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智
內容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是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基本上是逐句逐段地分析文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总是跟着教师的讲解来记笔记、做记录,对文本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因此,要想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提供渠道,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广度的对话,以此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解读能力 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的价值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之一。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逐句逐段的分析和讲解,这种形式固定的对文本进行生硬肢解的阅读教学方式,导致内容精彩、情感丰富的文本变成了毫无吸引力的僵死的知识点,不仅使语文课堂缺乏生气,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能通过文字表述来理解文本、获得感悟和体验,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理解文本来走近作者,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个性化理解。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现状,谈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现状分析
1.文本解读方式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进,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采用固定的、单一的模式,呈现出了程式化的特点,即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模板来回答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高分固然重要,但学生真正要提高的是文本解读能力、审美感知能力、阅读鉴赏能力。程式化的文本解读方式,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文本解读过程随意化
解读文本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主题、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感悟和理解。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完全放手,学生只要有阅读感悟,不管是否贴合主题,教师都给予表扬,进而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随意化、感性化。事实上,个性化阅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阅读,而是要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主题思想、写作背景等来解读或理解文本,这样的阅读活动才是有效的,才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解读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所谓文本解读能力,是指学生在认真阅读和分析文本后,挖掘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的能力[1]。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如何,与自身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关,如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文学欣赏水平、审美能力及个人基本素养等。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够提高他们与文本对话的质量,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但要想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师还应当遵循一些原则,具体如下。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使他们有收获、有提升。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他们,给他们提供或创造解读文本的机会,营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不仅能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还能够锻炼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能获得思想情感方面的熏陶。
2.对话性原则
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内容、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遵循对话性原则,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清楚文本的表达顺序和写作手法,这样,学生就能在深入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接受文本的表面信息,挖掘文本的隐含内容,进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3.循序渐进原则
前面已经提到,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与自身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关,基于这一认知,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基础知识积累等简单的目标入手,到培养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重点句段分析能力,再到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也会逐步形成和提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要点
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要想让学生参与到阅读学习中,逐步形成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就应该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阅读文本,才能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并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重点讨论。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会积极参与到文本解读活动中,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也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和持续强化。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能力,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分析文本的方法。一篇文章,写作目的并非要读者单纯地理解文本表层意义,而是让读者将碎片化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会到作者思想和情感,这才是文章写作的初衷[2]。
3.指导学生挖掘文本细节
在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挖掘文本细节,品味文本细节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因为每一个句子和段落都是文章的基本元素,都是为文章整体服务的,学生体会到了字里行间散发出的韵味,就能充实和细化文章的整体解读,进而提高文本感知力,甚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方法
1.结合创作背景,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文本中的语言就像一扇神秘的大门,如果学生能够找到开启它的钥匙或密码,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奥秘,就能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受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前,只是按照相配套的教参来备课,如按照教参的提示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依照教参中的分析来解读句段。教师以教参为标准,不对文本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生搬硬套,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缺乏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意识,解读文本的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基于此,要想培养初中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鼓励他们以对话者的身份来分析文本,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进而获得深刻的阅读体会和感悟[3]。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文章的写作背景提问:“文章所写的内容发生在1917年,可作者在八年后才创作了这篇文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朱自清一直和父亲有矛盾,直到1925年收到了父亲寄来的家书,父亲在信中说“我身体平安,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使得朱自清回忆起了几年前与父亲离别的场景,以及当时家里的状况。朱自清外出上学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且家中光景日渐衰落,祖母亡故,父亲也失业了,但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仍决定送朱自清到外地上学,这体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后,会更深入地挖掘文本内涵,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的创作背景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使学生积极投入对文本的分析中,体会文本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从关键词句入手,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南帆先生曾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词语和句子是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解读文本的一个主要切入点就是抓住关键词句,仔细揣摩,不仅要掌握其字面含义,更要理解其蕴含的深意[4]。因为这些关键词句很有可能是体现了文本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培养初中生文本解讀能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一字一词中找核心,从一言一句中悟深意,这样做能使学生快速找到文本的主旨、线索和情感发展脉络,进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例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语言之美,并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先让学生用一些词语概况自己对冬天的印象和感受,很多学生会用“寒风刺骨”“冰天雪地”“雪花飞舞”“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大雪漫天”等词语来形容冬天,这说明冬天给大部分的印象是寒冷的、萧杀的。之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北方的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就写出了这样的冬天。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美景关键词句。有的学生找出了“妙”这个关键字眼,并说出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这段中,“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妙在雪光、妙在雪色、妙在雪态,而且作者按照空间顺序分别描写了山上的雪景、山尖的雪景、山坡的雪景、山腰的雪景,立体地描绘了秀美的山景。
再如,教学《永久的生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永久”这个关键词入手来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文章却说生命是永久的,为什么?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写生命是永久的?学生在关键词的引领下,在逐个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从关键词句入手,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能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能使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有效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剖析能力、概括能力等。
3.利用文本的衍生性加深文本解读的层次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不能仅围绕文本来做文章,不能孤立地看待文本,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从多个维度来解读文本,利用文本的衍生性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使学生对文本形成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认知。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鲁迅先生多篇作品,在讲授《故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文章结合起来阅读,使学生在文本对比中对作者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将文本解读推向更深的层次。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几篇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通过与多个有关联的文本进行对话,不仅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成长轨迹,也对《故乡》这篇课文的内涵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对鲁迅的其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可谓一举多得。
再如,教学文言文《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将其与《醉翁亭记》结合起来,由于这两篇名作在文体上有相似之处,学生进行对比解读时会更高效。一方面,两篇文章的作者处于同一时代,且都是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这两篇文章都是寄情山水的散文,都表明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另一方面,两篇文章的主题深度是有差别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出了自己“与民同乐”的理想追求。这样,学生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就更深刻、更清晰了,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从这两个举例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积极搜集并运用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尤其是其他文章,充分利用文本的衍生性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元化、全方位的解读,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使他们对文本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学生在角度、多元化、全方位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提升。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进行语文自主学习所比不可少的能力。但是,培养初中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的过程。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和理念,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使学生加深阅读体会,在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进而真正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审美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冬云.理解走向深刻,阅读更具张力:关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6-7.
[2]梁定华.初中语文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6):23-24.
[3]吴名飞.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方式[J].读与写,2021,18(32):50.
[4]杜仁华.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J].科普童话,2018(039):36.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龙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