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梦之梦》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华人导演赖声川编导并自制的话剧,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该剧的剧场形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首次运用了环绕形式的剧场,在长达8小时的舞台演出中,为观众创造了一场美学盛宴。本文主要从赖声川对于戏剧舞台的创新、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和戏剧美学的现代性探索这三个方面对《如梦之梦》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剖析。赖声川导演对话剧现代性的探索,改变了话剧原有的表现形式,拉近了主创人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具有交互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场景和空间的突破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体现了导演对于戏剧的个人化解读,融入了导演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赖声川;《如梦之梦》;现代性特征;戏剧美学
赖声川作为当代话剧界的翘楚导演,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话剧,从他早期的作品《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冬之旅》到近年来创作的《如梦之梦》,赖声川一直在创新话剧的表现形式,2013年演出的话剧《如梦之梦》收获了极高的口碑,故事跨越民国与现代,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讲述故事。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展现了在台北、巴黎、上海、诺曼底、北京这5个城市的故事。《如梦之梦》解构了原有的戏剧舞台空间,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采用环形舞台的方式,拓展了戏剧空间,丰富了话剧的内涵,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环形舞台的创新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对戏剧美学的发展是一次很好的传承与创新。
一、戏剧舞台空间的创新
戏剧舞台空间的创新颠覆了传统的观演关系,从话剧的发展史来看,舞台空间的创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戏剧演出过程中,便采用了镜框式舞台,到了19世纪,出现了安托万的“第四堵墙”理论,到了现代社会,戏剧工作者不断的在为戏剧创新作出努力。传统的戏剧舞台已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俄国著名的理论家梅耶荷德提出了对舞台空间进行革新的想法,突破了原有戏剧的局限与束缚,让观众与演员之间进行更加直观的接触与交流,为此他在观众厅中又设立了一部分舞台,打破了安托万的“第四堵墙”学说。赖声川指导的话剧《如梦之梦》便沿袭了梅耶荷德的戏剧思想。
表演空间作为戏剧舞台的重要特征,成为了连接观众、演员之间的载体,舞台空间作为话剧演出过程中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拉近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增强观众的互动感与参与感,因此,在当话剧表演中,戏剧舞台空间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赖声川深之舞台空间的重要性,在《如梦之梦》的表演空间上,创造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舞台,并且融入了导演的艺术理念与思考,成为了《如梦之梦》能够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话剧舞台是话剧演员在舞台中央表演,以演员为主体,而《如梦之梦》采用了360度全景剧场,观众坐在舞台中央观看话剧,以观众为主体。这样的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置身故事,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这样的舞台形式也契合《如梦之梦》的主题表达,梦幻而浪漫的舞台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境,在现实与梦境中穿梭。这样的舞台形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于话剧的好奇心,但对主创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这个环形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被无限的放大,话剧更是长达八个小时之久。话剧内容跨越了多个城市,给观众带来了超强的时空感。
二、对传统叙事的颠覆
《如梦之梦》采用了套层结构,用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方法为作品增添了魅力。其中穿插了顾香兰的故事、5号病人的故事、江红的故事、伯爵的故事、王德宝的故事,以顾香兰的故事为内核,牵扯出的人物之广,故事之多,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
作品主要分为他的故事和她的故事两个大的部分,他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五号病人的故事:5号病人突逢巨变,与江红相爱,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寻找生命的意义所在,在五号病人的故事中,又穿插了江红的故事。五号病人最终找到了画中人顾香兰,由5号病人的故事引出顾香兰的故事。她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上海名妓顾香兰的故事:顾香兰是上海风月场所的知名人物,她的魅力让商人王德宝和法国伯爵同时爱上了她,王德宝有情却没有钱为她赎身,最终顾香兰跟随伯爵回到了巴黎,成为了伯爵的妻子,但遭遇了伯爵假死风波后,顾香兰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历经世事沧桑的顾香兰说完自己的故事后,倒在了五号病人的怀中,与世长辞。听了顾香兰的故事,五号病人后悔与江红分手,于是便费劲心力寻找江红,可惜没有找到,在诉说完自己的故事之后也逝世了。在顾香兰的故事中,嵌入王宝德和法国伯爵的故事,赖声川用这几个故事集中体现了浓烈的悲剧色彩。在宏观的故事架构中突出个人命运,表达了赖声川对于生命、爱情、人性、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思考。凸显了“浮生若梦,如梦之梦”的主题,在梦境与现实的错乱之下,谁又能分得清梦与现实呢?
三、戏剧美学的现代性探索
在赖声川的戏剧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戏剧美学观。《如梦之梦》便是赖声川对于戏剧美学的现代性探索,作品集中体现了东方美学特征,意象的呈现成为弘扬东方美学的重要载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庄周梦蝶的说法,在庄周梦蝶的故事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象征宿命的轮回。在《如梦之梦》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隐喻顾香兰的命运。第一个意象是顾香兰所在的上海妓院里,舞台中有着一个困着金丝鹊的巨大鸟笼,这个鸟笼不仅仅束缚了金丝鹊的自由,更象征着顾香兰一生的命運都被束缚。在上海时,顾香兰困守于妓院;去了巴黎,也被困守在城堡之中,一生不得自由。第二个意象是法国伯爵送给顾香兰的定情信物——烛台,这一方小小的烛台承载着顾香兰对于爱情太多的幻想。自古以来,蜡烛便具有执着、坚守的寓意,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都成为了理想爱情的象征。法国伯爵送给顾香兰的烛台浪漫而美好,却又转瞬即逝,便如同两人之间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散场。第三个意象是江红所作的关于煎蛋的梦,这个梦境循环往复了七次,象征着人生道路上恍惚的现实与美好的梦境。赖声川在《如梦之梦》中,加入了哲学性的探索,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效果。这种对戏剧美学的现代性探索,贯穿作品的始终,作为极为成功的华人戏剧导演,赖声川承载着让中国戏剧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
结语: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是《如梦之梦》主题所在,赖声川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将“间离效果”和“悲喜并置”的艺术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如梦之梦》是当代戏剧作品一次成功的探索,既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又获得了极好的口碑。这部话剧让观众做了一个浪漫而美好的梦,最终回归现实,引发了观众对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强烈思考,拓宽了戏剧的审美性。戏剧是人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应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表现人物的命运。赖声川从未停止过创新戏剧的步伐。《如梦之梦》集中体现了导演对于戏剧舞台的创新、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和戏剧美学的现代性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睿祺.戏剧的文化特点与情感共鸣——浅析赖声川导演的戏剧文化风格及情感[J].戏剧之家,2018(19):30-31.
[2]祁国扬. 戏剧之我见[N]. 山西科技报,2017-07-24(014).
[3]鲁丹,夏爽,李成燕.蒙太奇手法在赖声川戏剧中的独特运用——以《如梦之梦》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05):36-44.
作者简介:
刘婕妤(1998—),江西萍乡人,女,汉族,平顶山学院2016级戏剧影视文学学生,河南省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戏剧艺术、戏剧影视文学。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