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健康乡村建设。农村社区是健康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农村社区健康服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视角,对高校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分析其现实困境,探索高校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新模式,旨在为我国农村社区健康服务提供启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高校 农村社区 健康服务
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健康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建设应突出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发展关系着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是一项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健康服务新模式,保障农村健康人力发展,助推健康乡村建设。
高校具有社会属性,是重要的社会资源,高校与农村社区紧密联动、文化互融、协调贯通是建设健康乡村、和谐社会的有益之举。[1]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农村社区开展了紧密合作,在健康乡村建设、社区健康服务、健康人力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高校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现实意义
高校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是新时代发展理念下一条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教育理念,且顺应民心的正确之路,对高校、农村、农民来说都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了要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行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高乡村健康服务水平,持续为乡村振兴战略在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上提供重要动力。[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健康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教育资源、人力资本、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赋能乡村振兴,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服务进程中,高校能有效发挥人才培养、健康服务、健康宣讲、文化建设等作用,为农村社区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动农村健康事业的发展。高校从整体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角度,全面关注和培养健康服务类人才,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健康人力资源建设工作。
(二)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赋予新的任务使命。报告强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身体健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促进全民健康,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社区健康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社区的健康服务尤为滞后,没有形成有效的健康服务模式,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升。具有医学背景和健康管理类的高校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指导、健康服务、健康知识宣讲、慢性病管理、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服务,通过专业的健康服务形式和实际教学成果的转化利用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知识、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水平,真正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三)实现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共赢的需要
为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高校将培养的人才运用于实践中,检验办学目标、专业方向和层次定位,推进党和国家的人才战略布局,做到国情育人、教学育人、实践育人。另一方面,高校将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到服务地方建设中,加强资源共享,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形成“教育教学—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的双向促进机制,是一条产教融合、校地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赢的合作新路径。[3]
农村社区需要专业的健康服务人才,农村社区的健康服务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服务,还包括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健康普及、康养生活等。因此,高校需要将跨学科的人才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摸索社区健康服务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二、高校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现实困境
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教育教学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到服务地方上来。目前,高校在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过程中做出了一定成绩,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号召力强,参与力度不足
国家政策大力号召“乡村振兴”“健康乡村建设”“高校服务地方”,不少高校也在积极响应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实际上,高校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积极性并不太强,真正落实的行动较少,多为任务驱动式开展服务,真正从农村实际、农村居民切身利益角度出发的角度较少,没有真正将健康服务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等现实问题相关联。目前,许多高校都把健康服务贯彻到教育教学中,以“健康”为主题的服务较多地停留在校园的学生活动中,有时也会将健康服务扩展到周围的城市社区。因农村社区交通、资源等各方面条件限制,将此类健康服务扩展到农村的很少,多数停留在政策宣传上,实际落实的项目较少。另外,高校与农村社区之间缺乏整合性,聯动较少,合作的基础往往是带有目标的任务,缺少资源建设的激励机制。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
目前,许多高校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是零散性、阶段性的,以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等形式为主,活动结束后形成总结汇报,没有持续跟进后续服务,缺乏系统性。同时,农村社区健康服务存在难以统筹、多头管理的问题,有时是政府卫生部门管理,有时是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有时是教育部门管理,有时是社会公益组织管理,参与机构众多,服务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的专业性各不统一,服务效果各不相同,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要做好农村社区健康服务,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成本和财力成本,加之农村社区基本医疗条件较差、设施设备相对不足,服务的成本也较高,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开展服务内容有限,缺乏激励机制
在健康服务过程中,高校师生的服务内容包括宣传国家新政策,如医疗改革、健康中国、医疗保险等政策;普及基本医疗卫生知识和公共卫生知识,如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妇幼保健等;进行义务检查,如测量高血压、检测血糖、监测BMI(身体质量指数)等。而农村居民普遍关注的“送医送药”“紧急医疗救助”“健康养老”等活动很少开展。一方面,受经费保障和医疗条件的限制,义诊活动虽有开展,但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高校师生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动力不足,很多人认为这是免费劳动和义务服务。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参加服务后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全,高校师生参与服务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但是对其自身来讲没有太大收获。
三、高校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模式探索
高校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能及时补充农村社区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协助工作人员提高专业性,扩大社会效益,有利于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一)发挥高校专业优势,重塑顶层设计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医学、健康服务、社区管理等专业的优势,结合国家政策及地方需求,深化教育理念,强化高校服务意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形成“市场+高校+社区”的“三位一体”的人才模式改革。积极打造“双高”专业群建设和跨学科专业课程整合,着力塑造社区健康服务专业品牌,以满足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重塑顶层设计,优化各级职能,创新運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下,各级政府、社区、高校和社会组织相互协调,构建好良好的组织架构。地方政府统一指导,全面负责研究、决策和处理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等相关事宜,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发展规划,适时监督指导。农村社区执行落实健康服务相关计划,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服务活动。高校提供健康技术咨询和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健康知识,进行志愿服务等。社会组织为健康服务提供各方面保障与支持,相互协调,共享资源,保证社区健康服务正常开展,真正惠及农村广大居民。
(二)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1. 利用大数据网络服务,实现信息共享
高校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实际,调查农村社区居民健康数据。依托高校数据库,运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保健、推拿按摩、运动医学、健康营养、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专业知识与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相结合,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搭建高校与农村社区通畅的健康信息服务网络,打造多元化的健康服务模式,适应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发展。[4]
2. 丰富教学资源库,建立实习实践平台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如师资力量、课程资源、设施设备等,这正是农村社区开展健康服务可利用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为了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利用政策导向激励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深入实践,如通过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研、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参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构建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和实践教学机制,确保高校与农村社区密切联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优势,为深入合作提供动力,共同推动农村社区健康服务有序发展。
3. 打通转化新通道,进行成果推广和技术转让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为健康发展提供“源头活水”。高校应发挥健康服务专业群及医学专家、教师、学者的专业特长,服务百姓,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服务,逐步进行成果推广和技术转让,学科理论与科研实践结合发展,在推动健康乡村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为高校科研实践提供广阔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赢互惠。
(三)普及健康知识,营造健康文化环境
在农村社区居民中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健康观念,应以健康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办学的育人经验,积极利用师生资源,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务宣讲、健康讲座等形式,将健康的精神信念融入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积极营造农村健康文化氛围,助力健康乡村建设。针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应普及慢病管理、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合理饮食、科学运动、健康生活行为方式与习惯等,让预防管理与健康结对子,实实在在地惠及农村居民。
高校在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容易让农村居民接受。高校通过健康教育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符合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在承担其社会责任,不仅能促进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能提升高校品牌影响力。[5]同时,农村社区居民健康意识得到提升,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实现互利共赢。
(四)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社区健康服务新形式
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健康服务新模式,要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开展服务,针对“没必要”“不碍事”“拖一拖就能好”等固有观念,以及生活环境中卫生条件较差、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等问题,可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开展便民的健康服务,形成“一带十”“十带百”的群体效应。同时,高校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在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服务实践过程中注重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整合,如开展健康宣讲的同时对农村居民进行健康体质检查,演示和鼓励的方式并行,使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社区健康服务的实际开展和反馈,可以分析农村社区居民对健康服务的实际需求,收集整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创新健康服务模式,真正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乡村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四、结语
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惠及农村居民个人,而且可以将这些健康效益从受益人本人进一步惠及家庭,传播到社区和整个社会。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社区健康服务发展的新模式,能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健康状况,促进全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明.“校地共建,服务需求”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以淮安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42-43.
[2] 张健明,李美兰.保障农民安康 助推乡村振兴——基于农村社区健康服务管理机制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20(2):33-36.
[3] 吴国民,李萌,李婷婷.高校开展为社区服务的实践探索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与北太平庄街道合作共建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5(5):51-53.
[4] 胡珍敏,黎逢保,宋旭日,等.地方高职院校依托社区学院开展社区健康服务的模式探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九华山健康服务社区学院、汨罗归义镇龙舟社区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11-16.
[5] 袁莹.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2022(17):22-2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广西校地共建健康社区的路径研究” (2022KY19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