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如玉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统编版教材的投入使用,逐渐将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再次引向课程和教材,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却往往被忽视。基于“双新”的基本要求和准则,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现对高中语文作业布置进行创新设计,提出任务驱动型作业。
关键词:“双新”背景 作业布置与设计 任务驱动型作业
任务驱动型作业是一种具有实践性、探究性、自主性、灵活性的作业类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和课余时间都以同一个专题活动为中心展开探究合作式学习,并自主完成既定的任务作业。
一.统编版教材在“作业”方面的改变
作业作为教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当紧随课程和教材的变革,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做出适时的变化。
与旧教材相比,统编版高中语文以任务为核心,取消每课的“思考与练习”,以“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初读文本内容,以“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任务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提倡以情境性、任务性、实践性学习为主线,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高效开展。
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更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1]。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业布置时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帧,创新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刻不容缓,故提出与“双新”指示较为契合的任务驱动型作业。
二.任务驱动型作业设计的依据
(一)以学生学情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作业的主体,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本班学生的具体水准和发展空间,因材施教、量力“布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例如,笔者在贵州支教时,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作业完成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在某次检查背诵任务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部分学生出现会默写但难以口述内容,或者会口述内容但是错字一堆的情况。基于此,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学生在同一时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程度和速度存在差异,因此任务型作业应当在目标一致且保证效率和完成率的基础上,采取分层作业、多元作业等创新设计,以学生自身能力和个性需求为核心,设计略高于但不超出其认知能力范围的作业。
(二)以素养提升为纲
“双新”的全面推进与实施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强化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新修订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傳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语文课程要达成的最终目标[2]。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型作业设计时应当以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参考,整合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学习内容,注重趣味性、实践性、个性化和多元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以能力提高为准
1.自主合作,增强实践运用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业布置是教师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实行大单元教学的辅助力量。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合作式学习,并自主完成既定的任务作业,教师不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角色,而是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起到配合作用,这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做中学”,突出强调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本位概念,“它是对真实问题情境的挖掘与探索,是用心策划方案、完成任务发过程。”[3]譬如,在完成任务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获取信息并进行判断、分析和归纳,从而学习到问题处理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有效加强自身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2.交流沟通,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任务驱动型作业下设多个子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小组必然需要获取教师、家长甚至社会团体等相关人群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基本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当难题出现,困扰无法解决时,小组成员内部的有效沟通也是任务作业完成的关键一环。由此可见,任务驱动型作业的完成,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学习成果的过程,更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与社会合作能力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3.自由自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表达、交流、互动、尝试等等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校教育给足时间与空间,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小瞧学生的能力,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思维意识,将学生视为只能盲目接受的机器,无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于是出现“满堂灌”、“满堂问”、写作业到凌晨的现象。而在“双新”背景下,任务驱动型作业布置则打破学校教育甚至学科教学之间的局限性,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余地,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自由自在地发挥、自觉自如地创造。”[4]尽管任务的完成需要耗费大把的精力和时间,但这样的作业设计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置疑的。
(四)以学习任务为线
新教材以独具特色的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线索,每个单元都设有同教与学两大线索相契合的“单元学习任务”。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设置“体验青春,思考价值”这一人文主题,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阅读不同体裁(包括国内外诗歌,小说等)的“青春文学”,引领其感受青春价值,思考青春意义。相应的,在课下也应当布置与之相关的任务型作业作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笔者在支教期间曾开展大单元教学调查研究,故教学和作业布置都侧重于任务型、情境性,取得了不小的收获。高一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青春”这一主题他们再熟悉不过,在设计第一单元的作业时更应抓住契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因此笔者以活动激趣型任务作业为主,设计“谁的朋友圈最‘青春”任务活动,要求学生在学完第一单元之后画出自己的朋友圈,展示从自己视角看到的作者们的朋友圈动态。如此一来,以任务来推动教学的开展,在完成单元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知识和主题内涵的理解感悟。
三.任务驱动型作业设计的思路
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归纳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和自主的语言文字学习。基于此,笔者将任务驱动型作业划分为三种类型:活动激趣型任务作业、情境体验型任务作业和生活实践型任务作业。
(一)活动激趣型任务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身对所学内容的内在兴趣才是最好的学习动机。活动激趣型任务作业是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围绕一个共同的活动任务来开展教学任务,旨在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提高其学习自主性,课后将趣味性和自主性相结合进行延伸拓展、补充巩固。
例举1:统编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
主任务:我校将于本月举办“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系列节目之“悲愁第一人”评选活动,入选人员名单及作品已发布在语文课本第三单元。请同学们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以文学短评的方式为本单元的几位候选人撰写推荐语,要求语言优美、内容充实、理由充分,可附照片。
课前任务作业:几位候选人在活动开始之前已入住校园,你认为他们在参观校园时会带着他的“愁思”在校园的哪个地方进行拍照打卡?请为你的候选人选择一处最符合他悲愁气质的地点,拍照并附上不少于一百字的文字阐述原因。
课后任务作业:评选活动即将接近尾声,评委们采取新兴模式,将候选人们两两组合进行颁奖,你认为如何搭档最合适?请选择你所认为气质相符的两位候选人,并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
课前、课后以及课中的主任务相互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位好老师的引领下展开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这种类型的作业设计推翻传统作业设计的单一刻板、机械重复,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指向,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活动激趣型任务作业以学生兴趣为指向,以学生群体为对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特殊情景、多元角度和个性空间中获取语言材料和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根据小组内部成员的情况,自行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强弱搭档,相互配合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特性,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情境体验型任务作业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孕育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皿,而作业布置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也起着不可替代的后补力量,因此语文教师也应当将作业的设计置于某种真实情境中。基于此,笔者设计情境体验型任务作业,即作业不仅仅是枯燥的背诵默写,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将其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包括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等。
例举2:统编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故都的秋》
主任务:在郁达夫眼里,秋槐是北国之秋的点缀、秋蝉是北国之秋的特产、秋雨是北国之秋的预告、秋果是北国之秋的嘉奖……故都的秋别有一番风味。我们身处云贵宝地,地属南方,看到的秋景和作者大抵是完全不同的,请用图画或文字向大家展示你家乡的秋天。
课前作业任务:现在正值深秋时节,桂花十里飘香、果树芳香四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里漫步,探寻秋意,把你所认为的“秋”带回课堂。
课后作业任务:领略过郁达夫笔下北国之秋的秋味秋色,感受了南方校园里的秋景秋意,请你们用最高清的摄像机——眼睛——捕捉一幅秋韵浓郁的家乡美景吧,尝试用简洁、优美的文字描述出來,可配图片。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情境型任务作业意在摆脱传统作业重工具轻人文的弊端,教师创设特定情境并提供背景、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境或语境下进行深度学习。这种作业设计不同于以往的写作练笔,它在联系课本教材的同时,既注重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高,又侧重于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自觉、自动的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生活实践型任务作业
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不只局限于教材、教辅资料,人文古迹、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生活琐事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是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生活实践型任务作业就是在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生活的具体场域开展活动,侧重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例举3:统编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
主任务:十一即将来临,学校微信公众号要做一期“雷公山下”旅游攻略,向省外来客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以及历史名人名事等(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几点内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访问,制作攻略并投稿。
课前作业任务:①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走访家乡的名人和当地小众的人文景观,记录相关的人物事迹,分析小众人文景观与网红打卡地的区别之处,整理访谈报告;
②在社区或景点开展“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③整理访谈与调查报告,综合制定一份较为全面的旅游攻略,可图示也可用文字描述。
课后作业任务:县长在朋友圈看到了我们学校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大加赞赏。现邀请同学们做特约嘉宾,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请同学们给县长回信,写一封《关于家乡文化建设的建议书》吧。
生活处处有语文,“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对当代文化生活中的特定文化现象予以关注,合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开展适当的文化调查,丰富语文学习方式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当代文化生活的建设当中。基于此,生活实践型任务作业的设计让语文归回生活、贴近生活,为学生搭建课堂内外的共享桥梁,不仅是时间的跨越,更是空间上的飞跃。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教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学生走出校园完成一系列任务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充实的语文实践中探索并掌握语文学习的奥秘和规律,将作业布置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连结,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明确,学习效果更显著。
除此之外,针对教师偶尔不能及时布置作业的特殊情况,笔者在支教期间引入一种“自助作业”的形式,将作业的自主权放手给学生。在教师没有布置作业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当天或者本周所学内容,查漏补缺,为自己量行布置作业,并且自查或互查,最终将结果反馈给教师,对作业的切合性和完成情况进行抽查。这种作业形式的自由度和互动性相对较高,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默契配合与相互信任,但是一旦运用得当,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语文学习并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单单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所能成就的,课后的提升与巩固同样不可小觑。这要求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狠下功夫,重构作业观,赋予作业新内涵,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的同时评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潜在能力,布置恰当的作业任务,既要摒弃传统作业设计的单一机械、重复枯燥,同时要对学生的独创意识、思维逻辑和个性发展有所培养,最终实现养成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美]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王中男.考试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