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摘 要]课堂收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若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导入、教学过程等环节,还要意识到课堂收尾也发挥着积极的教育作用。教师可通过训练式收尾、结语式收尾、提问式收尾、发散式收尾、呼应式收尾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收尾;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0-0059-03
课堂的导入与收尾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数教师关注了课堂的导入和教学过程,却未能领悟到课堂收尾“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意义,导致课堂教学虎头蛇尾,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收尾环节,加强课堂收尾的优化设计,改變固有的教学认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运用不同的收尾方式,让语文教学有始有终,真正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收尾在知识构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训练式收尾,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一课一得、随堂内化。对此,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收尾设计,将课堂收尾时间控制在5~8分钟,对学生展开随堂训练,让学生在理解学科知识点的同时,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并能够举一反三,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对课堂收尾进行精心设计,把握好课堂训练的难易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堂收尾中理解与消化学科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堂表现入手,精心设计训练式收尾环节。教师出示课文中的排比句“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仿写练习,将所写事物的变化写出来。教师为学生留出2~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仿写。在课堂展示中,有的学生描写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景物,如:“这个地方的烟花真是好看极了。在夜晚的天空中,一会儿天女散花,一会儿银菊争辉,一会儿火树银花,一会儿飞火流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并让学生对自己所描写的事物进行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将结构相类似、意思相关联、语气相一致的词语或者句子组合成串联排列的修辞方式,从而达到了增强语势的效果。教师又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写作意图,以达到随堂内化、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够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教师运用训练式的课堂收尾,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加快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此种“馒头热吃”的训练式课堂收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二、结语式收尾,促进文本主题的升华
结束语是小学语文课堂收尾的常用方式之一,但是结束语并不是无关紧要、张口就来的,而是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来渲染气氛,以强化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作者写作情感的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情感类、革命文化类的课文,教师更要注重课堂结语的设计与优化,以升华文本主题,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内涵的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说明。这是一篇情感类文章,也是一篇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入手,运用结语式的课堂收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曾经被列强侵占过。我们的同胞在那个年代奋勇抵抗,以死相拼,也正是因为他们,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在战争年代涌现出的许多英雄人物,我们想要回报他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与回顾。有的学生说:“我要像小英雄雨来一样,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不光要努力学习,还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合法之事,不能造谣生事,更不能给国家抹黑。”结语式的课堂收尾,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端正了学习态度。
在课堂收尾中,为了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思,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结语式课堂收尾,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对报效国家的不同看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教学,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升华了文本主题,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延伸式收尾,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课堂结尾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收尾时,教师要合理把控教学语言,为学生指明前进与思考的方向,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堂结尾环节,教师可设计延伸式收尾,通过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继而喜欢上语文。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在教学环节,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故事的主人公——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十分感兴趣。于是,在课堂收尾时,教师引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述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食则同桌,寝则同榻,整日讨论天下大事,将诸葛亮当作自己的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里,非常不痛快,便向刘备说道:‘孔明年纪轻轻,有什么才学,大哥你不必对他太好,没看出来他有什么本事!刘备劝说他们:‘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必再多说些什么了。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后觉得诸葛亮、刘备是怎样的人呢?”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有的回答道:“关羽、张飞他们一点都不了解诸葛亮,还是刘备了解他!”有的说道:“当他们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后,也会对诸葛亮刮目相看的!”延伸式课堂收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诸葛亮的为人,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开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再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在课堂收尾时,用延伸式收尾的教学方式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去见识一下雄伟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想”时,教师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是如何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如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情境,从而牢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目光,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层阅读与思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不单单是风景优美,而且钱塘江大潮气势雄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与钱塘江大潮有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在精彩的视频中直观地领略钱塘江的风采,增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切实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收尾环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引用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讲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从侧面理解课文的人物、景物特点,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认知能力,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了学习兴趣,达到了“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四、发散式收尾,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夯实语文基础的过程中增强创造意识。在课堂教学的结尾环节,课文讲解任务已完成,教师应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为其留下具有悬念的思考问题,讓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鼓励他们在自由讨论的同时交换想法,促使他在聆听他人想法的过程中汲取营养、提升学习能力。这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的学习品格。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在课堂收尾环节中,发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各种史料、视频等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并提问:“恐龙只是飞向蓝天吗?用自己的话将恐龙可能去往的其他地方写出来,并说明理由。”这样的问题,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学生的思考欲望被调动起来,课后纷纷搜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了对恐龙更多的了解。在课堂教学结尾环节,教师通过发散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习要求,决定了收尾方式的不尽相同。教师不仅要能够单独运用教学策略,还要做到融会贯通,在遵循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落俗套、巧妙地设计课堂收尾,以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升华。
五、呼应式收尾,还原文章的脉络与线索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作者抓住主线布局,通过拓展线索、丰富细节来完成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其中的主干,去发现文章本来的面貌,能够实现对文章主题的准确把握。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不仅线索明晰,且首尾呼应,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衔接自然。在课堂收尾环节,教师如能处理好课堂收尾与下节课教学之间的衔接与呼应,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题,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获。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作者在描写主人公之时,先以“梅兰芳因演出而经常需要刮胡须”的缘由引出全文,然后围绕“蓄须”讲述梅兰芳的故事。在教学收尾处,教师引导学生由这条线索梳理出全文的脉络。在后续分析课文重点时,这条线索就能够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自然衔接两堂课。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相似点,找出其中各个知识点的特性,将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的知识内容、结构等进行一定的重组、融合,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衔接,能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记忆,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
课堂收尾能够从侧面反映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更自然、更合理地衔接到下节课的教学中,从而收获更好的课堂教学实效。好的语文课不仅需要有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束,首尾相互呼应、相互衔接,能够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综上所述,尽管课堂收尾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有着内化知识、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突出教育作用的多重功能,因此需要做到善始善终。如果教师缺少对课堂收尾设计的正确认知,不重视课堂收尾环节的教学,语文课堂便会黯淡无光,既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也无益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优化课堂收尾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收尾能够产生余音绕梁的作用,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许颂英.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最后“三分钟”:谈谈小学语文的课堂收尾艺术[J].教师,2020(11):30-31.
[2] 连忠友.小学语文课堂“收尾”四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5(11):24-26.
[3] 陈效.巧用策略,使课堂完美收尾[J].教育界,2021(13):26-27.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