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碧君
英语诗歌以其特定的音韵、格律,及丰富的修辞、意向、情感,展现了英语文学的独特魅力,也是英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对于英语诗歌的学习,2017年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应能够发现并欣赏英语诗歌、韵文等文学形式中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根据此创作英文诗歌。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英语诗歌王冠上璀璨夺目的明珠。然而学生平时接触这种文学体裁较少,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更少,障碍来自“读不懂”。一方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字与现代英语在语法和词汇上皆有不同,大多数学生对于现代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都尚在发展,阅读不熟悉的文艺复兴时期英语作品更觉困难;另一方面是莎翁的语言文学色彩较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也增加了语言的复杂程度。因此让高中生欣赏莎翁的作品,需先帮助学生理解,再引导学生欣赏。笔者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拓展到高中英语诗歌教学,并以其Sonnet 18与Sonnet 54的赏析为课例,带领学生走进莎士比亚的文学殿堂。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
在本课之前,教师应该先用1~2个课时带领学生对英语诗歌做基本了解,如诗歌的种类、音节要求、韵脚等特点,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简单的诗歌写作,如cinquain(五行诗)和haiku(俳句)等。当学生体验了阅读、朗读、学习、欣赏、创作诗歌之后,对于简单的英语诗歌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和感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英语诗歌的恐惧。
人教版(2019)高中英语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为专门的诗歌单元,本课可作为该单元的延伸教学;教材其余内容虽无直接涉及诗歌教学,但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拓展活动,或者学校选修课程、英语社团活动等开展本课的教学。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学习欣赏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接下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其他辅助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欣赏Sonnet 54(O, how much more doth beauty beauteous seem, By that sweet ornament which truth doth give!)。具体教学设计见下图。
二、感受音乐美
“押韵”及“节奏”是诗歌的两个鲜明特点,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能更直观而且迅速地认识Sonnets作为“诗”的这一文体。莎翁十四行诗的音步“五步抑扬格”正是其最大特点,不同种类的十四行诗的音步也不尽相同,学生学习这一新文体时,从欣赏音乐美开始,相对于理解复杂的诗句更容易接受。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以旧知启发新知、激发新旧知识矛盾以及用实践印证规律的方式,搭建脚手架,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先带领学生回忆诗歌的“押韵”(rhyme)和“节奏”(rhythm)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十四行诗在这两方面有何特点。
在节律的探索上,可以引导学生判断诗句中各个音节的重读弱读,从而总结规律,Sonnet 18与Sonnet 54皆遵循“弱读—重读—弱读—重读”模式。接下来教师介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特点,即每行共有十个音节、五个音步,每个音步的重音均落在第二个音节上,借助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行朗读的方式验证所学规律。还可让学生朗读时在重读音节上轻拍桌子,以更好地感受“弱读—重读”模式和音步概念。
在押韵方式的学习上,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寻找韵脚,发现十四行诗的押韵方式与之前所学中英文诗歌有所不同,产生新旧知识冲突时,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诗句遵循“abab, cdcd, efef, gg”的押韵方式。这也正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重要特点。因此,这两首诗节奏明快,韵律鲜明,朗朗上口。
三、体会语言美
有些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直接给学生提供中文翻译,但学生很难将原文诗句与中文翻译间建立良好的联系,因此将两个文本割裂开来,不能真正理解原文,更难以欣赏。教师首先应仔细分析学生在理解上遇到的困难,即词汇不理解(遇到生词或者部分词汇与今天的英语拼写或形式不一样)、语序不一样(主语后沉、宾语前置等现象)、无法连词成句等。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可给出生词的英语解释,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英语改写诗句,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提供背景知识支撑等,让学生能够由下至上,从词—句—段—篇,真正理解十四行诗。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再适时给予帮助,使教学在自然中发生。例如学习语序问题时,了解生词之后,笔者让学生尝试自主连词成句,理解句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句子有些“怪怪的”,此时教师可以介绍,莎士比亚诗句中常出现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前置、状语前置、主语后沉等用法,如Sonnet 18中,“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两行,就包含状语前置和主语后沉,用今天的英语可以变成“The eye of heaven sometimes shines too hot, And his gold complexion is often dimmed.”學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在翻译成现代英语的过程中体验理解的成就感,也更能体会诗歌的独特之处。
理解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一步欣赏语言。首先,莎翁的用词非常丰富。英语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因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战争、民族融合、国家分裂等,语言变得丰富也出现了变化。而莎翁在和平繁荣的年代,以其天才般丰富生动的造词、改词,极大地扩充了英语的词汇,对英语语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笔者向学生展示例子,如在Sonnet 54中描述花的色彩时,用了dye和tincture,而描述花的香气时,则使用sweet odour,perfumed,sweet ornament等词,描述花的美丽,使用beauteous和fair,词汇丰富而生动。
其次,莎翁善用修辞,如比喻、拟人、比较、夸张等。比如在Sonnet 18中,将想要歌颂的对象“你”比作夏天,在Sonnet 54中,将“你”比作玫瑰,又把玫瑰与野花作比较。笔者引导学生从诗句处寻找,以及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感受“夏天”与“玫瑰”两个意向在英国的特别含义。
另外,莎翁的用词十分灵动,值得玩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笔者作换词比较。如在Sonnet 54中“For that sweet odour which doth in it live”一句,如果lives in sweet odour改为gives out sweet odour,学生马上就可以体会到玫瑰生长在甜蜜的氤氲当中,瞬间就将读者带入一个甜蜜芬芳的氛围,live这个存在式的动词,让读者感觉玫瑰自然而然地生活在这优雅馥郁的环境当中,更显得其娇俏金贵。
四、领略意境美
莎翁通过比喻、拟人、比较等方式营造了美妙的意境,尤其是Sonnet 54中“Hang on such thorns, and play wantonly, when summers breath their masked buds discloses”一句,莎士比亚很巧妙地运用了双重比喻,先是把“你”——这首诗敬献的主人,明喻为花,又将花暗喻作少女,从人比作物,又将物比作人,既取了花的美丽,又取了少女的灵动,双重比喻用得非常巧妙,营造了浪漫又俏皮的氛围。
两首十四行诗都是借美好可爱的“夏天”“玫瑰花”意向来赞颂诗歌接受者真诚、诚实、正直的美好品质。另外,最后一句都揭示了“你”的美好的不朽,都是存在于“我”的诗句之中。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莎翁对于自己才华和诗作的自信,相信它们必定流芳百世,另外他也希望敬献十四行诗而得到赞助者的赏识与回报。
五、迁移运用,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本课围绕诗歌主题,基于两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運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
在教学时,笔者先带领学生进行Sonnet 18的音律欣赏、文本理解、语言鉴赏、主题背景探究,再让学生迁移理解欣赏十四行诗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相似度较高的Sonnet 54,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课摒弃了以往教师在教授英语诗歌时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而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在学习十四行诗的押韵、格律、语序等知识点时,教师不急于告知结论,而让学生自由探索,在新旧知识产生矛盾时,教师再介入指导,搭建脚手架,学生自行体会与验证,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学习内容的留存比例会更大,学习效果更好。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