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阳 王冬冬
一、史海钩沉
夏家店下层文化因发掘于内蒙赤峰夏家店而得名,属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化,在该文化的核心区——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两地发掘出隶属夏商时期乐器——陶埙,作为辽西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乐器文物,所出土陶埙(文物编号T21③:28)为该地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且该文化区音乐史料记载甚少,致使夏家店下层文化乐器面貌模糊不清,成为深入研究中国夏商时期音乐文化的薄弱环节。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埙作为东北地区仅见的、年代最早的陶埙实物,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古乐器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一)陶埙溯考
陶埙,陶土烧制而成,闭口吹奏乐器,边棱气鸣,八音分类中从土。作为我国传统乐器,陶埙出现时间很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是先民在生产劳动中摸索创造出的乐器,最初是为了狩猎,用一种名叫“石流星”的工具打击猎物,将土制泥球部分挖空,系上一根绳子投射猎物,泥球在飞行的过程中空气穿过腔体发出声响,产生悦耳的声音,因声音动听,人们将其不断完善,逐渐用来吹奏,演变为纯粹的乐器。《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制作中以土为基本材料,加水揉和并进行塑形,再放入火中烧制锻造。最初埙的发声凭借自身内部的腔体结构与风声配合,形成天地间的自然声响,而后不断改进,形成多音孔的吹奏乐器,陶埙古朴沧桑,音色朴拙抱素,取自自然之音,后被人们称为大地的母音——地籁,认为陶埙是最接近道家中“地籁”的乐器,埙所吹奏出的深邃悠远的音韵,也表达出了古人旷古不移的天性。出土陶埙时间最久远的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约7000年,该陶埙只有一吹孔,并无音孔,通体鹅卵形;1979年,考古学家在陕西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出土物品中发现四枚陶埙,相比河姆渡陶埙,这次所出土的陶埙增加了音孔,为一吹孔和一音孔,演奏时可以模仿出鸟类叫声,声音清亮,能演奏多个乐音。
最原始的埙无音孔,只有一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陶埙不断变化,音孔也随之增加。殷商时期,陶埙已经发展到五音孔和六音孔,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大幅度提升,直至秦汉时期,陶埙已经作为重要乐器在宫廷中使用,并根据仪式的不同被分为雅埙和颂埙,二者都在宫廷音乐中使用,但形体上却有所不同,大如鹅卵者,谓之雅埙,用于雅乐;小如鸡子者,谓之颂埙,用于雅乐之外(《三礼》)。先秦时期就已有学习陶埙的专门机构,也有相关的乐官对其进行传授。《周礼·瞽矇》记载瞽矇的职能是“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瞽矇就是专门教授陶埙的乐官。《诗经》中记载,“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诗经·大雅·板》);“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何人斯》);“埙,立秋之音,万物熏黄也,埏土为之”(《旧唐书·音乐志》);“埙,喧也,声浊喧喧然也”(《白虎通·礼乐》)。众多古籍对埙均有记载,可知埙在我国古代音乐生活中的受众之广。
据考古发掘报告显示,在我国出土众多的陶埙实物中,距今较早的为浙江余姚河姆渡的一音孔陶塤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哨形陶埙,通过放射性碳14测定,均为距今6700—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陶埙。李纯一先生在《原始时代和商代的陶埙》一文中曾提到,关于我国最古老的陶埙之一,是被称之为“原始陶埙”的出自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口哨”,这两个陶埙在形制上略有差异,二者外部形状如橄榄,两端较尖,中间较鼓,不同的是两个陶埙的吹孔位置,一个吹孔在顶端,一个吹孔贯穿上下两端,将其和后世成熟的陶埙相比较,吹孔在顶端的陶埙形制更为贴切,所以人们将其称之为“原始陶埙”。除此之外还有山西万泉县荆村出土陶埙,河南郑州铭功路出土陶埙,二里岗出土商代埙等。在考古发现的陶埙实物里,最多的仍属夏商时期陶埙,夏商时期陶埙发展迅速,尤其在商晚期,陶埙技术已经成熟,是以商王朝中心地区向四周扩散传播发展陶埙音乐艺术。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埙实物中,除了单件陶埙外,还有配套成组的陶埙,如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陶埙,为一大两小形式。辽西地区曾出土过距今约四千年的石磬,建平水泉遗址也出土一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磬,与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埙属同一文化遗物,在此地区的音乐活动中,陶埙作为吹奏乐器,或已与打击乐器配合演奏。
(二)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及器物群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时间约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300年,即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在1935年,日本考古学者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在该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石棺墓中发现了青铜器,将此类文物命名为“赤峰第二期文化”,但并非隶属红山文化所以未进行深入发掘。1960年中国考古学者刘观民和徐光冀对夏家店和药王庙两遗址进行试掘,将其分为包括对两种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上层文化距今约3200年,下层文化距今约4200年。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分布广泛,在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河北省承德市等地区都有发现,主要集中于西拉木伦河和大凌河流域。考古学家在地质层中发现铜渣及少量小件青铜器,说明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但还没有足够实物证据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已经能够铸造青铜器,在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相邻的位于今辽宁北部一带的下辽源流域青铜文化已经能够冶铸青铜,下辽源流域青铜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基本是平行的,所以在地质层中发现的铜渣和铜器可能是该文化范围内铸造的,也可能是两地文化交流的结果)。虽进入青铜时代,但墓葬中所考器物仍以石器、骨器和陶器为主要生活器具,配合以简单的彩绘陶器,陶器包括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除随葬常见的生活器具尊、鬲、甗、盘、豆、盆、罐、鬶、爵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陶器——陶埙,该陶埙的发掘,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中夏商时期乐器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1977年至1978年,辽宁省博物馆和朝阳市博物馆联合对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硃碌科镇水泉遗迹进行发掘,根据考古地层学将水泉遗址分为五个文化层,其中在第三层(夏家店上层文化地层,其中夹杂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物)出土两件陶埙,编号T21③:28和T15③:5。经碳14测定,在水泉遗址下层(即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T15⑤层,年代距今3780±90年,树轮校正为4130±110年(《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八)》,《考古》1981年第4期。);水泉遗址T26F41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540±75年,树轮校正3830±1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测定,编号2K-697)。但是F41所在地层中仍砌迭着其他文化层,可知在遗址地层所发掘的并不是最晚的物品。经过与同类文化层晚期遗存陶器的对比,参考碳14数据,推测其下限约在3400年前后,因此水泉遗址所发掘出土的陶埙至少在3400年以前。
二、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埙
(一)建平县水泉遗址陶埙形制
建平水泉遗址出土陶埙共两件,均属夏家店下层文化遗物,包括出土陶埙T21③:28和出土陶埙T15③:5,两件陶埙现存于朝阳市博物馆中,是一九七八年在建平县朱碌科乡水泉村出土。其中陶埙T21③:28乐器形制为手制不规则卵形,外表淡青色,胎体土红色,长4.1厘米,大口径2.5厘米,吹孔口径0.4—0.5厘米,音孔口径0.35—0.5厘米。陶塤T15③:5,已残损,形制为手制,平底卵形,空腹腔,外表较光滑呈淡褐色。长7.5厘米,宽3.5厘米,腹围15厘米,大口径1厘米,小口径0.5厘米,质量0.085千克。有吹孔和音孔各一,吹孔一端略尖,与埙一端平齐,音孔位于埙体一侧,呈乳突状。埙体以音孔为界,两侧外腹饰对称圆窝纹和以三角纹排列的平行斜线纹。据残留的一半吹孔推测,吹孔外径约为1.3厘米,音孔外径为0.9厘米,壁厚0.4—0.5厘米。
建平水泉遗址所出土的陶埙和类似遗址出土陶埙进行对比,如河南郑州铭功路商早期陶埙形制类似,均为一吹口和一音孔,表面成椭圆形,但相比之下河南郑州铭功路所出土实物陶埙形制更为规则。陶埙T15③:5形制和山东禹城县邢寨汪遗址所出土的属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埙类似,均为平底卵形,吹孔所在一端尖于另一端,但所不同的是,相比邢寨汪遗址的二音孔,水泉遗址出土的陶埙只有一音孔,是较为古老的原始手制土陶埙,是中国东北地区仅见的、年代最为久远的陶埙,正是这个较为古老的陶埙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古代乐器提供了区域性的音乐史料。
(二)陶埙发声原理
陶埙的物理机制为陶土所制成的闭口空心管状器物,气流吹入吹孔而发声。现在所出土的陶埙,音孔从无音孔至五音孔不等,还有少数六音孔的陶埙。结合考古发现,早期陶埙音孔较少,一音孔到三音孔皆有,后不断发展完善,到商晚期五音孔居多,春秋时期陶埙已发展至六音孔。
陶埙作为边棱气鸣类乐器,和萧、管、笛等乐器的发声原理有相似之处,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他管类乐器其内部为规律的柱形或锥形气柱,陶埙则是不规则的气团,由于形状上的差异,致使陶埙和其他管类乐器的发声规律产生了差别,故萧、管、笛等乐器的演奏指法有相应的标准和规定,指孔也离吹孔较远;而对于陶埙来说,自身腔体的大小决定了陶埙乐音的高低,陶埙指孔越大,腔体体积越小,声音则越高,且音孔位置不会影响音的高低。
(三)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埙测音数据
周亚利、李国学在《建平水泉遗址出土的陶埙》(《红山文化》1995年第1期)一文中曾提到该陶埙的测音数据:“经对水泉遗址陶埙T21③:28进行测音,闭孔音(按音孔)正常吹奏音高为d2,根据吹奏的角度不同和气力大小,可以下滑为?d2和c2;上滑为#d2和为e2。开音孔主音为a2,根据吹奏原角度不同和气力大小,可以下滑为“#g2,上滑为#a2。”
夏家店上层文化地层夹杂出土夏家店下层文化一音孔陶埙T21③:28测音结果表明,该陶埙T21③:28已能吹奏出闭孔音c2、#c2、c2、#d2、e2;开孔音a2、#g2、#a2共八个音,该陶埙的测音结果已有半音,表明商代中期在辽西地区已有半音概念,而该时期的陶埙正是晚期商埙成熟的前提和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在辽西地区出现的佐证。早期陶埙没有正规的乐器形制,此时的陶埙在乐器的形制上也有一定提升,相比夏商时期陶埙,其娱乐形态和功用已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在商晚期陶埙形制复杂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促进了辽西地区夏商陶埙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李纯一先生曾在研究中指出,商时期的埙出土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如河南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东北部以及山西南部等地区,而此时期的辽西地区出土陶埙甚少,侧面说明了陶埙发展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埙作为辽西地区出土陶埙,是中国古代夏商时期的音乐文明的区域性见证,为商晚期陶埙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辽宁水泉遗址出土的夏家店陶埙恰恰填补了辽西地区夏商时期音乐资料的空缺,为后人探索古人的音乐思维提供了源头资料。
参考文献:
[1]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与社会功能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徐晶:《从陶器看云南滇中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变迁》,《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第2期。
[3]赵亮:《立秋之美——埙之“韵”的现代美学阐释》,《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
[4]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文物》1986年第8期。
朱伯阳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
王冬冬 朝阳博物馆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