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慧
摘 要:深度学习是指向高阶思维培养、指向学科学习方法的先进性教学模式。以深度学习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能起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突破学生浅层学习现象等作用。基于此,文章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教学指导思想,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出发,探析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前准备;课堂教学
深度学习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将新知识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掌握深度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结合个人学习需要和兴趣主动理解知识,接受新思想,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实现有效迁移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深度学习理念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以深度学习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1. 深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深度学习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能有效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标准》中将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目标。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课堂的重要支撑点。学生要先发展高阶思维、应用高阶思维思考问题,才能在深度学习课堂中渐入佳境,获得深度学习体悟。因此,从目的性来看,深度学习理念的应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 启迪学生的数学学习智慧
深度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课堂状态、一种学习策略或能力。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促使学生掌握深度学习的一般方法,生成数学智慧。学生能在亲历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启示,探索出个性化学习路径。
3.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深度学习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能使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显著提高。在深度学习理念的作用下,学生能在课堂上突破浅层思考困境,深度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在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深入解读课堂知识。
二、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基本原则
1. 启发性原则
遵循启发性原则构建深度学习课程的目的是激趣和啟思。从兴趣角度出发,深度学习活动的实施依赖于学生主观学习意志的驱动。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应用启发性原则设计教学任务,能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的课堂,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助力学生突破思维困境,形成深度思考。
2. 持续性原则
遵循持续性原则应用深度学习理念,能使深度学习教学收获实效。要使学生形成深度学习思路,掌握自主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予以学生更多体验深度学习的机会,以学习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教育态度,坚持践行深度学习理念,开展深度学习活动,以此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深度学习的育人优势。
三、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有效策略
1. 在课前准备中搭建深度学习框架
课前准备是深度学习课堂必要的环节。课前准备的深入能为深度学习作好前瞻性准备,使深度学习课堂更具实效性。搭建深度学习框架可以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材料两个准备工作着手。从教学设计角度出发,教师可以结合深度学习理念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课堂知识具有整体把握,对学习具有内部动机,能在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反思,迁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教师可以按照这一发展路径设计难度递进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浅层向深层突破。从材料准备角度出发,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课堂助学材料,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富有视听感召力的教学材料能起到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加深学生理解等教学效果。材料与框架的有机结合能为课堂教学增效。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面值和交易方式,能够运用加减法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基于深度学习理念设计“情境导入—新知探究—主题游戏—文化渗透—总结评价”的课堂教学环节,并结合教学环节深度备课,为课堂准备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具,便于学生在情境导入和主题游戏中学习、互动,获得对人民币的直观认知。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微视频“货币的变迁”,借助思维导图和生活图片向学生展示其中的数学文化,包括货币材料、面值、交易方式的变迁。趣味教学材料能为学生课堂延展思维深度、产生内在学习需求打下基础,初步建立起深度学习课堂框架。
2.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策略
(1)深度导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趣味导学环节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部动机。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可以在导学环节融入数学文化元素,找到与本节课知识相关联的数学文化常识融入课堂,将其以微视频、图片、故事、益智游戏、主题情境等形式呈现,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常识,打破数学知识的神秘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凸显数学课堂的人文性特点。以数学文化为主体内容的导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初步营造课堂深度学习氛围。
例如,教材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这节课围绕物体质量的通用单位“克”和“千克”展开教学。在课前导学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古代千斤鼎趣味数学文化常识:依据当前的质量标准,1斤 = 500克,则1 000斤 = 500 000克,即500千克,相当于10袋50千克大米的质量。而秦朝的度量衡与现在的质量标准有所差异,在秦朝1斤相当于258克,所以千斤鼎的质量大概为258千克,相当于5袋50千克大米的质量。学生受到数学文化故事的吸引,对本节课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产生好奇心,自主翻阅教材,并投入到本节课的新知学习活动中。以深度学习理念指导课前导学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深度学习注入内驱力。
(2)深度探究,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活动是深度学习的有力工具。在课堂新知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借助高阶思维活动落实深度学习目的,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浅层向深层延伸。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大情境、大任务,将趣味问题蕴于情境任务中,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解答问题。如此设计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能在新知探究过程中运用高阶思维思考问题,拓宽数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收到深度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教辅材料等助学工具,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促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运用高阶思维,锻炼高阶思维,深度落实课堂学习目标。
仍以“克和千克”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新知探究环节向学生提出趣味性问题:结合阅读材料,分别找出“半斤八两”“千钧一发”“八斗之才”成语中关于质量的数值。该趣味情境将斤、两、钧、斗等单位与克、千克联系起来,旨在培养学生质量单位换算思维,启发学生评价、思考。活动探究设计思路如下。
培养分析思维:学生阅读数学材料,分析将古代多元质量单位换算成克、千克后的质量值,以此获得问题答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培养评价思维:学生就成语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感悟古人的数学智慧,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塑造理性精神。
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结合古代质量单位进行趣味对话,以“两”“斤”“钧”来替换克、千克,创新物品的质量表述方式。
上述探究活动的教学目标指向对学生的分析思维、评价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在趣味活动情境中获得自主探究的乐趣,结合任务要求分层开展数学思考路径,深度锻炼高阶思维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3)深度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将课堂所涉及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性讲解。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总结环节还包含构建知识体系、建立知识联系。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图表工具和微课建立数学模型,将本课时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知识内容与单元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知识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线条、箭头、区域、表格等方式表示出来。学生能在形象、生动的课时总结环节深度掌握重点知识,促进自身数学知识体系迭代更新,将新知纳入旧知系统中,使知识融会贯通。如此,学生能将新知化为己用,便于迁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得鸡兔同笼问题的答案,尝试一题多解,掌握多角度分析数学问题的解题思想。在本节课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多元解题方法进行汇总,如假设法、公式法、排除法、分组法等,为学生整合本课时知识重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
课时内重点知识的汇总,能为学生建立系统的“鸡兔同笼”问题知识体系。教师将该问题与前期所学的四则运算、运算定律等单元知识內容相关联,启发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完善数学知识网络,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深化。
(4)深度实践,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深度学习理念的特征之一,旨在引领学生在深度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迁移知识、技能于生活问题中,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如此,不仅能为学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课堂实践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践应用新知的机会。教师可以从教学情境出发,改变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变量让学生重新作答,以此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并小组讨论,自主修正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达成学习共识;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展开话题讨论,列举实际案例,说明该数学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以此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数学应用经验,树立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作用下落实深度学习目标。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高效读取图中蕴含的数据信息以获得规律和启示。在本节课的实践训练环节,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一组某地1 ~ 6月的平均温度、降水量数据(如表1),让学生结合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结合数据变化简要概括温度、降水量变化趋势,以此获得生活启示或结论。
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后,教师可以提出进阶性问题: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实际作用?数据分析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说有哪些必要性?然后,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主举例、分析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的应用领域,说明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在上述习题训练活动中,学生能积累折线统计图的绘图经验,在数据分析环节总结读图读表、数据分析的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深度备课、深度教学两个环节实施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深度备课构建课堂框架和教学材料,为深度学习课堂作铺垫;可以在课堂导学、探究、总结、实践环节融入深度学习,使学生深度落实课时学习目标。如此,能构建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的深度学习活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严娇沁.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7).
[2]钟荣英. 引导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2022(24).
[3]谌舒山,黄格格. “双减”背景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6).
[4]莫海宏. 关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