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贵, 刘家宁, 李 慧
(1. 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3. 辽宁师范大学 海华学院,辽宁 庄河 116400)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再一次强调构建“三大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2)李宝贵,李慧.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建设视域下社团发展:现状、挑战与优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下,学术界对构建中国特色“三大体系”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试图为“三大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贡献学术智慧。鉴于我国“三大体系”相关研究成果的丰富性和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直观、全面地展示“三大体系”的研究论域,分析研究进路,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新时代,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参考。
CiteSpace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3)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该款软件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的知识结构,得到的图形称为“知识图谱”。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CNKI检索数据,检索时间为2022年10月30日,进而绘制我国“三大体系”研究相关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论域”是指学科共同体成员认识活动和表达活动的具体范围(4)段小虎.图书馆学术研究中的“论域”问题[J].图书馆论坛,2013,(6).。“三大体系”的研究论域是相关研究的核心论题的总和。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凝练与概括,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是热点主题词,可作为具体观测点来把握的核心论题,成为文献计量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指标。“三大体系”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或是学科体系研究,如学科建设、理论体系等;或是学术体系研究,如学术评价、知识体系等;或是话语体系研究,如话语权、意识形态等。从以上高频关键词可看出,我国“三大体系”领域研究空间的广泛性与研究选项的多样性。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将“三大体系”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共计104篇,进而绘制我国“三大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分析图中的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关键词节点描述和透视“三大体系”研究的各个面向。
“三大体系”的研究内容较为集中,焦点问题可概述为价值意蕴研究、逻辑关系研究、创新发展研究、体系构建研究等。
第一,关于价值意蕴研究。“三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特定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有学者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的崇高使命。(5)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5).
第二,关于逻辑关系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各有侧重,彼此呼应,相辅相成,是同一事物不同层面、不同方向,共同构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6)倪玉平.“三大体系”建设与近代经济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22,(4).以教育学为例,教育学学科体系是教育学发展的基础,是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支撑;教育学学术体系是教育学发展的重点,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教育学话语体系是教育学发展的关键,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纽带。(7)侯怀银.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第三,关于创新发展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本土化回归或本土化转型,是实现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不二选择。学科体系在方位上有了新的突破并展开新的格局,学术体系在领域上不断丰富和完善,话语体系在要素上有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和现代风格。(8)“三大体系”建设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迈向未来[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259220470795626&wfr=spider&for=pc,2019-02-23.
第四,关于体系构建研究。已有研究表明,要构建具有独特范式、边界意识、价值追求的三大体系,要拓宽学科体系、深化学术体系、创新话语体系。比如,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推进中共党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协同发展,方能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共党史学体系,开创新时代中共党史学发展的新局面。(9)王广义,高哲.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共党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5).外语学科要站在中国立场研究世界学术问题,主动服务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优化和完善评价体系,发挥学术共同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创新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外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10)彭青龙.再出发:自觉构建中国外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J].中国外语教育,2017,(1).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将“学科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共计1666篇,进而绘制我国“学科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分析图中的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研究的核心论题。
学科体系研究的核心论题主要由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方面构成。
其一,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学科体系的内涵、价值等问题展开。总的来说,学科体系是对所属各学科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以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表述出来,它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系统。一个合理的学科体系,可以较客观地反映科学研究的现状,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科学发展的趋势,对科学繁荣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的管理、统计、学术评价、学科建设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1)叶继元.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比较研究[J].学术界,2008,(5).学者从学理视域出发,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学科体系建设是学科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指导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
其二,学科体系的实践研究主要围绕构建现状、构建策略、实现路径等问题展开。主要包括: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学者提出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应着力夯实基础,兼顾系统性与分支领域特色,注重原创性与本土性,突出时代性与国际性,遵循主动服务中国国家战略和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需求,注重继承、转型与重构等基本策略。(12)吴应辉,梁宇.交叉学科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2020,(12).在高等教育学科范畴内,学者提出要深刻理解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社会特性,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13)赵婷婷.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路径——基于对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21,(8).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学而言,仍需科学地规划学科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并不断充实其内涵,形成特色与优势,建立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14)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国家安全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既应立足本土,也需有全球视野,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承担责任。(15)毛欣娟.国家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与基本面向[J].情报杂志,2021,(1).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将“学术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共计162篇,进而绘制我国“学术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分析图中的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研究的核心论题。
图3 我国“学术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研究相对薄弱,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内涵要素以及体系构建等方面。
其一,学术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学术命题及其相互规定所构成的逻辑化的命题系统(16)孙正聿.凝炼和阐释构建哲学学术体系的学术命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6).。其构成是复杂的、多层级的。综括已有研究,学术体系具有综合属性,应包含概念体系、知识体系、范畴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是一种多维性的存在。如,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兼具知识体系、范畴体系、理论体系和规律体系的综合属性,是高等教育学体系建设的“元点”和“回归点”。(17)李枭鹰.论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的四重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21,(6).
其二,学术评价体系研究是重点。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18)殷忠勇.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J].江苏社会科学,2020,(1).构建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健康的学术评价生态,始终坚持以学术本真为导向,让学术回归本真是构建学术评价体系的根本价值遵循。(19)构建以学术本真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EB/OL].http://ex.cssn.cn/mkszy/yc/202205/t20220507_5407139.shtml,2022-05-07.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将“话语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共计872篇,进而绘制我国“话语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分析图中的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的核心论题。
图4 我国“话语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第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价值意蕴、存在问题、构建路径展开。
一是概念内涵探究。学者针对话语体系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话语体系是主体通过系统的语言符号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来表达和建构的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言语体系。(20)郭湛,桑明旭.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兼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话语体系是以现实逻辑、时代发展、民众需求为话语表达范式。(21)田磬,陈姗.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内涵特征与理论维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要素构成的系统,包括话语基础、话语核心、话语体系、话语方式、话语自信、话语传播、话语权和话语创新等8个层面。(22)韩庆祥.中国话语体系的八个层次[J].社会科学战线,2015,(3).
二是价值意蕴研究。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3)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对于中国话语体系的研究,不仅局限在语言学,构建其他领域的话语体系同样重要。如,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为了让世界各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保持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相处模式,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24)李尚宸.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J].理论建设,2022,(5).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对于打破西方教育学的话语霸权,确立中国教育学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教育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5)冯建军.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5,(8).
三是关于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当前不同领域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例如,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说,话语体系面临着吸引力不足和影响力缺失的危险;(26)李辽宁.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从中国特色刑法学的角度阐述,刑法学话语体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刑法学学术话语输出不足,回应实践新问题的方案质量欠佳等。
四是关于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研究。学者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理论创新。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构架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骨骼”。(27)瞿林东.关于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1,(2).也要“融通中外”,提升核心术语的国际影响力。从立足国际视野贯通中国特色档案学的通用性话语表达、完善和优化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途径等方面下功夫。(28)张斌,杨文.论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通讯,2019,(5).
第二,近年来,研究主题有了新的拓展,学术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面向。其一,学术话语是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和表述。构建中文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不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也是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29)冯凌宇.构建中文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关乎文化自信[N].中国教育报,2022-04-14.其二,对外话语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时代性特征。(30)唐润华,曹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7).
对“三大体系”研究的进路解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中的学术动向与研究规律,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提供理论指导。通过高频关键词时区视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既有研究在时间轴上递进式的发展样态。因此,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三大体系”相关研究的关键词时区视图。在时区图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关键词不断涌现,反映出我国“三大体系”研究近年来的主题变化。
基于“三大体系”研究关键词时区视图的分布情况(图5),并结合中国知网检索,可以获知“三大体系”不同阶段研究的演进脉络。
图5 我国“三大体系”研究的关键词时区视图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始于2016年。究其原因: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05-18.首次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全面阐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自此,构建“三大体系”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三大体系”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关于“三大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2017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中写道,“努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2)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5/17/content_5194738.htm#1,2017-05-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等等。由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学界也随之掀起了一股“三大体系”研究的热潮,研究成果的数量逐年增多,2016年2篇,2017年10篇,2018年2篇,2019年12篇,2020年19篇,2021年28篇,2022年31篇。学者们主动作为,将“三大体系”和自己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尝试构建政治学(2017年)、中国宗教学(2019年)、历史学(2020年)、中国边疆学(2021年)、中国新闻学(2021年)、教育学(2021年)、公安学(2022年)、艺术学(2022年)等学科的“三大体系”,从而推动学科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基于“学科体系”研究关键词时区视图的分布情况(图6),并结合中国知网检索,可以获知“学科体系”不同阶段研究的演进脉络。
图6 我国“学科体系”研究的关键词时区视图
学科体系研究起步较早,始于1981年。分析已有研究发现,学科体系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其建设进程影响着学科的整体发展,相关研究较为成熟。
第一,历经4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由一级学科为中心、众多二、三级分支学科构成的丰富庞大的学科群所组成的科目门类多样、内容涵盖丰富、结构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随着一级学科的不断分化、相关学科群的不断壮大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学科体系得以构建,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对较广,如会计学(1982年)、管理学(1986年)、图书馆学(1987年)、档案学(1990年)、统计学(1992年)、体育学(2009年)、公安学(2012年)、法学(2017年)等。
第二,学科体系建设从对国外的仿效到本土化的追求,逐渐走出了一条既不是照搬硬套又可以相互借鉴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构建的道路。如,从本土的实践摸索出发,立足于实践,从理论建构上加强规范的研究方法,将中国经验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范式,但也不仅仅立足本土,挖掘传统,还展望世界。(35)王郅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J].学海,2019,(1).
基于“学术体系”研究关键词时区视图的分布情况(图7),并结合中国知网检索,可以获知“学术体系”不同阶段研究的演进脉络。
学术体系研究始于1981年,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视角相对单一。
第一,学术体系相关研究肇始于“中医学术体系”研究,之后研究存在明显的断层期,直到2003年开始出现“学术评价体系”研究。研究表明,一是学术体系兼具知识体系(2017年)、理论体系(2017年)和评价体系(2006年)的综合属性,是以学科体系(1994年)为基础,是对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成果的提炼和升华。二是只有学术评价风向标被扶正,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回归本真。(36)构建以学术本真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EB/OL].http://ex.cssn.cn/mkszy/yc/202205/t20220507_5407139.shtml,2022-05-07.
第二,学术体系研究对象覆盖范围较窄。将某一学科的学术体系作为对象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结合二次文献检索,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医学(1981年)、政治学(2015年)、法学(2017年)、比较教育学(2022年)等,还存在大量研究空白有待填补。
基于“话语体系”研究关键词时区视图的分布情况(图8),并结合中国知网检索,可以获知“话语体系”不同阶段研究的演进脉络。
图8 我国“话语体系”研究的关键词时区视图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话语体系问题的研究始于2005年,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研究成果数量逐年攀升,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其一,研究主题不断深化。学者从话语体系的概念、分类、特征、原则、构成要素、构建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既立足于国内视野,又具有国际眼光,为构成完整的话语体系研究框架奠定了基础。学者提出,既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和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同时,也要着力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但是,已有研究多处于碎片化状态,学者大都从自身专业出发进行概念阐释与内涵界定,多数研究处于某一学科的摸索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话语体系。
其二,学科视野逐渐多样。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研究属于综合性研究。综括已有研究成果,学科的多样化已成为趋势,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比较教育学(2008年)、中国经济学(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国际传播学(2015年)、高等教育学(2019年)等学科。如,批评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多语话语体系建构的探索;(37)张辉.批评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多语话语体系建构的探索[J].中国外语,2021,(1).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38)侯怀银,王晓丹.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J].教育研究,202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要义与理路;(39)赵中源,黄罡.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要义与理路[J].政治学研究,2020,(3).等等。
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多个学科的全方位参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分裂的,应是与语言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门跨学科的交叉学科。总之,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而言,“三大体系”相关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三大体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在新的发展阶段,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广大研究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学者们不断地理解和解释新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呼吁我们要重新审视并反思已有的研究成果。总体来看,未来对我国“三大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
第一,深化理论研究。目前,学界关于“三大体系”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存在“重政治轻学理”的倾向,政治宣教多,而深刻的学理剖析有所欠缺。因此,一是要充分理解学科实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科学内涵,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加强学科内部的协同、融合,合理划定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边界,既不“窄化”也不“泛化”学科边界,逐步形成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切实加强基础理论建设。二是要深入研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认识和用好发展机遇期,切实关注构建“三大体系”时面临的现实问题,通彻解读“三大体系”相关理论,支撑构建“三大体系”研究走深走实。此外,在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应用对策研究。要充分立足构建“三大体系”的全过程,针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特点,采用整体性思路对其实践势态进行规律性提炼总结,从促进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意图出发,使之既能够引导与提高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也能够推动应用研究实现理论升华。
第二,扩展研究论域。现阶段研究成果的核心论题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领域,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少,甚至一些方面存在研究空白。因此,一是要扩大研究涉及学科的广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多个学科构成的整体性科学体系。要厘清各个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40)田心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相互关系[N].光明日报,2020-05-15.将其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结合起来进行纵横分析,阐释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应用性举措。二是要扩大研究涉及内容的深度。要对学科体系做好评估、协调,促进各学科的相互借鉴、交叉,倡导“大学科”意识,打造全局性的学科体系格局;要阐述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各分支学科的相互关系以及本学科在社会中的位置等问题,形成学科自身的学术体系;要通过话语创新,深入阐释新思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理念,传播具有时代感召力的中国话语。(41)李宝贵,刘家宁.国际中文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内涵要素、功能价值与实现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
第三,构建研究范式。从现有研究来看,“三大体系”相关研究在方法上仍拘泥于传统研究范式,学者大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成果相对匮乏。因此,一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及模型建构等方法收集分析有关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方法优势,消除定性研究所忽视的研究盲点和空白。二是要明晰“三大体系”的概念意涵,处理好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不同学科的内涵外延,推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集成创新,防止研究范式的表面化、趋同化、形式化,在明晰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视角、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三大体系”研究,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新技术、新产业、新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聚焦现实问题。关注现实问题、强化问题导向是当前研究者不能忽视的研究思路。“三大体系”研究要更加突出问题意识,加强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如,要厘清学科体系历时的演变逻辑和现时的发展逻辑,立足中国特色,保持学科底色,(42)李宝贵,魏禹擎,李慧.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构建:内涵意蕴、现实境遇与实践逻辑[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2).为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学理支撑;要不断推进学术体系建设,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学术体系的基本框架,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要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高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话语的亲和力和时效性;要以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助力“三大体系”构建,加快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助推形成立足全球视野、聚焦前沿热点、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国家发展的学术体系,推动形成立足中国国情、融通中外文化的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文章立足于我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研究现状,解读“三大体系”相关研究的学术热点,分析研究演进的历史脉络,并对未来研究趋向进行了解析。
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协同努力。新时代新征程,“三大体系”的相关研究应挖掘历史、把握现在、面向未来,紧密联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在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中不懈探索,助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