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昕羽
一直以来,《红楼梦》都在我国传统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部有着深刻社会影响力的文学巨著,其中所蕴含的强烈悲剧色彩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这与纯粹的悲剧形式不同,《红楼梦》的悲剧是一种在清醒认知下的,有着强烈中国传统美学色彩的悲剧,表现出作者曹雪芹对中国古典美学和人生的独特理解。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从《红楼梦》的主人公,大的逻辑框架等方面入手,来探寻隐藏在其优美文字下的悲剧美学,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综观《红楼梦》的情节与多样化的人物塑造,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悲剧逻辑:古代封建家族面对宫廷政治斗争而繁荣衰败的家族悲剧;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儿女爱情悲剧,并从这些华丽的泯灭当中体现出中国古代儒道文化所特有的死亡意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个此类悲剧的直接经历者,在遭遇了此类变故之后,其用冷静而优美的语言去描写了那种彻骨的悲痛之情,并从中诞生了对其所处时代的反思意识,进而唤起读者的生命意识,以独特的悲剧美学去肯定生命的崇高价值,这些都是同时代文学作品所无法达到的。
一、贾宝玉所代表的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当中的核心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整部小说主题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曹雪芹个人经历在书中的一个反映。曹雪芹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世家,祖上就与当时的爱新觉罗皇室有一定的联系,属于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名门望族,其从小便是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下长大的,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曹雪芹的家族在一夜之间便轰然倒塌,甚至一度还要依靠乞讨来进行生活。这些坎坷复杂的经历赋予了曹雪芹远超同时代人的阅历与社会洞察力,一方面他对那个时代的贵族的生活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对其精神世界的黑暗腐朽有一定的接触;另一方面,家族的没落又让他近距离接触到了百姓的实际生活,对其被压迫的现状抱有着非常深切的同情心理。正是有着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才有了坚实基础,《红楼梦》也因此在拥有独特美学价值的同时,也蕴含着非常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曹雪芹的家族衰败史与一般的家族没落也有不同之处。例如,他与其同时期的另一位作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同样有着家族从富贵到没落的经历,但曹雪芹的家族是由于宫廷内部政治斗争而导致的突然衰败,整个人的社会地位一下子从上层跌落到了谷底,有着很强的命运幻灭感;而吴敬梓的家族衰败则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本身就在生活当中挥霍了大量的钱财,一步步地将家族葬送在了自己手中。二者在家族衰败上的差异也造就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差异。
在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作为曹雪芹意识的一个投影,他的悲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曹雪芹本人的悲剧,其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的幻灭和家族衰败的绝望,这种悲剧主要是因客观因素导致的,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绝望,也因此成了贾宝玉看透俗世纷扰,决定出家解脱的主要原因。其次,则是贾宝玉自身情绪与内在情感的悲愤绝望。这主要是因其个人性格上的原因,导致贾宝玉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法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与自由,与父母和家族之间的矛盾让贾宝玉产生了厌世之情,再加上爱情上的碰壁,最终导致其出家寻求解脱的结局。由此可见,曹雪芹与贾宝玉之间的形象是高度重合的,这种重合不仅体现在人生遭遇上,还体现在内心情感与时代之间的矛盾上,曹雪芹在书中所抒发出来的对自由与美好爱情的追求,在那个时代注定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如同水中月一般,是一个触之即碎的美好幻象罢了,这种由于时代原因对美好事物爱而不得的无奈感,更是极大地强化了《红楼梦》的悲剧美学色彩。
二、《红楼梦》当中的结构性悲剧
作为一部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本身就有着一套非常宏大的文学构架,这些构架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悲剧结构,也使得《红楼梦》本身的结构更加立体,给读者带来了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体验。笔者对《红楼梦》的分析后,认为其中所包含的悲剧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主人公贾宝玉自身的悲剧。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因此便不再赘述。
第二个层面,是金陵十二钗的悲剧。这十二钗分别对应了十二位性格鲜明,有着独特代表性的年轻女子,她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生活喜好、思想观念,却因为那个时代的局限,导致了其悲剧性的结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林黛玉,作为《红楼梦》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女子,林黛玉已经成为无数读者心目当中的“白月光”,其孤傲纯洁的品质在以后的岁月当中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但是,这种品质注定在那个封建时代当中无法长久的存续,最终只落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悲惨结局,实是令人为之扼腕叹息。而十二钗当中的其他几位女子,其结局也注定是悲惨落寞的。即使是最符合封建社会对女性要求的薛宝钗,最终也无法独善其身,在凄凉的雪夜悲惨地死去了。贾元春作为贾府当中地位最高的女子,已经身处当时封建社会的女子地位的顶峰;但在其内心深处,无一天是发自内心的欢愉的,只能在宫规森严的后宫当中小心翼翼地生活,连与自己的家人相见都成了一件极端奢侈的事情。看似超脱于俗世的妙玉,也终究是因为被污了清白,而选择了自我了断。以上可见,这金陵十二钗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是在那个时代当中女性所无法避免的,是一种社会结构性的弊病。
第三个层面,是贾府当中底层仆人的悲剧。这些仆人在贾府当中辛劳一生,却也无法获得与其劳动相匹配的报偿,最终也都落得死亡抑或是出家的结局。晴雯、鸳鸯、司棋等都属于地位较高的丫鬟,尽管她们能够受到主子们的一些优待,却仍旧无法获得自己的完整人格,当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她们也只能通过其唯一能够接触到的手段—死亡,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与人生理想;而那些在贾府当中地位更低的丫鬟、婆子等,其命运则更为悲惨,不仅要肩负着繁杂的劳动,还要受到主子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欺压,自己的情感甚至生命根本受不到任何的重视。
第四个层面,是夹在主子与仆人之间的人物,如贾府当中的姨娘。这些角色既无法达到真正主子的地位,又无法放下身段去和仆人感同身受,甚至在很多时候,她们的地位还无法赶得上府内主子身边的仆人。她们这种尴尬的处境导致其既无法行使作为一名管理者的职权,同时又无法真正得到普通仆人的尊重,最终只能在抑郁的心境当中,随着贾府的没落而作鸟兽散甚至死亡。
第五个层面,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几个大家族当中的主子们。表面上看,他们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统治者,生活优渥且奢华,悲剧似乎离他们很远;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以其中的男性群体为例,以贾敬、贾赫、贾政、贾琏等为代表的家族统治者,他们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下而不断祸害着普通百姓和贾府当中的下位者,给别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此同时,他们的这些行为也为自己的覆灭埋下了祸根,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这些骄奢淫逸的行为正是在自掘坟墓,并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再看贾府当中的女性主子,如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尽管她们已经身处于贾府女性的最高位置,但在那个以男性为尊的社会背景下,她们仍旧需要看男性主子的眼色行事,即使是辈分最高的贾母,依然会受到来自自己儿子的挑战。面对这样一种畸形的统治结构,这些女性没有丝毫觉得不妥,反而会不遗余力地去对其进行维护,放任他们的狂暴行为,而自己也终将随着这个统治秩序的崩坏而走上绝路。
三、美好事物的泯灭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根源
鲁迅有句名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理论在《红楼梦》中得到了非常深刻且全面的诠释。《红楼梦》当中有大量的篇幅在描写贾府当中的生活如何奢华,各个主人公在前期的生活是那么美好,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纯洁的爱情也如天上皎洁的月光般无瑕,深深地印刻在了读者心中。但是,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描写越是生动详尽,后续的毁灭就会显得越发深刻悲凉,曹雪芹正是运用了这种描写手法,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推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成为无数读者心目当中无法忘却的经典。
《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的心理变化同样也符合这样一个发展规律。贾宝玉的悲劇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首先,是由于一些直接经验所导致的悲剧,如与各女子之间的情感交织所产生的悲观情绪,这是贾宝玉作为一个主体所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其次,是由于一些间接经验所导致的,这一点是形成贾宝玉悲剧结局的主要因素。在贾宝玉的人生初期,他对整个世界的感觉都是十分朦胧的,对很多事物都无法提起兴趣,直到那群如同夜莺般的女子闯入了他的生活,才让他开始去感知生活当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但是,随着贾府的不断没落和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引起的悲剧,使贾宝玉不断地见证那些美好的事物在自己眼前一个接一个地被毁灭,这种幻灭感和无力感对宝玉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创伤,正因为当时爱之深,到这个时候才会悲之切,这种悲伤情绪最终沦为了颓废消极的情绪,并导致他对现实世界彻底死心,只能出家为僧才能抚慰自己的精神世界。
除了这些个人经历,还有作者对整个贾府生活氛围越发悲凉的描写,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这种悲剧色彩。在小说的前半段,贾府整体的生活基调还是非常欣欣向荣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把读者带入其中,与他们一起畅游在那种氛围当中;但是,这种繁华是建立在无数普通人的悲惨生活之上的,所以注定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最终毁灭的。一同毁灭的还有那些依附于贾府的主子、仆人,他们有些人或许自己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但也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这不是随着人的意志能够改变的,而是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下的必然结局。
综上所述,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处处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美学的特点。这种悲剧并不是那种具有强烈情感波动的悲剧,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悲,它充斥于小说的各个部分,表现出了一种朦胧美、意境美,以及诗意美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悲凉情绪的同时,又会让读者沉浸在那种美感当中无法自拔。所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悲剧美学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