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柯宇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后文简称为AI)进行文学写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3年,早期的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器Racter诞生,它写作的《警察的胡子是半成品》(The Policeman's Beard Is Half Constructed)被认为是第一部完全由计算机程序写作的文学作品。然而这阶段AI文学写作主要依赖于预定义的规则和模板,生成的文本质量较低,在逻辑、可读性和创意方面都表现不佳。21世纪后,随着深度学习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AI文学写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期间诞生了诸如“微软小冰”“九歌”等AI写作平台,其中“小冰”已协助超过 500 万名用户写作现代诗歌,并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九歌”已累计为用户写作超过 700 万首诗词,并获得上千万的访问量。(1)金皓月,李艳.国内人工智能写作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启示[J/OL].现代远距离教育.https://doi.org/10.13927/j.cnki.yuan.20230317.001.2018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再度突破,由OpenAI所开发的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s,简称GPT)诞生。GPT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取得显著成功,并且随着模型规模的扩大,其性能较之先前的AI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23年3月14日发布的GPT-4是GPT系列的最新一代,它在前几代的基础上再度提升了模型规模,优化了训练技巧。在文学写作方面,GPT-4在生成质量、文本多样性、前后文理解以及个性化定制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它已经掌握了词汇、语法、句式等多种语言知识,能根据用户需求生成特定主题或风格的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处理用户所提供的前后文信息,理解语义关系,从而显著提升文本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由此可见,无论人们接受与否,AI写作的时代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2)王毅,吴玉霞.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热点、异同比较及发展启示[J].教育文化论坛,2023,(1).这引发了种种担忧,一些学者对此进行批判性思考,认为GPT-4写作最终将削弱人的主体性,扼杀人类的写作价值,另一些学者则关注与GPT-4写作带来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纷争以及由此衍生的道德困境。(3)金皓月,李艳.国内人工智能写作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启示[J/OL].现代远距离教育.https://doi.org/10.13927/j.cnki.yuan.20230317.001.这里我们暂且搁置法律和伦理问题,在笔者看来,既然AI写作时代的到来已不可避免,那么一味地排斥和阻挠并非上佳之策,GPT-4在带来问题的同时也为当前的文学写作体系带来了补充和拓展,我们应当对此现象进行理性观照,在关注人与GPT-4对抗性的同时也关注二者的互补性,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合理应对ChatGPT-4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必须指出的是,笔者并不认为GPT-4能取代人类进行写作,工具性才是AI的定位,正如文章标题所言,GPT-4在写作中实行的是辅助作用而非主导作用。GPT-4并非独立主体,其写作过程必须有人的参与和操纵,而GPT-4则主要关注其辅助性定位的角色。
另外,当下国内学界对AI写作的探讨已有诸多成果,关注点包括AI技术本身、AI作品质量、AI的应用价值以及AI的伦理问题等方面。(4)金皓月,李艳.国内人工智能写作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启示[J/OL].现代远距离教育.https://doi.org/10.13927/j.cnki.yuan.20230317.001.本文聚焦于AI的辅助价值和具体的实践操作,笔者将提供目前学界较为缺乏的视角——文学写作者的视角,以GPT-4作为代表,以小说写作为例,用实例分析GPT-4的功能与局限,并以此验证GPT-4在辅助文学写作方面的能力和效果:GPT-4可以协助作者完成初步的写作工作,提供构思,帮助作者组建故事的整体结构;可以提高写作效率,帮助作者完善故事的微观细节;可以从拓展创意空间,在交流中激发作者灵感;可以解答问题,拓宽作者知识面;还可以普及和优化写作教学,降低写作门槛,助力写作新手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写作教学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一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GPT-4在辅助写作领域的表现可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写作教学环节中,从而促进智能化与数字化的融合,提升教学效率,并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AI技术的本质是工具,而非人类的替代品。即便GPT-4可以模拟写作行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GPT-4在中文写作中仅能起到辅助性作用,而不能成为写作的主体。GPT-4只能与人类作者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写作,人类才是独立写作的主体。
原因有三。其一,GPT-4的写作不具备意向性。伊格尔顿表示“语言牵涉着人类主体的种种意向”,这种意向是指“我们理解一个语篇时,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是把它解释为是有指向的,是被构造出来以取得某种效果的”。(5)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9.因此语言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个客体,而任何实践都必须要有人类主体才得以实现。不难看出,在人机合作写作中,GPT-4是一个被动的、服从命令的工具,提供写作意向的始终是人类作者。例如,作者可以让GPT-4设定故事大纲,随后一直细化大纲,一直生成句子,如此循环直到完成一篇小说,但这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作者本人。尤其是当作者有针对性地让GPT-4扩充某一情节,删减某一描写,修改某一对话时,这些行为始终是作者本人写作意图的表现,整个过程也就是作者的写作实践过程。而作为机器的GPT-4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独立意志,不可能也不会去主动进行写作。
其二,GPT-4的写作思维与人类写作思维有着根本性的差异。GPT-4的语言逻辑与人类不同,它的语言是在汇总大量人类语言后进行总结并模拟产生的,它需要人类为其提供“前文本”。换言之,GPT-4从未像人类一般进行自由的思考,它的思考被局限在了人类为其划定的“前文本”范围之内。因此GPT-4的写作本质上仍是在执行某种程序算法,它是在庞大的数据集里抓取一些素材进行排列组合,而不是真正以人类的方式理解并创造出艺术。学者陈奇佳与徐阳已经对文字叙事写作能否可算化进行了详尽论述,并得出了AI写作的前景并不乐观的结论。(6)陈奇佳,徐阳.AI艺术创作的理论构想——以文字叙事算法研究为例[M].艺术学研究.2022: 73~82.在二位学者看来,目前AI写作仅能做到看起来像是叙事,是因其为挑选的样本看起来与人类写作的某些文本类型有相似性,此外对AI作品的诠释往往需要依靠人类本身的格式塔心理,即“人们会强行为这些拼贴的样本的事件之间补足因果关系”。但究其根本,这些文本的逻辑构造是极其线性化与单调的。
如图1所示,笔者要求GPT-4写一段对夜晚卧室的环境描写,并指定氛围为“阴沉”。GPT-4生成的文本乍看符合要求,但细看却不尽如人意。“黑暗”“压抑”等词反复出现,显得冗长累赘;“沉默的守护者”的意象与全文脱节,放在文中意义不明;对“冷光”的描写出现了两次,但互相也不存在任何呼应关系;“勾勒出朦胧的轮廓”和“笼罩在一片黑暗”前后矛盾。总而言之,GPT-4的写作句式结构僵硬,修辞乏味,整个段落仿佛像是把黑夜与阴暗的相关词句全部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堆砌辞藻之作,这种表现完全符合AI线性化与拼贴化的写作思维。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文段可以对作者写作起到启发作用。但若要将它作为文学作品单独呈现,还是有很大问题。
图1 ChatGPT-4模拟写作1
其三,GPT-4终究只能模拟语言,模拟情感,模拟写作,究其根本在于GPT-4不具备具身性,无法与人共情。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就曾表示:“文学是人学”(7)钱谷融.钱谷融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3.,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文学写的是人,而人类是有身体的,人类的思维情感可以通过语言体现,但也能通过表情、动作、语气等其余身体信息体现。人的活动包含身体,而仅作为语言模型的GPT-4只能获取人类语言的表面信息,无法理解人类的整体活动样式。人们经常会面临不同的矛盾苦楚,例如死亡造成的痛苦,海德格尔指出作为人的此在“向死存在”(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95.:死亡是可能的,对死的确知是可能的,与死亡有关的一切都是生的内在的一部分,是一种生的先行结构,沉沦于非本真状态的此在不得不面对死亡,并被死亡逼出本真状态,使人向死存在。然而此类痛苦,人们并不是简单用语词的表面信息去体验的,而是“身心一体”,作为一个同时具有身体与心灵的人去体验的。由于每个健全的人类个体都能对死亡命题有所领会,人们自然也能轻易地共情于他人,能理解故事,也能书写故事。然而GPT-4没有身体,没有切身体验,它只能通过算法来推测人类在何种情况下会采用何种套路化的模式以应对,它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根据,也就难以描写复杂的人类情感与行为。
此处有一个直观的例子,见图2。
不难看出,在这个例子中,GPT-4虽然可以理解矛盾发生的原因,但无法从人的角度以共情的方式书写,而是以一种隔膜的方式将人类情感作为某种外在对象并对其进行陈述。这并非个例,只要当故事涉及种种具身体验例如生、离、死、别时,GPT-4的文字都平板僵硬,缺乏文学性和艺术性。
总之,人类写作的独特性和价值并不会被轻易替代,GPT-4仅能辅助人类写作,而且由GPT-4写作的成品也必须经由人类手工校订。当下我们虽然能看到一些由AI独立写作的文学作品(暂不论在人类发布指令的前提下此类作品能否算作AI独立写作),但这些作品要想与人类作者的作品媲美,仍然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前文所述,从意向性、写作思维和具身性三方面来看,GPT-4在中文写作中仅能被定位为辅助工具。那么GPT-4在辅助写作方面的优势体现在何处,作者又如何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运用GPT-4,这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写作理论家罗伯特·麦基看来:“结构是作者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9)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30.在此意义上,整个故事文本就是一个叙述序列,而结构就是作者对种种写作素材的取舍规则。在写作开始之前,作者心中可能有无数的灵感,无数的意象,无数碎片化的材料片段,作者必须以其认为合适的方式将这些素材拼凑起来,最终组合成符合审美情感的、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作品。
作者写作并非一帆风顺,假设一个作者想写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主角找到真爱”的故事,却又想另辟蹊径把这个故事变成悲剧,于是如何设计情节上犯了难。假设另一个作者已经完成了故事的大部分构架,在某一段情节中,他设定主人公的内心会发生变化,却想不到一个合适的激励事件去解释它。他们可以自己钻研,发掘自身经历,也可以向他人求助,求助的对象可以包括编辑、其他作者、亲朋好友,当然也可以包括AI。
我们来看GPT-4在第一个例子上的应用,见图3。
图3 ChatGPT-4模拟写作3
不难从图3看出,GPT-4给出的故事已经有了最基本的结构,从主角的邂逅、误会、表白到离别,起承转合一应俱全。不仅如此,由于故事选择了小镇、海洋等审美意象,乍一读来还颇有些浪漫气息,且灯塔和信号灯的象征意义也为情节增色不少。
然而,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却不是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它有些俗套,而且凯特离开的理由貌似合理,但并不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对读者来说,既然是爱情故事,不论结局是获得爱情或失去爱情,其理由都应当自然且符合逻辑,但GPT-4给出的理由就像为了悲剧而悲剧一样充满了“机械降神”的意味。但是,正如本文始终坚持的观点,AI是辅助而非替代,此时它所提供的内容仅仅是作者写作的开端而非最终目标。现在故事已有雏形,作者手上掌握着最基础的素材:背景(海边小镇)、主人公(凯特),事件(相识、爱慕、误会、离别),场景(误以为有染,点亮灯塔),意义(爱情的无奈与珍贵)。这些素材已经拼凑出了一部简单的三幕剧:第一幕,触发,铺设故事背景,并完成让主人公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活价值逐渐向正价值转换:凯特来到海边小镇,被约瑟夫吸引。第二幕,冲突,此时价值的天平将在正负之间摇摆:正面,凯特深陷爱情;负面:凯特目睹约瑟夫和前女友在一起;第三幕,解决,凯特终于面对最大的冲突,离开或者留下,矛盾的两极正式交锋,故事也因此走向高潮:约瑟夫点亮信号灯,凯特却选择离开,故事落幕。
一个简单的结构框架已经搭好了,更多的事件和场景都需要进一步构思,GPT-4提供的故事已经拓宽了作者思路,所以接下来就是作者进行深入写作的时候了。
以下是一些展开方式:结局时凯特为什么突然搬离?会不会这一切悲剧的源头都与她的心结有关?任何人都会受到欲望牵引,也许她自觉的欲望是寻找爱情,但不自觉的欲望是拒绝爱情,所以当激励事件来临时,她不自觉的欲望打破了平衡,使得她把约瑟夫的行为无限放大最终上升为背叛。再之后故事也许有所缓和,但是凯特最后还是没能迈出一步,上一次她用约瑟夫的“背叛”当挡箭牌,这一次她则借口家庭矛盾。此时灯塔的象征意义派上了用场,故事结尾时,约瑟夫为她亮起信号灯,她拒绝去看。
再来看GPT-4在第二个例子上的应用,见图4。
图4 ChatGPT-4模拟写作4
图5 ChatGPT-4模拟写作5
图6 ChatGPT-4模拟写作6
图7 ChatGPT-4模拟写作7
图8 ChatGPT-4模拟写作8
假设作者正在写作的故事就是前文中由GPT-4写作的《遥远的灯塔》,并使用了笔者构思的展开方式。此时,作者决定在第二幕中制造更复杂的冲突,加入更多价值转变。凯特的爱情受挫了,故事处于负价值中,此时最好让价值暂时从负转正,以便在下一次转折时给读者更大的冲击。那么我们假设,作者此刻开始沉思,他需要构思一个合适的激励事件,让凯特失望的内心重燃希望,随后再把她推入激烈的内心斗争之中。
GPT-4所设计的情节合情合理,生死危机一贯能使故事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使得读者的情绪被文本牢牢抓握。这也是故事中常用的桥段,当主人公的内心冲突无法用戏剧化的方式解决时,为了不让故事变得寡淡,作者往往需要引入外在冲突来强迫主人公做出反应。凯特和约瑟夫当然可以用一场心平气和的谈话来澄清误会,但这样的故事缺乏张力。GPT-4版本的情节扣人心弦,作者可以很轻松地在此版本上增加戏剧张力:狂风暴雨,汹涌的海浪,阴暗的夜晚,岌岌可危的悬崖,约瑟夫焦虑地寻找,凯特酒后的歇斯底里,争执,吼叫,紧张感节节升高,突然的外来危机使得冲突进入最极端的情景,生死危机到来,凯特失足,约瑟夫千钧一发的救援终于让人长舒一口气。这足以作为第二幕中的幕高潮使用。
但必须指出的是,GPT-4后续的情节安排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故事的逻辑仍然是合理的,但读者可能不易接受凯特仅因为生病的妹妹就离开与她经历过生死危机的约瑟夫。因此作者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构思,比如提前为妹妹的事件埋下伏笔,否则这个故事仅仅能做到情节通顺,并不能算作优秀。
不仅如此,GPT-4还能依靠其出色的语言能力帮助作者设定人物性格,设计故事背景等,由于实现方式与结果与上文所提及的设计情节类似,这里不再进行展开。
此处的微观细节,指代的是用于填补故事结构中的“血肉”,大到一段描写,小到一个句子,乃至一个人名。由于GPT-4迅速高效的文字生成功能,对于一些初级的、重复性较高的写作任务,GPT-4可以承担起一部分工作,使作者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深入的写作中。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市面上就流行《文学描写辞典》(10)辽宁大学中文系七七年级编.文学描写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之类的写作工具书,专门为作者提供写作参考素材。GPT-4出现以前,互联网也有“玄派”、“大作家”之类的写作软件,为作者提供人名、地名、武侠招式等等素材的随机起名功能,还能生成一些非常粗糙的外貌、服装、对话描写。当前WPS软件也可随时打开写作模式,功能同样包含“写作素材推荐”“随机起名”等功能。GPT-4只不过在这类软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智能化了,作者不必再费劲搜索,只需向GPT-4提问即可。
此处也可参考上一章中笔者要求GPT-4描写“夜晚的房间”的例子。虽然GPT-4的回答有堆砌辞藻之嫌,文学性较差,但是GPT-4把“夜晚”“寂静”“昏暗”等词扩写成了几百字的段落,这类文本就和《文学描写辞典》或“写作素材推荐”一样对作者写作具有参考价值,能启发作者思考,为作者提供更广泛的视角,使之更快找到合适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来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本章第一节中,故事整体结构可以说是由作者和GPT-4共同拟定:GPT-4提供材料,作者进行挑选和加工。最终得出的作品是人机合作的结果。但是在本章第二节中,当作者要求GPT-4给出具体的文学描写时,GPT-4给出的答案已经涉及具体的文本段落。换句话说,此时GPT-4已经在运用文字符号的组合规律,凭借某些程序预设的叙事逻辑,模拟着文学性和抒情性的表达。仅就“夜晚的房间”这段写作而言,作者除了给出关键词,几乎没有在写作中起到更多作用。用比喻来表述的话,上一章的GPT-4类似与给作者提供建议的编辑,而这一章的GPT-4则更接近于“枪手”。此时作者能否不经改写就直接使用GPT-4生成的文本,以及若必须改写,改写的“度”为何,都是有很大争议的。
因此,考虑到以上问题,社会上不时出现一些“禁止AI写作”的呼吁,理由包括侵犯版权、扼杀作者创意、培养作者惰性等。在笔者看来,问题确实存在,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技术本身是无立场的,关键在于使用技术的人和他们的目的。人类社会复杂多变,不同的人可能会将技术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评估GPT-4技术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确保技术用于正当目的,而非技术本身是否具有积极或消极属性。其实在没有AI也没有《文学描写辞典》的时代里,“洗稿”“融稿”现象就屡禁不止。过去技术不发达,假设作者想“融”一段对玫瑰花的描写,首先需要博览群书,搜罗古今中外各种作者描写玫瑰花的段落,随后再进行整合加工。后来《文学描写辞典》帮助作者整理了材料,WPS等软件提供了检索功能,如今GPT-4更是能直接生成文本。然而要不要融稿洗稿,涉及的是作者自己的道德问题,即便禁止AI,作者仍然可以换着各种途径“洗”。但要如何规范,除了依靠法律,更多还是只能指望作者自己的道德自律。
而且,也不能把问题归结于作者懒惰。现代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几乎都是各大文学平台的签约写手,作家必须每日更新五千甚至上万字数,同时保持作品的创意,才有可能登上排行榜,才能吸引读者。甚至有平台出台“大逃杀”制度,若作家数据不达标,作品随时会被“腰斩”。在这种严酷的压力下,部分作家不得不暂时忽略对文本的精益求精,转而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方面。此时让GPT-4生成一些文本再进行改写,或许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环境已然如此,我们更需要反思的应该是文学和作家的异化现象,而非AI技术的进步。
作者写作时从来不是一个素材的被动接受者,其思维始终处在活跃中。正如罗伯特·麦基所指出的:“写作即是一种发现”(11)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26.。从某一灵感激发作者写作欲望的时候开始,他永远在思考:之后要怎么办?如果我这样写,那么后面应该发生什么?
哪怕作者在使用AI进行写作,这种思考也从未停止。众所周知,GPT-4是一个语言模型,目前它只能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为用户生成语言文本。那么当作者向GPT-4提问而GPT-4给出反馈的时候,无论作者是否接受这个答案,GPT-4的回答都会对作者本人造成影响。对作者而言,AI是他者,而他者必然会带来自我以外的另一种视角。作家陈楸帆曾进行人机交互写作实验,并在访谈中提及AI作为“他者之镜”的意义:AI是人类作者主体的拟主体,能够帮助人类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反思自己的写作。(12)周建琼.人工智能写作背景下作者主体性的消解与重构——以陈楸帆人机交互写作实验为中心[J].当代文坛.2021,(4).作者并非孤立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需要打开视野,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随时保持开放和流通。所以,作者在和GPT-4以近似真人交流的方式对话的过程中,作者一定会获得启发。
可见,笔者在第一章要求GPT-4完善故事结构时,GPT-4提供的构思在笔者看来过于浮夸,不像一个爱情故事,倒像一个悬疑故事。在笔者不断要求GPT-4修改答案的过程中,笔者脑海中的故事雏形也愈发清晰,使得笔者最后选定了“暴风雨中失足”的展开。随后,笔者又与GPT-4讨论凯特的家庭矛盾,GPT-4给出的第一个想法是让凯特的家乡发生一起火灾,笔者认为火灾与前文的暴风雨雷同,拒绝了GPT-4的提议。最后我们双方的构思暂时停留在“凯特的妹妹生病”,实际上笔者仍不满意这个设定,假如笔者真的要写作这篇小说,笔者还需与GPT-4一起不断讨论下去。
作品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反映,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再现。然而作者作为个人,其认知一定有局限。例如作者本人从未去过巴厘岛,笔下的某一人物却要在和对话中提及自己在巴厘岛的经历。当然,作者有多种收集资料的途径,例如搜索引擎、网络数据库、图书馆等,GPT-4只是提供了一种较高效率的方案。
以下是一些运用实例。
但是GPT-4不是一个知识库,它虽然依靠深度学习产生,但深度学习的原理不等同于死记硬背和原样照搬,它是在总结人类语言的产生规律,并照此规律来生成语言。当GPT-4回答“巴厘岛的灌溉系统叫做‘苏巴克’”的时候,只是因为在它的数据集里“巴厘岛的灌溉系统”和“苏巴克”总是关联在一起,二者存在固定的逻辑规律。因此,若某些知识有着大量的争议或误传,或者太过偏门,在其数据集里没有形成固定规律,GPT-4就无法给出准确的回答。
所以,作者在使用GPT-4回答问题时,需要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并有辨识能力,且不能询问过于专业或偏门的知识。例如科幻作者在研究复杂的科学理论时,尽量不要依靠GPT-4来寻找答案。
对写作新手来说,GPT-4生成的文本能起到教学的作用,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技能,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前文所列举的1至4条都可以运用在新手写作教学中:
1. 组建结构:新手在撰写纂写复杂故事的时候,往往都会在写作结构方面遇到困难。GPT-4可以协助他们规划写作的整体结构,整理写作大纲,并确保故事的整体连贯性。
2. 完善细节:GPT-4可以给新手提供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参考文本,虽然在文学性上有所欠缺,但GPT-4善于逻辑建构,可以帮助新手改进文本的语法错误,理顺句子,增强文本连贯性和可读性,尤其在国际中文教育写作训练中,可以帮助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更快提高写作能力,检查写作正确率,优化写作文本细节。
如图所示,GPT-4不仅能生成文本,还能优化文本。
3. 激发灵感:GPT-4可以为新手提供写作灵感,在人机交流中帮助他们拓展思维,激发创造力。
4. 解答问题:新手在写作中面临自身知识局限的时候,GPT-4可以帮助他们获取信息,拓宽知识面,从而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在本文第一章中,我们曾在哲学层面讨论AI的局限性,这一章我们将把目光放于当下GPT-4程序本身的不足。必须指出的是,由于ChatGPT仍在不断迭代更新,因此笔者在这一节的观点存在一定时效性。
语言是社会的缩影,其影响不容小觑,对此伊格尔顿谈到:“我们并不是先有意义或经验,然后再着手为之穿上语词;我们能够拥有意义和经验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一种语言以容纳它们。而且,这就意味着,我们作为个人而拥有的经验归根结底是社会性的;因为根本不可能有私人语言这种东西,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整个一种社会生活。”(13)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9.根据OpenAI发布的数据(14)OpenAI Alignment team.Training language models to follow instructions with human feedback[JOL].https://arxiv.org/abs/2203.02155.显示,在训练ChatGPT所使用的数据集中,大约96%为英文内容,其余包括中文在内的20个语种加起来不足4%。既然ChatGPT的数据集以英文为主,我们不难推断,其数据背后所容纳的思想、文化、经验、生活同样以英文世界为主。当前已有学者表示ChatGPT“在尊重除了美国的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上仍有欠缺”(15)Zhou J,Ke P,Qiu X P,et al.ChatGPT: Potential,Prospects,and Limitations[J/OL].https://doi.org/10.1631/FITEE.2300089.,同时也有学者对GPT-3.5进行中文性能评测,发现其中文知识和常识储备不足,在中文闭卷问答上出现事实性错误的概率较高。(16)张华平,等.ChatGPT中文性能测评与风险应对[J/OL].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0.1478.G2.20230317.0949.002.html.
在写作层面,以上问题主要体现在GPT-4难以驾驭现代西方国家以外的写作背景,其价值体系也更偏向于西方。如果作者要使用GPT-4写作某些特型化背景下的故事,例如中国某个少数民族村庄的故事,或者类似《三体》这样的原创世界观背景下的故事,那么由于这类资料在GPT-4的数据中较少甚至并不存在,这种写作就超过了GPT-4能力范围,使得GPT-4很难有出色的表现。
这意味着GPT-4的“记忆力”仅为25000字,假设作者与GPT-4讨论故事情节,当字数超过25000时,GPT-4将会逐步遗忘讨论的内容。这使得作者需要不断汇总先前讨论的结果,以此提醒GPT-4当前讨论的进展。另外,字数限制导致GPT-4对长篇文本的识别能力有限,使得作者很难利用GPT-4进行长篇小说的整理和分析。
这意味着如果作者需要以2021年以后的人物或事件为素材进行写作,或者要查询相关资料,GPT-4能提供的帮助相当有限。
20世纪60年代前后,很多人担心当时新兴的计算机技术会导致大量失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并没有完全取代人类劳动力,而是与人类形成了互补关系,甚至催生了如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全新的就业机会。可见,面对正在高速发展的AI技术,我们也不应将AI视为人类作者的取代者,而是转变思路,将人与AI之间的关系从替代关系转变为协作关系。
笔者认为GPT-4虽然存在局限,但确实能对作者写作起到积极作用。AI可以协助作者完成初步的写作工作,如协助生成文本,提供故事大纲或参考资料等;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新的创意和灵感,帮助作者拓展写作思路;还可以在某些程度上降低写作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文学写作中来。不仅如此,作者也在为AI提供数据反馈,协助推动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人机合作过程中,作者与AI形成了互利共生关系,不仅为人类文学写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有助于提高AI在文学领域的生成能力和理解水平,二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然而,AI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与利益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其问题与风险。例如依赖、法律与伦理等问题,由此可见,尽管AI理论上可以辅助写作,但考虑到诸多风险,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如何在保障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同时,确保法律和伦理规范得到充分的尊重。此外,本文所用样本有限,采取的是多维思辨方式,以及用文本细读法对GPT-4生成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缺乏大样本数据对GPT-4的综合写作性能进行全面评测。后续有待更多研究对AI进行不同写作领域、不同应用场景以及与作者互动方式等方面的多维评价,并开发出高效精准的人机合作写作的策略方法。
同样,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还需进一步验证AI在写作教学中为特定文本提供反馈与评估的能力,以确保其客观性和准确性。尤其在跨语言学习场景中,我们需关注AI在解释中文表达方式以及揭示中文背后文化内涵方面的问题与局限。与此同时,AI写作教学同样面临法律和伦理问题,也可能造成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总的来说,当前AI尤其是GPT-4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我们应以审慎的态度利用这一工具的优势,同时关注潜在的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