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线下线上平台 突出民族音乐特色

2023-06-10 00:21:44张灿义璐甜
音乐生活 2023年5期
关键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会音乐

张灿 义璐甜

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于2022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来自印度尼西亚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及硕博研究生等80余人等依托线下线上平台共同参加了本届音乐周盛会。音乐周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共举办7场音乐会、4场高峰论坛以及4场专家讲座等系列活动,为音乐家建立新作品的创作、理论研究和音乐表演的良好交流发展平台,为听众奉献一届当代音乐和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盛宴。

一、依托线下线上平台,坚持三大固定板块

(一)音乐会

本届音乐周依托线下线上平台共推出7场音乐会,演出的作品总计80余首。其中线下音乐会包括在广西艺术中心举办的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交响合唱《丝路远航》和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专场音乐会;线上音乐会包括运用腾讯会议直播的《听筝品韵》上海音乐学院“和风韶华”筝乐团专场音乐会和武汉音乐学院“武汉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也还有线下线上联动的印度尼西亚万隆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印尼甘美兰音乐专场音乐会。本届音乐作品中,既有当代作曲家新创作的作品,如许舒亚首演的新作品为竹笛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冬雪IV》,吕军辉2022年首演的新作品交响组曲《岜崃》,赵曦2022年首演的作品为古筝与交响乐队而作《暖春》等。也包括当代作曲家较为经典的作品,如民族管弦乐作品中陆培的《森林之灵·雨·光影》,尹明五的《水墨画意》,唐建平的《春之歌》等。还有当代青年作曲家的新人新作品,如薛蕙心的为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初晴雨后》,石峰的民族管弦乐《盎然》等。在作品的音乐风格上有旋律清晰优美的浪漫主义的“传统”作品,更多的是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而创作的当代音乐作品。

开幕式音乐会在广西艺术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共同演绎的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中拉开帷幕,该作品采用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和东盟国家音乐文化元素为创作素材,运用了独弦琴等特色乐器来演奏音乐旋律片段。整部作品由四个乐章14首歌曲组成,通过交响乐+东盟国特色乐器+混声合唱+独唱、领唱、重唱、小组唱、穿插朗诵的形式,以《启航新时代》《潮涌北部湾》《相挽十一国》《共建新通道》等篇章的歌词内容,充分展现新时代壮乡儿女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宏大场景。

由蔡央执棒的闭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和刘捷执棒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共演奏了17部作品。其中,钟峻程为唢呐与交响乐队而作《第十二交响曲》采用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素材,以现代作曲技术与传统作曲技术相结合,用个性化的唢呐音乐语言与交响乐队音响融合,试图表达出壮族乐器啵咧所蕴含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画卷,唢呐演奏家刘雯雯的精彩演绎为此作锦上添花。金平的《短歌》运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手法,以弦乐与管乐的迷幻音色,辅以竖琴的音阶色彩,既展示出现代音乐可听性的一面,同时也展现出作曲家以音乐为媒介传递温暖与真情的力量。吕军辉的《岜崃》立足于广西壮乡的山水人文特色,通过“溯”“圩”“愫”“舞”四个篇章,逐一揭开了作曲家的壮乡情感与文化记忆,体现了壮族人民高歌壮乡美、抒发壮乡情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尹明五的《水墨画意》以人们熟悉的中国戏曲音乐音调为素材,通过管弦乐色彩性的音响造型及其对比手段,用传统写意性思维描绘出中国水墨画所蕴藏的独特韵味之美。覃锋达的《大地回春》采用广西铜鼓音乐节奏律动与现代作曲技术结合的手法展示出交响乐队在描绘和气氛渲染上的优势,刻画春雨润物的勃勃生机景象,体现积极乐观、活泼愉悦之感,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石峰的《盎然》以岭南文化的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术的交响性创作思维,将民间音乐基因碎片重组于音符的细腻化写作中,曲调优美流畅,以浓郁热烈的音乐氛围,展现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生机盎然景象。

線下线上的室内乐也有可圈可点的精彩。在《七彩民谣》广西民歌专场音乐会中,   特邀地方传承人与民族艺术系的同学们共同展示的富川瑶族“蝴蝶歌”、平果壮族“斯格嘹”、隆林苗族民歌、东兴京族民歌等壮、侗、瑶、苗、侗、京等民族的歌唱传统,实现地方性与学院派的舞台融合展示。在印尼万隆艺术学院与中国广西艺术学院专题音乐会上,高清录播的印尼ISBI乐团的传统甘美兰音乐与现场的广西民族器乐穿插进行,现场观众既能欣赏到印尼各类传统的甘美兰器乐形式作品,也能近距离观看地方传承人所呈现的壮族竹筒琴《筒噔》、天琴弹唱《跑马调》、京族独弦琴弹唱《天灯舞》等。线上直播的钢琴与古筝两场音乐会中,既在武汉钢琴三重奏中聆听到表达湖北和广西声音记忆的新人新作,也能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韶和筝乐团音乐中感受到传统乐器的新声魅力。

总体来说,本届音乐周努力坚持民族性与东盟特色多元音乐并存与融合的传统,由于作曲家及演奏家的行程调整,音乐会场次及作品数量的丰富性出现了下滑,个别作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也存在。

(二)高峰论坛

承接往届,高峰论坛是参加音乐周的作曲家及理论研究者沟通与交流的另一大平台。本届高峰论坛由1场中国和印尼学者关于竹制乐器研讨和3场高校教师及硕博研究生参会论文学术研讨会组成。首场论坛以“中国与东南亚竹制乐器”为主题,来自印度尼西亚及国内多所高校的丁达、仁迪、应有勤、陈坤鹏、杨琛、楚卓等专家教授分别就各自有关中国与东南亚竹制乐器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后3场的高峰论坛为6组参会论文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多所兄弟院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于线上与线下进行主旨发言与学术对话,发言成果可总结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作者来源范围广,包括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音乐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师生。二是,文章类型涉域广泛,研讨论文有围绕中国音乐当代创作、作曲技法的研究;有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视域中有关音乐结构与情感、声音景观等方面的研究;还有以音乐批评为角度针对某一音乐现象展开的反思。三是,学术成果质量高,不少文章理论深厚、角度新颖、见解独到。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沈阳音乐学院讲师吴京津的论文《诗词格律意蕴与音乐语汇——周文中〈花月正春风〉的创作分析》将中国古典诗词格律与音乐语汇联系,从诗词格律模式与规律的角度出发,剖析作品的多样化音响形态以及音乐结构特征问题。还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刘雨矽的论文《不变与可变——“微变奏”视域下的秦文琛〈阮组曲〉作曲技术初探》,基于当前西方音乐理论中关于“音乐姿态”的研究,探索由音乐姿态的释义性引发的音乐中形式结构与情感表意之间的关联。除了相关的理论建树,诸多文章还给予了现实中的实践指导。如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理论博士胡庭银的《探究用管风琴演绎、创作中国交响音乐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从管风琴的物理构造及其发声原理出发,以在管风琴上演奏交响化音乐的视角为切入点。探究了管风琴移植演绎并创作中国交响音乐的可行性与局限性。总体而言,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研究者通过线上的学术分享,全面阐述各自理论研究的成果,加之与会专家钱仁平、孙晓辉、李诗原等的中肯点评,集中展现了此次高峰论坛的学术权威性、前瞻性。

(三)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不仅对音乐周音乐展演活动起到了互补作用,同时也是音乐理论家分享各自研究成果,搭建与年轻学子交流经验的又一重要平台。本届音乐周共举办了四场学术讲座,与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年轻学子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以《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创作巡礼》为题,从交响回应新时代、机制创新谋发展、京沪联动推新曲、八方合力开新篇四大板块,阐述了立足于“中国性”的交响乐创作。武汉音乐学院孙晓辉教授以《隐括翻曲,重铸经典——宋代“怀古音乐”的实践及启示》为题,全面回顾了宋代“怀古音乐”实验的缘起与历程,论述了宋代怀古音乐的实践记实、实践作品等,认为“怀古音乐”是一项建立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意的基础上,融合了实证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学术研究,其既是古乐与今演相互在场的实验探索,也是以今乐语汇解读古乐的“古乐今释”。上海音乐学院李诗原教授以《中国交响音乐的历史发展》为题,以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全面回顾了交响乐的“中国化”发展至今的106年的历史进程,并对交响音乐的“中国性”概念详实阐释。星海音乐学院张卓副教授以《音乐暴力:声音背后的伤害》为题,用新颖的方式对当下社会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引领我们对当下的音乐现象进行反思。

二、突出民族音乐特色,立足本土联通东盟

广西素有“歌海”的美誉,作为在少数民族和沿海沿边地区举办的展示现代音乐的重要平台,打好“东盟牌”, 做足“民族音乐特色”文章,一直是音乐周坚持立足本土联通东盟,坚持特色面向世界的办会原则,本届的音乐周也是如此。

(一)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

今年与往届相比在规模上进行了压缩,但在音乐作品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凸显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一是,在演出15部民族管弦乐和交响乐作品中,有4部广西本土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他们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作品中植入或拼贴壮族铜鼓、啵咧、歌圩等音乐元素,形成了蕴含广西地方民族文化风格的当代音乐作品。二是,在闭幕式7部交响乐作品中,有4部作分别为古筝、琵琶、竹笛、唢呐与交响乐队作品,这既是一种形式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交响音乐,又是一种内容上展现民族文化的交响音乐,能彰显出基于民族音乐特色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并通交响乐队的载体实现民族与世界的融通。三是,广西少数民族民歌与器乐的精彩呈现。在“广西民歌展示专场音乐会”中,不仅全面展示了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同学研修壮、侗、苗、瑶、京等少数民族代表性民歌文化的成果;同时特邀了壮、瑶、苗、京等四个少数民族代表性传承人同台演出,让原生音乐语言在舞台表演空间中彰显地方音乐文化特色。同时,在壮族的竹筒琴、天琴和京族独弦琴等特色器乐音响展演独特地域音乐性,特定的声音转化为听众可感知的民族文化的景观。

(二)立足本土联通东盟的路径

创办于 2012 年的中国——东盟音乐周,立足本土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并发挥地缘优势联通东盟国家的民族音乐,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平台。回顾往届音乐周盛会,展示过菲律宾土著音乐、印尼甘美兰音乐、越南铜鼓音乐、泰国民间音乐、文莱与老挝民间音乐等,曾还在2018年第七届东盟音乐周设立主题国菲律宾民族乐器展,同时还举办专场音乐会、专场高峰论坛,全方位向观众展示了菲律宾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延续往届,本届音乐周是在凸显本土特色上采用线下线上联动的方式联通东盟国家。一是,在中国与东南亚竹制乐器专场研讨会中,中国学者在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大楼101学术报告厅采用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印度尼西亚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的两位学者共同探讨中国与东南亚竹制乐器的的天然性、再生性、延伸性。二是,由广西艺术学院、印度尼西亚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主办印尼甘美兰音乐专场音乐会上,共上演了14个包含上半场印尼甘美兰音乐和下半场广西民族音乐的作品,其中在上半场的印尼甘美兰音乐展演中,中国和印尼的表演者采用线下歌、舞、乐的表演与线上展播的方式进行音乐对话交流,集中展现了印尼甘美兰音乐的交融互动。三是,由广西本土作曲家群体创作展演的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作品中,歌曲《碧海丝路情谊长》既在音乐旋律中运用了东盟国家音乐元素,也在伴奏的交响乐队中加入了甘美兰等东盟国家特色乐器,还在舞臺演出现场的空间场域里,由11位身着中国—东盟国家传统服饰的女生小组演唱,这种将声音景观与视觉景观相互结合舞台实践,使得中国——东盟国家的多元文化艺术价值更为显著,从而带给听众特别的音乐体验。

三、结语

随着12月1日闭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的精彩落幕,本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圆满闭幕。总体来说,这是一次探索线下线上联动且成功举办的音乐盛会。从微观看,它坚持了音乐周的三大板块,繁荣了广西南宁的音乐文化生活,也使广西艺术学院的师生能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欣赏到来国内外音乐家们的表演,与音乐领域专家学者学习交流;从宏观看,它坚守为中国和东盟乃至世界音乐家提供表演舞台和交流平台,推动了国内的现代音乐创作与表演。但在音乐周期间,根据防疫政策要求较多知名作曲家及演奏家未能出席相关活动,演出的音乐作品也有诸多调换,音乐展演活动具有局限性。虽然实施“线上与线下”双向演出模式,但由于音乐艺术形式“听”的特殊性,让线上相关演出活动不能充分发挥音乐所呈现的真实感受;还有一些当代音乐作品,因部分演奏家无法莅临现场进行演出,而被迫取消等等,都成为本届音乐周中的遗憾。中国——东盟音乐周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了,其建构的音乐交流平台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相信下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将会有更多更高水平的现代音乐新作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参加盛会,共同推动当代音乐的繁荣发展。

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艺术院校美育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基金成果。

张 灿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馆员

义璐甜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会音乐
搞砸的音乐会
大众文艺(2021年14期)2021-08-15 18:40:08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乐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
美术界(2014年8期)2014-04-29 10:02:51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
美术界(2014年7期)2014-04-29 00:44:03
广西艺术学院
雕塑(2009年5期)2009-11-30 08: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