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造型艺术是一种通过构图、明暗、造型等艺术手段,运用线条、颜色等艺术语言创造出能在平面空间中表达创作者艺术追求的形式。保拉·莫德松-贝克尔(Paula Modersohn-Becker,1876—1907年)一生中创作了很多幅油画和素描作品,但生前只卖出过3幅作品,并且她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为了方便理解,将贝克尔的艺术创作分为4个时期,即艺术风格的萌芽期、转折期、成长期及成熟期,并从造型艺术美学的角度对这4个时期的作品进行论述,以更好地明晰贝克尔的绘画作品及艺术风格。
关键词:贝克尔;绘画艺术;造型艺术
一、造型艺术及美学概述
造型艺术(Plastic art)是艺术形态之一,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绢、布、纸、木板等,雕塑、工艺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用多种建筑材料等)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多丽丝·莱辛在《拉奥孔》中始用这一名词。德语中造型(bilden)的原义为“模写”(abbilden)或“制作似像”(eild machen),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互用。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是创造审美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并且它的范围很广,包括欣赏美的事物、创造美的作品、研究美学理论、评论文艺现象等等。美学与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二、贝克尔的艺术风格
贝克尔(1876—1907年),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是早期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她追求艺术的过程中,留下了750幅油画和约1000幅素描作品,但生前只卖出过3幅作品。贝克尔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包括风景、静物、人物等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她的艺术风格,笔者将她的绘画风格分为4个时期。
(一)贝克尔艺术风格的萌芽期(1896—1899年)
1896年,贝克尔和父母第一次来到沃尔普斯韦德,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优美的风光深深吸引了她。沃尔普斯韦德的部分画家厌倦了城市的喧嚣,追求真实的乡村风光,不再沿袭学院派室内作画的方法,而是走出画室,进行户外观察及写生。“随着1895年沃尔普斯韦德画家们在慕尼黑展覽会上的首次亮相,沃尔普斯韦德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一跃成为当时艺术风格的重地与象征。”时至今日,沃尔普斯韦德仍是艺术家们的心之所向。
在贝克尔的创作初期,她就开始探寻创作对象的生命本质。她所画的白桦树形状各异,充满生机;她所描绘的人物肖像,虽面无表情,却体现了底层人民的不易。在她1897年的作品《老妇人半身像》中,可以看出贝克尔在尽力重现客观对象。画面中人物的明暗和结构转折都较为明晰,写实性强,注重妇人的神态和动态,构图也较为规矩,没有特别明显的个人风格。
1898年,贝克尔加入了沃尔普斯韦德画派,成为弗里茨·麦肯森的学生,并很快与立志成为雕塑家的克拉拉·韦斯特霍夫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还认识了奥托·莫德松夫妇,为她的艺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与其他画家一起写生之外,贝克尔还把当地居民当作模特进行刻画。然而,贝克尔对绘画的理解一直与当地其他画家们不同,她对绘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表达,在绘画时勇于采用强烈的对比色彩和简单随意的笔触。比如,在《双手合十的坐姿女人像》中,贝克尔描绘了一个形态拘谨的妇人,这幅肖像画在人物动态与构图上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在色块的描绘上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贝克尔用大面积的色块概括了人物的手部与面部,不局限于对轮廓外形的精准塑造,也不局限于五官细节的精工细作。正如贝克尔所说:“其实人们在创作时不必过于思考自然……个人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时期的贝克尔接受了传统的学院派美术创作模式,同时注重发挥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即使作品不能被大众认同和购买,但贝克尔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断地探索及突破。
(二)贝克尔艺术风格的转折期(1900年)
1900年,贝克尔和好友克拉拉·韦斯特霍夫一起去了巴黎,二人合租公寓,参观艺术展览和博物馆。贝克尔在巴黎的卢浮宫看到了汉斯·荷尔拜因、提香·韦切利奥、桑德罗·波提切利等名家的作品,还在画商手中看到了保罗·塞尚的画作。贝克尔喜爱塞尚忽略质感和准确形体的风格,借鉴了其用概括取舍描绘客观物象的方式,这对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年是贝克尔创作风格转变的重要转折点,贝克尔的作品较之萌芽期更加具有概括性和自身的风格。同时,贝克尔接触到了崭新的艺术世界,在坚定自己艺术理念的前提下,也在不断汲取、不断成长。静物作品《静物、碗和牛奶罐》相较于初期的作品更加具有概括性。贝克尔在追求形体简单和朴素的同时,致力于表现物体内部的秩序而非表面的浮华。主体静物在深色背景的衬托与光源的照射之下显得格外显眼,画面物体形状与几何图形相似,远观其轮廓平整,近看又与背景相融,氛围肃穆又温馨。
在风景作品中,贝克尔的《田野上的月亮》与塞尚的《圣维克多山》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可以明显看出,贝克尔不再像之前那样注重精确的形体表现,而开始追求天空和土地的朴素色彩。在贝克尔的画作中,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的运用,使占据画面3/4的地面和占据画面1/4的天空相隔开来。这样的构图方式在贝克尔笔下显得非常和谐,这就是色彩和比例的作用。
在人体作品中,贝克尔更加注重人物的几何感和体积感,不再对人物的五官进行具体描绘,使得人物更加具有原始性特征。比如,在其作品《两个男孩》和《四个孩子》中,人物外形简洁,明暗对比强烈,五官的刻画不是很明显,整体的形态与画面环境逐渐脱离了“学院派的影子”,人物安静地站在田地上,无欲无求,不疯狂,没野心,拥有静物般的气质。画作中干净的背景颜色凸显出前景中的孩子们,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
1900年的巴黎之行虽然短暂,但贝克尔看到了法国艺术市场的自由包容。这丰富了贝克尔对于艺术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创作方式。这一时期,贝克尔的艺术风格发生了转变,她朝着自己的想法努力前行。
(三)贝克尔艺术风格的成长期(1901—1904年)
1901年,贝克尔从巴黎回到德国,她与丧偶的奥托·莫德松结了婚。这一时期,贝克尔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经常和圈子里的艺术家们一起去户外作画,并且经常以奥托·莫德松的女儿伊丽莎白为模特,也描绘了很多风景和村民。因经常跟丈夫一起在荒原漫步,她对风景的兴趣不断增长,其绘画主题从1902年开始转向林中人物,画中出现大量的白桦林,绘画风格也变得更加轻松和丰富多彩,她在这一时期开始描绘女性。《花园里的女孩带着玻璃球》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画中的小女孩身着浅蓝色连衣裙,脸部没有繁杂的细节刻画,整个画面由简单的蓝色和绿色支撑,色调变化较少,笔触也自由奔放。同一时期,贝克尔的《原野上的母女》也是如此,画面中的母女二人都身穿白色裙子,母亲的形象圣洁高贵,女儿纯洁活泼。贝克尔注重内心深处对于物象的表达,用简练概括的方式来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
1903年2月,贝克尔受到埃及法尤姆肖像、日本版画及面具的影响,还受到了艺术大师罗丹的思想启发。作品《红垫子上的孩子》反映了贝克尔的画风逐渐走向成熟。画面中身穿红色裙子的小姑娘坐在红白相间的格子布上,双手拿着一朵小花,低头闭眼,似乎在许小小的心愿。贝克尔把这一美好瞬间用画笔记录了下来,给观者一种恬静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能看到保罗·高更的影子,虽然人物形态略显呆板,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孩童的稚拙感,高度简化的形体和单纯饱满的色彩交织于画面之中,透露出质朴原始的自然之美。
总体来说,贝克尔对人物比对风景更感兴趣。她以不加修饰和简单的方式画人物,画风景时也总有人物融入其中,即便只是画荒原,她也似乎喜欢将运河和白桦树人格化,为她艺术风格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四)贝克尔艺术风格的成熟期(1905—1907年)
在1905—1907年这一时期,贝克尔又两次远赴巴黎进行学习,与许多艺术家学习交流,增进了对塞尚、高更和其他法国艺术家作品的认识。这一时期,贝克尔不断进行创作和探索,使用简化的形式和浓重的色彩展现物体原始的体积感。从1905年的一系列静物画中可以看出,贝克尔的绘画形式和美学思想与塞尚的静物画有很多相似之处。正如塞尚所说:“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即使不用调和色彩,我们也能画出好东西”。在贝克尔的静物画《有苹果和香蕉的静物》中,画面构图一览无余,氛围庄重质朴,斑驳的笔触和浓重的色彩都展现着物体原始的生命感。贝克尔将内部理性的结构用色彩的形式呈现出来,尤其在背景一抹蓝的衬托对比之下,更加绽放出贝克尔对画面物体内部的精神感知力。
1905—1907年,贝克尔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这一时期也是其生命中的最后两年。在这期间,贝克尔离开丈夫到巴黎定居,她在巴黎一边上私人绘画课,一边创作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作品,包括肖像画、裸体画和自画裸体像。
这一时期,贝克尔给很多女人及自己画肖像画,还自画了想象中的怀孕裸体。这些作品体现了女性坚强温柔的气质,《坐在椅子上的沃尔普斯韦德农村小女孩》就是很好的体现。画面中小女孩眼神单纯,嘴唇紧闭,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身着深蓝色裙子,椅子和背景的红色也配合得相得益彰,更加体现出小女孩淳朴天真的形象。在这幅画中,贝克尔的笔触十分自然,好似浑然天成、未经修改,体现出了贝克尔的母性光辉。
她还创作了至今仍非常著名、引人深思的画作《结婚六周年自画像》,这幅画的尺寸比其他画像大许多。作为一幅结婚纪念日的自画像,贝克尔描绘这幅画似乎有指代和隐喻的意味。实际上,贝克尔再次来到巴黎后,并没有像从前一样在绘画中直接表達关于巴黎的事物,也没有在画面中对身处巴黎这一事实进行表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贝克尔不断接收着巴黎传输给她的新鲜“血液”,经过自身的吸收与归纳,已经慢慢内化。贝克尔似乎在孕育着她的艺术风格,其体内的艺术种子已经萌发,正逐渐成长。
在20世纪,还有很多艺术家为艺术做出贡献。例如,英国的女油画家劳拉·奈特,她的代表作品《绿海》刻画了坐在海边悬崖上的两位女性,色彩丰富明亮,刻画了女性懒散的形象,非常大胆和引人注目。还有同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女画家加布里埃尔·穆特,她以画风景画闻名于世,比如乡村、房屋和城市景观,她喜欢用很多不寻常的颜色,如黄色、蓝色、绿色等,表达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形成了穆特独特的绘画风格。
再比如,中国近代女画家关紫兰,她是较早受到野兽派影响的一位职业油画家,也是近代浪漫派画家之一。她的作品秀美华丽,用笔豪放,时时透露出坚强与宏伟,极具现代主义倾向,深受日本油画界器重,被海外油画界称为“中国闺秀女油画家”。1929年,她的作品《少女像》显示出她在艺术上的大胆追求。画面构图稳中有动,线条和色彩组合活泼,人物形象简练,用笔老道,色块明亮、果断、鲜艳,确实与当时中国部分油画家的“写意性写实油画”有很大差别。这种油画常常色彩灰暗或呈一片暗褐色,被称作“酱油调子”,尤其是在油画的绘画性、色彩和表层肌理及用笔上与先进技法有一定差距。
上述的艺术家都保持着自我独立和初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这样的独立和勇于开拓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代艺术家们学习。
三、结语
笔者明晰了贡布里希所说的“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贝克尔的绘画观念一开始并未获得大众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发喜爱贝克尔的绘画作品。这是时代的要求,时代需要这样不断创新、坚持自我的女艺术家。
参考文献:
[1]达里厄塞克.存在即是光辉:保拉·莫德松-贝克尔的一生[M].董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3]杨中华.塞尚色彩的纯粹造型观念之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27-29.
作者简介:
马彧瑶,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装饰绘画。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