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材高质量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2023-06-11 17:27焦陆英刘昕
体育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材

焦陆英 刘昕

摘  要:回顾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建设历程,高质量发展正逐步成为体育与健康教材建设的核心要义,但目前教材建设在教材选编、内容设置等方面仍有不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材整体的政治导向以及教材内容的横纵维度设计上均提出了新要求。可通过融入丰富的德育元素、利用数字科技更新教材内容与形式、丰富教材编写团队组成等策略呼应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实现体育教材高质量建设。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材;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5-0004-02

体育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体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有效载体,关乎着国家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作为课程的核心载体也一同经历着改革与实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未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指出了新方向,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本文将梳理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材建设的历史脉络,以当下体育教材建设的现实困境为切入点,明确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材建设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并提出相对应的有效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体育教材高质量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困境

综合国内学者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历史研究,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建设历程有着十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大体经历了从“一纲一本”的“大一统”阶段到“一纲多本”甚至“多纲多本”的“审定制”阶段,再到强调“健康第一”和“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健康”阶段[1]。教材编制的价值取向上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演变为关心学生素养发展,与此同时,教材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其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在不断加强。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教材建设的核心要义。

然而,当前体育与健康教材建设在教材选编、内容设置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首先,现今教材的选编原则与师生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着偏差,体育教材的选编内容不能很好地对接师生的需要。例如,教材中缺乏运动项目相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规则介绍等理论内容,影响了学生对项目的全面认识;体育立德树人相关教材内容的缺失也导致了体育课程思政功能发挥实效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2]。其次,教材内容的重复率较高,衔接性不足。按照学段或年级编写体育与健康教材一方面制约了学校的选择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小学、初中两阶段教材内容重复较多,教材内容缺乏连贯性,对教师而言实用性不强,学生也难以把握运动技能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再次,在编写的类型和内容上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缺少与课程内容相关情境的创设,并未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跨学科融合等给予充分重视,体育品德教育的内容资源也不够充裕,阻碍了利用体育的教材特性优化青少年品行构想的落实。最后,体育教材内容和数字化技术融合程度较低,配套的体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3],教师自制的教学微视频质量参差不齐、推广度不够。

二、新课标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材建设的新要求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质量保障离不开课程文件的指导。《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意味着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教材在这次改革中是重要的桥梁与工具,因而必须明确新课标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首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材整体应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时代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教材根据课程内容分类编写,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编写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就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内容编写教师用书。这就要求学生用书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先进实践成果,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焕发出来的生命力量,帮助学生实现人格完善、道德提升、身体素养提升和意志培育。教师用书要引领教师通过体育实践,在“学、练、赛”中培养学生德性、彰显价值、追求公平,以体现出新时代体育的立德树人价值。

其次,体育与健康教材的横向设计要注重关联性。《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材内容要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在不同水平的教材中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横向关联是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石。教材的关联性首先应该体现在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之间的关联,这也关系着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知识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的互补和关联。学生用书主要呈现健康教育、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知识类内容,教师用书主要围绕学生如何进行身体练习活动,即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学生用书虽不是体育教师上每节体育实践课的依据,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养成需要知识类内容和体育实践共同发挥功效。教材的关联性还应体现在同一水平不同专项运动技能之间,教材内容应当串联起同一水平不同运动项目知识、技术、战术之间的内在结构,从而实现教材对教师教学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运动项目的关联点和差异点,更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进行迁移学习。最后,教材应体现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关联及整合,重视跨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主题性活动深化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加强国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再次,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纵向设计要注重难度的递进性以及大概念的贯穿性。进行教材内容设计时应注意不同水平之间专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学生在每一水平实实在在的体育学习收获,因此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的设置均应根植于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学业质量描述”应当是各水平教材內容之间递进的有效标尺。要实现教材内容纵横维度关联紧密、难度合理递增,离不开大概念对教材内容的串联。《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体育与健康教材应以大概念为统领,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抓手,围绕不同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水平到高水平进行概念序列的纵向进阶。

三、体育与健康教材高质量建设的有效路径

为了回应《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高质量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呼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设策略。

第一,体育教材要融入具有丰富育人价值的德育元素,体育精神可以作为价值引领,体育领域内的名人事迹、励志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4]。但德育元素融入体育与健康教材不能局限于盲目的“累积”、“叠加”和“硬搭”,既要保证德育元素与运动项目之间的融合度,还要突出德育内容与课型的适配度[5],以实现德育元素精确、生动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例如,在排球项目的教材中可以融入中国女排精神,使学生在了解项目的同时实现对顽强拼搏精神的培养;在足球项目的教材中可以融合蹴鞠的发展历史,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传统体育的丰富内涵及发展演变,从而唤醒民族自信。

第二,充分利用数字科技,实现教材内容与形式的更新与拓展。数字教材的引入,将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实现无限延展,打破平面教材的局限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真正发挥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性作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重视运动和健康情境与活动,创设与学生体育学练、健康成长等相关的情境,设计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虚拟现实技术(VR)可以实现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运用与相关情境相结合。例如,在排球项目教材可以配置排球比赛情境的VR素材,学生不仅能在虚拟情境中有更丰富的技战术体验,而且能通过沉浸式的赛场体验强化对该项目比赛规则的认识。

第三,丰富教材编写团队的组成,提升教材编写团队的专业化水平。《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专项运动技能教师用书可分类编写,各运动项目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等。

这就意味着教材编写团队既要有多年从事体育课程研究的专家,也需要具有丰富的专项训练和竞赛经历的项目专家,更需要了解一线体育教学的优秀体育教师,才能从课程改革理念、青少年体育学习规律、不同运动项目的内在发展逻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需求等多维视角统筹教材内容的筛选与编排,使教材不仅适应教师的“教”,更要适应学生的“学”;不仅适应新方案、新课标的精神,还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诉求,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建峰,巴登尼玛.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回溯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

[2]毛振明,马立军,柏杨.义务教育体育新课标的时代背景与重要变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42(04).

[3]陈帅,张大超,徐尊.新时代背景下美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对我国体育教材建设的启示[J].体育教学,2022,42(10).

[4]石鸥,刘艳琳.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切实提高教材质量——基于新方案、新课标编写教材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

[5]趙富学,彭小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1).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