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林
在中国古典美学审美结构中,“意境”不仅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还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意境”的独特美使其成为诗歌美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以爱情诗广为流传,从艺术技巧层面来看,李商隐所创作的诗歌在延伸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上,使其变得更加丰富。李商隐的诗歌可谓是独具一格,从诗歌外形来看,主要由典故、音律,以及对偶共同构建而成,从诗歌内视角而言,内涵隐晦且韵味深厚。若要说李商隐的最高成就,近体诗当之无愧,其中以七律最为突出。对于这方面的成就,应该可以说他良好地继承了杜甫的创作特色,如锤炼谨言和沉郁顿挫,与此同时,还渗入了浓艳的色彩。后人不断地研究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持续增多,且研究得更加深入和全面。例如,有学者在对其思想方面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知人论世方法,在此期间也有学者对李商隐诗歌进行汇评和校注,从多维度视角出发来分析李商隐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地位。本文站在李商隐诗歌“意境”的视角,将其诗歌独特的风格特征作为切入点,在梳理他的诗歌基础上,探究其爱情诗的意境美特征。
一、李商隐诗歌意境美的特征
(一)朦胧含蓄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朦胧美是他创作诗歌最为突出的风格,也是李商隐诗歌意境重要的构成部分。通过阅读李商隐的诗歌,我们发现他的大部分诗歌中对三个方面发出过感慨:其一,命运;其二,世事;其三,情绪。李商隐的诗歌不但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创作手法自成一派,他的诗歌往往能够非常精准地呈现出各种不悦的心情,很好地诠释出痛苦无助的感受。比如,李商隐的《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正是这两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李商隐一生中遭遇的不公和诸多坎坷,发出了身处黄昏的忧愁感叹。无论哪个朝代的诗人,他们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思维敏捷丰富、内心激昂澎湃等;而李商隐也不例外,他在生活中感触景物和事态,触景生情,以诗歌的方式呈现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情感。我们在阅读、评价,以及分析李商隐诗歌时,可以切实地体会到他生活的环境和情感状态,可以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美。例如,脍炙人口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用这两句诗来诠释执着的爱情,在后人不断探究中,通常用该诗句中的“春蚕”和“蜡炬”来表示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通过阅读李商隐的诗歌,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蹉跎时光的不舍情感。
(二)意象跳跃
诗歌可以提炼出语言的精华之处,短短的诗句可以概述出语言要表达的内容,而诗歌中的意象跳跃可塑造出深刻的意境之美。在李商隐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中,他可以将表面平凡和无关联的事物进行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且统一的整体;不仅如此,李商隐还倾向于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营造出迷离恍惚的画面和情感,如术语、隐喻,以及典故等,这也使他的诗歌不但词语华丽,并且画面唯美,犹如美丽的画卷。此外,意象跳跃还可将朦胧的信息进行传递,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例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很好地诠释出了两个心爱之人的离别情感,此次离别后,今后若是再相见已然遥遥无期,而这种相见难离别更难的情感也是李商隐诗词作品中的特色之一。
二、忧郁伤感的特征
(一)忧郁的性格与心态
我们阅读和分析李商隐的诗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是个多愁善感之人,形成此种性格的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种为先天因素,第二种为生活环境,第三种为个人经历。因李商隐自身的家世并不好,并且在仕途上也是屡屡碰壁,郁郁不得志,不仅一生中居无定所,还在情感上饱受挫折,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致使李商隐内心潜移默化地产生了悲观的心态。此外,李商隐的一生可以说经历了太多的悲剧,同时屡屡受到各种磋磨,致其身陷其中,始终不能释怀,也正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和环境的特殊性,加之自身才华,造就了许多千古绝唱的诗句,使其成了影响文坛的重要人物。当然,每个诗人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李商隐的诗词相较于杜甫等诗人而言有所不同,他的忧郁情感婉转且优美,由于生活的不理想,仕途坎坷,使李商隐成了忧郁伤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
(二)诗歌中的伤感情绪
李商隐一生多情,情感深邃,其多数诗歌以言情为主。李商隐写过一首以“嫦娥”为内容的七言绝句,此诗写得可谓缠绵悱恻、动人心弦。与李商隐一贯的写诗风格一样,此诗主题也是不十分明确,可以多解。《嫦娥》全诗如下: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應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透过装饰了云母的屏风可以看到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渐渐下落,启明星也下沉。月宫的嫦娥想必会后悔偷吃成仙的灵药,致使此后一直独处碧海青天的境界,夜夜孤独冷寒!该诗就内容而言,乃是一首歌咏嫦娥的诗;但细细品味,可以有多解。譬如,既可以理解为意中人的私奔,也可以理解为借嫦娥而另有所托等。不过,从简单理解的层面而言,假如解释为孤栖而终夜不眠的女子,似乎更为恰当。诗中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系是何人,时至今日,已难以准确考证。有一说女主人公是宫观之中的女冠(唐朝时期盛行修道,也有不少女子修道,但许多女子入道后方知自己难抑世俗之情,导致精神苦闷),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在阅读李商隐诗歌的基础上,分析其创作特征和创作手法后不难发现,李商隐的诗歌,不管是从主观感受、客观形态、个人情感或是社会时代反映等各个方面来看,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伤感始终是最为重要的旋律,贯穿于诗词中。对伤感心情宣泄时,李商隐往往会使用不同种类的事物进行描述,如想念家人、思念情人、哀悼亡灵,以及思家念国等。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意细节,从细节入手,倾向于以小喻大的写作手法,对弱女子的同情可以表达出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通过对稍纵即逝的时光描述和感叹,可以很好地展现出他们怀才不遇的坎坷一生,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采用惆怅的语句表达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突出了诗人无能为力、万般无奈的心境。
三、曲折迷离的特征
(一)诗歌内容的层次化
诗人在创作诗歌过程中,常常使用独特的创作手法来模拟真实情景,将跌宕起伏的思绪融入其中,同时注入敏感活跃的情感,使诗歌得以完成,而这也正是诗歌微妙之所在。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大部分作品情节曲折,却可以给人曲径通幽的感触,而这也可能是其作品成为后世推崇的原因之一。首先,李商隐诗歌内容具备层次性,大部分探究李商隐诗歌的学者,通常都会产生一种难读且难懂的感觉,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李商隐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曲折迷离的特征。其次,他在创作诗歌期间,所面对的人或事物均不相同,加之侧重考虑的视角各异,在多重压力的作用下,时常不能作出果断取舍。为此,李商隐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层次感,而故事更加跌宕起伏,由于诗歌层次内容呈现多样化,使其诗歌更加曲折迷离。
(二)思绪的曲折化
在李商隱的诗歌中,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其情绪多变,思想激昂澎湃,这与他的创作内容关联紧密,同时与李商隐的情绪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再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为了充分地呈现出不舍之情,诗中的第一句便突出主题,阐释相思之苦;第二句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使用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而第三、第四句做到了有理有据、铿锵有力,很好地呈现出诗人的决心;但到了第五和第六句又峰回路转,展现了诗人自身悲伤和不舍的儿女私情;在第七和第八句,诗人运用以物喻人的浪漫手法,将相思之情寄托于青鸟的看望。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但有较大的思绪波动,并且情节可谓是荡气回肠,表达的方法独具一格,完美地塑造了意境之美。
四、李商隐诗歌意境美的创作方法
(一)虚实结合的方法
第一,虚实的统一。李商隐的大部分诗歌蕴含了各种美,如朦胧美、意境美,以及迷离美等,诗人在创作期间使用了虚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比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将自身情感寄于景物之上,以物喻人,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可以让人感受到情节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之所以能够达到此种效果,是因为诗人有效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前两句写实,将雨夜中的寂寥之情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后面两句则属于虚写。李商隐在看到真实的景象后,内心不由得生出情感,与此同时,脑中呈现了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思念自己的妻儿,想象与妻儿团聚的画面。当然,这些事情是尚未发生的,也许在今后也不会发生。诗人虽然非常想念妻儿,却在诗句中婉转地设想妻儿是如何想念自己的,其中“君问”属于虚写,“未有期”属于实写,李商隐对妻儿的思念采用了写实手法,而妻子思念自己采用了虚写手法,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创作模式,充分地表达和传递了李商隐思念妻儿的心情。
第二,虚由实生。从客观视角而言,虚和实存在隔阂,但若是从创作层面来看,虚由实生,诗人亲眼看到真实的景象后,在表达和传递自己思绪时,通常会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达到以物喻人的目的,用诗句塑造了想象和幻想的情景。实是虚的基础,虽然虚构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它可以很好地展现实物的真实情感。
第三,由实写虚。以虚描实、由实到虚可以说是唐代大部分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从诗句表面上来看,它实际上是在描述身边的事物或景象,但其内在另有所指,诗人也正是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绪和情感。白描是李商隐创作的惯用手法,在对景象进行描述的同时来虚构意境中的事物。比如,李商隐诗中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该种创作手法非常独特,从诗句的表面来看,“相思”与“灰”并无关联,但李商隐可以将“相思”与“灰”关联到一起,并且惟妙惟肖,恰到好处。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产生鲜明对比,在阅读过程中,使读者对相思有了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
(二)比兴、寄托、典故的方法
大多数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会经常使用到寄托与比兴的手法,而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也常用该种手法。李商隐常常将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埋藏起来,不会采用语言等直接的方式进行描述。由于他思绪变化和思维跳跃幅度较大,通常会使人感到措手不及;与此同时,他会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情于景,也使他的诗歌更加曲折迷离,使读者感受到无限遐想的意境美。不仅如此,我们阅读和分析李商隐的诗歌时还可以发现,在他的作品中通常会融入著名典故,如民俗文化、神话传说,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等,表达和寄思手法凸显了委婉性,不但可以充分地展现语言凝练的特征,还可以在诗句中呈现诗作的意境美。
诗歌相较于其他普通文体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诗歌语言凝练,表达方式委婉、曲折、含蓄,而这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探究李商隐诗歌方面,我们可从客观和实际两方面着手,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对李商隐的诗歌作出全面且科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