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雅婷(199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消防规划。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能够呈现不同时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其存在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重心放置在新城区开发上,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当前国内外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空间形态、建筑修复、建筑改造、价值分析等领域,对于这一区域的防灾规划并未进行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韧性理论出发,围绕当前消防规划为基础,结合分析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消防特性和现状,建构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防控体系,以此完善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规划。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规划;策略
引言
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保护部分,也是开展消防规划的重心。以近十年为例,全国文物火灾事故近四百起,仅在2010-2019年间就出现了一百五十多起,其中大多发生在历史文化街区。由此看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工作有待加强。回顾往年火灾频发的区间不难看出,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和地域之间的频繁流动也在不断增加,各历史文化街区的不稳定性因素也在随之增多,导致此阶段火灾风险和数量居高不下。对此,要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安全问题,健全街区消防规划,切实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水准。
一、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现状
(一)历史文化街区火灾特性
1.时间特性。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火灾时间特性有两种划分:第一,月际变化特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内部较为脆弱的区域,所面临的风险相对更加严峻。综合全国城市火灾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城市火灾主要集中在春冬季节。这是因为我国春冬季节降水量较少、空气十分干燥,再加上天气寒冷,用电取火的概率增多,同时也有重要节日,使火灾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四月份之后,其他月份发生火灾的概率并没有较大波动,数量维持在五百起上下,这和秋冬季节的趋势恰恰相反。由此看出,我国城市火灾发生数量正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历史文化街区也应结合季节特性开展消防安全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季节的消防安全,要做到因时而异、因地制宜,保障街区的安全性。
2.日际变化特性。结合部分地区的火灾概况发现,不论是否处于历史文化街区,白天产生火灾的概率远高于夜晚。尤其是上午八点到晚上十点之间,是火灾情况最频发的时段,其中下午两点到四点是火灾产生的最高峰;夜间出现火灾致死的概率要远高于白天,其中夜晚十点至次日六点是火灾死亡人数的最高峰值,产生概率占据整体的百分之二十,死亡人数也占据总体的百分之四十八。这主要是因为白天人员活动密集,增加了火灾发生的不稳定性,夜间火灾防备较少,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历史文化街区应继续在家庭、社区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增加消防应急设施,在第一时间消除火灾隐患。
3.火灾场所特性。现代历史文化街区中商业氛围浓郁。2019年以来,我国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场所主要有商业场所、“多合一”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公共娱乐场所、群租房,分别占到总数的20%、17.10%、14.20%、14.20%、11.40%。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在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同时,还应对街区各功能进行加强,尤其是对于商业、“多合一”等人口密集场所,防患于未然。
4.火灾成因特征。从近十年全国文物建筑火灾成因统计中可以看出,人为原因导致的火灾事故有用火不慎、玩火、吸烟、放火、生产作业,达到了38.3%,而我国的文物建筑多分布在历史文化街区,这其实也表明了街区居民在日常用火中很容易忽视消防安全。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有60%的人缺乏对火灾的正确认识,80%的人缺乏火灾自救知识,消防安全意识不足。另外,街区建筑内随意乱搭乱接电线,使用廉价开关电器等现象普遍,居民用电问题危害严重;炊具与柴草摆放距离过近、祭祀燃香等用火习惯也是导致街区火灾风险上升不可忽视的因素。电气事故同样也是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火灾的最主要因素,达到了30.2%,反映出历史文化街区电气线路建设落后,消防隐患突出。
(二)消防规划体系现状
1.消防规划的地位。结合《城市消防规划规范》这一规定,城市消防规划不仅包含城市整体中的消防规划,也包含城市消防专项规划。简单来说,消防规划是专项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整体规划中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规划对于城市整体布局、仓储、路网、居住区、旧城改造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规划编制主体。我国消防规划的编制工作由相关部门组织和实施,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包括规划部门、公安消防部门、建设部门、财政部门等。其中,消防部门是消防规划的主管部门,负责消防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执行、监督等工作;城市规划部门则主要负责平衡消防规划与城市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并与消防部门一同组织消防规划的编制和管理。
3.消防规划中的主要内容。首先,关于火灾风险评估。《城市消防规划规范》中解释火灾风险评估为“对城市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场所、设施等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的综合评估”。即通过在辨识火灾危险源的基础上,评估区域内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从而提出相应的消防管理和处置措施,是消防规划的基础和必要准备。火灾评估的方法种类大多分为三种,即半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由于定量分析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火灾事故统计数据层面,事实上结合定量分析测绘的数据准确难度较大,火灾风险评估主要是由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为主。我国城市火灾风险评估主要是基于单一对象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式,即在区域内设定子区域、单体对象三级层次,结合建构单体对象火灾评估体系、区域火灾评估计算模型,运用指数方法和层级分析法逐步对目标对象开展评估。单体对象分为7大类,37小类,单体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估体系也根据对象类型进行变化,但大体的结构形式是相似的。其次,消防站布局规划。消防站是城市中承担消防救援任务的基本组织单位,其职责除了防火灭火外,还承担着其他灾害的抢险救援任务,因此消防站的建设和布局是影响城市灾害安全的重要保障。消防站布局是根据救援时间和空间要求,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合理安排和布局。消防站布局规划的内容有消防站数量、消防站位置、消防站辖区的确定和消防站类别的划分等。我国要求消防队伍能在15分钟内开展灭火战斗,在这种规定下,消防站的布局规划就要按照接警后5分钟内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消防站的辖区范围越大,到达灾情现场速度越慢,就越不利于火灾的快速扑救,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此外,根据消防站性质的不同会划分为陆上消防站、水上(海上)消防站、航空消防站,根据建设规模和辖区面积可划分为一级普通消防站、二级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根据不同任务要求和建设要求设置装备和人员。
二、韧性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规划
(一)消防分区规划
结合消防分区规划,将街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加强消防建设工作,并将其细化至不同领域,保障消防安全建设管理成效。可将火灾遏制在不同分区内,减少火灾对街区的危害蔓延,提升街区的整体防御能力。结合《文物建筑防火设计导则》这一指导文件,明确指出文物建筑单位消防分区的占地面积为3000m2-5000m2最佳;相关学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规划面积均比城市消防规划分区面积较小,这是因为历史文化街区比城市建筑更为密集,耐火等级更为薄弱,空间范围也较为狭窄,在同等面积基础上,街区的消防压力更大,因此对消防分区进行划分时要重视精细化特性。首先,可以将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分区划分为两个层次。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既有的防火墙、道路、绿地等,划分为三大消防控制区域;其次,围绕建筑群落和大型建筑单位,划分为四十多个消防分割组团。结合现有的街区实际情况调查,将街区中历史建筑群落较为密集的区域按照消防分割组团面积不大于3000m2进行确认,保留建筑中的场地根据不大于5000m2、建筑占地面积不大于2500m2进行划分,占地面积大于550m2的单体建筑作为独立的消防分割组团。
(二)建筑消防规划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和历史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也是街区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也是火灾最初发生场所,所以对建筑群进行消防改造,尽可能减少建筑群的火灾风险,有助于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抵御能力。受历史建筑的耐火等级影响,需要对建筑群的保护措施加以重视,也需要对街区内部的不同建筑类型采用不同的保护举措。
1.提升建筑耐火极限。历史建筑的整体构造和内部装饰主要是由木质等材料组成,有着较高的安全隐患,需要结合建筑的保护类别、材料的燃烧程度进行不同程度处理。建筑内部中受历史保护、裸露出的砖、石、木等传统材料以及房梁等主题构造,需要设置防火涂层,并选用喷淋、浸渍等方式处理,有效改善主体结构易燃特性;对于不受历史保护限制的部分,需要优先采用防火板进行保护。对于非保护类建筑,可以将建筑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拆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修缮,如可以更换楼板、使用石膏等耐燃材料作为替代品,有效提升材料的阻燃性能。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时间影响,同时段的建筑消防改造方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群为例,加强益丰洋行的消防改造,明确相关的保护措施后,需要在保留其原本的外貌基础上,在原有的外墙内做好钢筋混凝土加固内墙,由这一加固内墙衔接阁楼板和屋面层的基础框架,作为建筑的受力体系,可以提升建筑的耐火等级。
2.有效改善建筑内部构造。火灾大多是从一个小小的起火点逐渐蔓延开来,在建筑内部可设置防火墙、防火门等阻燃物质,分割建筑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可有效抑制火灾的蔓延程度;要定时清理建筑内部的冗余装饰、杂物,减少建筑易燃物;要尽可能保障建筑内部疏散通道和出入口通道的顺畅,确保这一领域的疏散效率。对于历史建筑中的特殊空间,如厨房、仓库等易燃地带,做好单独处理,在技术层面上对建筑墙壁、屋顶等做好阻燃举措,也要对建筑内部的储存物、燃气、电路等内容进行定期维护,尽可能规避火灾产生。
3.基础设施规划。2014年迪克宗古城发生火灾,因为并未设置健全的消防救援设备,火灾扑救不及时,致使火灾在整个古城内蔓延,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由此看出,完备的消防救援设备在火灾救援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消防救援设备主要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街区内部用于自救、固有的市政消防设备,另一种是可以移动的救援设备,也是消防站所设。结合街区内部现状和整体规划,在原有的自来水管道基础上,设置室外消防栓,同时也可增大街区的消防栓设置密度,对于没有超过八十米的间距进行铺设。在火灾风险高、保护等级高的建筑内设置便携式消防器材或自动灭火设施,提升各建筑自身的消防灭火能力。此外,确保消防供水也是街区消防安全的重要基石,回首往年历史文化街区产生的火灾事故,如迪克宗古城火灾、翁丁村火灾等,大多存在消防水源保障力度不足的情况。历史文化街区消防水源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街区内设置的天然水源,如河流、水塘等;另一种是人工水源,如供水管道、人工水池等。上述两种类型的消防水源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组成街区消防供水体系。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大多存在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火灾风险。现行的城市消防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规划与街区现状特性并不适配,不仅没有达到消除火灾风险的目的,甚至在改造过程中还有可能破坏街区的整体风貌。相较之下,韧性理念拥有三方面优势,即更多的参与主体、更持续的学习过程、更少的物质改造,能使街区达到保护与安全兼备的目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诗琳.韧性城市——守住城市的安全底线[J].广西城镇建设,2018(12):6-9.
[2]崔鹏,李德智,陈红霞,等.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维度和评估[J].现代城市研究,2018(11):119-125.
[3]城乡规划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城乡规划学名词[M].科学出版社,2020.
[4]刘尚,朱涛,李杰铭.城市消防规划研究评述及展望[J].建筑与文化,2018(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