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中的朋辈学业帮辅机制探究

2023-06-15 05:28巩晶骐陈小洁
西部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学生

巩晶骐 陈小洁

摘要:探析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中的朋辈学业帮辅机制,主要难点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薄弱,致使学习心态易消极;朋辈帮辅互助管理模式滞后,影响学业帮辅有效性;互助主体难以精准匹配,学业帮辅缺乏个性化;缺乏学思融合统筹推进意识,学业帮辅内涵单一。为此,构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朋辈学业帮辅的机制,需要顶层设计规范导向,提高思政铸魂精准力;学风引擎多维共振,扩大教育指导覆盖面;三元协同合作互融,增强帮辅效果影响力;互联网络智能双选,提高平台匹配时效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辅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7-0109-04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重任,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地区教育资源分布和教育普及化程度客观上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求学后受民族语言、多元文化、民俗差异等影响,在学科知识领会、学习技能应用、综合能力发展等方面出现分化现象,部分学生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基本要求,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毕业。这不仅给自身发展带来阻碍,也制约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解决内地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重要问题就是解决学业问题,对朋辈学业帮辅机制的探索是破解问题的有效路径,具体是指通过开展朋辈学业帮辅建立学习共同体关系,对学业存在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学习内容、方法和态度上的帮助与辅导,解决学业上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并给“志愿者”提供知识发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进一步深化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一、内地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朋辈学业帮辅的目的与意义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朋辈间的学业帮辅是新时代内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诸多高校把握时代育人脉搏,将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发展放在民族高等教育建设的核心位置,为此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制定落实举措。补短板、强弱项,致力于把解决学业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中发挥教育引导功能,从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把准育人“方向盘”。在高校内构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学业帮辅互助机制,各民族学生在朋辈互助中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课程学习中追求共同进步,在交往交流中相互了解、学习各族传统文化。通过亲身经历,利用学业帮辅、互动交流、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等契机,把课本上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学生学习、实践、生活中,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切实强化其对民族风俗、文化的认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亲密情感,让民族团结在入眼入脑入心中获得升华。

(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长治久安对推进国家整体发展至关重要。把少数民族学生学风建设作为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重点,构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实践平台更加全面、人员类别更加丰富、典型特色更为突出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育人体系,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把树立“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编者注)、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即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编者注)、做到“五个维护”(即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编者注)内化、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业帮辅有助于减轻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压力,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帮助少数民族学困生完成学业,成才后回到家乡为民族繁荣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内地大学生友好互动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情感依赖,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紧密相连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推进思政教育高效运行的育人需要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重要阵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重点关注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树培。一方面,以少数民族学生能接受、可理解的教育方式推进思政教育,有效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参与,遵循实践体验原则,防止国家认同教育走形式、搞花架子;另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民族观教育,通过朋辈帮辅互助实现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大学生的充分交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学生朋辈学业帮辅全过程,共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凝聚起团结一致共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二、内地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朋辈学业帮辅的难点分析

根据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发展走势的分析,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积极、方法不得当、纪律不自觉等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学业发展。只有深入探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坚持以学业成绩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将内地高校的教育优势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结合,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一)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薄弱,致使学习心态易消极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首先,由于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所在原生环境基础教育薄弱,进入大学后,相比其他学生在学业基础上存在较大差距。其次,自身的学习方式与内地高校教学方法不适应,导致学习动力逐渐不足。最后,受到较差成绩影响所带来的内心挫败感,致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心态消极。为此,学业帮辅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困难情况和具体成因进行建档分类,采取相应的学业帮辅方式,提高学业帮辅的成效,提升学习自信心。

(二)朋辈帮辅互助管理模式滞后,影响学业帮辅有效性

学业帮辅是一项全面、持久的系统性工程,需从明确帮辅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开展学业帮辅、评估帮辅效果等环节入手,根据目标优化帮辅流程,确保帮辅有效开展,达到预期效果。深化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育管理文件,建设以学情调查、学业改进、生涯规划、能力提高、队伍建设等覆盖学生学业提升与生涯规划的全过程全方位制度体系,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业指导与帮助,增强学业帮辅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互助主体难以精准匹配,学业帮辅缺乏个性化

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个性化差异,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与志愿者的匹配制度缺乏个性化考量,导致学业帮辅成效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朋辈帮辅互助要将个性化需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充分考量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差异,结合他们的自身实际情况,在帮辅重点、帮辅内容和帮辅方式的选择上有所不同,达到“个性”教育的要求。在关联匹配环节,针对学生的具体专业、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建立基本情况数据库,通过信息技术比对分析、精准匹配并聘请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各方面业绩尤其是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担任“学习志愿者”;在定制内容环节,坚持目标导向,针对不同课程的育人目的,结合课程大纲和重点难点,制定学习计划、帮辅计划、提升计划;在实施帮辅环节,突出相互适应与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与共同提升、双向互助与双向进步,定期开展集中帮辅,固定地点、明确时长,建立长效化模式。

(四)缺乏学思融合统筹推进意识,学业帮辅内涵单一

学业帮辅实践多沿用传统方式推进,重“知识学习”轻“思想塑造”,多“制度约束”少“综合提升”,未能融会贯通运用学术性与思想性、一致性与全面性相交融的方式进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缺少学习教育与思想教育并行意识,导致学业帮辅内涵单一,未能达到全面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要求。学业帮辅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核心价值理念,以渐进式、沉浸式、互助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个体之间实现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做到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共同进步。要形成民族文化交互与传播机制、民族团结与学业发展互促机制等,促进在校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加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的认同。

三、内地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朋辈学业帮辅的机制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日益增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网络信息复杂化的冲击,给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提出了挑战。面对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育人环境的变化,内地高校需要稳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效能。通过内地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互帮互助、努力奋斗,将个人远大志向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顶层设计规范导向,提高思政铸魂精准力

聚焦铸牢意识形态的“总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方向,强化思想引领,出台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的制度文件,构建领导有力、运转协调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体系,成立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织牢民族团结教育的“协作网”:加强学院、教务、学工及后勤等部门的联动,以互助帮辅为核心构建部门间的联系机制,使全校各职能部门在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中职责共担、信息共享,形成紧密衔接的协作格局。要配齐配强教育管理的“生力军”:打造一支由朋辈帮辅互助组织、指导教师、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和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事务主管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组,下沉至学生群体,深入课堂、宿舍、食堂,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风建设和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

(二)学风引擎多维共振,扩大教育指导覆盖面

根据学生特点与需求,坚持以提高学业成绩为核心,以“暖心助学、用心铸魂、凝心筑梦”为主线,推进“强基”与“赋能”“铸魂”与“润心”协同并进,建立朋辈学业帮辅机制,以学业指导为中心,以榜样引领为抓手,多举措拓展课外学业辅导实践载体,促进朋辈帮辅向纵深发展。覆盖更全面的帮辅对象,将学业帮辅对象由少数民族學生扩大至全校学业困难学生,支持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完成从被帮辅学生到学习志愿者的正向“转化”,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郁学习氛围;覆盖更多元的帮辅内容,以“学业辅导”的课堂讲授为基,以“思想教育”的民族团结活动为要,多维共振,课内辅导指导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反哺课内辅导,全面实行各民族学生学习混合编班、活动混合编排、住宿混合同舍,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班级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各族学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学生全方位提升爱国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三元协同合作互融,增强帮辅效果影响力

在学术层面增强学业帮辅互助模式影响力,完善工作机制,举办校内校外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教育论坛,同行之间交流学习,为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在企业层面提高人才培养实效,联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人单位定点培养,与企业协同育人,开展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积极解决民族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社会层面提高第二课堂融合力,组建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队伍,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提高社会影响力。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组织由各族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赴西藏、新疆等地区,围绕民族团结、“一带一路”、文化传承等主题开展实践调研,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认识国情、社情,增强建设家乡、建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互联网络智能双选,提高平台匹配时效力

聚焦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因材施教,构建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体系,按照育人目标精准化、组织实施体系化和育人机制协同化的原则,构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实践育人载体平台。深度整合线上线下帮辅资源,以易班为载体建立线上教育平台,使其兼顾线下育人的深度、厚度与线上育人的实度、广度。帮辅对象在线上学业平台发布学业需求,志愿者进行“接单”辅导,实现帮辅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双向选择与追踪评价,利用网络平台上传优秀课程,供学生随时学习和反复观看。同时,利用平台唱响民族团结“好声音”,线上多样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讲好身边人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各民族学生共同团结奋斗提供丰厚的“土壤”。

四、结语

内地高校要主动融入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势,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在学业互助上的交流交往交融,延伸到更高阶段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成民族文化交互与传播机制、民族团结与学业发展互促机制。在与不同文化元素碰撞交流时,学生一边获取科学知識,一边塑造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共同体,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推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向纵深发展,聚力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培养品学兼优、善作善为、敢于创新,富有适应与引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形成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营造良好氛围、续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国策,洪晓楠.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

[2]高岳涵,张瑜.少数民族工科生学业指导现状与优化路径——以天津市T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21(1).

[3]巩晶骐,郭瑞鹏.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辅的路径——以西安理工大学“同携手·新疆梦”学习帮辅班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21).

[4]钱民辉.从“意识三态观”看国家知识、民族教育与文化身份的关系——兼评阿普尔与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社会学思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8(1).

[5]王德芳,杨小峻.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压力学业效能感及学习倦怠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7(5).

[6]岳宗德.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7]谢长旺,郑凯,崔洪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9).

作者简介:巩晶骐(1990—),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小洁(1998—),女,汉族,陕西安康人,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学生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双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路径
伊犁师范学院“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焦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