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联合心肺复苏在急诊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2023-06-14 02:24徐灵建陈宗海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1期
关键词:胸腹心肺腹部

徐灵建 罗 杰 陈宗海

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急诊科 318000

呼吸心搏骤停是在急诊抢救时面临的最危重、最紧急病种[1]。而心肺复苏(CPR)是针对骤停心脏与呼吸进行抢救的一项主要技术,但对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CPR抢救的成功率会受到CPR开始时间、插管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心源性疾病、电击除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有研究证实:心肺复苏器的使用能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亦能提供持续性及高质量的胸外按压[3],对维持患者血氧饱和度、提高心跳恢复率、实现更高的救治成功率均有重要意义[4]。另一方面,腹部提压CPR技能的使用能有效弥补常规胸部按压CPR的不足,对改善患者复苏指标有积极作用[5]。基于此,本文在使用心肺复苏器完成胸外按压CPR的同时联合使用腹部提压CPR以完成对急诊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诊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62.85±7.96)岁;呼吸心跳骤停时间为(9.12±1.45)min;心肺复苏器使用前人工按压时间为(28.35±6.84)min;发病原因:心肌梗死25例、脑出血及脑梗死12例、恶性心律失常8例、中毒6例、其他9例。试验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62.97±8.25)岁;呼吸心跳骤停时间为(9.56±1.22)min;心肺复苏器使用前人工按压时间为(29.06±6.75)min;发病原因:心肌梗死24例、脑出血及脑梗死15例、恶性心律失常8例、中毒7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急诊呼吸心跳骤停判断标准:患者无反应;呼吸异常(停止、过缓或濒死叹气样呼吸);无法感知大动脉搏动;心电监护显示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顿及无脉性电活动[6-7];(2)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发生时间均≤10min;(3)患者均适用胸外按压CPR与腹部提压CPR两种抢救方案。排除标准:(1)伴肋骨骨折、胸廓畸形等胸外按压禁忌证以及腹部外伤、腹部器官出血等腹部提压禁忌证患者;(2)伴恶性肿瘤疾病患者;(3)慢性心力衰竭、完全恶性肿瘤疾病等引发的心跳骤停患者。

1.2 方法 在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立即接受人工胸外按压治疗,直至患者心肺复苏器安装完成并投入治疗。在人工胸外按压治疗的同时为患者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治疗,并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并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进行监测,建立静脉通路后实施静脉复苏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即采用机械完成胸外按压CPR治疗,使用Lucas型心肺复苏机(美敦力公司生产)行胸外按压CPR治疗,抢救人员将机器底座置于患者后背并尽可能避免机器与患者皮肤的直接接触,将按压机置于患者胸前位置(胸骨中与下1/3连接处)并与机器底座连接,接通电源后设置相关参数:按压深度5~6cm、按压频率100次/min。试验组同时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行腹部提压CPR,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德美瑞公司生产的LW1000型)行腹部提压CPR治疗,腹部提压抢救人员与胸外按压抢救人员分别居于患者两侧,将仪器置于患者腹部中上区位置并启动仪器,待仪器吸附完毕后根据仪器指示进行腹部提压,其中下压力度40~50kg、上提力度10~30kg、提压频率100次/min。注意抢救人员在腹部提压过程中应保持上臂及肘关节伸直状态,提压时仪器面板应与患者腹部紧贴并确保提压力度的垂直性,避免仪器晃动。腹部提压与胸部按压同步进行。

1.3 观察指标 (1)自主循环恢复(ROSC)比例:患者自主心率恢复(窦性或室上性心率),可触及大动脉,且收缩压≥50mmHg(1mmHg=0.133kPa),维持时间≥20min;持续复苏30min后患者仍未恢复意识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检查发现患者瞳孔散大、无光反射,无法触及大动脉搏动,无法检测血压,无自主呼吸,则定义为复苏失败[8]。(2)复苏相关指标:统计两组患者ROSC所需时间、24h内生存率及生存出院率。(3)复苏过程中生命体征指标:于CPR前、CPR 30min时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比较,包括PetCO2、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气指标等,其中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ROSC比例比较 试验组患者ROSC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ROSC比例比较[n(%)]

2.2 两组患者复苏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ROSC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24h内生存率、生存出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复苏相关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CPR 30min的PetCO2、MAP、PaO2高于对照组,PaCO2、La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3 讨论

心脏骤停指人体心脏突然停止射血并造成循环停止,由此产生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是造成患者猝死的一项重要原因[9]。临床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发生突然,患者10s内即会出现意识丧失等症状,若在黄金时段得到及时救治对患者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而CPR是一种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求达到患者心脏自主循环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抢救技术[10]。也正因此,CPR技术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决定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存活与否。相较于徒手实施胸外按压以促使患者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的人工CPR,使用Lucas型心肺复苏机以自动化、智能化完成对患者的持续胸外按压,同时能通过机器参数的同步设置以心脏均衡按压的方式建立暂时性的人工循环,充分保证按压深度、强度、频率的合理性与稳定性,对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成功率以及缩短呼吸、自主心跳、循环和血压的恢复时间均有显著作用[11]。但需要注意的是,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存在黄金时间段,其呼吸心跳骤停的时间越长则抢救成功的可能性越低。因此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在采用机器完成胸外按压CPR抢救的同时,仍应思考采取其他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患者复苏成功率、缩短患者复苏时间。

腹部提压CPR是王立祥教授提出的一种基于腹部提拉法和按压法完成腹部CPR的新理念,该种方法通过对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的使用在心搏骤停患者CPR治疗中,于胸外按压后进行人工通气期间,给予同步的腹部提压CPR,利用腹部提压改变腹内压力使人体膈肌上下移动以引发胸内压力变化,继而发挥“胸泵”作用,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支持,达到不间断的人工循环与呼吸,有效避免胸外按压CPR治疗中循环间断、换气延迟、通气血流比失衡等诸多缺陷[12]。与单纯的胸部按压CPR相比,腹部提压CPR的使用并不会影响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操作,反而会基于腹部提压CPR的使用有效提升CPR的质量;同时腹部提压CPR的使用能充分发挥“腹泵”“胸泵”等多泵效应,同时实现开放气道的海姆立克效应、人工呼吸的通气效应、人工循环的增强效应、争分夺秒的时间效应[13],为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果中试验组患者ROSC比例高于对照组,ROSC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胸腹联合CPR的使用能有效提升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时间,与其他研究结果[14]一致。同时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CPR 30min的PetCO2、MAP、PaO2高于对照组,PaCO2、Lac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胸腹联合CPR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能更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肺部氧合指标,也是胸腹部联合CPR实施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ROSC比例更高的一项重要原因。但本文结果中两组患者24h内生存率、生存出院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原因可能在于能够成功实现ROSC的患者数量较少,因此在患者后续长期生存率的研究中存在数量不足的缺陷。后续可在急诊中心广泛推行胸腹联合CPR以弥补研究数量不足的问题,长期观察胸腹联合CPR对ROSC患者抢救成功后生存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胸腹联合心肺复苏在急诊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缩短患者复苏所需时间,同时对改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乳酸等生命体征指标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胸腹心肺腹部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分析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感染并发症救治一例
数学模型在鉴别诊断恶性胸腹水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