重形体技巧、轻表现力培养的现状,不少舞蹈教育从业者还抱有舞台表现力不用训练,只要能力到了,多跳就能积累形成的陈旧观念,这导致舞者未能形成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基础,时常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出现乏力,感染力输出欠缺等情况,难以打动观众,这都是需要修正的。
其实,舞台表现力强调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力,通过肢体呈现作品内容及深层韵味,借助表演技巧的延伸而赋予作品感染力。艺术表现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舞者、舞蹈教育从业者、编导还是一切与舞蹈艺术相关的人,提高他们对舞蹈艺术表现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是实现提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基石。这需要多方协力,提高认识,形成合力,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才有基石,也只有基石稳固,舞者才有更好的艺术环境去尝试艺术表达,将肢体动作、作品内涵以及情感诉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强化舞者的身体训练与主体意识
舞蹈艺术表现中,舞者的身体柔韧性以及灵活性会影响舞蹈编创和演出质量。作为舞者,不能满足于基本的日常练功,而要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尝试,合理科学开发身体的可能性,加强身体训练。例如,现当代舞蹈作品中对于身体柔韧性、延展性的要求就相对较高,陶身体剧场中的舞蹈语汇和肢体表现就极具代表性。高质量的动作完成度和高强度的情感输出離不开身体的强大耐力。通常一部舞剧要在90分钟左右,舞蹈诗更长一些,在后半程的演出过程中,倘若舞者体力跟不上,即使有再丰富的表演经验和能力也无法施展,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将会大打折扣。舞者只有具备足够的肌肉伸展力度才能保证舞蹈演出中的动感性,进而提升演出的观感。
舞蹈并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而是要表现主体和精神。除了优美的舞姿,舞者的舞台表现力更体现在如何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注入作品表达。因而,舞者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在艺术表现中是不可忽视的,呆板的思维只能实现动作连接,自主思考的灵魂才能感染他人。舞者要善于从舞蹈动作观察和实践中总结,捕捉情感并将其内化到身体中,融入自我意识,再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升华舞蹈主题。这种的主体意识觉醒是艺术表现力成熟的过程,更是舞者完成自我突破的必经之路。
(三)注重艺术审美
舞者舞台表现力的内在驱动力是个人的艺术审美素养。纵观国内外经典作品,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想要提升舞台表现力,应当增强舞者和编导对艺术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这是有效保障。
艺术审美涵盖范围是比较广的,诸如人文素养、舞蹈评鉴、舞台知识学习、音乐感知、生活体验等。以音乐感知能力为例,编导和舞者面对作品中的音乐,要沉浸到音符和韵律中,感受节拍与动作的碰撞和匹配,进行情感内涵分析,尝试撰写音乐小传,记录下对音乐的感受。舞者更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调种和风格的音乐,在舞蹈实践过程中提升自我。
舞者的人文素养也会影响作品文化内涵以及感情的表达,所以舞者应对作品中的人文历史和故事背景有充分的感知。舞蹈艺术表现力从来不是现学现卖,都是基于文化理解和长期实践积累的,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培养和积累与舞蹈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在了解和掌握不同舞蹈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提升艺术表现力。
(四)提升编创水平和作品驾驭能力
当今的舞台发展快、变化多,艺术传播途径更是灵活多样,作品的定义和形式不断更新,这都对编导的编创能力与作品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舞蹈艺术表现离不开精巧的编创和主题的凸显,作为编导要不断开拓视野,深化对舞蹈艺术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保持创作激情,保证作品质量。
艺术源于生活,编创离不开大众。舞蹈编创要从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注重情感和感悟,将编创技法与情感表现力巧妙交织,让舞蹈作品感动自我,感染观者。编导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个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编创中将观察到的现象与舞蹈结构相联系,对具体现象进行提炼加工,形成艺术标签鲜明的动作素材,编导在海量的体验中寻找触发点,明确编创思路或主题,就可以初步形成具备时代特色和文化精神的舞蹈作品框架了。在这个观察、提炼、总结、优化的过程中,编导的作品驾驭能力和编创水平也会发生跨越式提高。
语言是舞蹈编创的基本要素,编导可以尝试创新语言,激发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新活力。舞蹈语言包括表演者的动作、神态、表情、体态等,舞蹈语言如同讲故事一样,把整部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内涵告诉观众,观众在此过程中得到艺术启迪,产生各不相同的感知结果。编导可尝试将传统文化与流行编创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以新颖的舞蹈形式表现出新的活力。例如,将街舞语言中的震颤起伏动律和民族舞语言中踏步组合相融合,用以表现阔步前行的时代青年的奋发与欢腾。这样的语言创新与思维创新可以展示出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独特性,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编导还应善于借助灯光布景、服装妆面设计、巧妙使用道具等舞美手段,丰富舞蹈艺术表现力,更直观有效地传达意境,帮助观众走进作品,增强观感。
(五)关注文艺评论
随着艺术生态的拓展,文艺评论的队伍日益壮大,文化学者、艺术从业者和观众组成了文艺评论的主要力量,文艺评论也延展到对整个艺术行业和艺术生态的观察、评论和引领等层面,为文艺专业性发展提供建议。文艺评论是一面镜子,反馈出不同观众对作品的评价,拉近了舞者、编导与观众的距离,让更多真实的声音传到舞者和编导耳中。对于作品的理解,从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领悟,合理积极、价值观正确的评论具有指导性意义。
透过文艺评论,舞者可以了解自己对作品诠释的表达是否唤起了观众的共鸣,编导可以掌握更多观者的艺术需求,面对观众的疑惑,舞者和编导也可撰写相应评论文章进行回应,观众通过阅读文字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文艺评论成了桥梁,沟通了观者、舞者、编导,形成了对话机制,大大助益了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同时,敢于直面评论、消化评论、回应评论也提高了舞者和编导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
四、结语
舞蹈是一门表现情感的艺术,艺术表现力与舞台呈现效果紧密相连。通过完美的舞蹈艺术表现,每段舞蹈都可以称为独立情感的连贯表达。置身文艺繁荣的新时代,努力创作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精品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精品佳作离不开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达,因此,无论舞者还是编导都要加强艺术感知,提升综合素养,勇于创新,观察生活,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编创的诗情画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黄午妍.谈利用舞美元素丰富舞蹈艺术表现力[J].艺术研究,2009(04):60-61.
[3]黄鸣奋.新文艺评论的事态、意态与情态[J].中国文艺评论,2021(05):14-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文化和旅游部对口扶持项目、中国歌剧舞剧院帮扶创作歌舞剧目《水韵阿尔山》的理論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伟伟,男,本科,中国歌剧舞剧院,三级导演,研究方向:舞蹈编创;吴硕,男,硕士研究生,中国歌剧舞剧院,三级导演,研究方向:剧目编创、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