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赖声川的创意学》引发的思考

2023-06-12 11:15刘碧辉张立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赖声川

刘碧辉 张立勇

内容摘要:《赖声川的创意学》用生动形象的故事以及直观明了的图示,向读者展示了创意的所在以及缺乏创意的根源,谁需要创意,创意可不可以学,创意在什么地方,是什么阻挡了创意产生,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赖声川 创意学 创意金字塔 创意写作学

赖声川被誉为现今华人世界最著名之舞台剧编剧、导演,自从2006年《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的创意导师。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的教学与艺术实践,总结出创意金字塔理论,对创意写作教学以及个人创意激发都有较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所有大学生都需要创意

在新版序中,赖声川介绍了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当客座教授的经历①,当时戏剧系希望他给戏剧系的博士生开一门关于创意的课,本来只三个学生,但是教室里却来了近四十人,除了电影系、音乐系、美术系,还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研究所和教育研究所,甚至物理系,他把这种现象称作“不可思议”。这种现象代表了二十一世纪初,高级知识分子们寄希望能够改变世界的东西,那就是创意。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对体力劳动的观念,信息革命改编的是信息接受、编码、解码的程序,人们从农业社会对土地的追求,工业社会对资本的追求,转变为信息社会对智慧的追求。

谈到智慧,赖声川与一个特别聪敏的学生有一段对话:

赖声川:是这样么?

学生:是这样的。

赖声川:是这样的?这话寓意深远,代表你们从小的一切学习都在边缘而不在中心。对吗?

学生点头。

赖声川:那你明知道一切学习在边缘,不在中心,为什么接受这样的教育?为什么还要拼命进到斯坦福这种名校?名校也给不了那“中心”。

学生:这是一个游戏。我们都明白。进名校只不过是能够在这个游戏中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如此罢了。

这个对话,让在学校呆久了的我们深感悲哀,但是它说出了一个事实,谁需要创意?所有正在上学的人。创意课在大学校园里受到各专业学生的欢迎和追随,不可辩驳地告诉我们,创意能力是大学生们亟待激发的能力。

二.制式是对创意的扼杀

赖声川坦言自己曾经和大部分人一样,认为创意“是一件神秘、不可能教的事情”。这种观念是有历史渊源的。

柏拉图说,一个像荷马那样成功的诗人,在史诗中细致地描写了政治家、军事家、水手、马车夫、医生等各色人等,如果他要成功描写,他就必须掌握所有这些人的技艺,也就是说,他必须同时是政治家、将军和法官,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诗,而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荷马也不可能具备所有这些知识和技艺,那么他是如何想出这些诗句的呢?柏拉图认为这是灵感的作用,而灵感的来源则是神灵。与古希腊的观念一样,康德也认为艺术的天才不是一种可以依赖后天学习就能够掌握的机能,灵感对手艺术来说是决定性的。但是康德并不把灵感归之于神,而是归于天生的创造力,是一种天然的禀赋。艺术没有外在的具体规定法则,只有天才作品才能确立美的范本。“天才是天生的内心素质(ingenium)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②。或者神灵,或者天才,作为普通人,没有任何机会。

在中国,《庄子·轮扁斫轮》有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他放下锥凿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人的话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轮扁问:“圣人还健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随便议论!说得出道理就罢了,说不出道理就处死!”轮扁说:“我凭着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速度慢,车轮光滑却不坚固;动作快,车轮粗糙而不合规格。只有不慢不快,(才能做到)手中做出的(车轮)而与内心的预期相适应。(制作车轮)有规律(大道)存在于我心中,但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接受到(制作车轮的规律),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而还得制作车轮。古代的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这样说来,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或许我们不能把这个故事作为杨晦院长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思想根源,但是创意不可教基本坐实了。既然不可教,自然无法学,真的如此么?

赖声川自述在印度菩提迦叶,佛陀证悟的地方,参加一次佛法研习会。在那充满创意的地方,对这问题有一种新的体认。他认为:“现在创意教育都在艺术的场域中进行,但太多跟创意有关的学习必须在艺术以外的场域中发生才对。原来我们的创意教学并不完整,一直忽略了一大块不应当忽略的范围,不只台湾,海外也一樣。我当时的心得是:创意固然神秘,只要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它的零件,就有可能掌握它、学习它。”笔者认为:能否教学相长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

2006年赖声川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谈创意时,一位商学院的学生问:创意可以学么?

赖声川回答:你们商学院不是有教么?

学生:有吧。我们有学各种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的技巧。

谈下去之后,赖声川发现学生要的不是那些技巧,而是创意本身。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往往未能有效达到目标,因为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创意本身。社会的教育往往教学生一种格式化的创意,却没有考虑到创意是超越格式及既定框架的,发挥创意的重要条件是需要强烈的个人主义独立思考及行动能力。“我们的血液、集体意识中对传统社会印象仍鲜明,还是习惯传统集体价值凌驾于个人权利及表现之上。在快速变化的消费社会中,个人对制式概念的认同无形中扼杀了创意。我们很容易自动接受各种社会加诸自我的制式观念及想法。”这是怎样的悖论!教创意的学校,实际上在扼杀创意。

赖声川自己在学习创意的道路上,师事于多名著名的老师,学到很多工具运用到剧场艺术上,但“没有人能教我创意本身——如何有创意!老师们甚至不认为这是他们教学范围内的事,他只能提供仿真的对象,其他是自己要去摸索的。”厉害的是,赖声川摸索到了。他借用佛法中的两个词语,“智慧”和“方法”来表达对创意的认识:创意是一种修行,智慧和方法是心灵修行中不同但不可分割的能力,任何修行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方法,就没有具体方式来达成;如果只有方法而没有智慧,就像一个人每天认真念经,却不了解经文的真正意义,很难有所成就。他认为今日教育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在方法,这种被人追求但缺了一半的教育造成创意能力缺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创意学要做的是带学习者走上发现之旅。

三.创意金字塔连通创意的源泉

赖声川在书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个人作品《如梦之梦》的创意过程。“如梦之梦”是一个长达七个半小时的戏,2000年首演。他说这个庞大复杂的故事灵感来源于:1.1990年罗马展览馆参观画展看到一幅画;2.1999年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下学期制作导演新戏的任务;3.1999年9月跟家人到诺曼底旅行,从电视上看到台湾地震;4.学修课程的学生超出预期;5.1999年10月伦敦火车惨案死亡人数的修订;6.报纸上一篇关于病人死亡但无法知道理由的报道;7.1999年11月到印度菩提迦叶参加佛法研习营;8.读《西藏生死书》。通过长达八页的琐碎回忆,赖声川想要说明一次复杂作品“灵感”发生时的脉络,包括所有元素的组合方法:“许多本来无关的事情全部串连到一起,这些事情原本都发生在我人生中不同的时间、地点,有些是最近发生的,有些比较久远,有些来自自己的生活体验,有些来自幻想,有些则是来自书本或新闻报道。在那一刹那,这本无相关的记忆全部连结到同一个故事之内,架构清楚,逻辑通畅。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全部就位,相互呼应,彼此关联。”就此他得出结论,要发生灵感,需要两件事:

1.生命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储藏在某处。

2.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联在一起。

到此为止,赖声川创意学已经展示了创意二部曲:智慧和方法。智慧存在于生命中的许多事件,方法就是需要被启动的机制,方法可以学而知之,生命智慧却需要独自品味。他引用了路易斯·康隶(Louis Kahn)的一句话:一栋伟大的建筑物必须从不可测量的元素开始,然后用可测量的方式进行设计,最后的成品必须是不可测量的。如果把“创作”分为“创”与“作”两个阶段的工作,智慧则管“创”——“创意构想”,方法管“作”——“构想执行”;如果把一个创意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智慧管“内容”,方法管“形式”。创作——创意写作——意象的文字化表达,创意人有一种习惯,经常会把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东西延伸、连接到别的东西或带往别的方向。创意金字塔由此而生。

赖声川的“创意金字塔”,左右两端是“生活”和“艺术”两个场域,分别进行两种性质不同但功能相连的学习,“智慧”与“方法”。它们各自联结到底层更大的神秘之泉,创意的源泉。“创意金字塔”主要说明,学习“创意”不能只在“创意”的场域中学习,而是要分成两种不同场域,做两种不同范畴的学习。如前所述,这两种截然不同但密切相关的部门,一边称为“智慧”,一边称为“方法”。两者缺一不可,而智慧的训练是在“生活”的场域;方法的训练在各自的创意领域,简称“艺术”。这引出了有关教育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教育体系只教方法。更可怕的是,严格而密闭的校园管理,切断了生活中获得智慧的渠道。

问题二,智慧因为难教,因此不教,乃至最后人们似乎忘记了智慧的存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是教智慧的,其门徒的目的“不是学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得到可以加薪的证照”,现在的学校与此恰恰相反。就业导向的培养方案,让教书育人成为理想化的存在。

赖声川这样解释智慧贬值:“工业革命以来,人活在社会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或者怀疑存在的价值,而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赚钱。智慧贬值了,同时创意走入死巷:如果创意人想通过创意创造经济价值,就不容易创造出有深度的作品;因为缺乏智慧,作品也缺少透视力和有机性。而主流社会不再追求智慧,更造成创意质量低劣的恶性循环。”谁应该为此负责呢?大学教授列出的智慧书单,能否直接转变成学生的智慧能力?在书中,作者引用了一段台词:

其实所有的问题就是因为现在没有人可以教我们怎么活。当传统价值崩溃、社会形态转移、家庭结构瓦解、地球村出现、网络当道,唯一能教我们活的就是媒体,而你如果相信媒体所教我们的,它唯一的讯息就是“尽量而赶快去消费吧,买买买!愈多愈好,愈快愈好!”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最高指导原则了,再也没有任何指示给我们这个心灵空虚的时代了。③

我们被困在一种奇特的两难困境中:没有人教我们怎么活,也没有人认为谁该或谁能教谁怎么活,而怎么活,就是培养智慧的开始。没有这个,更不用提培养创意,正如诗歌所述:學会了数数/学会了写字/学会了发声/学完了语数外/史地生物理化/拿到了毕业证/按下快门那一刻/关了智慧与思索/懂得很多道理/却不会应对无理/明白人生不易/却把人生当游戏/得到所有羡慕赞许/唯独失去了自己/智慧就是/这么神秘的东西/你把他当做东西/去获取/它就会搞得你/不是东西/任意东西

四.创意学对创意写作的启发

创意写作学最早由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引入中国,首先在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中心进行试点,取得成果之后逐渐向全国扩张,现已经有几十家高校开了创意写作本科课程,更有十几家高校设立创意写作方向的硕士点,这样在中国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博士点为代表的,具有博士、硕士、本科系列课程的创意写作教学体系。创意学与创意写作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创意学与创意写作学中的创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都指的是一种无限自由的思维状态。区别在于,创意学更注重用创意去创造作品,创意写作学更注重通过训练形成创意思维。不管是创造作品还是形成创意思维,都离不开有意识地练习过程。

创意学提出创意三毒、创意三观,对创意写作破除写作障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其中经验的累积,对应创意写作“写你知道的”,可以提醒创意写作注意“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将不知道的当作知道,或者不知道自己知道都可能走入误区”;习性的力量,对应创意写作中“流水账”的写作,可以提醒写作者流水账其实是一种习性在作怪;动机部分可以提醒创意写作者要审视自身创作的动机,对动机的明确是提升写作水平的精神力量。而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不仅仅是创意学的要求,也是创意写作学的要求,创作者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反映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避免出现偏差;如是观,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潜能激发的方法,因果观提醒写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不但要遵循情感逻辑,同时对事理逻辑也要尊重,才不会写出“神剧”来。

创意学与创意写作学对练习的重视是同样的。创意学掌握方法机器,需要不停的练习,创意写作要掌握写作的方法,同样需要不断的写作,从开始写,到坚持写,再到持续写,是任何一个创意写作者的基本功。写作的问题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发现,也只有在写作中才能解决。

创意学在应用领域上与创意写作学有所不同,创意学更多的是在艺术教育领域与艺术实践领域,创意写作学除了文学艺术创作之外,还要进行文化生态的建设,不止关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还要关注到这种创意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在整个文化生态中的发动机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意写作学的外延要比创意学的外延更加宽广。

综上,赖声川的创意学对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借鉴意义,而创意头脑的修炼,需要广泛吸取多方面的营养,加上不断的练习,才能实现“诗意的栖息”。

注 释

①本文内容引用部分,没有特别指出的均出自赖声川著《赖声川的创意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见《康德三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7.

③取自赖声川,《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段子四“语言无用”,于《世纪之音:赖声川剧作》(台北:群声,2005),98.

项目名称:2021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创意写作促进高职学生原创力养成研究》(2021SK12)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赖声川
从《暗恋桃花源》看赖声川的话剧表现艺术
赖声川在话剧《北京人》中的导演构思
浅析话剧《如梦之梦》的现代性特征
赖声川首部网剧《王子富愁记》登陆优酷
他无意中帮助了十几年后的女儿
赖声川:创意是一道自问自答题
舞台剧《冬之旅》剧照
论契诃夫对赖声川戏剧创作的影响
一张会行走的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