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治理策略研究

2023-06-12 14:49张元,钱美玲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

张元,钱美玲

摘     要: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应急治理能力,强化其网络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增强网络舆情监测、舆论动态调查和风险检测预警等职业能力,从信息监测收集、风险识别预警、风险预测研判、协商决策、应急处理等方面开展网络舆情风险的动态调查和应急治理工作。确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预警的机制目标,采集信息,准确预警,发布预警信号,明确预警信号,建构经济合理的预警系统。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应急治理应坚持分级监测预警,坚持指标适配性,坚持指标与时俱进。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强化运用网络平台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意识和能力,线上线下协作,强化教育主客体的网络交流沟通意识,提升师生协调互动和应急治理效能。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应急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21-03

网络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真伪难辨、良莠混杂的不良信息,极易诱发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尚未成熟的青年网络主体的情绪变化,甚至可能酿成校园突发性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事件。这就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一支既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又具备智能技术素养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健全网络安全检查制度。健全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执法联动机制”[1]。由此可见,强化基于智能技术架构的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管控规制能力,是新时代网络社会安全控制和防御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确立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的机制目标,坚持安全风险的分级监测预警、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适配性以及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与时俱进,从信息监测收集、风险危机识别预警、风险危机预测研判、协商决策、应急处理”等方面,强化网络思政工作者基于智能技术架构的舆情风险危机技术规范力和执行力,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危机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应急治理能力。

一、提升思政工作者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險应急治理能力的价值意蕴

智能化网络具有的优势特征使得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交汇、激荡,加速着各种思想碰撞交融,也导致各种矛盾冲突等不稳定因素通过网络加速传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不良影响,极易诱发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尚未成熟的青年网络主体的思想变化与情绪波动,甚至可能酿成校园突发的网络舆情风险危机事件。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主要工作阵地是校园网络,工作对象也是青年大学生,由于网络空间的多重场域化,使得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在网络“身份车间”中挑选一种社会性别、身份和个性,扮演多种多样的主体身份,从高大上的信息中心位置和传播者的姿态转变为青年网络主体的朋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对策,积极探求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新的工作环境和策略方法,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应急治理能力。

因此,在智能网络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帮助青年网络主体解决实际问题,为其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助力。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准确把握青年网络群体的思想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趋利避害功能,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协同,精准发力,开展网络舆论动态调查分析,做好基于智能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控制等应急管理工作。要注重强化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交流、沟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育人效能,设计优化线上线下多层次的交流沟通渠道,确保在网上能及时地为青年网络主体答疑解惑,并为其提供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所急需的信息。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实现教育文本现代化的同时,也要建设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教材,自觉地将网络思政教育纳入青年日常教育管理体系。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提升其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确保其有能力通过多种手段、途径和方法,运用远程协助帮助青年网络主体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问题,以及在网络世界中出现的诸如网恋、网瘾、网络沉迷等思想或心理问题。

二、确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预警的机制目标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在开展网络舆情调查工作之前,要牢固树立精细化工作理念,从细节处着手,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精准把控,搞清楚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问题及其发展动态,了解其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并在获取、分析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精细化思维理念拟定精准治理策略。构建确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目标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集信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运用网络应用、操作和交流工具,提升获取筛选、分析甄别、处理使用和传播扩散信息的能力。首先要能采集到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所需要的信息,这需要健全高效的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监测组织机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仅应该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提供经费保障和人员组织保障,还要赋予其信息监测、采集等相关职能。二是准确预警。风险预警要准确,既不能出现错误预警,也不能因忽视任何危险征兆而延误预警。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交媒体、网站平台等协同合作,依托和借助智能技术系统软件,采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预测和仿真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各种社会警源和风险变量进行信息监测、度量评估、分析研判,为实现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准确预警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三是明确发布预警信号。首先要明确预警信号,风险预警信号必须明确,才能为接受者所理解。其次是风险预警信号等信息要即时发布。再次,明晰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信息收集、监测、分析、研判和采取行动等行为的程序标准,确保这一系列复杂的舆情风险预警程序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并使其标准化、制度化。最后是建构经济合理的预警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必须既经济又合理。

三、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预警应坚持的原则

智能化网络具有的开放性特征,使得网络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突发事件等不稳定因素都可能通过网络加速传播。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智能化网络信息技术,精准发力,线上线下协同,在确立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目标的基础上,坚持安全风险的分级监测预警、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适配性以及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与时俱进,从信息监测收集、风险危机识别预警、风险危机预测研判、协商决策、应急处理等方面,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危机的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协同治理能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危机管控能力。一是坚持分级监测预警。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危机设计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制定分级预案,坚持分级监测预警,进行分级预防和应急处理。二是坚持指标适配性。坚持网络意识形态舆情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的适配性和可持续性,支撑指标的信息可以持续获取,而不是部分获取或间断获取。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指标不可随意替换,要使建立在各种指标基础上的危机预警系统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三是坚持指标与时俱进。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监测预警的指标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即舆情风险危机监测预警指标要伴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发展。同时,健全优化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信息监测收集、危机识别、风险预测、协商决策、应急处理五个环节,促进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制度治理,“推动网络诚信制度化建设。坚决依法打击谣言、淫秽、暴力、迷信、邪教等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建立健全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一体化受理处置体系”[1],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人员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突发与紧急事务的应急管控处理能力。

四、构建智能化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监测体系

随着重大社会事件频繁发生,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与日俱增,一般来说,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存在于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爆发、平息的全过程,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生命周期特性。面对海量的信息资讯和复杂的网络舆情演变,需要建构起强大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时、全面、精准的智能化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治理。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生成借助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传播主体的匿名性、传播内容的碎片化等特性,加剧政治谣言、政治情绪的传播蔓延,这种风险生成发展大致经历萌芽、爆发、平息三个阶段。因此,需要重点引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5G等前沿信息技术,强化对各个阶段的技术治理,将现代技术融入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治理过程,提升治理效能,节约治理成本,构建风清气正的舆论空间。

(一)萌芽阶段:增强监测预警能力

在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生成的萌芽阶段,政府部门应健全完善网络舆情进展和网民情绪诉求的数据库,对网民的情绪性表达进行细化分类,并设置相应的量化预警指标体系,以分级预警。与之相应,要对海量信息进行集成、挖掘、综合分析,运用先进技术监测、过滤、屏蔽和控制“泛政治化”言论的传播,尤其是境外反对势力的宣传渗透。同时,为提升风险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可以吸纳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力量共同参与。

(二)爆发阶段:准确研判,采取应急管理

在网络舆情的爆发阶段,应该实行人工与智能共同分析研判舆情发展的态势,通过分析舆情事件的民众关注点、公众焦虑点以及重点舆情,及时识别,瞄准采取应急管理机制和协同治理的最佳时机,通过权威部门公布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和证据,澄清和遏制政治谣言的传播、扩散。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判,确定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等级,按照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同时,政府应和媒体、意见领袖等主体协同联动,通过信息追踪技术,对网络谣言、不当言论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实施精准定位,瞄准打击幕后推手,占据网络舆情发展主导权和管理权,形成权威舆论导向,引导和控制舆论的发展方向。

(三)平息阶段:反思和总结治理经验

在网络舆情的平息阶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治理效果开展全面评估,各治理主体及时反思和总结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以及网民泛政治化解读的触发和异化影响因素,评估事件后果及损失,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以及有关奖罚规章制度,对相关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追责。

五、线上线下协作,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治理效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承载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它通过青年主体在进行文化娱乐消费过程中对其传播和渗透社会倡导性价值观念,发挥其意识形态的整合和建构功能,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和强制性的灌输来实现对青年群体思想意识的有效控制。青年网络主体的思想意识决定着他们的网络行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需要一个开放、自由和平等的网络平台与网络主体加强思想交流和沟通,强化并形成自觉的应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一)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强化运用网络平台防范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网络平台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网络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在这种交流环境中,青年网络主体敢于敞开心扉、互诉衷情,信息的真实性表达得以增强,有利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及时了解其思想问题和心理动态。在此种虚拟的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应是一个尊重差异,或以情动人,或理性分析、或谆谆教导的交流者和服务者,网络思政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舆情,强化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意识,密切关注微博、微信、便携式智能终端等网络文化辐射载体的舆情发展动态,通过适时跟帖、及时结贴等方式,积极参与青年网民讨论,引领、疏导网络舆情,平衡消极、负面信息,与青年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青年网络主体进行舆情引导和平衡。

同时,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重视与青年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精准掌握青少年的现实生活需要、思维特征及其心理需求,注重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服务性、导向性和渗透性,确立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网络主体之间的价值关联,亦即社会倡导性价值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国家制定的网络素养教育指南等)必须对青少年网络主体具有一种关联性价值意义,因为网络主体对某一价值规范的理解、认同和践履是与其自身作为“我是什么”和“某某之于我有什么意義”这个自我肯定和现实需要的前提性基础密切关联[2]。这需要适时精心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工程”[1],创造让青年相互交流和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机会,及时准确、有的放矢地增强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增强网络教育主客体的交往沟通

强化和形成师生自觉的网络交流沟通意识,是提升网络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及途径,尤其是利用覆盖面广、传输便捷的智能移动网络来传播基于“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强化网络安全和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网民强化网络法治意识、文明上网、理性表达,提升线上线下协调互动和协同疏导能力,创造积极健康、风清气正的网络社会文化环境,使其有效地融入网络主体的网络生活及其内心世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和规范指导。线上线下协作,强化网络主客体师生(以网络思政工作者为代表的高校教师、辅导员、网络宣传工作者等)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沟通互动意识,可以及时有效地化解与处理青年网络主体通过网络所反映出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利益诉求,利用网络渠道反馈的信息,达到及时疏导、有效化解青年大学生的各种情绪矛盾,提升青年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危机的应急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EB/OL].(2020-12-07)[2022-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0-12/07/c_1126832481.htm.

[2]张元.自我认知的实现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13(5).

[责任编辑  包玉红]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
新时期网络 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与对策
“互联网+”视角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究
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机制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