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群, 许丽嫱
(北京语言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scio.gov.cn/31773/31774/31783/Document/1478145/1478145.htm,2016-05-19.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2022-10-25.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国际中文教育,就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育和壮大国际中文教育人才队伍。
学科体系内含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完善学术体系和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3)查明建.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学科专业体系建设[J].外语界,2023,(1).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就是要重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建设,助力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构建,从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国际中文教师队伍建设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教师知识、能力和素养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知识体系是核心内容。
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历程中,历来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中文教师知识结构问题。陆俭明指出,一个学科的独立发展,需要培养本学科的专门人才,来持续扩充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然而“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5)陆俭明.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及其本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网络等为代表的当代技术正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的形式全面和深入地与教育领域的全过程相融合。不仅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下的教育,也在重塑和重构未来的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已然来临。在教育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双重作用之下,国际中文教育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设计的改变,更是教育组织、范式和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的改变,使得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从数字化中受益,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新的效果”(6)郑艳群.在教育变革和技术变革中思考国际中文教育的前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这对语言教学设计、语言要素教学、语言技能教学、语言习得与认知、测试与评估,以及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7)郑艳群.语言教育技术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2.技术发展已成为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教师教学方面,语言教师逐渐使用在线交流工具,使来自不同国家的学习者汇聚一堂进行交流互动。其中,虚拟交流(Virtual Exchange)正是这样一个代表了在线外语教育发展新动向的学习方式,值得国际中文教师借鉴。它使学习者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伙伴进行合作,在教育工作者或专家的指导下,参与长时间的在线跨文化互动,并作为其教育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做事的能力。(8)O′Dowd,Robert.A transnational model of virtual exchange for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J].Language Teaching,2019,(4).在学习者学习方面,持续的数字化学习将成为语言学习者特有的学习方式。(9)Aramyan,K.,Krivopuskov,V.,Zharkova,A.A.,Yarygina,N.A.,Kanyaeva,O.M.,Muradova,I.Y.Investigation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education[J].Revista EntreLinguas,Araraquara,2021,(7).
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教与学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使国际中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必然对国际中文教师知识结构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重构国际中文教师知识体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大体系”建设要体现时代性。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也不例外。技术的发展正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师知识体系,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渗透,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整合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逐渐深入,我国已经制定并出台了教师教育技术相关的政策文件,重视技术对教师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早在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学人员要具有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0412/t20041215_145623.html,2004-12-15.再如,2022年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中也提出,教师应具备数字知识,包括常见数字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常见数字技术的内涵特征及其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1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2023-02-14.
国际中文教师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在技术促进的教育创新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技术应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落实在教师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为了使国际中文教师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先后制定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如2007年发布、2012年修订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及运用做了相关规定,要求教师应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12)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表明技术知识受到关注;2022年发布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教师教育技术要求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定,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网络资源运用与线上教学能力(13)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EB/OL].[2022-08-26].http://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20826/6379712643978012801366380.pdf.,足见对国际中文教师教育技术的重视。然而,这些标准只是提出了国际中文教师教育技术内容关于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的概括性要求,或许有必要进一步从具体的知识类别和知识结构方面给出具体方案。
因此,以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为研究起点,思考教师知识体系重构问题,提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理论构想,构建具有国际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教师知识体系,才能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这也是体现本学科学科体系建设时代性的内在诉求。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创变过程,将推动教育系统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14)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其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行动。(15)余胜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转型的支持意愿,以及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等问题,是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层困难。(16)尚俊杰,李秀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和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其背后都涉及教师知识体系问题。知识和能力是“生产力”的问题,是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的根本取向和实施重点。(17)李泉,丁安琪.专业素养:汉语教师教育的起点与常态——“素养—能力—知识”新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5).
关于数字化转型时期的中文教师发展,可以从理论认识和实践运用两个方面思考。一方面,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中文教师在信息意识、技术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遇到瓶颈。(18)林海燕,赵寰宇.“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汉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研究[J].情报科学,2020,(4);李宝贵,庄瑶瑶.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4);施春艳,王秀成.“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2,(8).另一方面,实践运用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现状,教学实践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应引起注意,主要包括:(1)技术知识方面。中文教师不熟悉上课的各种软件和工具,导致网络、设备等技术问题对在线中文教学造成干扰。(2)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整合方面。中文教师在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教学资源时工作效率低下;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学科知识不相符。(3)教学知识与技术知识整合方面。中文教师未能很好地运用在线技术开展中文教学反馈和互动;在线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在线教学中技术应用方式单一。(19)韩福乐,韩扬溪,周延涛.国际中文线上课程教学模式及满意度——基于中马“汉语桥”活动的调研[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路云,金舒年,蔡云凌.新形势下在线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0年春季教学的实证研究[J].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2,(2);郑艳群,Cynthia White.远程中文教学与师资培养一体化方案设计与实践——兼论SCOLT一对一远程辅导总体方案设计[J].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1);Xu Liqiang,Zheng Yanqun.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One-to-One Chinese Online Teaching:A Qualit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J].Journal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2022,(6).这些现状都反映出原有的教师知识体系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时期国际中文教师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实践运用中也体现出中文教师的一些创新或有效的技术应用,这往往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教师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有必要对其特点和规律做进一步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推广应用。可以说重构中文教师知识体系是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基石。
1. 重构的理念
教师知识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必备的智力资源,是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最基本的体现,决定着教师在本行业是否能够具有专业性的自主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0)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知识是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还应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决策的基础,可能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重视教师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未来教师教育的主题。(21)刘清华.教师知识研究的问题与建构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1).
我们认为,教师知识结构是一个具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从宏观层面来看,教师知识体系包括教育政策和实践、教师和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就,以及学习环境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看,教师知识体系包含直接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知识。当下,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有待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探究教师知识体系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理解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作用,2005年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以舒尔曼提出的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教师知识结构(22)Shulman,Lee,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1).为基础,首次将技术知识纳入教师知识结构中,提出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结构(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23)Koehler,M.J.,Mishra,P.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5,(2).。TPACK知识结构包含3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它们是共同构成TPACK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并通过两两叠加,构成4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如图1所示)。
图1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关系图(参Koehler,M.J.& Mishra,P.2005)
自TPACK理论提出之后,TPACK知识结构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各学科教师知识与教学和学习研究的热点。不同学科基于TPACK理论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讨论非常活跃,主要探讨TPACK的内涵,教师TPACK能力现状和培养策略,以及TPACK理论在指导教师教学、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4)徐章韬,刘郑,刘观海,陈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知识之课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Seufert,S.,Guggemos,J.,Sailer,M.Technology-related knowledge,skills,and attitudes of pre-and in-service teachers: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merging trend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1;Lin,CH.,Liu,HX.,Hu,Y.Technology and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language Teachers:Where Are We Now? [J].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2017,(1);董艳,陈丽竹,胡秋萍,王宏丽.职前教师TPCLK调查与多元化培养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4);王琦.国际汉语职前教师的TPACK、技术态度、技术整合自我效能关系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刘婷婷,李洪修,郭梦.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师TPACK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变革之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2,(6);焦建利,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0,(1).
2. 重构的核心思想
教师知识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认识的丰富及知识的发展,旧知识结构会得以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师知识体系的重构不能局限在对当前教学现状的描述和普及,理应站在发展的角度,从理论认知出发,通过推理和预测提出前瞻性的指引。
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已有许多学者从理论认知出发,重新审视原有的TPACK知识结构问题,并提出了TAPCK知识结构改进方案。针对TPACK知识结构的问题,闫志明、李美凤指出,TPACK知识结构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各知识类别的概念界定不清,缺乏对各类知识间如何生成混合类型知识的描述,对教师的技术知识认识不清等。(25)闫志明,李美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知识新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针对TPACK的改造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如具有网状拓扑结构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网络(TCPNet)(26)闫志明,李美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知识新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整合技术与伦理的学科教学知识(TPECK)(27)邓国民.教师整合技术与伦理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整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模型(AI-TPACK)(28)闫志明,付加留,朱友良,等.整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AI-TPACK):内涵、教学实践与未来议题[J].远程教育杂志,2020,(5).、“AI+学科教学”伦理知识框架(AIPCEK)(29)邓国民,李云春,朱永海.“人工智能+教育”驱动下的教师知识结构重构——论融入伦理的AIPCEK框架及其发展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21,(1).。然而,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新的方案,或探讨了TAPCK知识结构中各类知识的相互关系,或在TPACK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知识类别(如伦理知识),本质上仍是在已有TAPCK知识结构框架下的认识。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时期,如何以更科学完备的知识结构服务于教学,体现技术与各类知识的深度整合及对外语学科教学全面的支撑作用,应从根本上给出解决方案。
数字化转型时期,技术的变革对语言教学生态环境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创建虚实融合的语言学习情境、人机协同的语言交互教学环境成为现实。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建各种交流所需的语言场景,如日常交流、公开演讲、商务谈判、话题辩论等,助力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体验式外语学习环境中提高听、说、读、写等技能,将大大解放语言教师的智力劳动。例如,2021年外研在线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共建“全球语言文化VR实验室”,教师不再需要绞尽脑汁搜集各种图片、视频等资源来营造语言情境,直接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建多模态、高仿真的语言学习场景,建立以沉浸式文化体验和交互性语言交流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满足“真实语言文化情境体验”和“反复语言交际实践”的外语学习要求。(30)外研在线助力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北外实践[EB/OL].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110/08/WS615fb219a3107be4979f1486.html,2021-10-08.这背后涉及教师教学方面的知识,且均与技术知识密切相关,或者说是由技术知识支撑的。正如祝智庭等所说,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31)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学者们提出,应超越TPACK基于技术的教法和内容的认知局限,要注重基于技术的教法和教育系统的变革。(32)祝智庭,罗红卫,王诚谦.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创新[J].外语电化教学,2022,(4).这些认识不仅反映出现实教学实践对教师知识体系的新要求,更是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因此,对教师知识体系的重构,表层和简单的整合恐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原有框架下的认识已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理念上打破原有的认知。
TPACK理论(如图1)的贡献在于把处于分离状态的知识类别表示为三个集合两两相交形成的关系,用来表示三者之间是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关系,即把技术知识通过局部投影整合至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中。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全过程、全要素和系统性的根本性变革,目标是推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系统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因此,教师知识体系的设计应站在发展的高度看问题,认识到技术与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关系并不是起初局部性的整合,而是已经进入到全面整合这一事实和需要。技术逐步深入到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实现全面整合,这是技术变革逐渐深化到教育领域的体现,也是符合现实需要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体现。
重构后的教师知识体系模型可以表示为:技术知识(TK)全面作用于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教学法知识(PK),形成重构的TPACK知识结构。与原TPACK知识结构相比,突出的特点体现在:TK与CK的部分整合变为完全整合,TK与PK的部分整合变为完全整合,TK与PCK的部分整合变为完全整合(如图2所示),下面将分别论述。
图2 基于TPACK理论的重构方案示意图
由图2可知,左侧原有的TPACK知识结构中,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教学法知识(PK)是在技术知识(TK)视域下的部分投影;而右侧重构后的TPACK知识结构中,所有的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教学法知识(PK)都置于技术的背景下进行思考,是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教学法知识(PK)在技术知识(TK)视域下的全面投影。
重构后的教师知识体系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重视技术与学科内容知识的全面整合:从CK重构为TCK
TPACK中的学科内容知识(CK)是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的知识(33)Koehler,M.J.,Mishra,P.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5,(2).。全面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是关于数字化转型时期,如何全面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新理念,开展学科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国际中文教育,全面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主要从学科教育理念实现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思考。(1)教育理念实现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中文学习者使用在线交流工具进行互动。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工具等方式开展中文教学,组织学习者参与在线跨文化流并与其他文化合作伙伴合作,以社会活动作为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促进学生在自身环境中的学习体验,顺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及未来全球公民和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为此,国际中文教师应更新技术环境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理念,树立更广阔的培养目标;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开展跨文化交流、合作和沟通;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新理念的实现等方面的知识。(2)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内容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国际中文教师可以考虑将传统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基本的汉语语言规则,以及中国文化等内容的讲解由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来完成,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创造性、个性化的中文教学实践。因此,国际中文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根据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兴趣和语言能力水平生成教学所需的内容;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激发学习者求知本性,以及培养学生持续保持学习中文的兴趣和动力等方面的知识。
2. 重视技术与教学知识全面整合:从PK重构为TPK
TPACK中的教学法知识(PK)是教与学的实践、过程、策略、程序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34)Koehler,M.J.,Mishra,P.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5,(2).全面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是关于数字化转型时期,如何全面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国际中文教育,全面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主要从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方面思考。(1)教学组织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智能化的语言学习工具,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自动生成听力、口语等训练内容,制定个性化的写作任务,实施学习者自主学习、自适应学习、个性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为此,国际中文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将中文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以及常规的集体学习等组织方式进行创新,使学习更具精准化和个性化;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智能化的语言学习工具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知识。(2)教学评价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处理大量的重复性任务,实现对学生学习发展动态过程的评价。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全面掌握中文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学习行为,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语言技能水平等信息,并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智能化跟踪和测量,为学习者提供精准化的学习评价。为此,国际中文教师应掌握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中文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跟踪与分析,并给出精准的学情预警和干预;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构建精准化、个性化的中文学习者学习框架,精准评估中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技能水平等方面的知识。
3. 重视技术与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全面整合:从PCK重构为TPACK
TPACK中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是教师为促进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的、易于学生理解的知识。(35)Shulman,Lee,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1).全面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关于数字化转型时期,如何全面利用技术手段开展特定学科的教学资源研发和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国际中文教育,全面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主要从教学资源研发和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思考。(1)教学资源研发方面。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研发的途径和手段。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各种智能化教学平台和智能化工具自动生成与学习目标一致的教学材料,如利用技术手段生成特定主题(如购物、餐厅用餐)、交际功能(如提出请求、邀请他人),以及特定生词或语言结构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案、课件、课程计划等)。为此,国际中文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选择合适的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和工具创设出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环境,丰富中文教学材料;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实时整理并保存生成性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知识。(2)教学模式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语言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便捷容易,使沉浸式交互体验、虚实融合的语言学习情境成为现实。国际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教学情境 (如语言教学内容、汉语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教学环境、现有的技术设备等)的特点和约束条件,利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创新国际中文教学模式(如差异化教学、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情境化投入性学习等),为中文学习者创设有利于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机会。为此,国际中文教师应掌握数字化转型时期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流程;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建中文教学模式;教师应掌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帮助汉语学习者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数字化转型时期国际中文教师知识体系重构的落实,涉及对已有中文教师政策文件的调整或补充。因为教师知识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政策文件理应以科学且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知识结构为导向。
在教育变革和技术变革双重作用下,信息技术正从教、学、考、管等方面全面支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36)郑艳群.在教育变革和技术变革中思考国际中文教育的前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教师知识体系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适应中文教育自身学科建设与时代发展的需要。(37)刘利,崔希亮,贾益民.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与构建研讨会”观点汇辑[J].世界汉语教学,2019,(2).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有的国际中文教师政策文件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规定或要求的系统性与应用性或需再审视。文章提出了从技术与教学的局部整合到全面整合的国际中文教师TPACK知识结构重构思路,体现了数字化转型时期技术对国际中文教学的全面影响和全方位支撑作用,对于调整或补充原有的中文教师政策文件有参考作用。
借鉴国际中文教师知识体系重构的思路,调整或补充已有的国际中文教师政策文件,有助于使国际中文教师具有更完备的TPACK理论下的知识结构,推动应用技术手段创新中文教学,担当起数字化转型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更有助于实现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
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挑战,特别是数字化转型时期国际中文教师知识体系重构的落实,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教师研修部门、高校、企业等多方协同参与,重视中文教师重构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及数字素养提升,采取多种途径共同促进数字化转型时期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包括:(1)制度建设方面。建立科学的、符合数字化发展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加强数字化中文教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中文教学资源和工具支持,建立符合中文教师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2)教学实践方面。关注中文教师数字化教学实践效果,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教师教学现象开展系统的、多视角的描写,全面提升和监测数字化教学质量,更清楚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38)郑艳群.论大数据时代汉语教学研究数据库建设与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2,(6).(3)教师培训方面。通过建立符合中文教师需要的培训课程体系,加强中文教师的数字素养、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中文教师参与数字化教育实践,提升中文教师数字化教学的专业能力和水平。(4)职业发展方面。重视转型时期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措施释放压力;建立协作和共享的文化,鼓励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促进交流;同时,强化中文教师对数字信息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中文教师的创造性能力和责任意识。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重点。(39)吴砥,陈敏.教师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重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5).一些官方机构相继出台了关于教师数字素养政策文件,如《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DigCompEdu,2017)、西班牙的《教师通用数字素养框架》(Common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Teachers,2017)等等。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也应该提到议事日程,这对于加快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促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