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遗址出土北宋陶绣墩

2023-06-11 04:02杨小兰
寻根 2023年2期
关键词:汝瓷熏香汝窑

杨小兰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2015年春,为配合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展厅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汝窑遗址展厅东门厅地基进行了清理发掘。在一个北宋时期编号H144的灰坑内,出土了1件陶绣墩(H144:361),同时伴随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釉、白釉、黑釉瓷器,三彩陶器和用于安放在屋顶屋脊上的兽件等大型建筑构件。此次出土的陶绣墩工艺精美、制作精良,是为实用器,其出土为汝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丰富了汝窑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汝窑除闻名遐迩的汝瓷外,其制作的陶器制品也是如此精美。

这件陶绣墩属灰陶,呈鼓形,陶质细腻坚实,表面光滑。座面平而微凸,底开口,口沿平,弧腹中空,墩圈上下真鼓敷皮呈带状,约10厘米,上部带上均匀分布21个“鼓钉”,下部带上均匀分布19个“鼓钉”;上部紧挨“鼓钉”有对称分布的4个小孔,孔径2.4厘米,最小孔距2厘米;腹部一圈均匀分布4个开光镂空雕六瓣海棠花图案,大花直径14.5厘米,小花直径8.3厘米,体高48厘米,上面直径38厘米,下口直径40厘米。其制作工艺包括轮制、粘贴、透雕、浮雕等。海棠花装饰的制作非常复杂,仔细观察发现,先定中心画一小圆,在圆周等分6份用于雕刻小海棠花的花瓣,然后以小花瓣的叶顶部为圆心,以与中心圆同样的直径作6个圆,透雕大海棠花瓣,外围镂空轮廓又形成一层花瓣,粗看两层,细看是三层花瓣,小花瓣和外层轮廓花瓣方向一致。其刀法娴熟、洗练,装饰风格简洁明快,搭配合理,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绣墩,又称坐墩,因其上面常覆盖一方丝绣之物而得名,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颇似“鼓”,故又名鼓墩。墩与凳同义。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认为唐代妇女使用的腰鼓形坐具是从战国以来妇女熏香取暖时所用的熏笼演变而来。这说明这种坐墩呈鼓形,起源于战国,为妇女专用,兼具熏香或取暖之用。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也多低矮。唐朝时期国人开始向垂足而坐阶段进化,高型坐具开始萌芽。唐以后,随着国人垂足而坐生活习惯的兴起,家具也随之变高,高型坐具绣墩也由此而发展。唐朝因其开放、自由、进取、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众多异域文化如八面来风,汇聚而来,尤其是唐代佛教的兴盛,影响极大,其佛陀以莲花为坐台,称为莲座。唐代制作凳具的工匠们因受佛教莲台的影响,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型,称为“筌台”或“荃蹄”。这些坐具主要在宫中使用,上覆盖锦绣,故又称“绣墩”。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有的坐具就是造型如鼓的绣墩,这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绣墩形状。宋代,高型家具发展迅速,人们起居方式转向垂足而坐,绣墩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实物保存下来的极少,江苏常州南宋墓出土的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奁盖上绘制了一具坐墩,其制作材料、形制结构清晰可见。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韩师训墓后室西南壁壁画中绘有一具坐墩,装饰不清晰,但其形制大致可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州窑考古调查和试掘中,发现了宋代绿釉瓷坐墩残片,装饰有鼓钉。此外,关于宋代绣墩记载主要集中在绘画、诗词、文献材料中。至明清时期,绣墩已成为一种普通坐具。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手工制造业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古代坐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人们起居方式的变革,同样也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在历史各个时期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演变。绣墩作为中国古代凳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类繁多,花样百出,极具古雅之趣。材料主要有陶、瓷、石、木、藤、竹、雕漆等十余种,属古典家具大家族中的“闺秀”之作。不同于大多数象征尊严、权力、地位的宝座、交椅、圈椅、太师椅等坐具,它别出心裁地以女性化的圆润、婀娜、秀美展现出了古典坐具的别样风华,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

此次汝窑遗址出土的陶绣墩,位于成熟期汝瓷烧造的前期灰坑中,经初步整理后认为,时代为北宋中晚期。其做工考究,式样精美,是实用器。仔细观察可发现,绣墩座面和底口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墩上部的4个小孔是用来系绳,便于移动使用。底部开口,一为减轻自身重量,二是可以用来放置香炉或者火盆,熏香取暖,开光部分正好出香和散去部分热量,印证了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的说法。宋代常见的绣墩形制上多为海棠式开光。云紋雕刻式开光。据观察和实验,这件绣墩的大小和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的八章《孝治章》古画所绘多位侍女所坐柿蒂纹样式绣墩大小相差不多,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件绣墩具备宋代特征。除此之外,值得说明的是这件绣墩的高度和现代的高足凳高度基本一致。

汝窑是烧造北宋中、晚期御供瓷和官瓷(天青釉汝瓷)的场所,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由于烧造时间短,汝窑传世品稀少。特别是北宋晚期宝丰清凉寺烧制的汝瓷宫廷御用品,内掺玛瑙,质量上乘,产量有限。然而在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并未见烧造陶器的窑场,那么这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精美、高质量的陶绣墩呢?从两个方面来推断,一是当时可能供寺庙所用;二是这里曾经有“御窑官”之类的寓所,为寓所之用。据现存于清代建筑清凉寺大殿内(汝窑中心烧造区东南)的清嘉庆八年(1803年)《补修佛殿碑》和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宝丰县志》记载,清凉寺始建于宋代早期,建成后年代和出土陶绣墩的年代基本一致。与陶绣墩同时出土的2个建筑构件“角兽”和“脊兽”,有关古建筑专家认为是官府建筑或官府寺庙所用建筑构件;同出土的三彩枕上有墨书“奉福院僧惠德”“僧惠玉”,这也说明这里当时有大寺庙或大寺庙的分院。汝瓷因工艺精细、制作精美,一举成为宋代御供瓷(有人认为是北宋官窑),备受宋朝皇室的青睐。因而这里有“御窑官”之类的寓所也再正常不过了。洛阳出土一方北宋时期李昭墓志,志文载李昭“历监西京窑务”,北宋时的宝丰归西京管辖,清凉寺窑场在“宛洛故道”边上,那么清凉寺汝窑是不是也有“西京窑务”之“官所”?这些问题有待于下一步的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既然存在大的寺庙或“官所”,有女眷的坐具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猜你喜欢
汝瓷熏香汝窑
当代汝瓷的美学特征及其创新设计
中药消毒熏香研究概况
汝窑为魁 天青如玉
二则 暖阁熏香雪未晴
“仿汝釉”与“汝窑”的差异所在
浅谈汝瓷艺术创作
李永文文创产品设计作品
寻找汝瓷
汝瓷大师为博览会添彩
菊叶香藜干粉熏香抑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