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梨
整本书阅读是教师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阅读书籍,并对其进行科学指导,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对整本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一种阅读活动。
我们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阅读课程的整合,坚持晨间诵读,扩大学生阅读面,强化学生阅读习惯;夯实课堂中的单篇阅读,使学生掌握基础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推行整本书共读,让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逐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以此构建一个日常诵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相整合的阅读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同时,以校园读书节为依托,打造活动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推动阅读活动持续开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初步探索出灵动有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并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一、灵动有致的整本书共读课型
为了提升教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水平与素养,提高课堂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经过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反复研讨和交流,探索出了整本书共读的教学课型:荐读课、推进课、分享课、拓展课等。
1.荐读课
教师在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要说清推荐理由,可以从最吸引学生的问题或精彩的情节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教师给他们有效的指导和启发,从而让学生爱上这本书,有想要去认真閱读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整本书阅读的最终目的。如在引导学生共读《“歪脑筋”木头桩》时,可采用递进式教学,先讲故事激趣,引导学生猜一猜他是怎样克服自己胆小和爱哭的毛病的,然后出示封面、目录、插图,观察木头桩的表情等猜故事情节,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推进课
对小学生而言,整本书的阅读既存在“读完”的难题,又要面临“读懂”的困惑。因学生阅读基础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便呈现出参差不齐的阅读状态和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对阅读进行推进。推进课是对前段阅读成效的交流汇报,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得后期的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在这个阶段可以引导学生交流章节或主题、分享阅读收获、欣赏优美片段、交流阅读方法、探讨和解决阅读困惑。如在阅读《小鲤鱼跳龙门》时,在推进课上,教师通过阅读单的反馈情况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反馈交流,谈收获;(2)直面问题,说困难;(3)欣赏交流,学方法;(4)调整策略,深入读。通过及时的交流碰撞、答疑解惑,学生调整了阅读策略,积蓄了阅读能量,从而推进了持续而有深度的阅读。
3.分享课
分享课能够回顾阅读过程,外化阅读成果,延伸阅读经验,激发学生阅读的持久动力。如在《神笔马良》整本书阅读后的分享课上,学生呈现出了阅读单回顾、角色表演、手抄报、记录卡、读书笔记等多种交流形式的阅读收获。通过精彩纷呈、生动活泼的分享阅读,学生不仅更深入地领会了《神笔马良》故事的精髓,学到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小知识,领略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还受到了阳光向上的传统道德教育。
4.拓展课
一本书读完之后,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教师要整合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拓展延伸,将阅读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深化学生的读书感受。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四大名著”为主题,因此,在本单元可以大胆地拓展整本书阅读,组织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开展阅读交流、课本剧表演、读后感、思维导图总结、研学、观影等活动。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采用影视鉴赏的方式进行阅读指导。影视鉴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能锻炼其看待事物独特的思考能力。在欣赏影视的同时,不仅可以娱乐身心,开阔视野,更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为使学生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县各学校积极开展研学活动。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程园、范仲淹墓等都是学生研学的最佳选择。都说最好的课堂在路上,通过研学之旅,学生不仅了解了深厚的华夏历史,认识了家乡的名人,更激发了大家不断学习、传承文化的激情,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目标,相信研学之旅将会成为每位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二、多姿多彩的整本书共读课程
为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平时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学校开设了晨诵课程;利用学生爱画画的特点,把绘画与阅读结合起来,形成读写绘课程;依据单元主题,适当开展主题阅读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还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系列阅读课程,如低年级的童谣、儿歌、童话故事,中年级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高年级的小说、科普读物等,最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整本书共读课程。
1.晨诵课程
我们在学校开设了以适合学生的儿歌、优美的儿童诗及古典诗词为主的晨诵课程。每天早上用诗歌开启黎明,其主旨是使诗与学生产生联系,充实学生的当下生活,通过晨读,使学生与“黎明共舞”,感受诗中的情感、美感和音乐感。
2.读、写、绘课程
低年级学生和教师一起读绘本、儿歌、诗歌等。低年级儿童识字少,语言表达得还不够准确,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形象思维。因此选择图画书让他们能够愉快地进入读书状态。读、写、绘的关键在于“读”,以丰富的读物来培养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让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喜欢学校,从而改善师生关系。“写”“绘”是儿童阅读后,通过绘画、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及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培养低龄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就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3.主题阅读课程
在对整本书阅读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分主题进行了整本书的分类阅读。红色经典类有《小英雄雨来》《可爱的中国》《小兵张嘎》等;寓言故事类有《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神话故事类有《中国神话传说》《世界神话传说》等;科普读物类有《细菌世界历险记》《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十万个为什么》等; 经典童话类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稻草人》等;国内外名著类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童年》《骑鹅旅行记》等。
三、从课内到课外,建立“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1.发挥教材功能,以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
为了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增加阅读量,习得阅读方法,我们摸索出以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为接下来的整本书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文言文《精卫填海》时,我们选择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白话文故事作为拓展阅读材料;在教学《刷子李》时,我们选择文章作者冯骥才《俗世奇人》里的《泥人张》《张大力》两篇短文作为对比阅读材料,让学生感悟人物奇特的特点,深入地体会作者的表达之法,为下一步的习作做好铺垫。以课文为依托,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拓展交流,既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2.立足阅读单元,由单篇带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教材编排了一定数量的节选课文,而节选课文所在的整本书内容较长,阅读起来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所以要提前布置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任务。例如,通过《芦花鞋》的教学带动《青铜葵花》整本书的阅读,通过《火烧云》的教学带动学生初步领略《呼兰河传》中景色描写的魅力,通过学习《猴王出世》激发学生读《西游记》的兴趣,这样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来带动整本书的阅读。
3.立足阅读策略单元,开展整本书阅读
统编本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是“预测”,四年级是“提问”,五年级是“提高阅读速度”,六年级是“有目的地阅读”。通过学习这些单元,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然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一步读一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海底两万里》《窗边的小豆豆》。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运用方法,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体系。
由教材的精读課到略读课,由一篇带动多篇,进而带动整本书阅读,依托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和课外整本书阅读相结合,形成了从课内到课外、“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四、运用对比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1.同一题材,不同形式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采用同一内容主题不同表现形式的文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比较阅读,强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习《景阳冈》一课时,可以将山东快书、戏剧和小说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学习《猴王出世》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读《西游记》整本书,一方面开展观影活动,让学生观看电视剧《西游记》里的“猴王出世”片段,通过对比,发现异同,感受同一题材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体验。学生会发现同样的内容因为表现形式的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就同一题材运用不同的文学形式进行阅读,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有益处。
2.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母爱一直是歌颂的主题,但不同作者表达母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学生感受这种不同,我们开展同一主题不同作者作品的共读活动。比如阅读冰心的诗《母亲》、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肖复兴的散文《母亲》等文章,通过这一主题的对比阅读,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加深和丰富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人文主题,编排有介绍大自然奥秘的儿童诗《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为了加深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师可以选择三篇科学儿童诗。这三篇科学儿童诗都融情趣与科学知识为一体,语言生动,韵律优美。同时这三篇儿童诗来自同一位作家戴巴棣的作品,把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作家的作品风格有所了解和感悟,还为学生搭建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植物妈妈有办法》详细讲述了大自然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介绍了大自然中能够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揭示了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启示。不同文本的阅读螺旋式上升,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初步感受儿童诗的特点,还能习得儿童诗阅读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层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作,通过比较阅读该作家的不同作品,可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特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材。如在执教“品爱国诗,悟赤子情”活动课时,可以将陆游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三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发现“爱国”贯穿了陆游的整个人生,直至临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嘱,真真正正地体会到陆游的爱国情怀。
4.相同或相似体裁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
游记类文章一直是学生所喜欢的,我们借助《木偶奇遇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德华的奇妙之旅》《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爱丽丝漫游仙境》一系列的共读课,总结出了读游记类书籍的技巧和方法。
对于教材中的神话类文本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安排共读《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和《中国神话故事》这两本书,共读之后,进行对比探究课教学,总结出外国神话和中国神话的异同。
5.塑造相似人物形象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写人文章是高年级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但学生容易对人物形成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认识,评价人物爱用一些套话、大话,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具体、准确、到位地分析人物形象。
如《将相和》中的蔺相如和《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在与强国的交往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是否都能用“机智”一词来概括两人的特点呢?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同是“机智”,二者的表现方式却不同:与强秦相比,赵国又小又弱,蔺相如要维护赵国的尊严、利益,危急中只能以命相拼,他的机智是与勇敢无畏结合在一起的;齐楚两国都是大国,晏子为了不辱使命,虽也以退为进、语带双关地回击楚王,但始终有礼、有力、有节,他的机智表现在敏锐缜密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技巧上。通过对晏子与蔺相如人物形象的对比,再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就会很容易想清楚,要把人物写得立体化,就要准确抓住人物的特点。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写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批注,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阅读、乐于表达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亲子共读交流会、读书小报评比、舞台剧大赛、经典诵读、诗词小达人、词语接龙、讲故事比赛、主题征文等,让学生在表达中领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阅读。读书能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增长见识,对学习很有帮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也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通过对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增加了阅读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善于组材。同时,促进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在探索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和教育部推荐的阅读书目,完成了105本共读书目的教学设计,编订了一套三本的《整本书共读优秀教学设计》供老师们在指导阅读时参考使用,有力地推动了地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伊川县教育局基础教育教研室)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