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宇星
[摘 要]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与抓手。但是,一些语文教师由于对语文要素认识不足,在落实时存在一些问题,如浅尝辄止、缺乏统整、方法简单等,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解读统编语文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语文要素的教学价值,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0-0029-03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语文要素”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热词之一。什么是语文要素呢?严格来说,应该称之为“语文学习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学习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语文要素不仅包含“教什么”的問题,还包含“怎么教”的问题,为广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方向与路径。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师对语文要素解读不深等因素的影响,语文要素的落实存在一些误区。下面,就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误区和对策与大家进行交流。
误区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都是在单元的篇章页或者在课后练习中提出的。在推进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缺乏对语文要素的深度解读,教师只是就语文要素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把语文要素当作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来教。这样,使语文要素的落实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积累、一种浅尝辄止的阅读,不能真正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把提出问题的方法呈现在大屏幕上,告诉学生可以就内容提问、就题目提问、就表达方式提问等;最后,让学生对照着要求说说自己的提问还有哪些不够完善或者不足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并没有将提问的角度与学生的问题结合起来,所以学生既不知道也不思考应该从哪个角度提问。这样学生很难获得提问能力的提高,不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
对策一:直面要素,推动要素落实
教学研究表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作为支撑的,需要在语用训练中达成的。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落实语文要素的时候,要认真解读要素的内涵,从不同层面出发采取具体的策略落实语文要素,并为学生搭建具体的语言实践平台,以推动学生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给学生传授提出问题的角度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如针对内容提出问题、针对全文提出问题、针对情节提出问题、针对细节提出问题等。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就可以对后面的几篇课文进行统整,引导学生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进行提出问题的实践。这样,使学生将在第一篇课文中学到的提出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中,从而不断地巩固学到的方法。教师这样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就能把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可以带得走的学习能力。
误区二:缺乏统整,要素分离
统编语文教材在单元板块的设置上是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从单元导语到语文园地,每个板块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板块为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的时候存在着把要素内容分解的现象。这就使得语文要素的落实缺乏整体性,整个单元的教学显得零碎、分散。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仍然按照传统单篇教学的方法,课文之间毫无关联,没有把握预测阅读单元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要素在单元内的整体联系,导致教材文本根本没有发挥出它的范例功能,更别提学生预测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了,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对策二:注重统整,要素细化落实
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整个单元的所有内容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即语文要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以统整性思维来引领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语文要素的落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基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可以采取单元整体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一,带领学生仔细研读单元篇章页的内容,使学生对本单元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心中有数。第二,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旁批,用一边读一边预测的方法阅读课文,使学生对预测阅读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第三,结合课后练习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读过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让学生明白文章题目、插图和其他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自己预测,知道预测的内容可以跟文本内容一样,也可以跟文本内容不一样。第四,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预测阅读的方法,阅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这两篇课文。最后,结合本单元“交流平台”的内容,引导学生对预测阅读的方法进行回顾与总结。这样基于单元整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始终围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这一要素展开阅读,使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聚合到一起,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
误区三:要素误解,方法简单
语文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学习方法等。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却简单地把语文要素等同于语文知识与学习方法,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实际上,语文要素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语文知识与学习方法,而是基于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所抽象出来的某种语文能力。如果教师让学生直接运用语文要素来阅读课文,那就明显违背了编者的意图。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该单元的《乡下人家》一课时,有些教师在初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并说说这些关键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什么是关键语句?如何抓住关键语句?对这样一篇画面感极强的文章,教师没有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培养学生的画面感结合起来,显然是过于简单了,不利于语文要素在语文课堂中的真正落实。
对策三:正确解读,科学落实要素
在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语文要素与语文知识、基本的学习方法等同起来,简单地进行教学,而要敏锐地捕捉到语文要素与学生认知经验之间的差异,设置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推动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如,教学《乡下人家》一文,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入手想画面,了解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丽景象。其次,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关键语句入手,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课文结尾处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描写的哪处景色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理由是什么。这样经过结合文字想象画面、结合文字谈感受、就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进行交流三个环节的训练后,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感,使语文要素在課堂中的落实显得更为扎实有效。
误区四:机械肤浅,违背规律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在单元的篇章页以具体的文字呈现出来。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按照语文要素机械肤浅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形式,只是让语文要素的落实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与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背道而驰,不能使语文要素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在落实“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时,一些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解读不够深刻,只是引导学生运用一两种方法来理解课文;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理解词语,至于学生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并没有关注。这样教学,没有遵循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导致学生获得的只是一种片面的知识,没有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
对策四:无形渗透,要素融入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与解读文本内容是基本的要求,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师要善于依托单元语文要素,结合文本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使语文要素自然地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显然,对这一课的教学,只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画出文章中难懂的词语,想想自己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时候需要运用哪些方法。如“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这句话中,“凌乱”一词是什么意思?在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是联系上下文语境还是借助工具书,或是根据生活经验来理解,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并进行总结。这样无痕地渗透语文要素,能避免肤浅学习现象的产生,让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误区五:孤立教学,视角逼仄
统编语文教材是依据语文课程性质以及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将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等以语文要素的形式编排在每个单元中,具有鲜明的体系性与层次性。这种体系性与层次性不仅体现在册与册之间,还体现在单元与单元之间。一些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的时候,不注重整个教材体系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只是以单篇或者单元为主,忽视了相关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导致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显得过于平面,没有层次性。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把复述训练的目标以语文要素的形式编排在不同学段的不同册次中,体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习规律。在落实复述这一语文要素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复述训练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只是从本单元的复述要求进行教学,缺乏对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三者之间联系的思考,导致学生对复述的认识存在孤立、片面的现象,语文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对策五:立体要求,梯度落实要素
在阅读教学中,对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从整体入手,设置出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教学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能有效促进语文要素转变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复述这一语文要素,统编语文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据学生的不同年级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在不同年级提出了明确、具体而又不同的要求:二年级要求学生能借助支架复述;三年级要求学生能详细复述;四年级要求学生掌握简要复述的方法;五年级要求学生学会创造性复述。只有明白复述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的要求,在进行复述教学时才能心中有纲,才能依照复述训练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并能做好承前与启后的工作。可见,复述这一语文要素的目标落实,教师只有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实践,才能形成前后关联的整体,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一些教师对语文要素的理解不当以及对教材体系缺乏全面整体的把握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敢于正视语文要素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让语文要素发挥出它应有的教学价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 参 考 文 献 ]
[1] 楼淑建.教出语文要素的“温度感”:诊断两类现象[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1(3):58-59.
[2] 陆静洁.基于语文要素的长文短教策略初探:以《“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19):122-123.
[3] 王伟,李家栋.聚焦要素 智美相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教学实录及评析[J].山东教育,2021(19):39-42.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