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县域经验

2023-06-11 05:48石峻
体育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素养体育

石峻

摘  要:基于当下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及存在的课程散、环境差、师资缺等问题,本文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提出了“一核两翼”的发展新路径,并着重从开发特色体育课程、开展大课间活动、变革学校运动会及借力乡村学校“小而优”创建工作与建设“村村达”名师流动工作站等方面阐述县域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乡村学校;体育;素养;小而优;村村达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5-0011-02

一、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202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建议》第27条明确要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浙江省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瓯江口北岸,共25个乡镇街道,全市有34所体育特色学校,其中11所特色校是乡村学校,占比32.4%。近年来,乐清乡村教育以“小而優”教育品牌创建为突破口,农村学校办学水平逐年提升。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乐清市乡村学校体育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1.课程散。尽管目前县域内已开发出了《雁荡山跳竹竿》《舞龙舞狮》《温州南拳》等十多门颇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但仍处在无序、零散状态,不能满足广大乡村孩子的个性与特长发展需求,还没有形成地方校本体育特色课程。同时,“测试课”“说教课”“单一技术课”同样是乡村学校体育课的三种主要课型。2.环境差。大部分乡村学校建于60、70年代,由于早期校舍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对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考虑不足,生均运动面积不足0.5平方米,多数学校仍旧是煤渣操场,而且体育设施老化,器材短缺。3.师资缺。乡村学校不仅体育教师短缺,同时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也短缺。根据2019年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12.5%的体育教师不具备体育教学设计能力,37.5%的教师不具备科研能力,25%的教师不具备教学组织能力。

二、一核两翼:乡村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一)一核:以“乡村特色”为核心

1.开发乡村特色体育课程

乡村学校不同于城镇学校,如果一味地模仿城镇学校开设一些“高、大、上”的体育拓展性课程也不现实,一方面,场地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没有师资条件,关键是学生是否有兴趣?对此,我们要求按照国家课程设置“低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中高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的要求,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的基础上,鼓励乡村学校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乡土体育”“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地方特色课程项目。例如,智仁乡小学利用丰富周边丰富的竹资源,开设了“跳竹竿”“踩竹筒高跷”“爬竹竿”等体育课程;雁荡第五小学利用学校附件的狮子山地域资源,开设了“登山”“攀爬”课程。这些“土特产”课程不仅满足了不同体质、不同需求的乡村学生要求,同时也解决了乡村学校体育器材、场地短缺的困境。

2.创新乡村特色大课间

为确保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1小时的时间,大课间活动是最好的补充。对乡村学校来说,最大的困惑是场地与活动内容。对此,我们要求每一所乡村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并纳入课表,提倡各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因材就简,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空间、器材开展主题大课间活动。例如,翁垟一小开展的“一生一绳”及大荆三小开展的“竹竿舞”主题大课间活动都颇具特色,效果良好。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学校每天开展两次大课间活动,即利用晚托时间开展第二次大课间活动,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有效实现“减负提质”。

3.改革乡村特色运动会

当下,很多乡村学校的运动会基本上都是以田径项目为主的“田径运动会”,我们竭力推进学校运动会变革,实施“全员主题运动会”。全员主题运动会是围绕某一个主题、项目或宗旨而设计的一种全新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它突破了传统学校运动会的弊端,具有主题明确、项目丰富、实施简便、经济实惠等优点,非常适合场地小、器材缺、专职体育教师少的乡村学校开展。近年来,为让广大乡村学校普及开展主题运动会,我们协同当地教育、教研部门与体育名师工作室开展了“送主题运动会下乡活动”,如本学年,以劳动为主题的“劳动+”“劳动最光荣”“海之韵 劳之乐”主题运动会就走进了乐清市城南二小、乐清市虹桥二中及乐清市柳市十小,通过“送会”活动,不仅让全体乡村学校学生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传播了学校运动会创新与突破的理念与方法。

(二)两翼:以“城乡教研共同体”与“乡村名师流动站”为两翼

1.借力乡村学校“小而优”创建,开展专题教研活动

乡村学校一般规模不大,班额少,校舍面积不大。为大力发展全市乡村学校体育教育,近年来,结合温州市乡村“小而优”学校体育类课程与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的创建工作,首先,依托“互联网+义务教育”平台,我们组建了27个城乡体育教育共同体,仅2021学年,城乡体育共同体就开展了110次活动,有效推动了城乡体育教师双向交流,为“小而优”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为解决乡村学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体育学科结构性缺编等师资矛盾,乐清市教育局积极探索教师“走教”制度和“银龄讲学”计划,让城镇学校体育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任教,让已离退休的体育教师或具有运动一技之长的老教师返岗教学,从而有效地缓解乡村学校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的矛盾。另外,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多年来持续开展“百场廿人”携手行动、体育与健康学科“送培下乡”“送教下乡”等系列活动。“百场廿人”携手行动以来,已举行了30余场乡村体育专题活动,县校联动,区域全覆盖,体育教师全员参与,全市200余名乡村体育教师从中受益。如今该活动已成为传播体育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的平台,使乡村体育教师进一步深刻理解使命与责任。与此同时,针对乡村教师工学矛盾难题,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开展的“线上月讲”“月半谈”线上公益体育与健康教研活动,三年来共组织参加了44场,让乡村教师不出家门就能参加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分享最新教育教学与训练的经验与心得,让广大乡村体育教师更新了观念,开阔了眼界,促进着乡村体育教育质量的发展。

2.建设“村村达”名师流动工作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们根据乐清地域特点、乡村学校布局及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区域规划名师工作站,设立名师工作所,组建名师工作室,立足乡村,采用“流动”的形式,面向每一个乡村体育教师,服务于每一所乡村学校,在实现“站所村村达”与“项目村村达”的同时,也实现了乡村体育教师“目标培养村村达”,实现了城乡体育教育共富。

(1)“村村达”固定工作室(站)硬布局

以片區为单位,根据体育教师分布情况,组建乡村名师流动工作站,招收学员,体育教师全员报名参加(可跨片区报名),周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一共组建了流动名师流动工作站4个,流动工作所16个,流动工作室42个,遍布全市115所乡村学校,实现了名师工作站“村村通”。

(2)基于需求项目的软布局

由于乡村学校学校比较分散,对此,我们以乡村学校集聚的大荆、虹桥、柳市、白象四大片区为名师流动工作站基地,根据乡村学校的分布情况,每个工作站基地又下设4个名师工作所,根据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每个工作所按学科又下设若干个流动工作室,从而形成乐清市乡村名师流动工作“站、所、室、校”布局的新格局。

①基于普识需求的站所合作:普识培训是每一个乡村体育教师的一门必修课,为方便教师研修,主要采用的是“站—所”合作的形式,由站、所负责人牵头负责这一工作。此外,还组建了一支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温州名师、温州“三坛”及学科骨干担纲的专业的普识培训团队,以“送培”的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地流动到各工作站或工作所开展普识送培活动。两年来,“站—所”合作,先后开展“送培”活动20余场。

②基于学科需求的室校合作:为确保每一位乡村体育教师有“师傅”传帮带,我们又在每个名师工作所下设置了多个名师工作室,例如,大荆工作站的智仁工作所,就有石峻体育名师工作、朱慧慧体育名师工作室、钱娃体育名师工作室3个学科名师工作入驻,同时按3∶1的比例(3名体育教师配1名指导师)配备工作室指导师。根据乡村体育教师的数量及学校需求,我们一共组建了12个体育名师工作室,驻扎在4个名师工作所。

③基于教学教研提升的站校合作:教学教研工作是一所学校发展之基、质量之本,同样也是一个乡村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必经之路。乡村体育教师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除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学校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与量身定制的教学教研内容与形式。首先,每学期由各乡村体育教师所在学校上报体育教学教研计划到各片区名师工作站;其次,各工作站研究、统整之后,确定学科学期教学教研主题与形式,再反馈到学校;最后,把片区内体育教师召集在某一所乡村学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素养体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2016体育年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