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地区差异与障碍诊断

2023-06-11 07:48:48王留鑫赵一夫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基尼系数陕西高质量

王留鑫 赵一夫

摘    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从新发展理念的五大维度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首先,利用熵权法测算了2003—2019年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结果显示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已由2003年的0.182增长至2019年的0.541,年均增长7.06%。其次,利用dagum基尼系数对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地区差异进行计算、分解,发现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总体基尼系数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来看,以2014年为临界点,2014年以前地区内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2014年之后地区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利用障碍因子模型,分析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发现各维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因素,但综合来看,绿色、协调和共享等维度上存在着较多障碍因素。

关键词:农业高质量发展;陕西;地区差异;dagum基尼系数;障碍因子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3)04-0069-10

收稿日期:2022-11-07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农业产业发展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2021ZD1054);渭南师范学院人才项目:农地经营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农户的专业化分工视角(2021RC11)

作者简介:王留鑫,男,河南南阳人,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赵一夫,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收入增加相伴的是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尤其是营养膳食结构的调整,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受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带来的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中国人的食物消费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从传统的8∶1∶1的粮食、蔬菜、肉食结构转向4∶3∶3的结构[1]28,这将增加对瓜果蔬菜和肉蛋奶以及豆制品的消费。而且在消费理念上,人们也从过去“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绿色健康有机”成为食品消费中重要的标签。以上是从消费端分析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而从生产端来说,受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影响,农业资源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城镇化引起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优质劳动力资源的外流,也削弱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基础。为此,必须进行传统农业的升级迭代、培育农业新业态、加快农业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竞争力,协同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陕西地跨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明显,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因而在提供的农产品种类上也别具优势和特色,如地处陕南地区的汉中仙毫、安康富硒茶,地处关中地区的大荔冬枣、富平柿饼、白水苹果,地处陕北地区的洛川苹果、横山羊肉、延安小米等。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为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对于陕西农业高质量的发展作出了肯定,也对未来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这为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逻辑主线,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产业的总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分也作出了重要论述,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和重要举措,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农业稳、天下安”的基石作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关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显其重要意义和作用。当前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存在问题与挑战,对策建议等。冷功业等认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环境、市场空间、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上处于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安全待提升、品牌建设缓慢、农产品物流体系不畅等问题,需从顶层设计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2]丁声俊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建立强化农业政策保障体系。[3]夏显力等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痛点,梳理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认为市场需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改革方向,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乡村”建设则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4]张露等认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在于保产、高效、减量和增收。[5]于法稳等基于现实基础从时代背景、内涵特征和生态化取向三个方面对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6]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文献综述。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辛岭等以绿色发展引领、供给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产业多元融合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内在特征,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7]刘忠宇等基于熵权法以2011—2018年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分布演进动态特征,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方法实证分析农业跨阶段转移的概率问题。[8]黎新伍、于婷等基于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5大维度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了2013—2017年全国和各省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9–10]三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Coelli等研究发现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需求导向农业经济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11]Sonntag等认为消费者对于高安全性、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会对农业全产业链所有参与者的选择产生正向影响。[12]刘鹏凌等利用AHP—熵权法对2014—2019年中部6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作了对比分析。[13]孙康等利用2013—2019年省级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冀鲁豫3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14]王静依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从高品质农业、高效益农业、高效率农业、高素质农业4个维度,构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15]芮旸等运用县级统计数据,从绿色发展、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和规模经营5个维度,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法、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揭示陕西省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16]王进等利用陕西省各市统计数据,采用熵值法,从产业化、绿色化、专业化、高效化4个维度构建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17]

对既有文献的分析发现,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集中于定性研究上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的探讨,而定量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以及因果影响的变迁特征则较少。研究对象上既有全国及省际层面的分析,也有市县级层面的分析。但对于陕西省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还较少。研究方法上测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多,而更深入地研究地区差距成因及分布变迁特征的则较少。本研究以陕西作为研究对象,陕西既有黄土高原,也有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既有黄河流域的农作区,也有长江流域的农作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以陕西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对象,在省际间也具有更典型的代表性,其研究结论也具有较为普遍的社会适用性。区别于既有文献对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本研究既有全省整体层面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也有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分析,另外也分析了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陕西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应用价值。

在具体研究中,本研究基于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法对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5大维度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其次,利用熵权法和dagum基尼系数对陕西各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序分类,揭示其时空演变和地区差异特征;再次,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探究制约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就如何提升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熵权综合评价法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间的质性差异较大,在指数计算过程中需要将多指标的评价合成为单一指数,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就在于对指标的赋权,从而可用加权函数法计算出各子系统指数和综合指数。赋权法又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之分,为避免主观性,实现计量分析结果的客观,本文选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进行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数测算。熵权法的计算过程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因为数据指标间的口径、内涵都存在巨大差异,不具可比性,而且不同指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也存在正向和负向影响,所以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选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量纲数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并使指标间具有可比性。正向和负向指标的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2.障碍因子诊断法

本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数采用新发展理念5大维度的17项基础指标,不同维度及不同的基础指标对于农业高质量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为进一步明晰各维度及其基础指标对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故此引用障碍诊断法进行分析。障碍因子诊断法已在相关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中采用[10],其主要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3项指标对分类指标和基础指标进行诊断。具体测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是用来测量单项指标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中该项指标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Dij=1-Xij,其中,Xij为经标准化后第i个子系统第j项指标的值。

第二步,确定因子贡献度。因子贡献度用来测度单向要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Fj=Dij·Wj,其中,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

第三步,确定障碍度。障碍度用数学公式表示即为Hj=Dij·Wj /∑    (Dij·Wj),其中,n表示系统指标个数,Hj越大,表示该项指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就越大,并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确定障碍因子的主次关系。

第四步,在分析单项基础指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限制程度的基础上,综合衡量各子系统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程度Sj=∑   Hj 。

(二)指标选取

本文依据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5大维度进行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体指标的选取借鉴刘忠宇[8]、于婷[10]、刘鹏凌[13]、孙康[14]等的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原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陕西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各市统计年鉴,由于选取的指标较多、数据年份跨度较大,部分数据在统计资料中缺失,无法获得,为此,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缺失值的插补处理。部分指标数据经过原始数据的计算得来,具体计算方法见表1。因各市的农产品进出口数据无法查询,故用历年《陕西统计年鉴》中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比重衡量其外向型经济水平,代替全市农产品的外贸发展水平。绿色食品企业和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获得。因杨凌示范区的数据缺失太多,所以本文中未涉及杨凌示范区。

四、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

地区差异与障碍因素分析

(一)水平测度

通过建立表1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出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主坐标代表综合水平测度,次坐标代表各维度的发展水平)。2003—2019年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0.182增长至2019年的0.541,年均增长7.06%。从不同維度来看,创新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09增长到2019年的0.029,年均增长7.81%;协调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84下降到2019年的0.082,年均下降0.16%;绿色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23增长到2019年的0.060,年均增长6.14%;开放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29下降到2019年的0.006,年均下降9.45%;共享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69增长到2019年的0.097,年均增长2.18%。从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数计算结果来看,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不同维度上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具体来说,近些年随着农业科技投入和农田基础设施改善,陕西农业的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助力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绿色生产理念也逐渐落实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农业税的取消以及“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落实,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等支农惠农政策的推行,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村面貌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在“三农”发展的协调性和农产品的“走出去”进程中还需下一番功夫。

(二)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来源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和演进态势,现根据计算出的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dagum基尼系数计算、分解。聚类分析只能对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归类,为更深一步明确差异程度和差异来源,此处采用dagum基尼系数进行。具体做法上,按照陕西地理区域的三分法,即关中(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陕南(汉中、安康、商洛)、陕北(延安、榆林),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出2003—2019年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并进一步分解测算了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地区的基尼系数,测度结果如表2所示。

1.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地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图2描述了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及演变趋势。由图2可见,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地区差异在样本观测期(2003—2019年)内呈现震荡上升趋势。以2003年为基期,地区差距年均增加2.48%。而且,整体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波动变化趋势,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2003—2019年期间,下降的谷值分布在2008年、2012年、2017年,基尼系数依次为0.033,0.06,0.098,上涨的峰值分布在2007年、2011年、2016年和2018年,基尼系数依次为0.109,0.103,0.123,0.128。从整体上看,近些年来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2.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内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图3呈现了陕西三大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内差异及演变趋势。由图3可见,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在样本观测期(2003—2019年)内都呈现震荡演变趋势。按照区域内差异大小排序,依次为关中、陕南、陕北。以关中地区来看,以2003年为基期,区域内差异年均增加3.56%。而且整体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波动变化趋势,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但波动幅度相对减弱。这与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及演变趋势有一定的相似性。在2003—2019年期间,下降的谷值分布在2008年、2012年、2017年,基尼系数依次为0.041,0.041,0.092,上涨的峰值分布在2007年、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基尼系数依次为0.129,0.119,0.126,0.128。这与关中作为陕西的“粮仓”有很大的关系,关中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陕西农业的发展,所以其趋势与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及演变趋势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性。而关中地区内部也存在一些差异,可能的解释如下:分布在关中的渭河平原呈现东西狭长之状,受河流冲刷和地质条件影响,西窄东宽,使得区域内各市在高质量耕地分布、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以陕南地区来看,以2003年为基期,区域内差距年均增加4.91%。而且整体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波动变化趋势,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但波动幅度有相对加大的趋势。以陕南地区来看,在2003—2019年期间,下降的谷值分布在2008年、2013年、2016年,基尼系数依次为0.015,0.011,0.013,上涨的峰值分布在2007年、2010年、2014年和2018年,基尼系数依次为0.071,0.083,0.107,0.057。整体上来看,陕南区域内差异变动较大,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从近些年的基尼系数走势来看,2016年以来的区域内差异呈现下降趋势。这与陕南作为陕西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有关,陕南积极利用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粮食种植业之外的其他农业品类,如药材、菌类有很大关系。以陕北地区来看,在2003—2019年期间,下降的谷值分布在2008年、2010年、2015年,基尼系数依次为0.019,0.035,0.002,上涨的峰值分布在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基尼系数依次为0.074,0.049,0.092,0.007。整体上来看,陕北区域内差异变动较大,部分年份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但以2003年为基年,區域内基尼系数年均下降5.87%。陕北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波动性走势与陕北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陕北干旱缺水,农业生产与水利灌溉和雨水天气有很大关系,致使部分年份可能会有大的波动。

3.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图4呈现了2003—2019年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及演变趋势。在样本研究期内,关中—陕南、陕南—陕北、陕北—关中地区间差距的变化趋势除个别时间段存有差异外整体上趋于相似,如陕北—关中、陕南—陕北在2003—2005年间都呈下降趋势,而关中—陕南间的差距却呈上升趋势。关中—陕南间的区域差异在2016年达到极大值,此后几年保持高位,在2003—2019年间年均增速在6.49%。陕南—陕北在2003—2019年间的年均增速下降3.14%,其中在2015年的区域差异达到0.136的历史极大值后,开始逐渐下降。陕北—关中间的区域差异在2003—2019年间的区域差异年均增速下降0.36%,其中在2018年的区域差异达到0.144的历史极大值。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关中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资源禀赋优势突出,能够远超陕南、陕北。同时,关中与陕北的差距又略小于与陕南间的差距,这在于关中在果业(如苹果)和蔬菜(如土豆)等的发展上与陕北较为一致。

4.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

图5呈现了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由图5可见,不同年份地区间和地区内对于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贡献率是不同的。

在2004—2011年间,地区内贡献率大于地区间贡献率,表明这段时间是地区内对于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来源的影响最大。2012年以来,地区间的贡献率成为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且地区间的差异贡献率还呈现继续拉大的趋势。地区内的差异贡献率呈现稳中向下的趋势,表明地区内的农业发展基本较为均衡,这可能与所处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相似有很大关系。超变密度在不同年份间的波动也较大,2014年以前的数值都较大,是陕西地区间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重要来源。

(三)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子分析

在剖析了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之后,各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也需进一步探析,为此,利用障碍因子模型,分析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经过计算,得到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各指标历年的障碍度,见图6。

从5大维度指标障碍度的均值来看,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度按大小排序,依次为绿色、共享、协调、创新和开放,而且从样本期内各维度指标障碍度的出现频次也可以看出,绿色、共享基本处于其他维度的上方。从年均增幅的走势来看,绿色的障碍度也在减弱,年均降幅达0.48%,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呈现明显的下行趋势,这也说明推行农业绿色生产和品牌建设的成效已显现。共享的障碍度从均值和样本期的数据走势来看都很高,但年均降幅达1.92%,说明近些年的支农惠农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协调的障碍度也在减弱,降幅为3.64%,说明城乡间的差距也在缩小,可以从城乡收入比等指标上直观呈现。创新的障碍度也在减弱,年均降幅为2.9%,说明近些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成效显现,助力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开放的障碍度总体呈现微弱上升,年均增幅达0.09%,一定程度说明陕西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表3列出了陕西省历年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因素。从表3可以发现:(1)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5大维度来看,不同维度都或多或少存在障碍因素,而且不同年份的障碍因素也存在差异。(2)从排序前五的各障碍因素出现的频度来看,这些障碍因素从协调、共享2个维度又逐渐叠加了绿色维度上的障碍因素。因此,在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中也应重点关注上述关键性障碍因素,应重点关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和使用,注重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考虑如何让农民更多共享农业发展成果。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从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理念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熵权法测算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得到以下结果:2003—2019年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0.182增长至2019年的0.541,年均增长7.06%。从不同维度来看,创新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09增长到2019年的0.029,年均增长7.81%;协调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84下降到2019年的0.082,年均下降0.16%;绿色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23增长到2019年的0.06,年均增长6.14%;开放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29下降到2019年的0.006,年均下降9.45%;共享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0.069增长到2019年的0.097,年均增长2.18%。为进一步明确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进行了dagum基尼系数的计算与分解,发现:近年来陕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从区域内的差异来看,按大小排序,依次为关中>陕南>陕北。从区域间的差异来看,关中—陕南间的区域差异最大。从分解得来的差异贡献来看,地区内的差异贡献来源正逐渐被地区间的差异贡献来源所取代,也进一步印证了陕西各区域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差距有被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再者,为明确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障碍因素,运用障碍因子法,测算出陕西全省及各市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因素,从全省来看,绿色、协调和共享维度上存在的阻碍因素依然较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政策建议

第一,实现“三农”内部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提升农民在产业链中的收益比重,拓展农民在全产业链中的就业门类,创造更多涉农就业岗位,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第二,实现农业的绿色生产。为适应当前食物消费的绿色轉型,农业生产各环节也应注重绿色生产,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农药、化肥等的减量化、无害化使用,减少农业生产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危害。同时,推动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利用品牌的溢价效益,让农民切实享受到采用绿色生产所带来的收益提升,这样农民才有动力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更好地实现产销对接。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和优质农产品,可以协助建立相应的国外销售渠道。

第三,实现农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农村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更大。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有财力和能力向村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农民的生活品质也会由此提升。

第四,提升农业生产的创新能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让更多兼具技术适用性和经济可得性的技术和农业机械推向农村,让农民乐于接受、易于使用。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健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民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成本。

第五,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立足各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重点发展适合本地的农产品品种,将本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做精做细,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链。另外,应全力破除本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推动本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宗智.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冷功业,杨建利,邢娇阳,等.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5):1-11.

[3]  丁声俊.站在新时代高度认识农业粮食高质量发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5-9.

[4]  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5]  張露,罗必良.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质规定与策略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20(5):84-92.

[6]  于法稳,黄鑫,王广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1(4):85-89.

[7]  辛岭,安晓宁.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J].经济纵横,2019(5):109-118.

[8]  刘忠宇,热孜燕·瓦卡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6):28-44.

[9]  黎新伍,徐书彬.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6):78-94.

[10]  于婷,于法稳.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云南社会科学,2021(5):76-83.

[11]  COELLI T J,RAO D.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agriculture: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of 93 countries,1980—2000[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32(s1):115-134.

[12]  SONNTAG W I,KIEHAS M T,SPILLER A,et al.Con-sumer evaluation of intra-sustainable trade-offs in pigproduction:A mixed-method approach to analyze differentconsumer segments-ScienceDirect[J].Livestock Science,2019,224(C):102-113.

[13]  刘鹏凌,李想,尹路,等. 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21-28.

[14]  孙康,唐梦林,何泽军,等.冀鲁豫3 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8):1-14.

[15]  王静.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及评价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2):93-102.

[16]  芮旸,杨华,杨坤.陕西省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机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5):141-152.

[17]  王进,武少辉.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构建及测度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4-51.

【责任编辑    刘亚楠】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n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First,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haanxi from 2003 to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haanxi agriculture has increased from 0.182 in 2003 to 0.541 in 2019,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of 7.06%. Secondly, Dagum Gini coefficient was used to calculate and decompos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haanxi.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Gini coefficient continues to expand, indicating tha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Shaanxi had a tendency to intensif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urc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haanxi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aking 2014 as the critical point, intra-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the main sourc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before 2014, and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the main sourc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fter 2014. Further, the obstacle factor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ain obstacles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Shaanxi,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more or less obstacles in all dimensions. But in general, there were many obstacles in the dimensions of green, coordination and sharing aspects.

Key words:high quality of agriculture; regional differences; Dagum Gini coefficient; obstacle factor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陕西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2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06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当代陕西(2017年10期)2017-10-16 01:23:39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统计与决策(2017年2期)2017-03-20 1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