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龙花,罗开萍,孔明月,汪 杏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江苏南京211300)
随着护理专业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为符合社会及医学领域人才的需求,对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与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与要求[1]。新入职护士作为医疗护理队伍中可塑性强、最为积极向上的群体,是护理行业中的新生力量。由于护士自身临床经验与护理实践技能操作相对较为薄弱,由在校学生向临床职场过渡,在高程度转型冲击的影响,易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离职等发生[2]。护士规培是指经由医院笔试、面试录取护理人员,于正式科室上岗前进行正规系统的专业性教学培训[3]。但在以往传统护理规培过程中,带教老师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只是一味地将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护士进行填鸭式灌输,不仅磨灭了护士对于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对岗位的适应性也相对偏差,缺乏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护理教学规培效果不佳[4]。因此,采取高效率、鲜明形象的护理规培教学模式十分关键。本文通过对我院临床新入职护士规培中采取互联网络下成果导向引导的系统化护理教学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探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3月1日~2020年2月29日接收的46名临床新入职护士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3月1日~2021年2月28日接收的50名临床新入职护士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参与我院面试与笔试,且顺利通过者;②年龄18~26岁者;③接受过全日制护理院校高等教育,且顺利毕业者;④以获取护士资格证、执业证者。排除标准:①违反规范培训相关规章制度者;②拒绝参与本次规范培训研究者;③因自身或家庭原因中途退出者。对照组男2名、女44名,年龄(22.34±3.42)岁;受教育程度:大专29名,本科及以上17名。观察组男3名、女47名,年龄(22.43±3.32)岁;受教育程度:大专32名,本科及以上18名。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传统护理规培教学。在护士正式录用进入各个科室前,带教老师根据传统护理规培教学目标、大纲与计划内容,组织护士进行我院临床护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职责、护理注意事项等,带领护士进行查房,在开展各项临床护理实践操作时,护士从旁观看带教老师分步骤讲解演示,告知护士将实践操作的各个步骤与细节加以详细记录。在规培结束前,带教老师根据护理教学内容,制订相关专业成绩、任职能力等调查问卷与量表,考核合格者可进入科室上岗。
1.2.2 观察组 采取互联网络下成果导向引导的系统化护理规培教学。①制订培训学习目标:带教规培老师结合以往临床规范培训成果与经验,借助学术网站进行临床护理各项监测指标的操作的注意事项、正常范围、突发事件应急解决措施、各种导管维护等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流程等相关参考文献,依照我院临床护理实际情况,从中筛选与之相关的内容,完善拓展护理规范培训的内容。②课前准备与教学设计:将整理完好的护理教学培训内容,借助互联网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以图片文字相结合、有声视频演绎等教学形式进行呈现,根据培训课时的需求,遵循由浅至深、由简至难的原则,教学视频时间30~35 min。在教学开始前,上传至我院规培教学互动平台,督促参与规培的护士进行课前预先自我学习,视频下方评论区发布与本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告知护士根据自我理解与借助相关文献搜索,完成带教老师发布的问题与任务。③临床护理教学培训:带教老师在培训过程中,可将预先准备好的视频或图文进行适当穿插,便于护士对专业理论知识更加深入了解。同时,带教老师在课程教学开展前,根据护士学号顺序将其分为每组由6~7名护士组成的护理团队小组,并小组成员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1名护士作为本护理团队小组的负责人,主要职责组织小组团队日常学习培训与明确学习目标。带教老师根据本堂护理教学培训内容,挑选与其专业知识相关的临床病历资料,将其制作成分析讨论题的形式,组织护士进行小组间的共同探讨与研究,给出正确的评估诊断与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将商讨出的答案加以汇总整理,以幻灯片的形式加以呈现。带教老师鼓励小组负责人将本组探讨的结果与观点进行完整详细的阐述,在其描述后,还可由除本组以外的小组成员进行随时提问,再进行一一解答。对逻辑思维严谨、答案正确的护士小组,加以口头表扬;对逻辑思维出现偏差者,带教老师可从旁加以引导,协助其思维走向正轨,带教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可适当讲解新知识。待全部小组阐述汇报结束后,再由小组内部讨论是否完成了本堂教学的目标。同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分角色临床实践护理操作的模拟演练,将临床实际护理过程中已发生或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情景再现,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给予相应解决的措施,带教老师从旁进行视频录像,视频时间为20~30 min,分小组进行编号,并将视频上传至规培交流互动学习平台,供护士随时查看。④课后回顾与反思:培训结束后,告知护士根据本堂教学与实践操作内容,进行自我临床规范化实践操作演练,并将其录制完成后上传至互动教学平台。带教老师从中挑选出操作相对较为规范流畅的操作视频,告知其他护士进行观看学习,对自我操作进行反思与纠正调整。
1.3 观察指标 ①专业考核成绩:于规培结束后,对护士专业知识掌握指标,根据我院自制护理标准与结合入职护理规培内容,从实践操作、理论基础、病历书写、护理查房4个方面制订专业成绩考核调查表,每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专业成绩越好,量表 Cronbach′s α为0.83,信效度良好。②岗位胜任能力:带教老师于规培结束后,对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参考刘明等于2008年编制的《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胜任力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专业发展建设能力(12个条目,0~60分)、良好个人特质(8个条目,0~40分)、人际沟通能力(5个条目,0~25分)、临床评判性思维(4个条目,0~20分)、临床护理能力(13个条目,0~65分)5个维度,共42个条目,满分为210分,分数与胜任能力呈正相关,量表 Cronbach′s α为0.831[5]。③教学评价:护理规培人员于规培结束后,采用我院自制教学评估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强化疾病分析能力、加强护患交流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培养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5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0~100分,分值与教学效果呈正相关,量表Cronbach′s α为0.82。
2.1 两组护士专业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专业考核成绩比较(分,
2.2 两组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比较(分,
2.3 两组护士对教学效果评估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对教学效果评估比较(分,
临床护理规培是协助新入职护士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相融会贯通,由护生向护士角色进行完全转化的重要环节[6]。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护理工作人员总数达445万名,注册护士以年25~26万的数量增长,可见低年资护士在整体的护理队伍中占较重地位,引起了医院领导及护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7]。为协助护士能够以最快速度进入到岗位角色状态中,良好的护理教学模式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传统护理教学过程中,仍采取带教老师讲解、示范等教学主体理念,新入职护士被动接受,且教学效果始终依附于带教老师,导致护士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未能得到很好地培养与锻炼,降低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与护士的职业认同感[8]。因此,采取结构化、科学化护理规培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互联网络下成果导向引导的系统化护理规培教学是指以护士作为护理教学开展的核心,集中于护士学习成果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借助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9]。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实践操作、理论基础、病历书写、护理查房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可见,带教老师在开展规培教学前,在相关学术网站进行相关与时俱进的参考文献的检索,将传统护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升级,并以较为直观、鲜活的视频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加以呈现,上传至学习交流互动平台,护士于课前进行相关内容的浏览与阅读,加深护士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10];利于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促使护士能够对护理相关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等知识进行有效的记忆与总结,从而很好地提高了护士自身专业素养与考核成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岗位胜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带教老师在相关知识内容讲解时,采取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明确护士在教学规培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护士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带教老师还采用案例分析法,促使护士通过相互间分析研究案例,从而培养其临床判断评估与发散性思维等能力,明确护理人员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护士自身角色的转换,提高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水平。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强化疾病分析能力、加强护患交流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培养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带教老师采取线上预习反思、线下情景模拟与探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护士对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及时纠正与调整,夯实专业知识掌握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模拟下,培养护士突发应急事件的分析解决能力,促使护士掌握与患者之间沟通技巧,强化护士自身综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对我院临床新入职护士规培中采取互联网络下成果导向引导的系统化护理规培教学,在提高护士专业考核成绩的同时,加速护士职业角色的转型,有利于加强护士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