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入學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校要发挥优势,围绕古与今、城与乡、家与国这三对重要范畴,将家庭家教家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用多样化形式“道贯古今”,对传统家庭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立城乡学校联盟,挖掘整理“百业兴旺”的家族故事赋能劳动教育;由小家到大国,全方位强化家国情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文化自信;家庭教育;家风;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9-0021-04
【作者简介】华伟,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专章中提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这给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指导意义。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推进,家庭教育事业正在进入学科建制的发展轨道,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再局限于民间知识,而是被纳入教育治理体系之中,被赋予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形态,从而成为教育领域的新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本身必定蕴藏着大量永恒的基因,表达的是人类的初心,展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中小学校有责任将家庭家教家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彰显中国文化的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并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一、用多样化形式“道贯古今”,对传统家庭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完整、完好地保留了人类文明原始时期的根基性思想内涵,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农耕文明样本,值得我们每个人从内心深处生发深深的敬意和满满的自豪。教育管理者要以开阔的眼光观照古老的东方文明,并做出前瞻性的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出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大观、时间大观、空间大观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大观园,既有理论层面的国学,又有艺术、器物层面的国粹,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适恰的联结,对于当代人来说是一项需要充分耐心、想象力和技术的任务。
“中国文化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调酒水平,取决于我们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1]在家庭家教家风这一极具传统文化色彩领域中,中小学校可以通过场景的、时空的设计,将有形的管理转变为无形的引导,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学习体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第一,定期组织各种传统家庭文化体验营,大力肯定与赞美学生的新想法、新做法。开展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创意展示,邀请文化名人或民俗专家走进校园,设置各种游戏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如琴棋书画、服饰、礼仪,或是亲手制作年画、糖人、灯笼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学生的创新、试错给予最大的耐心,千万不要忽略或否定学生的新点子,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新、求变的原创力。
第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交互式的优秀传统家庭文化馆,让学生既作为参观者又作为设计者,在馆内沉浸式地体验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有大量的“留白”空间,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跨界创新,从而“复活”传统、“续写”传统。交互式的传统家庭文化馆还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的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平台。
第三,将家庭家教家风自然而然地融入校园生活,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传统家庭文化,传统节日、家训家规、祖先故事、家族传承等内容都可以进入教育者的视野;在食堂推广传统饮食文化;在班级推广传统礼仪文化,在点点滴滴中让学生体会小家庭与大集体中的亲情,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二、建立城乡学校联盟,挖掘、整理“百业兴旺”的家族故事以赋能劳动教育
城乡关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今天,当以多样化为内涵的生态文明发展成为新的国家战略之时,教育管理者必须有新格局、新思路。有学者提出,“与城乡融合有机联系的乡村文明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真正的基础”[2]。“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一种不同于工业美学的、非标准性的地方性知识,天然地具有“百业兴旺”的生态多样性,完美契合了劳动教育的理念。
劳动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而地方性知识和文化多样性正好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体验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传统手工艺、农耕生产等活动,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中国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小学校要运用“在地化”思维,主动熟悉本地的传统民俗、特色风貌与产业、戏剧文化、建筑文化,了解乡村史志和当地名人,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开发具有生态多样性的和本乡本土特点的家族故事,以引导当代儿童多维度、多向度地感知世界。
寻根传统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促成城市与乡村学校结成联盟,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教育资源的互通互联,联合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大目标。而城乡学校则要梳理、宣传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劳动教育进行开放性的互动,在各种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体验和认知。这是一种更高级、更主动的教育。
第一,建立“百业兴旺”家族故事档案库。中小学校应高度重视地方性知识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传承这种非标准性的文化资源。如可以开展“老故事新讲述”活动,让学生访问自己的祖辈,了解家族历史;引导学生研究自己家族的历史和传统行业,记录和整理家族故事和人物,了解家族的发展历程和劳动技艺。这里不仅有劳动者为生计而拼搏奋斗的故事,还蕴含着家族传承、家国一体的情怀。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家族文化和传统,培养孝亲、敬老、尊师、爱国等优良品质。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相关内容制作成照片集、小视频,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家族荣誉感。
第二,举办城乡学校的家族文化展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制作具有传统家庭文化特色的作品,以展示各自家族的传统行业与技艺,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手工艺,掌握劳动技能。当一幕幕鲜活的时代场景在校园真实地出现时,学生会更真切地明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第三,联合开展劳动实践,为学生创造展示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可让学生学习不同家族的传统手工艺术和劳动技能,例如制作家庭传统美食、传承传统手工、亲手种植花草、照顾动物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辛苦,理解劳动的本质与价值,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还可以体验劳动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要,全面了解各行各业,培养其环保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由小家到大国,全方位强化家国情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之一表现在对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之理解上,如“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等。“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由家扩大为社会,社会便是一个“大家庭”;家与社会的再扩大结合,就形成一个更大的结合体,那就是“国家”。爱国、爱家是一体的,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和集体意志将中国人民凝聚成一个整体。
为了培养有历史担当、家国情怀、全面发展的中国儿童,中小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家庭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小学校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将家国情怀渗透到校园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从学科整合入手,将学科知识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劳动等学科教学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中小学校要研究家國情怀这一领域的多学科交集,寻找共同的学科旨趣、追求与价值。通过跨界整合,让学生从各个维度知晓中国的“家”文化,唤醒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增加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设计“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学生快乐地沉浸其中。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发挥作用,需要我们按下学生内心深处爱的按钮,让他们从中获得深度而持久的快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几乎都与家庭文化相关。因此,中小学校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设计好每一个“我们的节日”,找到与现代和未来的兼容点及对接处,让学生感到真切的放松与快乐。当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达到一种平衡时,他们对家国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就会更深刻、全面和丰富。
第三,鼓励学生创作个性化的作品,表达对中国“家”文化的独特理解。传统不是固定的,而是灵动的。中小学校可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家庭中亲情关系的表达和体现方式,创作一部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话剧、一首描述亲情的歌曲;可引导学生研究绘画、刺绣、陶艺、音乐、舞蹈、美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一种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服装,或者创作一幅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舞蹈作品。
总之,中小学校要将艺术的、美学的内容嵌入学校生活,通过场景的设计让家庭家教家风成为日常性的校园文化。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教育将带着黄帝、炎帝、仓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朱子等伟大先哲重回世界中心,带着《学记》《春秋》《论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教童子法》《了凡四训》等教育著作重回世界中心,带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重回世界中心,带着兼容并包了其他文明的各种长处重回世界中心,中国历史悠久的家庭文化将在世界舞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1]许纪霖.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1:1.
[2]温铁军.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乡村振兴——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的发言[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