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埋和田废墟记》中斯坦因的殖民文化思想洞悉

2023-06-12 13:13储德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斯坦因文化认同

储德敏

内容摘要:1900年斯坦因第一次来我国南疆和田进行考古探察,他盗取和挖掘我国文物的强盗行为罄竹难书,令人发指。在此认知下,本文将以《沙埋和田废墟记》为文本,客观研究斯坦因的文化认同;并主要通过文献法具体探析斯坦因在第一次中亚探险中对新疆文化以及英国文化的认同。首先,反映出斯坦因对新疆文化的贬斥、无视与不解;其次,揭示出斯坦因对新疆文化的部分认同感;再次,揭示出斯坦因对英国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作此研究,旨在对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险中的文化认同进行深刻剖析,间接了解斯坦因大肆盗取我国古物的深层目的。

关键词:《沙埋和田废墟记》 斯坦因 文化认同 文化殖民主义

斯坦因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从小的教育氛围使得他对中亚地区的文化遗址与地理遗址十分感兴趣,前人斯文赫定的成果也成功刺激他对新疆和田地区及周围地区古遗址的探险考察。他多年的求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东方语言学、考古学与探险相关知识,另外他学习吸收了其他前往中亚探险的探险家经验,并在其他探险家的基础上对新疆地区进行了更全面深入的探索。毋庸置疑的是,斯坦因盗取、毁坏文物行径令人发指。但不可忽视,他在对新疆进行地质地理学考察时,记錄了其挖掘丹丹乌里克遗址、尼雅遗址等获得的大量文物,他在探险途中所作书籍也为我们学者研究、了解新疆提供了资料来源,也是中外专业人员研究中亚文物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在近代,我国学者对新疆了解甚少,而且来过的学者对新疆的研究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所以研究斯坦因著作成为重要的书籍资料,这也是为什么本课题要研究斯坦因在《沙埋和田废墟记》中的文化认同。本篇将通过细读《沙埋和田废墟记》了解斯坦因对新疆文化的情感态度,探求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新疆文化和英国文化认同。

一.斯坦因对新疆文化的无视与贬斥

《沙埋和田废墟记》以游记的形式详细披露了斯坦因第一次中亚考察的准备、经过、收获和经验总结等,公布了大量的考察日记、田野记录、私人信件等原始资料。①斯坦因对新疆文化的认同从他四次中亚探险所著文本可探知、了解,其中从他第一次中亚探险的旅行记《沙埋和田废墟记》中可见一斑,斯坦因中亚探险能够得到政府支持,很重要的原因是为英国政府扩张活动服务,在其建议书上他提出俄国政府已派探险家前往中亚,指出英国绝不能落后俄国,让其单独得到好处。所以斯坦因来中亚探险是代表着英国殖民利益的,其殖民思想浓厚,种族观念根深蒂固,蔑视东方文化。在本书中会时常感受到霸权主义的民族优越感与殖民主义思想,书中分析的相关历史事件也更显殖民思想。例如他在今民丰县北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佉卢文书后,就毫无根据的肯定“和田在公元两世纪前曾被塔克西拉人征服统治,这肯定是一个有意义的事实”,他仅仅是根据现有资料认为佛教传播并不能解释木牍上的文字与语言。但其实,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繁荣时期,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有各种交流方式的,并不仅仅只有佛教传播,这样的观点严重忽略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而且,《汉书·西域传》中有明确记载,古代的克什米尔地区从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以后,就和我国塔里木盆地南缘于闐、皮山诸地有着密切往来,商业贸易繁荣,人员迁徙频繁,斯坦因却断定古代和闐曾被征服,成为殖民地。在古代和田遗址中发现梵文手稿和汉文文献,斯坦因就此认为吐蕃侵入使中国宗主国势力最终放弃这些地区的领属权。②

细读文本,常常能感受到他的种族优越感,自诩大英帝国,狂傲之心溢于言表。另外,当时新疆十分落后,当地人的思想也相对闭塞,斯坦因圆通狡诈,深知当地各个阶层人的心理,他利用清朝官员的愚昧无知,把自己塑造成继承西行高僧玄奘衣钵的旅行家,当地的糊涂官对他的话深信不已,甚至积极配合他在当地的出行。他又哄骗黄道士,说自己是道家出身,自己一路走来只为寻玄奘的经书,使得黄道士主动送上大量经书。斯坦因还用些小恩小惠进行“公关”,获得了当地官员的帮助与信任。在书中,他写到自己逗留喀什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使中国地方衙门的官员们了解其探险计划的目的,并取得他们的同情与支持,以此来促进自己探险计划的实现。斯坦因的做法可以说与黑奴贸易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反映出斯坦因既不尊重新疆文化,也无视新疆当地文明。

在尼雅遗址里,斯坦因将七百六十四件佉卢文木板、五十八件汉简及大量的铜钱、乐器、弓箭、玻璃器、饰品、木雕、地毯、织品等文物装箱送回伦敦,并且在盗取文物的同时严重破坏了尼雅遗址的部分文物,阻碍了我国古文物对新疆尼雅遗址的研究,使我国痛失了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另外,斯坦因对新疆的部分文化由于文化差异也存在不解,他在参观刘锦宗大将军的纪念祠时,他为厅内未被祭坛占据的主墙上的两幅神话动物的巨大画幅所吸引,那巨龙推动下翻腾的云雾,使他联想起古代玄奘有关令人恐怖的龙王用狂风和冰雪守卫帕米尔诸山峰的描述。在他看来,中国人对于自然力量的看法似乎仍一如既往,对面的墙壁上画着威严的老虎,比起雄伟的神龙来大为逊色,半拟人的面孔神情是如此的沮丧,令他看了忍俊不禁,他甚至怀疑是不是画家有意将这高贵动物的凶恶本性描绘成一种绝望的屈从形象。这是他在自身的文化环境系统里无法理解且无法感同身受的文化。

由此都可见,斯坦因对新疆部分文化的无视与贬斥,骗取新疆当地人的信任,大肆掠夺新疆遗址文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英人民的感情。

二.斯坦因对新疆文化的认同

斯坦因能够来新疆进行他的中亚探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身主观性,他从小喜欢考古,在他学习的几年,认识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两个人:马可波罗、玄奘。在《马可波罗行纪》和《大唐西域记》的感染下,他想通过自己的探险考古,追寻书中记载的历史地理。他积极向往来东方探险,某种程度上也间接说明斯坦因被新疆神秘、丰富的文化魅力所吸引,甚至到了新疆,不惜大肆骗取无数珍贵的文物,破坏尼雅遗址。在新疆的政治管理方面,斯坦因在塔什库尔干看到驻扎在边境的中国士兵,他觉得在这驻扎的中国士兵像是安详的园丁或毫无恶意的懒汉,也间接肯定了中国政府维持秩序的能力。在写到哨所苏巴什时,他对哨所的住房表达感谢,这儿的士兵也对他热情款待,斯坦因对中国驻军没有什么坏印象,描述驻军多身高体壮,能流利地讲突厥语,看上去也很机智,且穿戴整齐,看着还是有士兵风范。在新疆的地理自然景观方面,他在《沙埋和田废墟记》中多次赞叹新疆美景,被新疆的自然景观所吸引,他感叹喀拉湖的风景,湖面变幻不定地闪烁着祖母绿般的宝石,在柔和明净的光线中,周围夹杂着“冰斗”和碎石壁的古老荒芜的冰碛石。③在横穿乌帕尔绿洲时,路过绵延不断的贫瘠沙地平原,他获得了对突厥斯坦沙漠的初步印象,沿着目前干涸的横贯其中的沟壑生长着繁茂的红柳和其他矮灌木,使其看着并不是那么荒凉,阵阵清新的微风从东面吹来,没有什么令人不满意的。他惊艳于昆仑山一号峰的落日奇观,沉迷于喀拉喀什二号峰白雪闪烁的壮丽景观。在新疆的风土人情方面,新疆人民活泼开朗、乐天。斯坦因感同身受,甚至印象深刻,在塔格玛灌溉区,燕麦和大麦的幼苗使田野新绿,平原上散布着毡棚,耗牛在青青的草地上安闲地吃着嫩草,这里的男人、女人都很漂亮,牛奶和酥油也很美味。他在喀什驻留的日子十分安逸,喀什常见的家庭野餐、郊外随处可见的果园,街道上男男女女和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唱着歌,让他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以前在匈牙利的道路和河流上所听过的曲调。在新疆的艺术文化方面,斯坦因在探索沙漠古遗址时,探寻到几片上面写着印度婆罗谜文字的壁画,以及搜寻到了塔克拉玛干古城的下落;斯坦因又在恰勒玛卡赞古遗址发现大量碎陶片,其中掺杂大量古遗物;斯坦因对在约特干地下发现的古代遗址即和田古都产生浓厚兴趣;在丹丹乌里克遗址,在崇拜佛像的寺院遗址里,从壁画的特色看,这些寺院,屋宇的废弃时代可能是伊斯兰教传入前的最后几个世纪,这个判断恰好为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铸造的中国铜钱所证实)。他在此对寺庙进行挖掘,大量壁画和灰泥神像,它们与阿旃坨壁画在技法和人物形象上十分相似。在丹丹乌克里寺庙壁画与画版中保存下来的移植到和田佛教地区的真正印度艺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斯坦因在搜寻古代手稿时发现梵文佛教经典,并不计后果地盗取运回英国,他对在遗址发现的大量文物十分感兴趣。可见,在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险途中,也对新疆古遗址文化认同并有一定的理解。

三.斯坦因对英国文化的认同

斯坦因出身于匈牙利,但在英国留学期间,深受英国文化影响、吸引。他在伦敦期间认识了三位恩师和挚友:匈牙利科学院通讯院士西奥多·杜卡博士、亨利·罗林森爵士、英国印度委员会委员亨利·玉尔爵士。在同三位老人的交往中,斯坦因感触最深的,除了三人渊博的东方学知识,就是英国贵族式的派头和傲气。在这里,他真正意识到了作为英国人,特别是英国绅士的光荣与骄傲。所以英国成为斯坦因终身选定的国家,还有他随后选择的终身事业——中亚考古探险。在中亚探险的过程中,总能让他联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英国。斯坦因在杜延多的时候,遇到了吉尔吉特及其邻近山地的政治代办、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勋爵曼纳斯·史密斯,曼纳斯·史密斯与其夫人和蔼和亲的友好氛围,让他度过了愉快又难忘的一天。在他看来,即便在帝国最遥远的地方,印度的英国贵妇们也懂得如何把真正的文雅、高尚引入野营生活;在东道主曼纳斯·史密斯帐篷里的漂亮孩子,他们有着玫瑰鲜艳般的脸颊,斯坦因认为这称得上是典型的英国孩子,他在书中写道:“在印度边疆看到他们,总让我感到看到了文明的先驱者。每当我在不少陌生的地方,看到他们置身于一种经常与育婴室格格不入的环境里,却显得非常幸福”④;在相距半英里远的俄国领事馆中,哥萨克士兵们齐声哼唱俄国小调,也会令他回想起遥远的西方;在喀格勒克的巴扎上,斯坦因发现随处可见的露天厨房和餐馆,与印度城镇所见的设备,更接近西方社会,固定炉台上的大锅和小罐始终沸腾着,盘里装着面包和馕,碟子里盛着菜等等,有一条街上的餐馆给他印象特别深,白沙抹的前墙上画着精美的花卉图案。斯坦因看着泥砌的城墙以及整整齐齐的城垛和方形城堡,想到了许多古老游记中看到的中世纪城堡;在到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马继业家里时,受到马继业和夫人热诚的欢迎,与花园毗邻的舒适客房,在餐厅与主人们欢叙,这种奢华舒适的享受让他误以为处身于远离亚洲心脏地区的英国家庭中;在这一路的考古探险中,他能把所见所闻与英国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风土人情联系起来。斯坦因对英国的文化认同感在他伦敦留学时期就已然存在,在异乡探险更能激起其对英国文化的认同。在语句中暗含着他作为英国绅士的自豪与光荣。

斯坦因在第一次中亚探险中,可以在文本中品味出他强烈的优越种族主义意识,对自己的文化充分相信,他利用当时新疆大部分当地人的无知、愚昧骗取信任,以追寻高僧玄奘衣钵的旅行者为借口,在新疆地区行动自如,甚至受到了新疆當地人的诸多帮助。他肆无忌惮地欺骗新疆当地人,不尊重新疆人民,更是无视新疆文化的一种表现。且在其探险途中在遗址大肆盗取文物,运往英国,对我国新疆历史文化研究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不过,在文本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斯坦因对新疆文化的部分认同。斯坦因大肆盗取我国古物不排除猎奇心理,但一定也为新疆古文物所吸引。斯坦因在第一次中亚探险中,也可谓收获颇丰,感受新疆的民风民俗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着文化交流。在和田古都遗址、丹丹乌里克遗址、尼雅遗址等发现大量精美文物,也揭开古代新疆文化的面纱。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斯坦因对新疆民风民俗、古遗址文化的认同也能说明这点,新疆文化的个性归根结底是文化融合的产物。斯坦因对中亚地区的文化遗址与地理遗址产生浓厚兴趣,也是斯坦因对新疆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而且,斯坦因对新疆文化的无视与贬斥也在书中有迹可循,他有意无意地透露着其对新疆文化的不屑,这大概也是受他本身的种族优越感与狭隘的思想影响。他在书中莫名其妙的武断显得十分可笑。他肯定和田曾被塔克西人征服统治是一个有意义的事实;为达目的,他哄骗当地人,利用人性弱点用些小恩小惠打发当地官员;在古代和田遗址发现梵文手稿和汉文文献后,他也断言吐蕃的入侵使中国宗主国势力放弃和田的领属权。他的殖民思想根深蒂固,具有浓厚的排外主义思想。

此外,从书中可明显感受到斯坦因保守主义的思想。他高度夸大英国文化,彰显西方文明,但就他在我国新疆偷盗文物的恶劣行为可见,不过是偷窃者的表演。斯坦因的确将他的全部生命献给了他所认定的事业,当然这事业是与他英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密切联系的。他对英国民族自豪感十分强烈。在他看来,英国文化是文化先驱,是先进文明的代表。他在中亚探险中对当地具有的西方文化特色,尤为敏感,且有着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后,其实斯坦因对新疆文化的无视与贬斥其本质上也体现着他对英国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注 释

①张存良:《斯坦因中亚考察著作综述》,《西域研究》,2012(3).

②③④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沙埋和田废墟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3-4,74,30.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斯坦因文化认同
CITY OFANGELSBY DAVID DAWSON & HATTY LILU
俄藏斯坦因致奥登堡信件研究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斯坦因: 敦煌的伟大知音
生死投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