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的当代融创

2023-06-10 03:54章蔓丽
音乐生活 2023年5期
关键词:曲艺声乐苏州

在中国文艺蓬勃发展的今天,苏州评弹作为曲艺界的一朵奇葩,面临着文化快速消费时代的新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传统曲艺的传承同样需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而承载体最强大的则是广大的学生群体。在我国各大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的专业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声乐作品赏析等选修课程的今天,笔者认为,开展民族传统曲艺艺术在声乐课程中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曲艺的表演形式,能兼容声乐演唱技巧,拓宽声乐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学习,造就音乐人才的全面性。因此,构建和谐并行、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与教育事业的优化路径,就是传统曲艺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发展。

一、历史与当下:苏州评弹的古今概况

无论哪种文化,都形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因而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其体现的精神、表现的特点和发展的态势各不相同[1]。清中叶以来,评弹文化逐渐“盛于江南”,这些江南市镇既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商品集散地,也是评弹艺人演出的“书码头”。[2]地处苏东南地区的苏州,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农产品丰富,历史上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苏州是吴文化和江南文化传播的中心地带,曾有“才子佳人出江南”之誉。苏州在清代的“康乾盛世”中,进一步发展了经济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文积淀,才有了“昆曲”“评弹”等艺术珍品的孕育。苏州评弹凭借“小桥流水人家”“文人墨客吟诗作赋”这一苏州特有的人文空间,逐渐加深了苏州评弹的影响力。苏州评弹是由评话和弹词组合而成,用苏州地域方言演绎,是浓缩了苏州地方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代吴文化的一种呈现。评弹分布的地方主要在江南一带,也是因为其语言的行通范围所致:“过远之处听不懂苏白,去亦徒然”。[3]

苏州评弹最早发源于明朝,后来流传于清代。清代早、中期,政府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大众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逐渐丰富起来,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苏州评弹既贴合大众,又具有文艺气息的说唱艺术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居民,都对评弹这种表演形式乐此不疲。于是,从清乾隆到嘉庆、道光年间,苏州评弹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有群众基础的评弹,这时候发展的余地就更大了。这一时期,“陈”“俞”“茂”“陆”四大流派的声名鹊起。“陈”是陈遇乾,“毛”是指毛营佩,“俞”是指俞秀山,“陆”是指陆瑞庭,被大家称作评弹“四大名家”。四人的表演方式各成一派,各成体系,深刻影响了评弹事业在后世的发展。苏州评弹继续发展到清咸丰、清同治年间,此时评弹艺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说唱内容上,并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由以往的篇幅较短,增加到了篇幅较长的评弹作品;评弹艺人在“说”的比例上更加讲究,缩减了演唱段落,“板腔体”在这个时候也更加成熟地发展起来。[4]此时评弹界除了之前的陈遇乾、俞秀山等人形成的“陈派”“俞派”,”又产生了新的风格流派,以评弹艺人马如飞所代表的“马调”独当一面。他吸收当时流行的花鼓调、东乡调、滩簧调、吟诗声调而创造质朴明快的“马腔”,是基本唱腔之一,与“俞调”齐名,“马调”的曲风较为豪放,但豪放中见功力细腻,深得人们的喜爱。[5]苏州评弹发展到清代末期,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而马如飞为此时的评弹发展做了许多贡献,如评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团组织“光裕社”在战争中被毁,许多评弹艺人推举马如飞重建光裕社。[6]直到民国时期,评弹在上海迎来了“黄金期”。彼时的上海经济文化繁荣,作为全国文化娱乐中心,曲艺界为满足大众娱乐需求,评弹艺人开设了多家书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评弹依靠其活跃多变的艺术风格脱颖而出。

苏州评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面临新挑战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的演出场地——书场,已经发生了改变,经济发展影响评弹的生存空间,书场的经营维系十分艰难,苏州评弹进入了迟滞的发展时期。到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评弹艺术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重新兴盛起来,更多的听众也带动了书场的开办。苏州评弹中有极具时代特色的曲目,如《刺绣女工心向太阳》。中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苏州评弹也遇到了和很多传统艺术一样的困境,评弹艺人头上萦绕不去的问题就是如何传承和发展。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苏州评弹2006年被国务院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评弹成功入选“非遗”名录是对苏州评弹较为有力的保护。

二、观念与探讨:苏州评弹融入声乐教学的可能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无论从评弹的曲艺本体,还是从评弹的生存空间来看,都是以活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笔者看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目前对传统曲艺最直观的保护方式。当然,评弹的发展与保护不可孤立来看,如果失去了保护就没有发展了,如果没有保护约束就“发展”了,那对传统艺术来说,就可能是一种摧残。将评弹艺术融入到现今高校声乐教学中,是结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角度考虑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机制。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在教学规划中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比如北京地区在教学中融入了京剧,广西地区在教学中融入了少数民族歌曲,这些都为把评弹融入江浙沪地区的声乐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在中国的声乐教学主要是西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教学,教学内容也大都围绕着这几个内容来进行。但中国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许多民间音乐或曲艺、戏剧等丰富多彩、文化价值极高的民间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然而流传几百上千年的传统曲艺却在今天渐渐式微。就像苏州评弹一样,苏州评弹所面临的传承问题,也在这个文化快速消费的时代接踵而至。基于这样的现象,身为高校教育从业者不禁思考:传统曲艺的保护与传承,能否让学校承担更多的责任?

从苏州评弹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非常契合声乐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苏州评弹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说、噱、弹、唱、演”。[7]在评弹发展中,“说”是艺人所说的故事和内容,通常是艺人表达文字和唱本中人物所说的内容组成,评话是只说不唱,弹词是又说又唱,评弹有“叙述、代言、说明、议论,采用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8]”等不同的手法与技巧。在声乐教学中通过“说”的技巧学习,可以锻炼学生吐字、咬字等表述能力,对一些歌剧选段中念白演绎的能力提升有很大作用。苏州评弹中的“弹”是指乐器的演奏,苏州评弹的主奏乐器是三弦和琵琶,二胡还会根据作品的不同而加入其中。琵琶和三弦都属于弹拨乐器,所以用“弹”,评弹艺人可以单独一人边弹边唱,两人时可相互伴奏进行演出。通过乐器的学习或鉴赏,可以让学生对传统乐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审美能力有一个加强。“唱”指的是评弹者将故事内容以“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与我们大众意义的唱略有出入。通过学习评弹的演唱,使学生加深对声音的控制,对气息的运用有很大帮助。“噱”,是评弹中非常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评弹中有“放噱”一说,通过艺人的前期铺垫,在一瞬间将笑料释放出来,从而增强艺术表现的张力。“‘说是说书的根本,而‘噱则是书中的润滑剂,就像烧菜的调味品一样,没有了它,书听起来就干巴巴、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9]通过对“噱”的学习,在舞台表演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情感上逐渐实现个体的收放自如。“演”是指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与美学要求的评弹表演。艺人们在舞台上的神态动作、言语腔调都是表演的成分,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必要手段,从中吸取表演经验,特别是评弹艺人与观众互动的技巧。从表演层面来说,这与歌剧、音乐剧的舞台表现是相通的。苏州评弹作为说我国曲艺界唱艺术的精华,可以从创作、表演、欣赏等多个角度反映中国传统唱腔的艺术内涵,可以说苏州評弹与声乐演唱是相互贯通的,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教学价值的体现。

三、融合与实践:苏州评弹与声乐教学的互视互鉴

对于进入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众多传统文化来说,因为缺乏“创新点”而逐渐式微的态势成为必然的结果。在传统艺人和非遗传承人的呐喊呼吁之外,面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笔者从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将苏州评弹融入声乐教育,对二者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正在积极打造文化大国,为文化实力的积聚储备能量,让国家和社会不断向前迈进。把传统文化输入现代教育事业,落实到教育一线阵地,功效才能发挥到极致,这也就成了我们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实力的功效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此外,苏州评弹融入声乐教学推动教育改革的现阶段,为声乐教学体系的“特色化”建设再添砖加瓦。高校声乐教学在校园里播种传统曲艺文化,其发展模式的有效性也被教学实践所证明。北京地区多所高校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都融入了戏曲的声腔唱法,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的呈现方式,具有很强的辨识力,灵活多变的腔调,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使教学多样化。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代表江浙沪的传统曲艺文化,让评弹的传承命脉延伸到校园,不仅可以让传承和保育之路更加宽广,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促进。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苏州评弹,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历史上的江苏,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地文化的发源地,而苏州评弹则是浓缩了吴地文化的精品曲艺,其中不乏直接取材于历史事件的故事性情节,如陈洁的文章里就谈到了:……评话《二国·甘露寺》关于宫廷婚嫁礼俗的内容,《自蛇传·游湖》可以管窥吴地清明踏青、郊游、赏景、扫墓、祭祖等民俗活动,听《杨乃武》的《屈打成招》《宾主反目》《二堂会审》就会了解清末官场政治的黑暗。[10]我们可以了解到,艺人在评弹说唱的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一些历史典故,其中既有民间百姓的生活片段、礼俗文化,也有宫廷官场的风波轶事,几乎涵盖了社会中的各个方面。苏州评弹像是苏州地区吴文化的教科书,而学生鉴赏评弹的过程,也是获得新鲜知识的过程。高校的声乐教学对其传承与保护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将苏州评弹融入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是新时期下探索多元化声乐教学的一种选择,是当代民族声乐教学实现多元化发展模式的一项重要实践,是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化教育而实施的一项政策方针。

四、契机与展望:评弹融入声乐教学的多重意义

作为江浙沪地区的文艺“名片”,曲艺评弹传承至今,已经走过了400年的风雨历程。它在当下遇到了和很多传统艺术一样的困境,“传承”和“发展”是每个评弹人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将评弹引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现多重意义,是基于评弹本身的发展和声乐教学的全面多元化提升。

(一)探索评弹艺术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传统评弹的继承和发展是有比较稳定的空间的,它的继承方式、表演场合包括在这个空间里,它的继承是固定的,表演场合也是比较固定的。然而,在传统文化往往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的今天,主动去学习评弹表演艺术、主动进入评弹表演场合观看评弹的人却寥寥无几,大众的消费热情下降,致使评弹表演团体的出团率越来越低。人们的消遣方式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曲艺,许多年轻人对评弹的了解已经不多了。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在声乐教学中引入评弹不失为一种延续传统文化的做法。作为文化学习和传播的集中地,学校对于文化的反哺能力具有先天的优势。特别是在评弹盛行的江浙沪地区,在声乐教学中引入“非遗”评弹,不仅能使声乐教学的过程富有特色,使之强化地域文化色彩,而且能将传统曲艺文化传播出去,形成苏州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的文化自觉,提升苏州文化自信。苏州评弹以中国七大方言之一的吴语来演绎,其特点是如行云流水般的细腻感,评弹会艺术地表现出吴语的腔调。笔者认为在江浙沪地区声乐教学中引入评弹,对吴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本土文化强化归属感都是有好处的。保护传承苏州评弹,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在教学中引进这一苏州文化浓郁的曲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作为高校教育实践者的责任和义务。

(二)构建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多模式。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信中强调中国教育发展的理想、方向和目标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因此,中国特色教育的中心思想应该由高校教学工作者来实践。高校声乐教学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不断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曲艺文化,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通过融入富有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丰富教学过程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现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声乐老师往往以硬性的标准来要求和教授每一位学生,如此“科学”“规范”的教学,缺少了音乐家灵动的个性,与倡导的多元化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应该让传统艺术进入现代声乐教学中,多种模式共同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让传统艺术走入现代声乐教学的轨道。而苏州评弹在艺术表现上强调的是“说”“噱”“弹”“唱”“演”,故事内涵通过“说”与“唱”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是贴近大众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评弹艺术的五大要诀中,每一点都是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将评弹融于声乐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加强呼吸的掌控力等都是有益的,也能使学生在演唱时加深情感的表达和他们的表演才能。

作为现今苏州地方文化的呈现,评弹的体裁也是五花八门。结合当今社会大环境,运用现代教学优势,在声乐教学中融入苏州评弹鉴赏教学的形式,让传统曲艺披上新的“外衣”,应该在岁月的流逝中给予“老艺术”足够的尊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在国家倡导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中,特别是在评弹普及的江浙沪地区,传统艺术文化与现代声乐教学的融合,是随着中国特色化教育的不断推进而进行的有效尝试,尤其是作为典型而需要实践探索的地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其内在的艺术规律,从实际出发挖掘内在的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苏州评弹的发展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站在传统文化的高点,寻求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巅峰对话,努力实现对历史和民族的多重超越。多模式化构建中国高校声乐教学体系,是由实践积累而成。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尊重科学教学规律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苏州评弹作品进行教学,在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专业音乐教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的同时,对高校教学進行创造性转化,对评弹艺术进行创新性发展路径探索。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苏州评弹的演唱研究及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FG2018098)的研究成果。

注释:

[1]夏日云、张二勋:《文化地理学》,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2]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該处引自1948年的《苏州日报》。

[4] 周胜南:《苏州评弹现代书创作的叙事选择》,《四川戏剧》2021年第7期,第120-123页。

[5]刘晓海:《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第8期,第184页。

[6] 周良:《苏州评话弹词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7]戴蔚:《 论苏州评弹学校的音乐教学》,《上海音乐学院》2021年第9期,第77页。

[8] 陈洁:《 苏州评弹艺术生存状态初探》,《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第8期,第45页。

[9]秦建国主编:《评弹》,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版。

[10]陈洁:《苏州评弹艺术生存状态初探》,《南京艺术学院》200年第8期,第45页。

参考文献:

[1]朱梦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以评弹为例》,《西南大学》2015年第12期。

[2]陈洁:《 苏州弹词艺术发展史研究:原样保护与能动传承的有机统一》,《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第2期。

[3]庞政梁:《苏州评弹的传承、创新与普及》,《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潘讯:《论苏州评弹的文化特征》,《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吴琛瑜:《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第9期。

[6]周学文.:《评弹与近世苏州社会生活》,《苏州大学》2008年第11期。

[7]申浩:《社会史视野下的评弹文化变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陈洁:《苏州评弹艺术生存状态初探》,《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第8期。

章蔓丽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曲艺声乐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苏州一光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