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延枫
内容摘要:音乐剧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它在历史上属于一种典型的歌剧表演形式,主要通过各种音乐、戏剧还有各种舞蹈形式来表现和描写音乐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本土化音乐剧迎来新的“春天”,直到今日中国音乐剧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出现了众多优秀剧目。原创音乐剧层见叠出。音乐剧《如果·爱》是著名导演陈可辛创作的作品,被媒体称为是中国的首部歌舞剧。这歌舞音乐剧获得了第6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闭幕电影的资格,并在2006年第11届香港电影金紫荆最佳影片颁奖典礼上再次获得最佳7项大奖。并先后荣获了金马奖、金像奖24项的提名,10项大奖。故事情节是传统的三角恋的故事。剧中的人物形象可谓十分丰满,细腻的情感在剧情与音乐的融合中传达给观众身临清净的感受。
关键词:人物形象塑造 《如果·爱》 音乐 人物情感
作为一部音乐剧,人们如何通过人物特征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故事情節和艺术内涵,这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其中,人物形象塑造更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音乐剧《如果·爱》是一部歌舞爱情剧,被誉为十几年来经典的剧目。剧中将音乐、歌舞很好的融入剧情发展之中,同时对于人物塑造也可称之为登峰造极。该剧其实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三角恋的故事,但时隔多年仍可经久不衰,堪称经典,就此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音乐剧在国内外的发展
在世界,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它似乎是音乐剧的代名词。百老汇音乐剧经历了磨难,也在困难中一直发展,最终在70年代初开始繁荣。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百老汇英文原意为“宽阔的街”。1927年的《演艺船》可以说是百老汇的代表,也是黄金时代。英国伦敦西区音乐剧:英国很早就有了喜剧和轻歌剧,这些作品为后来的音乐剧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百老汇最终成为英国音乐剧的“殖民地”。日本音乐剧市场的繁荣不是依靠自己的作品来实现,而是通过引进优秀的欧洲和美国的音乐剧,这与日本文化受到欧美文化影响背景有关,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韩国音乐剧从1990年到现在处于高速成长期,音乐剧的原版引进,本土化,原创是该产业的三驾马车,现阶段处于较为成熟的本土化阶段。德奥音乐剧起源于18世纪,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德奥音乐剧强调文哲学与对比的协调统一,融以“诗化意象”,显于“诗哲合一”。借用浅显、诗意的语言来诠释人文内涵。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20世纪80年代),艺术的发展始终处于低谷状态。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这时狭义概念上的,或者说专业意义上的音乐剧才真正出现。但这一时期音乐剧形式和题材过于单一,创作质量较低。出品和制作方也被国家和部队院团独揽。探索时期(20世纪90年代),该时期开始音乐剧的创作时期。1989年—1990年,我国本土音乐剧上演了众多音乐剧。随后民族歌剧也开始也上演。之后由于一些时代特征元素,当时我国的音乐剧又一次进入了波谷期。发展时期(20世纪末至今),在被世人称为是“激情的1999”这一年里,我国的原创音乐剧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音乐剧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多、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表现形式与题材多样化。
二.音乐剧《如果·爱》的创作背景
音乐剧的创作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在这一阶段,众多优秀的音乐剧层出不穷,该音乐剧是陈可辛导演“北上”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走向内陆的第一部“试水”之作。这是他人生之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成为“北上导演”的代名词。
剧情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京的故事,歌舞厅内居无定所的孙纳和贫困大学生林见东在面馆认识,然后开始了同居生活,互相鼓励和支持。然而,孙纳为了一个明星,离开了对她来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林见东。十年之后,导演聂文拍了一部叫《勿忘我》的歌舞片,邀请孙纳与林见东两位大明星出演该剧,使十年前的一对情人又一次相遇。碰巧的是,歌舞片里讲述的故事是关于爱情与遗忘的。
关于该部片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首先其丰富艺术的展现形式值得深究,音乐剧《如果·爱》运用了百老汇的音乐元素及表演方式来创作这部音乐剧,它作为一部华语音乐剧,在音乐、舞蹈、剧情、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十分出色。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注重了整体布局与全面把握细节的考量。怀旧不仅存在于歌曲中,也存在于现实与过去的复杂情节中。歌舞穿梭在真实与虚幻的感情与记忆中。其次开拓了中国音乐剧的多元化:音乐剧《如果·爱》处理舞蹈有他自己的方法。他善于运用音乐作为叙事元素,将歌舞直接运用到情节的发展中,根据情节反复地变换歌舞场景,并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因为乐舞是这一类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叙事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尽管歌舞场面会打断故事的发展,但它也是歌舞独特的艺术价值所在。
三.剧情结构特征分析
1.戏中戏及环形叙事结构
《如果·爱》这部剧中,在结构中,采用了叙事,时空打乱,重新排列,过去、现实、舞台三个时空相互交织,体现导演创作的新尝试。整部剧主要采用剧中设定的叙事结构。剧中人物与剧中人物是同一个人,同一人物的不同身份以及剧中人物内外的关系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在情节上相得益彰,在整体上相互影响,在剧中时不时闪回,闪回与间奏,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完成了三个不同时空的故事,戏中戏的歌舞演绎不但补充了戏外的官司清洁,也展现了戏外人物的情感波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2.模糊身份的体现
2005年导演陈可辛带着“北上”的作品《如果·爱》,开始以一种试探性的态度进入到内陆,在剧中对于人物的设定,三位主人公,对于观众来说,只能直观中去感受他们身份的深层内涵,即模糊性。林见东请的是金城武来饰演,人物设定在来北京上学的香港人,面对大陆的一切无知,他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故事发展到女主角被外国人抛弃,两人在湖上,林见东说他不回香港,几个字可能揭示出香港对于他来说只是远处的背景,没有留下任何文化的记忆。《如果·爱》这部剧中的男女有意回避了自得的身份,模糊了自己的原本。我觉得这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的,“北上”之初拍摄的作品将设定变得模糊,从而减少了距离感。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3.富有深意的色彩
《如果·爱》中,三个时空三个颜色作为区分:戏中戏鲜艳华丽作为主色调;戏中戏外以昏暗的冷色调为主;在回忆是以略带黄色的怀旧色调为主。十年前是浅绿色,给人光明与希望。而十年后却变成了浅棕色,让观众回忆对过去美好的怀念。孙纳的人物形象主要是白色(上海部分)与红色(回到北京)。林见东则以黑白色为主,这两个颜色都比较抽象的颜色。回忆和现实部分都是以红色为主,但二者的作用却不太一样。最后的红色,可能代表无论人的一生有多大的变化,孙纳其实还是忘不了之前和林见东,因为那是最开始、最美好的时光。而现实中的红色,虽然存在,但是因为加入黑色而有了成熟的味道。
四.歌舞艺术的表现形态
在音乐剧《如果·爱》陈可辛导演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尤其是在歌舞艺术形态方面。整个剧中交际、马戏班舞蹈等形式全部展现。
1.《小伞舞》《交际舞》《马戏班激情舞蹈》开场
该歌舞,不但是整出戏的开始,也是该剧成为是“音乐剧”的重要标志。里面的歌曲和舞蹈元素是非常丰富的。杂技、爵士、交际、现代等舞蹈形式。歌舞可以交代故事的主要因素:马戏、现代大都市上海和爱的“味道”。在激情舞曲中柔软的体操在空中飞舞、软骨功夫,喷火、马戏团的小丑,小矮人等被用來反映连续唱歌和跳舞。整个场面看起来很复杂,但在交谊舞双舞快速的在剧中的场景队形变化中,揭示了这部剧故事的表现方式的程度。
2.《忘记我是谁》“林见东”的情感
剧中,聂文导演叙述了这部作品的故事概要。当“张扬”碰巧遇到了他的老情人“小雨”,“小雨”已经“忘记”了一切。这就像“明明是你动听的声音……你真的忘记我了吗,我不是认识你吗?”印度舞蹈展现了舞蹈与旋律的融合。由于“小雨”是由戏班“班主”留下,这不是戏剧的主角,从舞蹈动作的设计来看,与别人一致,以及舞蹈动作是温柔的,特别是在情节《忘了我是谁》结尾处,它使用的给人以“无限延伸”的感觉,表现出林见东的“失去的记忆”在过去的满足他的情人“时隔不久被遗忘”的内心世界时所丢失的“爱”。
3.《马路街头》《肮脏的世界》的上海艳舞
这部分舞蹈起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主要表现在街头巷尾的艳舞,舞蹈场面非常华丽,象征意义十分浓厚。上海舞蹈的韵味被舞蹈动作所吸收,更能凸显演员的服装风格、音乐风格,从而削尖了挑逗的感觉。《马路街头》《肮脏的世界》中,劲歌和激情艳舞,再加上各种元素的契合与配合,似乎让观众进入了美国百老汇的百花齐开的梦幻,它所要描绘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能够让观众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观众的感受:他们必须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斗争,一切都是为了能够生活下去。
4.《男人就该嫉妒》“聂文”的情感
这部分运用的是歌曲与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聂文发现孙纳和林见东的恋情以后,对张扬的憎恨以及排斥,此时的歌曲非常激烈,也是他的内心表达,急促的音乐节奏使用休止符带来感官上的碰撞,让观众感到室息节奏刚健有力、再配合直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歌词,“班主”那浑厚演唱使他的情感得到发泄。观众从中真正感受到“聂文”“班主”戏里戏外那种及其愤怒和悲伤。舞蹈动作采用了“交响式”,舞蹈动作的元素注重“点”的运用,配有一定难度的跳跃,使得演员得到完全释放。
五.“内视野”的人物观照
人物的内视野是在我们构建某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根据他的环境、性格等,分析出展现人物复杂内心的世界。由于内视野下的人物形象是我们根据原本的设定所塑造出来的,所以会显得并不是那么圆润,所以阐述内心的世界,更容易得到观众的共鸣。
这部作品中,人物是通过内视野来塑造,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其中,根据角色现实环境和成长经历以及性格特征,用旁白或内心诉说的方式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观众更容易身临其境的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所思所想。音乐剧《如果·爱》中的林见东在性格方面比较容易分析,但他们内心情感却值得深入思考。这部剧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时候就体现了方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值得理解同情
《如果·爱》中讲述的故事是比较简单的。观众比较容易能肯定和认同林见东这个角色的设置,首先它是一位受害者,值得观众去同情,去包容他,这是从价值观和道德的层面;从写法上,对其因爱生恨、越恨越爱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写的真实,引起共鸣,从而有很强的说服力。客观理性地分析,如果将林见东这人物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说他对待感情太偏执,以至于即将走向了极端。孙纳一直向往外面的现实世界,需要成功,对于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也非常明白自己无法给予他帮助。林见东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生活也比较落魄,性格也比较随和,不争不抢,孙纳即使留在他的身边,也不一定会幸福。孙纳背叛了他,林见东至此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也刺激了他,让他开始努力奋斗。假如他最后没有成功,可能也不会有再次的相遇,也不会重逢,更不会对话。至于爱情上的“报复”可能也无法实现。但与此同时观众们不由自主的倾向了十年前的他,虽然观众希望女主角可以完成梦想。观众们感动的是林见东的执着和无奈。内心情感复杂,爱恨交加持续了十年,就因为这个人从而他进入了内视野当中,将他执着于爱情到疯狂的境界以及对于学习的痴迷,当然还有失去了爱情失落等等都展示得具体得当,林见东十年后面对孙纳的种种怨气、冲动、诉说乃至于感情上的报复都是积累叠加了起来的纠缠在一起的。
可以说《如果·爱》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角,主角的“内视野”也都很大程度上的展示出来,对于观众来说也能过包容接受他们彼此之间的决定。从审美上说,由彼此之间的选择所带来的不美满的复杂爱情或许更有拥有魅力。
2.外在冲突走向消解
孙纳和林见东、孙纳和聂文,两者之间他们虽说存在矛盾对抗的冲突,但没有因为冲突的出现,而将剧情拉入高潮。矛盾冲突之后,他们人物之间的对抗其实在彼此之间的对话中,以及在个人之间情感的发展之中逐步开始消散。孙纳和林见东之间的矛盾冲突一个是想要彻底忘记曾经的生活,页想忘记现实中的情感,另一个是无法从现实中爱恨交织的生活和感情中被剥离出来。随着现实中人物之间矛盾和冲突的逐渐削弱和消解,观众却越来越能够真正体会和感受到现实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痛苦,逐渐强化了对人物内视野的观照。林见东在游泳池发泄自己的情绪,他第二次吻孙纳吻得急切又粗鲁,然后上岸离开,所有的情绪发泄自己的痛苦。无论总是“我恨你”或永久的“跟我走”,这是他的挣扎矛盾的外化表现。聚集在录音带里的爱与恨的话让我们感受到里面的人物内心的复杂矛盾。
剧中的故事并没有写完,开放性的结局体现了人物间对抗冲突的完全消散,从而再次实现了对人物内视野的观照。
如果爱——人总爱回忆不再有的过去;可能爱——人总在期望不会浮现的未来。
音乐剧《如果·爱》是中国原创较为经典的作品,它以动人的旋律、绚丽的舞蹈动作以及美丽的爱情故事赢得了千万观众的喜爱。《如果·爱》这部剧中,是进军内地市场的一部剧,叙事结构做了很大的变化,三个时空相互拆分,又相互联系,运用内心独白展开故事的发展。使用“戏中戏”的结构,增强故事及人物的丰满程度。其实,戏中和戏外的人物设定是一个人,经历一样,不同身份的同一人物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情节上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互为整体,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塑造了一定的人物形象,在“内视野”的呈现上,让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创作艺术和人物特征能更好得诠释和剖析,使该剧成为一部经典。
参考文献
[1]李金波.浅析中国音乐剧的现状[J].石家庄:大众文艺,2019.
[2]张涛.中国音乐剧本土化趋向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3.
[3]丁燕.试析音乐剧演唱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J].哈尔滨:北方音乐,2019.
[4]张文珠.《如果·爱》的人物情感解读[J].长春:电影文学,2017.
[5]陈鸿秀.《如果·爱》:人物塑造中的“内视野”观照[J].贵阳:电影评介,2006.
[6]鞠虹.音乐剧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7]周麟.时空转换中的爱情——电影《如果·爱》套层叙事结构分析[J].重庆:新闻研究导刊,2020.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