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
【摘要】问题是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问题展开有效教学也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于问题导向开展教学已经成为各学科创新教学设计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问题导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要求来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呈现、课堂教学、答疑解惑、研讨交流等方式主导教与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从实践层面来看,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不是随意的,而是应该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的,这样学生才能在分析、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压强”第一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压强”这一核心概念是学习本课乃至本单元内容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循序思考,逐渐建立概念、巩固理解、完成学习目标.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1)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 这些事例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你能说一说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不同情境下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情况不同.
学生1 图1中小姑娘对雪地的压力小,但是双脚的受力面积也小;大人对雪地的压力大,但是雪橇的受力面积大.
学生2 图2中手指给铅笔两端的压力是相同的,但是笔尖的受力面积小,笔尾的受力面积大.
教师 那你们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吗?
学生纷纷猜测,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学生1 和压力的大小有关系.
学生2 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系.
教师及时总结,导入“压强”的概念.
(2)生成概念.在上一环节,有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为验证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教师 根据猜测,我们在实验中应该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学生分组合作,并利用木块、砝码、沙盘等器材设计实验,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学生实验探索、总结发言的基础上提炼“压强”的概念,即“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3)巩固提高.教师继续根据生活场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教师 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自救?
学生根据“压强”的概念给出方案.
学生1 不能快跑,应该趴在冰面上,慢慢爬行,避免增加对冰面的压力.
学生2 还可以将衣服平铺在冰面上,尽量增加冰面的受力面积.
教师对正确方案进行了肯定,并适当渗透了安全教育.
综上,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始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展开,让学生在问题启发下经历认识、生成、理解应用概念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2 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展示问题
问题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往往存在于精心、巧妙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计课堂,构建情境基础,抓住提问时机,巧妙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启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例如 在学习“杠杆”相关内容时,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古代劳动人民用桔槔来提水的图片(如图3).在图片构建的情境中,学生质疑:
学生1 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2 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吗?
教师 要想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拿起教材,阅读“杠杆”这部分知识,了解“杠杆”的概念,然后想一想这种现象是否可以用“杠杆”来解释.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教师抓住学生疑惑的时机,及时启发学生探索杠杆这一核心概念,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中初步认识物理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杠杆平衡这一重要问题时,依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实验,并进行猜测、思考、生成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根据小组实验的结果猜想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针对学生的这一猜测,有的学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教师趁机提出问题.
教师 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猜测?不同的物理量是否能够相加?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请展示出来.
学生1 (展示小组实验结果)我们组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并不能验证“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因此,这一结果是不准确的.
学生2 (展示小组实验结果)我们组经过几组数据的分析结果,猜测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教师 通过实验验证了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一结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们探索的精神.有的小组通过做实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小组还根据实验结果否定了自己的猜想,这种善于批判思考的意识很可贵,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应继续保持.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展开,学生通过观察杆秤的平衡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在实验中验证猜想或者否定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猜想、否定、验证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辩证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综上,在问题导向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在问题中实现突破、发展和提升.
3 優化课堂指导,做好答疑解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都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解答中难免会遇到障碍,因此,教师要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讲授和指导,帮助学生翻阅掌握,顺利“通关”.
例如 在“浮力”相关内容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将问题与实验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并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深入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突破自主思考与探究上的难关,完成知识建构.在课堂上,教师进行了如下指导:
(1)设计问题,导入概念.
教师 同学们,找找看你们身边有什么物体放入水中是浮在水面上的,又有什么物体放入水中是沉下去的?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呢?而那些沉入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呢?
学生1 皮球在水中是浮起来的,石头则是沉下去的.
学生2 可能是有些物體比较轻,所以能够浮起来;有些物体比较重,就沉下去了.
学生3 沉在水中的物体应该没有受到浮力.
在课堂的一开始教师就用一连串发问提起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兴趣.而学生在思考这些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浮力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
(2)设计趣味活动,利用浮力.
虽然“浮力”是本节课的新知识,但其实学生早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学会了利用浮力.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设置了一个活动环节:现在烧杯中有一个乒乓球,你能找到手不伸进烧杯里就可以把乒乓球拿出来的方法吗?学生根据“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启发,很快就想到了可以往烧杯中加水让小球浮起来.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
(3)设计对比实验,体验浮力.
教师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其一,按压水中乒乓球;其二,松开手中氦气球.然后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力的作用方向,并设计问题:在这两个实验中你都感受到了怎样的力?学生根据体验回答:在将乒乓球压入水中和让氦气球升空的两个实验中都感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一个是让乒乓球不下沉,一个是让氦气球飘起来.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解释: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这个向上的托力,就叫做浮力.
(4)继续实验,理解浮力.
在前面两个小实验后,学生发现浮力是一个向上的托力,但其实向上这个概念还是很模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 上述中所说的这个向上的力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呢?如果有,应该是怎样向上的力呢?
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实验——在盛水的水槽底部用细线系着一个乒乓球.分别观察水槽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细线的方向以及水槽放在斜面上时细线的方向.
学生1 水槽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细线是竖直向上飘动的.
学生2 水槽放在斜面上时细线还是竖直向上的.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都发现了实验中的细线都是竖直的,并且认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二力平衡尝试画出学案中放置在斜面上的烧杯中浮在水中的小球所受的浮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再次论证浮力的方向,以深化理解.最后学生确定:不管从实验角度还是理论角度,都可以确定浮力的方向就是竖直向上的.
综上,教师将问题贯穿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结合实验操作解答问题,并在关键时刻进行启发、点拨,促使学生完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
4 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基于问题导向构建教学模式,能够突出问题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索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上述研究内容从教学模式构建的角度对初中物理问题导向教学实践给出了相关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当然,其中依然存在不足.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继续深入教研工作,围绕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瑞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开展策略[J].亚太教育,2022(17):115-117.
[2]关亚琴.中学物理大概念研究进展述评[J].物理教师,2021,42(11):2-6+12.
[3]华景天.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策略探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287-288.
[4]汤军琳.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活动设计和实施”的研究[J].物理教学,2020,42(06):51-56.
[5]王革,张莉敏,张乙等.问题导向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32):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