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 常强强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劳动教育应顺应高等教育阶段需要,以人格教育为目标,成为一种“美丽”体验。在“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仍面临“外在化”“规训化”“去身体化”“去真实化”“碎片化”等困境。为赓续劳动育人的精神命脉,需要践行教育者在场、教育场域泛在、融入集体之中、劳动行为“真题”“真做”、劳动体系整体性等实践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3)04-0048-08
收稿日期:2022-10-1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专业教法课程改革研究(2021jyxm1023);池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于CIPP模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研究(CZ2021RWZ01);池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基于PJBL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研究(2022XLDXM01)
作者简介:陈琼,女,安徽黄山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劳动教育研究。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21年4月,劳动教育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完成了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庄严宣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已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刚需。
高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大学生劳动教育“怎么教”“如何教”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有的学者关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认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包含劳动教育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技能教育、劳动实践锻炼[2];有的学者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经验,认为劳动教育应该在融入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等方面提质增效[3];有的学者从项目制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融合、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劳动教育路径的优化措施[4];还有的学者采取实证研究方式,归纳总结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在重视程度、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践形式等方面的不足[5]。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推进实施是构建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
教育的价值探寻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格要求。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直传诵脍炙人口,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乐勤好俭的劳动美德。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仍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举。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劳动教育所强调的人格教育、实践教育、社会责任等理念内涵,特别契合中国国情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人们知晓与认可,不少高校大力推行劳动教育教学改革,以劳动教育加持、推动、巩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劳动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相适应,与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相贯通”[6],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要求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7],劳动的教育功能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个体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体力和脑力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感慨:“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只有当他不仅在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8]452离开了劳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无法实现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拥有“完整生命”的主体,“完整生命”包含自然生命、社会生命、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劳动塑造了人、培养了人,同时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教育可以使人获得和谐发展、身心解放,一旦人实现了全面发展,生命主体便实现了心灵的独立自由。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除了强化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努力开展好劳动教育,让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和谐发展、更有尊严的时代新人。
(三)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助力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高质量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高等学校亟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指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深度融合,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五育”融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但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并不互相排斥,比如师范类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教育见习、实习环节中融合做好一名教师的能力、行为和教育情怀,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师范专业技能,又能让他们得到劳动教育实践的锻炼。劳动教育注重把人培養成为一个完整发展的个体,能够成为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助力。高校的专业教育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形成“专业教育+”,结合学科、依托专业、融入日常,以劳动教育推动专业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
教育的应然样态
劳动的独特育人效果,源自劳动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认识。劳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人逐渐成人的教育,而大学生劳动教育更有其区别于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刻的特征与本质。
(一)顺应高等教育阶段需要
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知识”,因而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把握“高深知识”的特征和本质,做到学术性、专业性、应用性的统一。[9]从学术性看,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关注劳动认知方面的系统学习。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劳动学科知识等,一方面加强学生了解和把握劳动中的科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学劳动科学,会科学劳动”。从专业性看,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观照不同专业特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中学知能教育基础上的高等专业教育,其特点就在于“高”和“专”[10]3。高等教育按照划定的学科专业,为大学生提供“专门教育”,培养其成为不同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中涵盖大量劳动元素,为大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准备,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劳动教育,而是要注重以劳动教育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由此拓展专业教育劳动内容,强化劳动教育专业内涵。从应用性看,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加强与外部工作世界的联系。[11]可以通过学术训练和本科生科学研究等创造性劳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和为未来职业岗位提供专业性劳动服务的能力;也可以组织各类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时代大学生明劳动之义、懂劳动之理,同时在劳动体认中提升劳动素养。
(二)以人格教育为目标
劳动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最核心的内容是“人格”的培养,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稳定学生的劳动品格、巩固学生的劳动习惯,最终达成内在人格品质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描述道:“劳动是孩子产生最初一种社会道德信念的唯一的、无可代替的源泉,这种信念是孩子产生敏锐心灵的基础。”[12]242正因为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劳动教育就必须是一种全学段、全过程的教育。换句话说,劳动教育不是给中小学“补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性”体验,而是一种终身教育。劳动教育能够促进人格持续、多元、融通、深刻地发展,使人精神充实、道德高尚。高校全面育人的各个环节,如学科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本身就含有劳动教育的基因,但如果在这些环节只是关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习得,就无法将其视为真正的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注重采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实践等方式,使大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培育公共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劳动价值观,具有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注重作为的奉献精神,最终实现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只有这样,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才能更充分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目标。[13]
(三)一种“美丽”劳动体验
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是最为本质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的全国总工会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劳动最美丽”,之后多次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4]“光荣”“崇高”“伟大”是把劳动作为客体的一种称誉,而“美丽”是对劳动主客体关系的描述,是客体的劳动给主体的劳动者带来劳动“快乐”“愉悦”的一种陈述。[15]人在本质上需要劳动,劳动是一种生活方式。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给人们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因而“生产劳动成了一种快乐”[16]318,而知晓劳动意义会使人更快乐。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美丽”体验,应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等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支一扶”“三下乡”等各类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活动,自觉发扬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厚植爱国爱民的劳动情怀。“美丽劳动”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到劳动的美好,知道劳动的意义,更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保持长久的热情、兴趣和劲头,从“要我劳”变为“我要劳”,在劳动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
教育的实然困境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大学生劳动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对劳动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明,部分大学生对劳动理解存在偏差,不会劳动、不愿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体力劳动者等现象仍然存在,折射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诸多困境。
(一)劳动教育目的“外在化”
劳动教育目的“外在”,是对劳动目的理解的扭曲,认为劳动教育目的是获取劳动成果,陷入手段与工具的功利性角逐。这种“唯结果”的外在化劳动目的会導致学生遗失在劳动中分享、奉献和坚持等宝贵品质,将劳动视为一种获取成果的工具,从而丧失主动的劳动意识和积极的劳动情感,成为一种“异化劳动”。比如大学生为了获取劳动必修课程学分而不得不参加各种活动,课程结束了,劳动便结束了,这种“异化劳动”并不具备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格的养成教育,是为了形成内在的丰满人格,真正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换句话说,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远不止于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那么单一,由此生发出的社会性发展、集体意识等才是未来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格。如果秉持“唯结果”的“外在化”劳动目的,那么劳动教育就很有可能被职业教育或是专业技能教育所替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一席,要在整个学校文化中塑造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体来看就是要求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爱劳动是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基本态度,会劳动是培养大学生学会劳动的基本能力,懂劳动是培养大学生理解劳动的基本素养。我们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形成“劳动习惯”,而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
(二)劳动教育方法“规训化”
劳动是出力流汗的过程,带有辛苦、疲惫的意蕴。劳动教育方法“规训化”,是把劳动教育看作一种规训学生的教化手段,把劳动教育的方法肢解为“劳动之苦”“劳动之烦”。比如,教师惩罚上课迟到的学生课后留做值日生,这就是把劳动当作惩罚“犯错”学生的工具,使之“劳其筋骨”,然后达到规训的目的。“规训化”的劳动教育方法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教师权威的夸大化和学生主体的遮蔽化,劳动演化成限制自由、规训行为的方式,教育成为控制与被控制的机械过程。“规训化”劳动教育方法,强调一元式、权威性的价值导向,否定了大学生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沦为被动改造与作用的对象。比如,一些高校会组织大学生美化校园环境,在草坪花圃拔杂草或是打扫教学楼宇,如果没有设计关于这些劳动项目的意义讲述,只是将其看作是学生必须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导向被动接受的劳动任务,必然达不到树立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思想观念的目的,反而致使劳动教育“变味”为一种乏味的劳动任务。这些刻板强制的举措,导致“有劳无教”,缺失的教育元素给劳动蒙上了一层“强迫”色彩,而强迫式的教育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旦学生将劳动理解为出卖时间和体力,就会对劳动产生负面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树立劳动在学生心灵世界中的真正地位。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17]7,即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悄然滋养着人的心灵。
(三)劳动教育途径“去身体化”
任何一项劳动都会有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无论社会中的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要通过体力劳动得到创造。体力劳动越是简单,越不能以此作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将其作为实现最终目的的一种手段。《意见》明确“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重”,劳动教育理应是“知行合一”的教育,通过手脑结合,体力劳动会成为升级和完善精神的一种方式。然而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类“扬心抑身”的观念仍裹挟了不少教师,实际上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18]375“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与教育,或者没有同时进行教学与教育的生产劳动,都达不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9]413如果没有经历必要的劳动实践体验,显然无法带来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劳动是人存在于世界的基本方式,人不断以身体为载体冲破限制,从而彰显生命的存在。[20]尤其如今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弱化,这将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但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各种其他形式[21],人必须以身体为媒介进行劳动,去亲自体验劳动的美丽,感悟劳动的幸福。
(四)劳动教育环境“去真实化”
《纲要》强调抓住劳动教育关键环节,注重劳动价值体认,通过真实的劳动实现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而真实的劳动需要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实施。[22]然而,现有劳动教育中却常常隔绝了大学生与真实环境联系的可能性。比如,大学生可能在各类志愿活动中干劲十足、热情澎湃,可是回到自己学习生活的教室、宿舍,却杂物乱放、卫生堪忧。劳动教育并不只是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予以实施,其与人们的生活具有最天然、最真实的联系,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劳动教育的契机。“真实化”劳动教育是要真正贯穿大学生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全过程,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环境。劳动教育环境一旦“去真实化”,会使劳动教育成为一种死气沉沉的教育活动,表现为通过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讲授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的一种封闭的、单向的、孤立的传输知识的固定模式。脱离真实的劳动环境不仅无法真正满足劳动教育的需要,而且会严重削弱大学生劳动育人的实效。
(五)劳动教育内容“碎片化”
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一项对我国6省12 693名大学生所在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发现,我国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化组织设计的高校比例仅占1.9%,劳动教育的主要开展渠道是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面向职业发展的专业锻炼。[5]现有大学生劳动教育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的运行体系设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依旧是“两张皮”,劳动教育“零星散落”在人才培养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劳动育人效果不明显,作用不深入,导致劳动教育看起来像是在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临时打上的“补丁”,缺乏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与学科专业融合、与大学文化共生、与管理服务共育的深度设计。劳动教育是一项综合育人活动,涉及学校教务、后勤、团委、学工、科研等多个业务部门,缺乏系统规划,协同共管机制、配套管理制度等保障体系不健全,容易产生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的问题。劳动教育被割裂为缺乏关联和递进的一个个“碎片化”活动,表现为时间上缺乏延续性,逻辑上缺乏关联性,环节上缺乏递进性,框架上缺乏系统性[23]。此外,部分高校把劳育课程的开设完全等同或替代了劳动教育,这也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严重误解。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
教育的使然路径
路径是目标与问题之间的桥梁,是达到预期结果的中介。新时代背景下,为应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现实困境的系列挑战,劳动教育定位与发展亟待回归本真,并在不断调整与反思的基础上进行重塑,探索和实践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教育者在场
“在场”(be present)是形而上学哲学体系中的概念,意思是“现时呈现的确实性的存在实体”[24]。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保障身体在物理时空上的客观存在是前提条件,不仅学生需要“在場”,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也必须“在场”。学生必须“在场”,因为学生才是劳动实践的主体,只有亲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完成真实的劳动任务,才能获取对劳动的完整认知。教师和家长也必须“在场”,如果教师和家长无法身临其境,就感受不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萌发的真切体验与感悟,因为得不到另一方的“共鸣”,学生在劳动中所获的主体经验将变得虚无,同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教学,也演化成为一场“独角戏”。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具有“三全育人”的突出属性,在劳动中育人,是要跟学生一起流汗、一起洒扫,身教重于言传。陶行知先生曾语“教师的劳动是最好的劳动教育”[25],他在晓庄也与学生一起垦荒施肥、下地插秧。教师是劳动教育最生动的表率,否则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不良心理暗示——“当我不是学生时,我就可以不参与劳动了”,这与劳动教育的初衷显然南辕北辙。只有双方共同“在场”的交往,劳动教育才能走近学生、走进心灵,劳动也自然成为一项富有吸引力的活动。《纲要》特别提到要“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社团活动导师等是目前承担大学生劳动教育任务的主要队伍,要对这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劳动教育项目设计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反思交流、劳动教育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专业能力的培训,开辟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生动新局面。
(二)劳动场域泛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人们可以时时、处处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智能设备实现云端交流,这种“零距离”“不停歇”的形式同样深刻影响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泛在学习的特点包括资源丰富、时间灵活、过程自主等,泛在学习是未来学习的理想模式,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趋势[26]。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泛在”,体现在高等教育特殊形态和阶段中,《意见》要求高校必须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独立开设外,还要在学科专业、课外校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体规划大学生劳动教育。除此之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泛在”还应该表现在不同的场域中,也就是在生活的所有空间,都应该存在劳动教育的元素,而不是某些特定场域才存在,比如在学校劳动,回到家后就不劳动了。实现“泛在”的劳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责任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家庭是基石,對于培育大学生劳动素养起着“打底”作用,在家庭中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共同的亲子劳动时光还是融洽亲情的黏合剂;学校是主导,是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学校里系统学习劳动本体知识及学科知识,体悟劳动伟大,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社会是拓展,有效支持劳动教育对接未来职业,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更迫切需要以一种完备的“劳动后备军”姿态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在丰富的社会资源中,得以树立职业信念,淬炼职业能力。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同向而行,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在生活中立体而丰满地实现。
(三)融入集体之中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根据所在空间不同,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比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更具有效率、更容易被广大受教育者接受。克鲁普斯卡娅对学校教育有着科学的界定: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7]因此,相对于一般的“教育”活动来说,就更加高效和合理。由此可知,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最有效的场所。劳动教育中涉及的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意志品质和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责任担当等人格特征,又会深刻影响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推进大学生自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主体意识的增强是新时代大学生一个较为显著的思想行为特征,但这种较强的主体意识有时又会使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而减弱了团队意识,不利于树立集体意识。而集体是学校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应然之意。集体劳动便成为最好的劳动育人形态。什么是集体劳动呢?并不是把所有人安排在一起干活就是集体劳动。“真正的集体劳动是以每个学生都力求达到共同目标为前提的,……所有学生都始终处在一定的劳动的相互关系之中。”[28]12–13在集体劳动中,每个人都能理解个人劳动是实现集体劳动这一共同目标的构成部分,每个人都共同深切关怀着集体劳动任务的成败。集体劳动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集体中的劳动教育起到了绝佳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不难想象,在集体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尽情发挥个人力量,从而更具自信和勇气,不仅集体意识能自然稳固下来,对于劳动的热爱之情也能油然而生。
(四)劳动行为“真题”“真做”
“真题”是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真做”是实实在在地动手动脑。“真题真做”是劳动教育的根本。劳动独特育人价值强调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淡化”“弱化”问题,很大一部分就是对“真题真做”的认识不到位。大学生劳动教育绝不是在32学时的劳动课程中讲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讲讲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像课程思政一样,把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各种实践活动的启发点拨中。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是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实践是劳动的内在特征。青年大学生必须“真干真做”,亲身体验真实劳动过程,亲身收获实际劳动感悟,才能发现真问题、培养真才能、磨砺真意志、萌生真情感。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首要关注点是劳动价值观的养成,价值观无法凭空而生,更需要在“真做”中淬炼。因此,学校要合理安排劳动课程中劳动理论、劳动实践的学时比例,使学生能真实参与到劳动的整个环节,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真实的劳动不是黑板上、电脑前后的虚拟仿真劳动,不是用脑力劳动替代体力劳动。即使进入不需要大量体力劳动的人工智能时代,依然要组织人去参加体力劳动,在真实劳动中,不断体验体会、不断交流情感,问题与知识实时交融、情感与能力实时交互,从而体会劳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五)劳动体系整体性
《意见》强调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所谓“体系”,就是将系统中的事物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劳动教育来说,完整的劳动课程设计、教育活动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系统的体系化构建而是碎片化的零散拼凑,那么劳动教育显然达不到育人效果,也不能在个性、人格上去培养学生。劳动教育不能浅尝辄止、零敲碎打,而是历身历心、深耕其中的完整体验。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专业教育,专业也是大学生劳动自立、服务社会之本,所以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抓好专业教育这一抓手,以此汇聚起劳动教育的磅礴力量。一方面,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确立劳动价值观培养的重点。比如师范类专业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想信念;医学类专业要注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农学类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另一方面,以劳动教育推动专业培养模式的变革。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不同的重要表现就是与社会、与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格外强调结合专业、面向职场,与行业企业紧密协同,不断拓展、创新劳动实践资源,完善产学合作、协同实施机制。另外,还应积极发挥高等教育的学术优势,以科学研究引领劳动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 (1):103-109.
[3] 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07-110.
[4] 王莹,王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7-71.
[5] 王飞,车丽娜,孙宽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9):75-79.
[6] 刘佳.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N].大众日报,2020-04-07(7).
[7] 宋秋蓉.我國拔尖人才培养中的人本主义教育诉求:关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19-23.
[8]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蔡汀,王义高,祖晶,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9] 张海生.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一种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1(1):53-59.
[10] 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论述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11] 周光礼.劳动教育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N].光明日报,2020-07-28(14).
[12]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M].蔡汀,王义高,祖晶,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3] 卓晴君,徐长发.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N].光明日报,2018-10-09(13).
[14]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4-29(2).
[15] 柳友荣.美丽劳动:理论逻辑、本质属性与教育进路[J].劳动教育评论,2020(3):45-57.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7] 卢梭.爱弥儿:上册[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9] 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0] 柳友荣,陈琼.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的应然遵循[J].中国高等教育,2022(9):24-26.
[21] 卢晓东.劳动,在人工智能时代意味着什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7-9.
[22] 柳友荣,陈琼.劳动课独立开设需要我们做什么?[J].中国德育,2023(3):10-11.
[23] 刘向兵,曲霞,黄国萍.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的学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9):30-36.
[24] 陈晓明.拆除在场:德里达的结构策略[J].当代电影,1990(5):39-54.
[25] 吴之宸.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4):12-16.
[26] 李贺.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4):29-31.
[27] 张力天,张剑尘.论克鲁普斯卡娅的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思想[J].继续教育研究,2021(6):90-93.
[28] 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曹 静】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conform to the need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tage, take personality education as the goal, and become a “beautiful” experie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However, it is also faced the dilemmas of “externalization”, “disciplinarization”, “de-physicalization”, “entertainment” and “fragmentation”. Thus, the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presence”, “ubiquity”, “collectivism”, “embodiment” and “integr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talent developmen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