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缺血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

2023-06-14 08:27:28张婉婉崔丽娟赵冬霞史秋寅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生理性心功能心肌

张婉婉,赵 葳,崔丽娟,赵冬霞,史秋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江苏南京210009)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组成有助于提高患者缺血区域的供血,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然而临床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如何增加缺血区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组成[1]。有相关资料显示,适当的心肌缺血可以直接促进缺血区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发生,但针对冠心病患者,不管是哪种直接引发心肌缺血的活动均有可能会造成过分缺血的现象。然而临床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后立刻给予肢体4次/min供血可以有效减轻心肌梗死损害。肢体骨骼缺血可以通过远隔作用引导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组成,同时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2]。针对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生理性缺血训练措施,其效果理想。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导致老年疾病的发生率在逐年递增,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这类疾病通常具备治疗效果不佳且治愈度较低等特点,同时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训练方式可以促进缺血心肌部位侧支循环的组成,由此可知,生理性缺血训练可以作为一种简单且便捷的康复训练方式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2019年12月1日~2021年12月1日,我们对47例冠心病患者应用生理性缺血训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9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①年龄≤74岁者;②经临床相关的造影技术确诊为冠心病者;③患病时间≤3个月者;④心功能分级处于2级之内者;⑤近1年内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者;⑥知情且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标准[4]:①患有重症先天性心脏病者;②心功能不全或存在心律失常等者;③血压控制不稳定者;④上肢运动障碍并出现病变组织者;⑤中途退出或资料丢失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5~68(56.51±3.64)岁;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46~69(56.34±3.6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及认可。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停止服用阿托品及硝酸酯类药物。

1.2.1 观察组 实施心理性缺血训练,待完成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采用运动心肺功能检测仪进行评价,以功率自行车为主,检测患者呈现的最大代谢当量指标。待运动检测结束标准按照美国运动医学指南(ACMS)进行分析。所有运动检测终止标准具体为:①在运动中和该疾病有直接关联的如过度劳累、头晕目眩、呼吸困难或血压不稳,心电图出现ST段偏移等;②在运动后未出现任何不良体征现象时,可以允许患者运动达到最大体力,应用自觉运动强度量表检测,通常需要显著性试验为15 min[5]。所有患者在接受运动训练护理之前,患者和家属均需要签署同意书和知情书。同时,在常规用药后通过相关的握力器进行每次持续训练,单手重复时间超过5 min,之后换另一只手重复。以此反复完成5组,每天坚持,持续训练周期为3个月[6]。血压计轴带增加训练可以通过血压计的控制压力分别对患者两侧上臂肌肉进行充气和放气,从而形成3 min和5 min的灌注模式,为此每天完成3组,持续时间3个月。护理指导,具体内容如下:①生活引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讲解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发病因素、预防常识、相关的注意事项等,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充足的睡眠,避免养成不良习惯,形成规律性生活。指导患者在身体耐受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放松训练,通过音乐方式改善患者目前的心境状态。针对饮食方面,护理人员按照老年患者饮食情况进行合理化调整,适当增加流食,并要求患者按照少量多餐原则进行。②心理干预。护理人员时刻观察患者情绪,针对情绪表现不同给予针对性心理指导,定期开设关于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相关健康讲座,通过图片或文字等形式向患者传递健康知识。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有规律运动,可转移患者注意力,继而调动患者对生活的热爱。③用药干预。护理人员嘱患者按时遵医嘱用药,特别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切忌自行服用。大部分药物需要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匀速输注,护理人员对患者用药剂量严格把控,重视情绪,此外,在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时刻观察患者情况,一旦有任何不良情况需要立即上报医生。

1.2.2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包含饮食、居住环境、检查项目和身体各项机能的维持[7]。

1.3 评价指标 将所有血液样本送入到生化检验科室检测,采集循环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和一氧化氮(NO)浓度,护理前对患者抽取外周血管,放入2个器皿汇总,取出良知分离胶促凝管作为备用,将选择的两管外周血分贝抽取5 ml注入到血凝管中,然后等待30 min后以2000转/min的速度离心20 min,做好分离血清并做成标本记录好,放入-80 ℃冷藏,待患者完成3个月的训练护理后,将重复按照上述的血清样本采集进行收集,之后做出数据对比,以此汇成报告[8]。NO浓度检测方式是以VEGF作为测量标准,血压计和彩色超声心动仪以及运动心肺检测是分别对接受训练对患者的血压和心功能的检测[9-10]。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包括健康感觉、心理功能、社会融入和睡眠质量。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心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前后心功能评分比较(分,

2.2 观察组训练前后各项功能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观察组训练前后各项功能变化比较(分,

2.3 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训练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缺血主要是指人体组织供血功能出现障碍,包括生理性缺血和病理性缺血两种类型。前者是指虽然机体出现反复性短暂缺血情况,但因为机体的自我代偿功能未出现病理性变化,其对机体产生一种保护方式。然而病理性缺血是指供血低于新陈代谢的标准,从而造成器质性障碍,最后引发病理性变化[11]。两种缺血性情况会对患者造成部分组织代谢堆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出现侧支循环等现象。目前,冠心病患者正常肢体缺血诱导远隔缺血心肌侧支的形成无具体的报道分析,该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等长握拳的生理性缺血训练前后的心功能变化,同时观察外周血VEGF改变情况。以此可以证实,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生理性缺血训练后,可以通过释放,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组成[12]。

经过多个研究报告可以证实,短暂性心肌缺血可以促进缺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发生。而在临床研究发现存在心绞痛患者发生第一次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低于无心肌梗死者,尽管生理性缺血可以促进部分区域的侧支循环,但在缺血的病理基础上需要继续缺血可能会带来的危险。为此,通过上述结果分析,将促进远隔侧支循环的反复性生理性缺血誉为生理性缺血训练,以此作为护理措施,对患有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帮助[13]。有相关研究发现,慢性完全性闭塞的冠状动脉下游的心肌损伤程度和侧支循环生成的数量呈反比,有效的侧支循环组成针对缺血心肌起到一定保护效果,以此提升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14]。在患者发生心绞痛时,引发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组织出现不足,冠状动脉无法满足心肌代谢的需求,从而加快心肌速度,对患者的机体造成短暂性的缺血。此外,有其他研究者推出反复间歇性短暂的心肌缺血可能是因为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而发生的,但一旦心脏过快缺血会导致脏器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此外,我们不能通过引发心肌的反复间歇性缺血来完成侧支循环。为此避免出现这类情况,我们提出生理性缺血训练的新型理念,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非重要器官进行反复间歇短暂的缺血,并因此增加循环血中的VEGF和NO,从而可以促进病理性缺血部位的再次形成,以此达到改善机体的心肌供血功能的目的。

本文提出生理性缺血训练主要是包含两种体系,其一,长收缩运动模式,主要特征在于肌纤维长度维持不变姿势,肌肉张力在不断提升,因为肌肉扩张后,在一定程度下会被迫穿行与肌肉内血管中,以此导致局部组织发生血流障碍,最后导致可逆性肢体缺血现象。其二,血压计袖带加压对患者上肢部位进行压迫,同时可以造成可逆性肢体缺血的效果。等长收缩训练和血压计袖带加压训练可以让患者形成生理性缺血,通过3个月训练干预后,冠心病患者血压情况明显出现下降,其心功能得到良好改善。结合上述理论分析,待时间延长后,可以刺激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的VEGF和NO表达,并且通过循环血作为缺血心肌,以此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组成,提高心肌血供,改善人体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脏超负荷。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生理性缺血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够提升患者心功能,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组成,从而改善患者临床指标。

猜你喜欢
生理性心功能心肌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新农民(2021年17期)2021-09-16 16:17:39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心功能如何分级?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复合心肌补片对小鼠梗死心肌的修复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2015年14期)2016-01-12 00:39:45
生理性海水在鼻内镜术后的临床分析应用
生理性缺血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国康复(2015年4期)2015-04-10 13:00:35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