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3-06-11 14:03唐瑶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职院校学生

唐瑶

摘要 基于1 451个调查样本,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决策是综合考量自身、家庭特征与偏好的理性抉择,男性、涉农专业、期望月薪较低和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农村就业意愿更强,而父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较高的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概率较低。子女的就业意愿表现出对父母态度的高度敏感。农村实践机会、农村工作条件和扶持政策均对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产生了显著影响。基于此,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家长应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学校应加强农村就业问题的引导,国家也要加大对农村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0-027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0.061

Abstract Based on 1 451 survey samples,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rural employment inten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ir decision of rural employment intention was a rational choice considering individual,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preferences.Male rural students in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with low expected monthly salary were more willing to work in rural areas.Students whose fathers had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family income were less likely to work in rural areas.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showed high sensitivity to their parents attitude.The practice opportunities in rural area, rural working conditions and supportive policie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rural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i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ural employment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arents should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employment concepts,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governments should increase the support of rura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tudents;Rural employment intention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由于城乡二元分割,我国农村人力资本长期向城市流动且回流乏力[1],农村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2022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483万人,虽然其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但是受经济增长放缓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容小觑,“慢就业”与“灵活就业”态势加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因此,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到农村就业不仅能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短缺困境,而且能有效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严峻的问题。

1 研究评述

高职院校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发生在农村就业行为之前。它是农村就业行为的起点与原动力[2]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1 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分析

周骏宇等[3]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就业的比例分别为75.5%、23.7%和0.8%。宋国恺等[4]研究表明526位本科应届毕业生中毕业后愿意到农村地区工作的比例占29.7%。司明舒等[5]对我国东、中、西部10所高校的2 000名本科和硕士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仅15.32%的医学毕业生愿意或很愿意到农村就业。任晓玲等[6]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省重点院校、省属一般院校的学生中愿意到农村任教的比例分别为10.04%、20.80%和24.72%。郑兴明等[7]以农科类本科生为调研对象,调研发现毕业后愿意扎根农村的学生占比为35.1%。林奇清等[8]调查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70.48%的学生愿意前往农村就业,但是能長期留在农村工作的学生人数不多。面对城乡间发展水平的鸿沟,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将广大农村作为就业首选区域,大学生农村就业呈现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失[9]。不同级别院校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般院校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就业。

1.2 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徐亚东等[10]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影响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意愿的因素,结果发现个体基本特征与偏好、家庭基本特征与偏好、专业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就业考虑因素和政策认知对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意愿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个人基本特征与偏好对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意愿选择的影响最大。钟云华等[11]基于推拉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政治面貌、城乡文化差异、农村生活成本和农村就业宣传等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李洁等[12]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农村就业影响因素层次模型,用Matlab软件求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性别、社会保障体系及家庭观念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范明等[13]、张艳等[14]、楼栋等[15]和赵翠萍[16]分别从社会资本、家庭资本、人力资本与个体禀赋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学者们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多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相对较少。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农林牧渔大类专业布点总数达到1 176个,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和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基于高职院校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就业的情况,笔者通过对湖南省1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农村就业的具体工作实施提供实证依据。

2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22年1—5月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和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所做的问卷调查。为了避免样本过分集中,排除主觀因素,选取农林类、畜牧类、生物技术类、电子商务类、教育类等多个专业大类在校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通过线上和线下2种渠道共发放1 586份问卷,剔除漏答、错答和答题时间过短的无效问卷,共筛查出1 451个有效样本,样本有效率达91.5%。

2.2 模型构建

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计量经济学中常将这类问题设置为0或1的虚拟变量,从而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logit(P)=ln(P1-P)=α+βjXj+ε(1)

式中,P表示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的概率,α为常数项,Xj为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βj为自变量所对应的回归系数。

2.3 变量选取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的因素很多,结合已有的成果,将个人特征与偏好、家庭特征与偏好、学校教育、农村认知和政策认知5个维度15个变量纳入模型,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各变量的赋值、均值与标准差如表1所示。

3 计量分析与结果解释

3.1 不同个体与家庭特征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1 451份有效样本中有1 058名高职院校学生愿意去农村就业,占比为72.92%,高于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可能的原因如下:①此次调查对象为高职院校学生,而已有的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高于本科院校学生。②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农村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另外,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和疫情冲击的影响较大,城市就业压力较大,失业率连续走高。因此农村拉力和城市推力的双重效用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热情增加。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个体与家庭特征差异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2可知,

男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高于女性,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不同性别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非涉农专业学生,涉农专业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更强,并通过了独立样本t检验,这与《2021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结论相一致,涉农专业高职院校学生“学农从农”意愿在不断增强。学生党员怀抱乡村振兴的情怀,到农村就业的意愿更强,但是政治面貌这一特征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浓厚的乡村情结与农村就业意愿有直接的关系,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愿意回到农村就业。

3.2 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将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作为因变量,将性别、专业等15个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霍斯默检验的Sig.值为0.869,说明模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与可靠性。

3.2.1 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决策是综合考量自身特征与偏好的理性抉择。

在个人特征与偏好中,性别、专业和期望月薪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665、1.252和0.649,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男性学生愿意去农村就业的比例是女性学生的1.665倍。一般而言,农村就业条件艰苦,面临一定的体力劳动,所以男性学生相较于女性学生具有天然的优势,更愿意进入农村就业,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涉农专业学生有农村就业意愿的比例是非涉农专业学生的1.252倍,这可能是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和涉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行业对涉农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长,带动了涉农专业学生的农村就业积极性,高职院校学生学农从农的意愿增强。随着期望月薪的升高,学生前往农村就业的意愿下降,这是因为目前城市就业的平均月薪高于农村就业的平均月薪,所以期望月薪越高的学生越不倾向于在农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党员学生愿意前往农村就业的比例是非党员学生的1.384倍,但政治面貌这一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2.2 家庭特征与偏好对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愿意农村就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学生能在离家近的城镇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来自农村的学生虽有“离农”和追求城市生活的动机,但城市没有合适的岗位和生活成本高是助推其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而浓厚的乡土情怀、便于照顾父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就业新契机和新发展是他们选择农村就业的重要拉力。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亦是影响农村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但是母亲受教育程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和“子承父业”的影响,家庭中父亲对孩子的就业意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农村就业意愿呈高度负相关。这是因为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拥有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越多,对子女职业的预期是偏离农业,因此在城市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家庭年收入与农村就业意愿呈现高度负相关,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是因为家庭年收入越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高并能负担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因而在农村就业的概率越小。父母对学生农村就业越支持,这类学生在农村就业的概率越大。

3.2.3 学校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产生一定影响。

农村实践机会与农村就业意愿呈现高度负相关,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00后”高职院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富裕,成长于交通发达的环境,享受了网络带来的信息获取便捷,且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或期待大城市游学经历,短暂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农村实践,尚未深入了解农村,但体会到农村的环境与之发展预期不相符以后,选择农村就业的概率降低。学校的农村就业指导这一因素的回归系数为1.008,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由于就业率是当前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高职院校学生首选就业地点为城市。尽管学校响应教育部等多部门的号召,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但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首选地点仍为城市。

3.2.4 农村工作条件和工资福利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的重要阻碍。

农村工作条件和工资福利水平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93和0.895,但只有农村工作条件这一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工资福利水平偏低对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产生负向影响。接受高等教育后高职院校学生自然期望获得深造的机会和更高的经济回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相对滞后,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因此工作条件艰苦和工资福利水平阻挡了大学生前往农村就业的脚步。

3.2.5 扶持政策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

对农村就业扶持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了解程度越高的学生,其农村就业意愿就越高,但乡村振兴战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比如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基层就业户口档案政策等,也实施了“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基层项目,这些政策措施形成一套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提供了实惠、机会和机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1.1 不同个体与家庭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具有差异性。男性、涉农专业和期望月薪越低的学生农村就业意愿更强,而父亲受教育程度高和家庭年收入较高的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概率较低。这是由于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涉农企业对掌握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求贤若渴,涉农专业学生在农村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虽然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长期二元分割形成的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农村就业条件艰苦、就业保障亟待提升,使得男性大学生面临就业决策时之前接受过的思想政治和性别角色教育所形成的行动规则更易让他们产生“男儿志在四方”和“報效国家”的抱负,进而激发了他们到农村就业的意愿[11]。另外,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在子女职业导向上越倾向于专业技术(医生、律师等)导向,表现出“子承父业”的特征;家庭年收入较高的学生能够承担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和破解城市就业困难的局面,因而更偏向于城市就业。处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劣势的学生在无法破解城市就业困难局面时,会被迫选择农村就业。

4.1.2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对农村就业的态度。父母对农村就业的态度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是由于遵从和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因此子女的就业意愿表现出对父母态度的高度敏感,父母对农村就业越支持,子女在农村就业的可能性越大。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父母亲普遍认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和非经济报酬,目前农村就业无法满足父母的预期,因此转变父母的就业观念已经刻不容缓。

4.2 研究启示

4.2.1 家长应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不少父母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读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扎根城市,若毕业后回农村就业心里无法接受、颜面上过不去。正是这样的传统观念使得父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到农村就业持反对态度。受经济增长放缓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业压力不容小觑,父母应结合子女自身和家庭的人力与社会资本情况,扭转一味追寻大城市、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同时,父母应该改变对农村的固有偏见,农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快递进村、网络入户,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特色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催生了新业态,形成了特色产业。因此,子女选择农村就业不仅有岗位而且有光明前途,父母应当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支持子女到农村就业。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担负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在广阔农村天地中施展才华。

4.2.2 学校应加强农村就业问题的引导与教育。

①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讲座、社团活动等方式,加强农村发展情况和农村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宣传,促进学生走进农村、贴近农民、走向农业;学校以培养本土人才为出发点,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围绕当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农村电商经营等产业开发相关课程,紧跟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以此改善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②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实践、融入生活,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持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参与农村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农村适应能力,不断培养出更多回得去农村、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振兴实用人才。③树立和培育先进典型。学校可广泛宣传农村就业毕业生先进事迹,并特设奖学金,表彰到农村和西部等领域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以促进更多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

4.2.3 国家加大农村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力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要靠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开阔视野、专业知识,勇于创新的年轻人。因此,国家要多措并举吸引大学生农村就业。一是完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制度,建立农村就业激励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薪酬待遇,激励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二是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高职院校学生,给予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贷款免息等支持政策。举办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新创业博览会和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为返乡入乡创业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三是借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有效缩小城乡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通过金融、财税和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郑瑞强,朱述斌.新型城乡关系、乡村未来与振兴之路:寻乌调查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8(3):64-68.

[2] AGYEIBAFFOUR P,KOTHA S R,JOHNSON J C,et al.Willingness to work in rural areas and the role of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professional motivationsa surve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Ghana[J].BMC medical education,2011,11:1-8.

[3] 周骏宇,李元平.二元经济背景下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0(4):116-120.

[4] 宋国恺,武天,李冬.家庭地位、人力资本与政策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5):71-78.

[5] 司明舒,谭卫华,井淇,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医学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医学与社会,2021,34(9):74-78.

[6] 任晓玲,严仲连.谁更愿意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基于1264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9(5):101-106.

[7] 郑兴明,黄枫燕.农科类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实证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J].教育导刊,2018(4):78-82.

[8] 林奇清,鄢奮.乡村振兴背景下非农专业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意愿分析:基于福建省非农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数据[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94-101.

[9] 陈婷婷,陈颐,邹波.女大学生择业质量的社会性别效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4-39.

[10] 徐亚东,张应良.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以708份调研数据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2):72-81.

[11]  钟云华,刘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8):88-97.

[12] 李洁,张成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影响因素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49(11):313-320.

[13] 范明,张静雯.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2(12):52-56.

[14] 张艳,张双月,张莉.基于SEM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农科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8(4):93-99.

[15] 楼栋,郭红东.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127-131.

[16] 赵翠萍.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2):67-71.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高职院校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写话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