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花灯调民歌《黄杨扁担》的“风诗”性审美特质

2023-06-10 00:21杨林舒
音乐生活 2023年5期
关键词:黄杨秀山扁担

《黄杨扁担》是源自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一首花灯调民歌,在全国具有极高的传唱度和知名度。《黄杨扁担》创作于当地人民的劳作过程中,歌者将个人的经历与内心情感以歌唱的形式直接表达,具有情本导向的世俗性特征。《黄杨扁担》的歌唱内容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歌词淳朴凝练,曲调自然轻快,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与对美好爱情的期盼,渗透着诗意美。产生于秀山花灯歌舞文化的背景中,《黄杨扁担》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其传唱及传播过程中,歌词经历了学者采集、修改与考辨到最后定型的过程。民歌《黄杨扁担》经专业学者采于民间并修改定型,从其创作、传播及融“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特征来看,其借势抒情、比兴其事的艺术手法与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审美意蕴,与《诗经》中“风诗”有着诸多一脉相承之处,中国古老的“风骚”诗歌传统,仍“活”在中国民间歌谣之中。

一、《黄杨扁担》的概况

渝东南花灯调民歌《黄杨扁担》,是秀山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民间艺人将自己挑白米下柳州的劳动体验编唱成了《黄杨扁担》。经民间艺人传唱,作曲家采集,并由专业歌唱家演唱后,《黄杨扁担》在全国流行开来,并享誉国内外。

1.《黄杨扁担》的创作背景及歌词曲调来源

《黄杨扁担》的歌词曲调来源,有“编唱”与“转唱”两种说法,但都是源于当地人民劳动生活的创作背景之下,展现的是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黄杨扁担》歌词如下:

黄杨扁担软溜溜(哇),(姐哥呀哈里呀),挑挑白米下柳州(哇)。(姐呀姐呀)下柳州呀(哥呀哈里呀)。

人说柳州姑娘好(哇),(姐哥呀哈里呀),个个姑娘会梳头(哇)。(姐呀姐呀)会梳头呀(哥呀哈里呀)。

大姐梳个盘龙卷(哇),(姐哥呀哈里呀),二姐梳个插花纽(哇)。(姐呀姐呀)插花纽呀(哥呀哈里呀)。

只有三姐梳得巧(哇),(姐哥呀哈里呀),梳个狮子滚绣球(哇)。(姐呀姐呀)滚绣球呀(哥呀哈里呀)。[1]

“编唱”说认为《黄杨扁担》歌词曲调为当地民间艺人的原创。重庆市秀山县白粉墙村的花灯民间艺人严思和挑白米从秀山下湖南花垣至柳州,将他们往返途中的体验编唱为《黄杨扁担》,随后便在当地劳动人民群体中口耳相传。即《黄杨扁担》是由当地民间艺人将劳作生活中的感悟与经历编唱入歌中创作出的民歌作品,因《黄杨扁担》有载的首唱者为秀山县白粉墙村人严思和,不少学者将秀山县白粉墙村作为《黄杨扁担》的发源地。[2]

“转唱”说则认为《黄杨扁担》是当地文人在原有的部分歌词唱调的基础上,对其用花灯调编写成完整歌曲并演唱。据赵心宪关于秀山花灯的一份田野调查报告记载,在当地村民、花灯传人崔永生的学艺笔记资料中有段说明文字:“《黄杨扁担》源接古本,是古时候大户人家,请下力人挑上等白米下柳州去交易,路上唱的曲子。‘柳州爱我好白米,我爱柳州好姑娘。下力人回转来唱这个曲子,读书人听说了,就填写唱词,把曲子编成了一首完整的灯调演唱。”[3]也即《黄杨扁担》的歌词曲调是在原有的民间唱词基础上进行改编并完善的。

2.《黄杨扁担》的传播及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一批来自四川、重庆的文艺工作者到重庆秀山采访花灯歌舞,当听到严思和演唱的花灯调民歌《黄杨扁担》时兴奋不已,作曲家林祖炎当即完整地记录下该歌曲。回程后,他们将所记录的《黄杨扁担》词谱交由四川省歌舞团朱宝勇演唱,取得了较大反响,随后被录制为唱片在全国发行。1957年,重庆艺术家金干、梁上泉等将《黄杨扁担》改编为男声小合唱,进行全国巡演。“1960年,国家文化部组建艺术团参加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后赴黎巴嫩、阿尔巴利亚等友好国家进行演出,《黄杨扁担》从此蜚声世界”。[4]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杨扁担》经蒋大为等著名演唱家演唱后,在全国流行开来,1987年《黄杨扁担》也被上海交响乐团谱为交响乐,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播放。

如今《黄杨扁担》已成为渝东南的一张文化名片,被选入众多权威的关于中国民歌的选本中,蜚声中外。

二、歌词“柳州”“酉州”的修改与考辨

如上所述,《黄杨扁担》是由重庆秀山劳动人民创作于民间,文化工作者采集,后由专业音乐家在各大平台进行传唱而逐渐闻名中外的民歌作品。《黄杨扁担》的歌词也经历了学者采集、修改与考辨到最后定型的过程,如同《诗经》的“十五国风”诗,“乐师所采于民間者则必加工改造。”[5]而《黄杨扁担》的歌词“柳州”与“酉州”的修改也引起了一场关于《黄杨扁担》发源地的争论,在学界的相互争论与考辨到最后定型的过程中,赋予了《黄杨扁担》“乐师加工改造”的色彩。“凡《诗》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6]《黄杨扁担》也因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及情本导向的世俗性特征,让《黄杨扁担》带有了“风诗”的特点。

关于“柳州”与“酉州”一字之差而引发的《黄杨扁担》发源地之争,源于1980年李树广编写《秀山花灯选集》时,将《黄杨扁担》原歌词中“柳州”改为了“酉州”。[7]后《中国民歌第二集》《中国民歌选400首》等音乐类著作效仿刊载因而影响到了音乐界不少专业人士对其的认知。在因改词而引发《黄杨扁担》发源地之争端后,吉首大学音乐系教授李树广就“柳州”“酉州”唱词改动做了澄清。其改词出发点有二,一为秀山方言“柳”为“酉”之发音,二为酉阳古时为州府,故唱“酉州”,而原词“柳州”(广西柳州)离秀山太远,为了拉近距离,便将“柳”改为了“酉”,并进一步说明,不论歌词唱“柳州”还是“酉州”,都不影响《黄杨扁担》是源于重庆秀山的民歌的事实。[8]

《黄杨扁担》之所以会出现一字之差而引发关于其发源地的争论,与它作为民歌“口耳相传”的存在与传播形式有关。《黄杨扁担》传唱之初,便没有文本记载,是因其歌词旋律受群众喜欢,而在民众之间口耳相传,活在民众的口中,而不是记录在书本上,所以没有现实文本参考,采集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需求对歌词进行修改删定等,如同“孔子删诗,所以存列国之风也。”[9]《黄杨扁担》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与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文艺工作者而被采集记录加以修订后编入音乐著作,这样一首源自“里巷歌谣”的作品,以更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播向全国及世界舞台。

三、《黄杨扁担》的艺术特征及审美意蕴

《黄杨扁担》产生于秀山花灯歌舞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融“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特色。《黄杨扁担》根植于民间,围绕着世俗真情、劳动生活展开,歌者将个人的经历与内心情感以歌唱的形式直接表达,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事物反映日常生活,因此赋予了《黄杨扁担》浓烈的生活气息及积极的情本导向特征,是兼具世俗性与诗意性的“风诗”性民歌。

1.融“诗、乐、舞”为一体的《黄杨扁担》

淳朴自然、不事雕琢的词,富有纯真美的艺术风格。诸多学者认为,民歌多产生于劳动中的呼声,很多以劳动号子的形式存在,“前人倡,后人和,举重劝力之歌声也”[10],可知民歌多是直接抒发在劳动生活中的所见、体会与感悟。

《黄杨扁担》歌词一共四段,诸多衬字如“呀”“哇”等并无实义,起着语气助词及音节性效果,朱光潜先生曾对歌谣中的衬字给予文艺美学原理层面的阐释:“‘衬字在文义上为不必要,乐调曼长而歌词简短,歌词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如《诗经》《楚辞》中的‘兮字,现代歌谣中的‘咿、‘呀、‘唔等字。”[11]民歌《黄杨扁担》也是如此。剔除其中的衬字后,《黄杨扁担》歌词文本如下: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挑白米下柳州。

人说柳州姑娘好,个个姑娘会梳头。

大姐梳个盘龙卷,二姐梳个插花纽。

只有三姐梳得巧,梳个狮子滚绣球。

歌词中,下力人用扁担挑着白米去到柳州进行交易,在此过程中,看上了柳州好姑娘,并借助描述姑娘“梳头”的巧手艺向喜爱的姑娘传达心中的爱意。“盘龙卷”“插花纽”“滚绣球”等意象,皆源于日常生活中,尤其“狮子滚绣球”的用语,更是直接来源于民间追求喜庆欢乐、好事不断的象征话语,带着对生活平凡且美好的期盼,而“绣球”在中国民间被视为吉祥物,也有着女子婚嫁的象征义。在此,劳动中的青年男性通过“绣球”之语向心灵手巧的柳州姑娘传达着爱意。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风诗借势抒情,比兴其事的艺术手法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歌詞朴实直白,感情真挚强烈,这一特点与《诗经》中风诗“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的直抒胸臆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

来自于劳动生活的乐声,轻快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浓厚的劳动生活气息。据载关于《黄杨扁担》的唱法有九种[12],国内流行唱词是以林祖炎记谱、严思和演唱的版本为蓝本,曲调为秀山花灯调中的杂调,这类曲调内容多与劳动人民生活联系紧密,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或民风、爱情等主题,音乐曲调较平稳。《黄杨扁担》是产生于劳动中的民歌,歌曲节奏也生动地反映着“挑扁担”时的节奏感,歌曲首句以小三度和大二度的平行上行,有意模仿挑扁担时行走及扁担压肩的节奏感,旋律轻快,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如儒家乐论所言“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3],乐声来自于人心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悟,感于生活之物而歌唱心中之情。秀山劳动人民在辛勤的劳动生活中为肩上的扁担赋予灵魂,黄杨扁担在此变成了富有生命活力的审美对象,以肩头的扁担传达出对生活积极向上的热情。

秀山花灯为民间歌舞艺术,集歌、舞、杂技、纸扎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类民俗表演艺。《黄杨扁担》在曲调上为秀山花灯调中的杂调,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后,其被定为了重庆市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县歌,同时也被编排成花灯舞蹈,被加以保护和推广。《黄杨扁担》的现场表演,集诗、乐、舞为一体,花灯舞蹈多为自然的模拟性,很多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肢体表达,如“单摆柳”“双推磨”等,没有太多规范的技巧性,舞姿轻快,淳朴自然。《诗品序》载“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咏舞”[14],秀山劳动人民将他们的劳作体会与生活热情唱进歌里,跳进舞里,《黄杨扁担》也就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食粮,在繁杂的世俗劳动生活中,给他们以精神陶冶般的审美享受。

《黄杨扁担》淳朴的歌词,活泼的曲调及轻快的舞蹈,承载着秀山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在劳动中体悟生活,用歌舞歌咏生活。

2.《黄杨扁担》的审美意蕴

民歌《黄杨扁担》是在劳动生活中有感于世俗真情而进行的创作,赋予了该歌曲情本导向的世俗性。风格明快清新,语言质朴活泼,淳朴的词优美的曲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与对美好爱情的期盼,词曲所营造的意象世界有具有着诗意美。

李泽厚先生提出的“情本体”强调“以现实的、人生的、多元的人的情感为根本、为依归、为最后。”[15]民歌《黄杨扁担》中所传达的内容和所叙述的画面便是这种具有“情本体”的导向。一根扁担挑起的白米,用歌声向下力途中遇到的心灵手巧的姑娘传达爱意,这些都是世俗生活的一个侧影,劳动与生活是社会人生永恒的话题。《黄杨扁担》整体基调乐观向上,围绕现实人生,把劳作生活的经历体验编写入歌,不仅记录世俗生活体验,也承载起劳动人民的生命轨迹。对劳动的讴歌,对爱情的颂扬,让为生计而下力的劳动人民体悟到世俗中的情与美。

《黄杨扁担》中营造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扁担”“白米”“姑娘”“绣球”等这些富有活力的审美对象,代表着渝东南劳动人民积极向上、健康明朗的审美追求。在《黄杨扁担》的世界里,下力以求生计的劳动经历不再是一个为了生活而在家与远方反复奔波的劳碌过程,它已经跨越了庸碌世俗超越尘世“劳动”“生活”,来到了“情”与“美”的境界,也就是说,渝东南的劳动人民在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中追寻自我人生价值而获得精神的超越。

四、结语

渝东南花灯调民歌《黄杨扁担》起初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活”在人民口中,后经文艺工作者采于民间并修改定型。《黄杨扁担》根植民间,源于生活,感于真情,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及积极的情本导向特征,所营造的是一个具有诗意美的意象世界。《黄杨扁担》的创作、传播及融“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特征以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审美意蕴,与《诗经》中“风诗”有着诸多一脉相承之处,中国古老的“风骚”诗歌传统,仍“活”在中国民间歌谣里,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代代相传。

注释:

[1]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编篡委员会:《秀山县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55页。

[2]何玉清:《〈黄杨扁担〉发源地之争》,《中国质量万里行》2002年第9期,第78-79页。

[3]转引自赵心宪:《白粉墙村花灯传人两种生态现状的启示——秀山花灯传承(保护)与利用的田野调查报告之四》,《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2期,第33-39页。

[4]赵心宪:《民歌发源地文化生态的认识问题——近年有关渝东南民歌〈黄杨扁担〉的论争及其反思》,《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5-11页。

[5]顾颉刚:《徒诗与乐诗之转换》,载《顾颉刚读书笔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85页。

[6]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1页。

[7]关于《黄杨扁担》发源地之争论的整个过程,详参赵心宪:《民歌发源地文化生态的认识问题——近年有关渝东南民歌〈黄杨扁担〉的论争及其反思》,前揭,第5-6页。

[8]由歌词“柳州”与“酉州”一字之差而引起的关于《黄杨扁担》属地的争论,东人达在其文章《析秀山民歌〈黄杨扁担〉的一字之误》中,从区划归属与名称、古代商业运作规律、古代商业运作规律三方面对歌词“柳州”和“酉州”进行考订,认为“下柳州”当为“下酉州”。详见东人达:《析秀山民歌〈黄杨扁担〉的一字之誤》,《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7-19页。

[9]顾炎武著,黄汝诚集释:《日知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10]《吕氏春秋》,[汉]高诱注,载《诸子集成》6,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34页。

[11]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页。

[12]详见杨丹:《守护传统,回归乡土——民族文化瑰宝:秀山花灯的传承、衍变与展望》,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版,第13-19页。

[1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27页。

[14][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

[15]李泽厚:《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参考文献:

[1]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编篡委员会:《秀山县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

[2]何玉清:《〈黄杨扁担〉发源地之争》,《中国质量万里行》2002年第9期。

[3]赵心宪:《白粉墙村花灯传人两种生态现状的启示——秀山花灯传承(保护)与利用的田野调查报告之四》,《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2期。

[4] 赵心宪:《民歌发源地文化生态的认识问题——近年有关渝东南民歌〈黄杨扁担〉的论争及其反思》,《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

[6]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7]东人达:《析秀山民歌〈黄杨扁担〉的一字之误》,《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顾炎武著,黄汝诚集释:《日知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9]《吕氏春秋》,[汉]高诱注,载《诸子集成》6,上海书店1986年版。

[10]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杨丹:《守护传统,回归乡土——民族文化瑰宝:秀山花灯的传承、衍变与展望》,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李泽厚:《李泽厚近年答问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杨林舒 中山大学哲学系美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黄杨秀山扁担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Graphene-tuned threshold gain to achieve optical pulling force on microparticle∗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金扁担
熊爸爸的扁担
挑扁担
秀山花灯
黄杨盆景欣赏
雪花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