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晓苏新作《白内障》的模糊美

2023-06-12 00:52:56史发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伯格美感白内障

《黄河》杂志2023年第一期发表了晓苏的小说新作《白内障》。白内障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眼睛晶体混浊而引起的视觉障碍。主要表现在患者视力微混不清,眼睛容易疲劳,或眼前有黑点固定不动,或眼前有云雾状。患者看东西时会出现双影,看物体的时候光觉低下,看颜色的时候色觉低下。晓苏将短篇小说以《白内障》命名,让人一看就想探个究竟——这是一部与白内障相关的什么样的作品呢?原来,短篇小说《白内障》讲的是患有白内障眼疾的哲学家冯纪人教授,因将一只苍蝇当作一枚钉子、而后又将一枚钉子当作一只苍蝇的事件,影响了冯教授原本美好的心情,故才决定摘除眼内的白内障。在摘除白内障的过程中,冯教授感觉未摘除左眼白内障时看到的是美好,而摘除白内障后看到的却是不完美。冯教授为了留住那份美好,固执地保留了右眼白内障的故事。

这个小说给我一如既往的阅读快感和阅读启示。在真实与模糊之间,美一直都是作家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冯教授因受白内障的影响,他模糊视觉下的美感,即便是不清晰的、混沌性的、不确定性的和互渗性的,但于冯教授来说,模糊也是一种美,我们姑且称之为模糊美吧。在冯教授看来,这种模糊美让他感觉无比真实和令人神往。而真正的真实,却是冯教授不忍也不愿直视的缺失性美感。

细品《白内障》,冯教授手术前后视觉感观的变化,无不让人反思与深究。作为哲学家的冯纪人教授,摘除白内障之前,他眼里的何叶白玉无瑕,护理师小窦天生丽质,麻醉师皮啸浓眉大眼潇洒英俊没得挑剔。但在冯教授摘除左眼的白内障后,他看何叶洁白的脸上暗藏着星星点点的雀斑,像是谁在上面撒了一把黑芝麻。看到这些雀斑,冯教授心里十分难过;他看小窦的脸并不像原来那么白了,牙齿也不如原来那么整齐,尤其是眉眼,差不多都经过人工装饰过,眉毛是纹上去的,睫毛是粘上去的,眼影是涂上去的。冯教授感到有些沮丧;他发现皮啸眼睛虽然很大,可形状却类似三角眼。鼻子虽然挺得很高,但两个鼻孔却往上翻着,属于标准的朝天鼻。冯教授的这一发现,刹那间颠覆了他对皮啸的第一印象,一个潇洒的帅哥形象在他面前轰然倒塌。

冯教授白内障手术前后感官上的对比与反差,被晓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呈现了出来。晓苏的小说语言一向精湛,富有极强的表达力。手术前的冯教授感觉何叶是完美无瑕的,這与冯教授第一次在鸟语花香的校园里,见到身材匀称、五官生动的何叶的记忆分不开。在冯教授的记忆里,何叶朗诵他创作的英文版《日常生活哲学》的甜美声音,给冯教授一种刻骨铭心的诗性之美。所以,无论是何叶当时的形象还是声音,于冯教授而言,都囊括了他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情感因素。不需要通过想象来改造他记忆中的表象,更无需以新的思维表象来加深他对何叶的印象。何叶带给冯教授最初的感觉,是一个求知求学求上进的美丽女孩形象。而她脸上的雀斑是天生就有的,冯教授因为怜惜所以才会难过。

而小窦是在冯教授手术期间急需人照料时,出现在冯教授身边,并细心地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小窦给予冯教授的美感不是想象,是感知,这种感知特点依然是情感多于其他。小窦人为地在脸上加工粉饰,完全将物质纳入了审美范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致使冯教授有一种对现实无奈的沮丧。

麻醉师皮啸给予冯教授的美感,除了手术前的视觉直感,还源于皮啸是得意门生何叶介绍的、可以让冯教授手术时没有疼痛感。从心理学角度讲,皮啸给冯教授的美感是建立在情感性与能动选择性上。皮啸的三角眼朝天鼻虽然颠覆了冯教授的审美,却也是莫可奈何的存在。

为此,冯教授貌似理性地决定保留右眼的白内障,其实是建立在感性之上,并且带有几分任性的。

冯教授是哲学家,不是圣人。他用手术后的左眼看何叶、小窦和皮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冯教授最真实的一次审美认识。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种审美认识,冯教授结合手术前自己对他们的逐个印象,最后决定保留右眼的白内障。这样,就有了审美认识与审美感知的区分。审美认识无非是要告诉读者,冯教授手术后看到他们的真实面貌,相当于陈述句;而审美感知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艺术表达。随着冯教授视觉与感知的不断变化,读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地起伏跌宕。如果冯教授决定保留右眼的白内障,有些令人费解的话,那么,小说结尾的那句“白内障也是好东西”,就会让人彻底释怀。不得不说,作家以“白内障也是好东西”作为小说的结尾,实在是太精妙。既是总结也是留白,达到了一语双关的艺术效果。冯教授摘除左眼白内障后看到的不完美与保留右眼白内障看到的完美,实则也是当今社会美与丑的呈现。一个白内障患者在视觉上是无法追求完美的,因为糢糊才产生了完美。这样的书写,即是作家对美的外延无限放大,不去苛求,人生追求亦如此。“白内障也是好东西”作为整个小说的点睛之笔——使主题得到深化的同时,又提岀了耐人寻味的问题,即为什么白内障也是好东西?让人欲罢不能。与其说这是晓苏语言的魅力彰显,毋宁说这是他思想的智慧绽放。

英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作家约翰·伯格/塞尔丘克·德米雷尔也创作了一部叫《白内障》的小说。伯格将一场白内障手术给感官带来的全新体验以及身体感受到的疼痛,用小说语言呈现了出来。而他的好友插画师塞尔丘克·德米雷尔,则用白描加水彩的绘画语言,将伯格的思考融于无尽的绘画之中。对伯格来说,摘除白内障就如同去除某种特定形式的健忘,眼睛开始重新回忆起很多的第一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伯格将白内障摘除后,眼睛经历了一次复活,所有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很新奇,他将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相对而言,冯教授手术后所看到的,却没有伯格那种新生复活的惊喜,他手术后看到的并非手术前看到的那般美好。因此,冯纪人教授大彻大悟后的无奈与惆怅,才让他不想将一切看得那么清楚明白。伯格与冯教授手术后看到的东西存在的异同在于,前者是新奇与活力,后者则是遗憾与不完美。

伯格与冯教授对疼痛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样。冯教授因为怕疼,致使十年前就该做的手术拖到现在才做,而且何叶还给他请了最好的麻醉师。伯格在历经钻心的疼痛后,更加在乎光影带来的感观。而麻醉处于无意识中的冯教授,则完全失去了尝试疼痛的那个过程。自然也就失去了在痛苦中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冯教授麻醉导致的短时间暂停休眠,是为了走得更远后的酣畅休憩么?而伯格痛苦难耐的疼痛,不知是不是为了保留那一份敏思?这一点,应该不是冯教授的矫情,而是他作为哲学家的理性思考导致的感性行为。伯格手术后渴望和感受的那一份新生力量,与冯教授执意留下右眼白内障给他带来的那一份模糊美感,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伯格是要对症治疗社会;而冯教授则是要人们用模糊美来处理生活。冯教授觉得,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社会现象。模糊美也好,新生力量也罢,都在哲学研究范畴,都是富含生活哲理的。亦如何叶在小说里抽签答题所说的那样:万事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这个意义看,晓苏的短篇小说《白内障》所彰显的哲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晓苏的小说《白内障》题材新颖,结构井然有序。冯教授幽默且富含想象力和哲思的那段话,给我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他用一段话概括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段话不仅涉及哲学,而且涉及美学,尤其是日常审美。从审美经验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是只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阶段,那我们获得的美感显然非常单调。如果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阶段,我们获得的美感肯定会丰富得多。然而,倘若我们更进一步,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个阶段,虽然看得更明白、更准确、更深刻了,但美感却所剩无几了,因为我们把一切都看透了。我的意思是,为了让生活多一些美感,我宁可一直待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阶段。

冯教授的理论,囊括了哲学、佛学与美学,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分析。哲学家冯教授是在获得了禅的奥义后,用三句话来诠释人生的三个阶段的。这说明哲学家与禅师之间,并不存在思维上的鸿沟。冯教授喜欢在模糊中感受完美无暇的美,他手术怕疼,就选用麻醉师。由疼想到麻醉,将人心从二元思维的陷阱中拯救出来,回到“一心”,回到无知觉,回到如如不动的菩提境界。在冯教授看来,一定要保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状态才是最美好的。凡事不宜看透,看透了就没意思,更没有美感可言了。即便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也是好的。所谓人为为伪,人弗为佛。用心经来诠释,即亦山亦水、非山非水、山水怡人,在山水中捕捉对生命的最细微处的知觉,这样的山与水,是生活在大慈大悲的菩提世界里。我们爱山,我们喜水,既可以获得禅的启示,也可以获得一种山水怡人的至美感受,继而进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菩提境界。其实,这也是哲学家冯教授跃动的禅心。由此可见,冯教授眼里的禅并不是迷茫模糊的,而是朦胧美丽的,更是流布于冯教授心田间的、弃经验而入禅的休闲境地。

冯教授选择留住右眼的白内障,是想留住那份模糊美。他用未摘除白内障的右眼看世界,不是自欺欺人,而是潜意识地想要保留那份难得的朦胧美感。这既是一种难得糊涂的人生境界,也是冯教授作为哲学家对美学的禅悟。看透却不说透,甚至不愿也不忍直视。哪怕是我们视觉之下最最熟悉的人,也极少有人以真面目示人。这不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吗?人们的审美不只与物质脱不了干系,还与时代发展和阶层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除了人为的美容粉饰外,各方面的刻意包装与策划也比比皆是。即便是用了诸如白内障这样的障眼法,还是让人不忍目视。由是,白内障这个被人们看作眼疾的东西,亦并非坏东西。它就像古代女子常用的那面模糊的铜镜,将普通的东西映衬得更加美丽。让人愉悦身心的同时,它甚至还可抚慰人的心灵创伤。用佛学的观点,有即是空,美即是丑,缺憾即是完美。留一半清晰留一半模糊,是智者的选择。亦如美女们照相,都喜欢开美颜,把照片拍的娇艳欲滴,才能遮住脸上的瑕疵一样。想至此,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白内障居然还有美颜功能,若能将世态万象与人生百味皆用美的方式呈现出来,那该多好啊。

結语

反复阅读《白内障》,我觉得我对《白内障》的欣赏除了内容和形式,我更喜欢小说的语言。感觉这些经过逐字酌句后的小说语言不仅给我诗一样的美感,还让我感觉到了作家对文学的敬意。这种美,恢复了我对生活美好感受的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生活的内核质感。我读《白内障》,我的目的不是要知道冯教授摘除白内障手术前后发生的这些事,而是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并想从发生的这些事件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让我深思并有思考难度的那些运用形式与情感症结。这样,无疑增加了我的感知难度与阅读时间长度。这种体验如果也算艺术构成的一种体验方式的话,那白内障在小说中充当寓指的同时,则使作品更具诗意和文学性。并时不时唤起人们对记忆的感知与思考,更重要的是提醒人们如何看待并理解这个世界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白内障》是晓苏关于文学、哲学、日常生活及美学的深刻理解与参悟,较好地诠释了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人生命运、日常生活及审美经验的艺术表达。晓苏用“万事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哲学观点,构筑了一个独属于他的小说空间,并在看似缺失的美学原则中找到与之相关并互补的各类美学原则,从而使得小说的诠释既有文学、哲学和美学的相互渗透力,又不乏新时代浪潮下的人生况味。

史发竹,青年评论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湖北当阳。

猜你喜欢
伯格美感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我的爸爸叫焦尼
有些白内障还需多病同治
自我保健(2019年1期)2019-01-12 13:26:01
“我”来了
环球时报(2018-11-28)2018-11-28 10:25:48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1
扎克伯格写给初生女儿的信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梵呗的音乐宗教美感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3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