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彤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2001年和2011年两个版本相比较,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后两者颁布的核心都是内容标准,重知识的学习,轻观念、能力的培养;而前者则建构了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层级化“树人”目标体系,并从数学学科本质出发,提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统称“三会”)。教师在关注学生“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更应关注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常态课上始终以“三会”为方向标和罗盘,善于提出好的问题,精心设计好的任务,巧妙搭建好的平台,用有价值的活动、交流、思考、探索引领学生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好的问题
1.问题情境的设计
在课堂中把握知识本质,围绕目标创设有生活气息、有数学味道、有育人价值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用“数学眼光”进行提取、抽象、概括,促使大脑在此过程中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不断从萌生、积累再到形成思想,并逐渐成为一种素养。好的问题情境,相当于提供了一片培育核心素养的沃土,让学生在数学思维引领下于其中徜徉与探索。
2.关键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中指出“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好的问题的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理解知识内涵、探索内容本质能起到促进作用。关键性的提问能促使学生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以多样的方式表达思想、分享思想,培养、训练和发展批判性思维,为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比如学习“认识升”一课时,出示A、B、C3只杯子,比较3只杯子的容量谁更大(见图1)。
通过倒水实验,将B、C两个杯子和A杯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说将A作为标准量,引出“标准量”这一概念。接着教师又提问:刚才是3只杯子进行比较,如果要比较12个杯子的容量哪个最大,该怎么做呢?
学生纷纷给出想法:
生1:用其中一个杯子作为标准量,然后用其他杯子和它做比较。生2:数一数分别有几个标准量,就能知道哪个杯子最大了。生3:因为杯子的数量很多,如果想更快速地得到结果,我们可以小组合作,商量一下怎么实验。生4:如果选不同的杯子作为标准,那么得到的几个标准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像这样以提问的方式适时制造“冲突”,能鼓励学生在前期操作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反思,迁移方法,提炼“标准”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丰富学习经验,发展数学眼光。
二、好的任务
1.“脚手架”增加课堂实效性
数学的知识建构基于抽象与推理,学生理解时难免觉得枯燥乏味,而好的学习任务犹如“脚手架”,能精准地帮助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领会知识的本质。常态课上安排好课前任务、课中任务、课后任务,让学生通过对生活资源和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自主探索、互动协作,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从中发展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数学化的思考。
如在学习“认识千克”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任务:
(1)感知1千克(通过体验1千克的面粉重量、几本书的重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鸡蛋的个数);(2)感受5千克(拎一拎5千克的水);(3)感受几十千克(互相抱一抱同桌);(4)了解100千克(联系实际图片,知道一头猪的重量约是100千克);(5)体会1000千克。想象1000千克有多重?
这样的任务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实施要求细致,学生多感官参与、具身体验下的数学思想表达活泼而生动,笔者用语言文字做出了如下表达:“千克的认识”本身较抽象,而这样具有整体感、系统性的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深刻感受的欲望,并将活动经验积极升华为学习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高锚点”助力学习持续性
好的任务能“诱发”、加强、维持学习者的自动力。精心设计的有层次的任务加上有效的学习路径,使学生的认知从低“锚点”上升到高“锚点”,促进学生自主、自觉、自动地学习。而当“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时,课堂已然真正升华为“育人场域”,真实、活泼且持久。
比如,学习“24时计时法”时,教师抛出了这样的任务:
师: 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都很常见,你更喜欢哪种表示法?
生1:我喜欢24时计时法,不用说上午、下午还是晚上,比如20时,就只有一个时间,如果说8时,就不能确定是早上8时还是晚上8时。
生2:我觉得普通计时法好,会说是上午还是下午,24时计时法说13时,还要先减去12才能知道是下午1时,有点麻烦。
师:看来这场辩论注定不分胜负,其实,这两种计时法在不同的场合有各自的优势。
基于“讓学生掌握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化”这样的“低锚点”,上升到开展辩论赛、查阅“时差”的概念、“时差”的形成原因、解决国际“时差”问题这样的“高锚点”,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综合性、持续性,并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本领、提高素养。
三、好的平台
1.让空间善倾听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最好的体现就是“让位”:不断为学生创造探索与研究的机会,搭建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当教师提供了平等的平台后,学生已经完完全全将自己当作了课堂的主人,直接来到讲台前,借助画图的方式进行表达。此时,数学思想、解决方法输出的通道不再单一,既有听觉(语言阐述)又有视觉(图形示例),而传递信息的通道越丰富,表达出的思想也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作为学习者的其他学生也在倾听、互动、交流中不断完善思考,丰富认知。
2.多方式促表达
常态化的展示中,“主角”通常是一些性格外向、乐于表达的较活泼的学生,但他们毕竟只是班级中的小众群体,还有很多学生乐思但不善言,思维敏捷但勇气不足。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撰写数学日记、制作数学小报、绘制数学图画、编辑小视频等。创作成果可以在班级墙报和班级群里进行展示、评比,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小学)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