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2年,随着“双减”政策深化落地,青少年科创教育发展增速显著,公益性质的科普场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科创能力的重要使命,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介绍馆内科创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详细介绍“青少年科学诠释者”的活动开发与实施,活动反思,并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探讨科普场馆组织科创活动,提升青少年科创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科普场馆;科创活动;青少年;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以下简称“科创活动”)的组织。
教育功能是科普场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好的教育活动可以达到启迪思维、启发自主探究能力,并达到培育创新文化的深层目标。因此,科普场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科创能力的重要使命。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为例,探讨科普场馆组织科创活动,提升青少年科创能力的途径。
一、科普场馆开展青少年科创活动的现状
公益性质科普场馆在家校社联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校外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共同形成了一股教育合力,在教育理论界推崇为“三教合力”。目前科普场馆可分为以参观为主和以培训为主两种。
以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是以参观为主,以展品为基础。学生通过观看或互动的形式体验展品,根据场馆自身特点开设科技项目,定期组织科普科创活动,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如重庆自然博物馆开展的寒假托管班,创办了宇宙大课堂,招募学生,利用寒假的时间学习宇宙中的天文知识。
以少年宫、活动中心为代表的科普场馆是以培训为主,开展科技培训课或科普科创活动,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科技知识,上课时间主要为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如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配有专职教师,设有常规班、短训班及兴趣小组等,并定期组织或承办科创比赛。
二、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创活动的开展情况
2016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资助的“利用场馆资源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能力的‘馆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上海自然博物馆针对学生群体启动了“實习研究员”和“青少年科学诠释者”两个子项目。“实习研究员”主要面向高中学生,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与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上海市绿化指导站、中科院等研究单位合作,每年有30余名学生深入研究所,完整参与课题的全过程。“青少年科学诠释者”主要面向的是2~9年级的少先队员,参与的学生在馆方制定的系统化的培训与项目下学习,最终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并进行诠释,只要报名即可参与培训。
2019年,由上海市德育协会主办、上海自然博物馆协办的“进馆有益”微课题项目。“进馆有益”微课题面向本市的初、高中学生(含中职学生),以个人或课题组方式参与活动,每年参与学生100余人,项目中学生在馆方老师安排下,走进场馆、听取讲座及一对一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最终完成论文。
三个项目在面向群体、培训重点及特点上有较大的差异(见表1)。
三、“青少年科学诠释者”活动开发与实施
(一)活动目的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希望参与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自然博物馆相关的职业体验,能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并且在系统化的培训与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探究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将研究成果进行诠释表达。
(二)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的选择主要是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见表2)。
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以“自然生态”为大类,不做具体限制,参与者从自身兴趣出发,有更多的课题选择的权利,但每年在具体的主题方向上略有不同,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引导青少年进行思考。比如2018年,基于馆内资源将主题方向设置为五个:鸟类羽毛的秘密、植物颜色的秘密、昆虫的伪装秘技、深藏不露的土壤、粮食背后的故事。
历年活动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探究的形式和呈现的成果上,以自然博物馆相关职业体验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培养青少年诠释表达的能力。2020年,以时下较流行的微视频制作为主要呈现形式,让科学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2022年,以策展人的身份,创意设计自己的展板,让研究成果以展览的形式向公众展现。
(三)活动流程
以2022年活动为例,活动安排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基础课程学习、主题活动讲座、科学导师辅导、线下活动展示(见表3)。
(四)活动实践成果
1.优化拓展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覆盖面
场馆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开设至今,一直探索更广的覆盖面,力争提高参与人数。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活动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培训形式。2022年,在此基础上优化报名形式,首次不做筛选,报名即可参与培训,使得培训的规模和参与人数大大提高。从2020年到2022年,累计参与人数从325增长到2475(见图1)。
2.积极参加科创赛事,提升活动含金量
该项目自2018年被团市委少工部纳入上海市“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自然生态类”版块暑期孵化活动,通过暑假辅导,鼓励“诠释者”积极参与科创赛事,以赛代练,在比赛中不断优化、完善课题。近三年,参与培训的“诠释者”中已有170余人在“雏鹰杯”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截至目前,共有11名获得了“上海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称号(见图2)。
3.跟踪调研活动成效,提升活动满意度
采用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满意度调查,征询参与者对课题主题、活动形式等的意见,收集整理历年参赛成果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与研究,不断积累经验,指导未来行动。活动不仅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也得到了专业层面的认可,如2018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一等奖,2022年荣获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优秀活动。
(五)活动成效反思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的活动能够让零基础的学生接触到科创项目,也让爱好自然的学生在活动中接触到行业权威科学家,对培养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活动依然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1.活动流程仍需完善
活动针对的目标人群是2~9年级,年龄段跨越比较大,即使同年龄段,在自然科学、科创活动上的基础也不尽相同,统一的活动安排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活动的流程需进一步深究,要不断寻找更适合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发展的形式,引导青少年自主学习和探究。
2.课题研究参与度需增强
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家长过度参与的现象,以结果为导向,从而忽视研究过程,难以达到科创活动最初的目的。成人与青少年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家长的“包办”导致青少年逐渐失去探究的乐趣。
3.活动领域需拓宽
目前,活动领域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方向,随着青少年知识体系的拓展及根据近几年科创课题的调研,如“阳台绿植如何实现自动补水?”等课题,纯自然类的活动安排难以满足青少年的需求,所以亟待拓宽活动领域,以自然科学为中心,向外延展出多学科内容。
四、科普场馆开展青少年科创活动的可行路径
《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引导主动作为,激励青少年创新贡献,强化各方力量在青少年创新方面的联动,为青少年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加强校内外创新教育的融通。自博馆多年在实践中探索助推科普场馆更好地开展科创活动的路径,并不断提高活动质量,为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利用场馆资源,创新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的创新和活动資源的丰富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活动的参与程度。科普场馆要合理利用场馆资源,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及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如馆本课程、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学表演,以及当下流行的线上资源,科普视频、科普游戏等,多方面融合,创新活动形式,尊重并鼓励青少年探索和实践,让参与者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二)深入馆校合作,协同共育人才
科普场馆与学校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馆校合作是最佳的合作伙伴。目前,青少年科创教育的整体参与度相对较低,存在着“金字塔尖”现象,仅仅依靠场馆的力量难以提高整体的参与程度。因此,要深入开展馆校合作,实现资源的相互输送;学校要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融入课后服务课程。场馆要积极构建“博物馆学校”,加深与教师的互动程度,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将博物馆教学与学校教育融合,最终实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场馆教育、服务中小学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利用科研机构,共建科普平台
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在专业领域有极高的研究水平。“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直接被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五项重点工程之一,由科研到科普的转化,目前在顶层机制、能力建设、转化路径、场景布局等关键议题上仍面临现实困境,科普场馆作为科普主体,应当承担好桥梁的作用,为科研到科普的转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是未来发展的需要,除自然科学以外,积极开拓与相关领域科研机构的合作,合理利用专家资源,在活动中组建更专业的导师团队,建立“导师责任制”,不仅可以提高活动的含金量,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场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多领域相融合、提高科研—科普的转化率的同时,也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达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葛子红.新时代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和创新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2):190-192.
[2]胡中伟,姜峰,黄辉,等.科创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4-15.
[3]王琦.创新工作思路 提升科普场馆吸引力 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3):157-159.
[4]宋娴,朱雯文.创新链视角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71-1481.
[5]殷玲玲,梅天顺.青少年科创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论析[J].教育评论,2019(02):83-85.
作者简介:王琳(1990— ),女,汉族,山东人,硕士,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教育研发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