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燕 曾文
【摘要】以海南省中职院校烹饪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实施现状、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围绕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全过程相融合的路径进行探究,从而为中职烹饪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模式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烹饪专业;现状;路径探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特别强调要依据课程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旨在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教学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也是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各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在“大思政”的宏观背景下,各校烹饪專业也对“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部分中职学校目前“课程思政”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校的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在“课程思政”中融入专业教学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一些学校的不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处于无序状态,而这在中职学校的烹饪专业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海南省中职院校烹饪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烹饪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掌握烹饪技能及餐饮相关管理知识等综合职业素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加大职业院校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而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融通,也必将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而新时代的背景也给中职烹饪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其特有的互动性及开放性恰恰迎合了中职学生追求平等、崇尚民主的价值理念。同时,网络信息的混乱及复杂性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及价值取向的冲突与多元化发展。而传统的中职烹饪教学注重技能操作,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尤其实训教学环节往往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对职业道德规范缺乏认识,这些都将对学生成长及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理念与烹饪专业教学融合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及职业素养变得尤为重要。
二、海南省中职院校烹饪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1.海南省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核心力量。而中职烹饪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存在对烹饪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及对自身育人功能认识不足等问题。甚至有部分烹饪专业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是专业教师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认识偏差根源于专业教师未能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是要攻破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壁垒,使二者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进而实现“三全育人”。海南省中职院校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中第二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德育能力不足。烹饪专业需要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中职院校烹饪专业教师来源单一、总量不足,尤其是实训教师大多来自企业后厨,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不知如何将零散的“课程思政”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无法实现价值引领的效果。有些教师忽视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只关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未能用心挖掘教材本身具有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因素导致烹饪专业课与思政课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从而影响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2.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融合现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将“课程思政”融入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载体中,是落实“三全育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而“课程思政”的基础在于课程,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同样在课程。如果没有好的课程建设,“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切实加强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根本,也是“课程思政”融入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必须加以夯实。“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三全育人”的难点。很多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课程建设过程中,并未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而在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课程建设中有思政教师参与的学校也少之又少。可以说在烹饪专业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方案修订和思政建设依然面临“各自为阵”的窘境。
3.“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面临的窘境
从教师层面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忽略学生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而从学校层面看,大多数学校过于注重成果产出,忽略了实施过程和成效。在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部分学校强调以成果产出的形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成果,把责任压在一线教师身上,因此也产出一些可复制的优秀教学案例。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思政育人效果是否落到实处,如何对成效进行评价和界定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有个别学校烹饪专业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单单以某一堂课融入了多少思政元素来判断。而在这一实施过程中,课程是载体,教师是引领,学生才是关键。只重成果产出,忽略实施过程,忽略思政化的效果,无法将“课程思政”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不能很好地起到引领作用,最终无法在学生身上体现,会直接影响“大思政”格局建设。
三、思政视域下海南省中职院校烹饪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1.提升烹饪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德育意识及育德能力
中职烹饪专业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播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能力发展的引路人,应当主动意识到专业课程都应具有育人的功能及自身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与思政教师通力合作,努力构建中职烹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机制。同时,烹饪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主动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模范学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开展反思、总结,不断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升自身“课程思政”德育意识。而要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学校首先要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发挥顶层统领作用,并需要各职能部门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通力合作,共同构建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工作模式。其次,学校应考虑到各专业教师自身思政能力的差异性,开展“分层、分专业”教师思政能力提升培训工作。此外,各中职学校应当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一套易于实施的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将“教书育人”列为烹饪专业教师考核的重点评价指标。
2.将“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融入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建设中
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0年9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加强“思政”工作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而实施“课程思政”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只有将“课程思政”融入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举措”才能发挥效能。因此在制定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员组织中,除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外,还应有思政教师的介入,并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范标准,结合“强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谋划好思政教育融入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设计。课程建设是中职烹饪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拟制订“课程建设”文件时,要充分考量知识、技能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实现度;在课程评价的要领中必须设置“育人成效”的观测点;在重点课程和特色课程的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将“育人功能”“思政元素”设置为重要指标点。
3.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于烹饪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
如若将“课程思政”贯穿于烹饪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首先要以系统化的思维,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纲要》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教学上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要贯彻这一要求,需要研究梳理烹饪专业的思政教育目标,而后形成具体的烹饪专业各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最后细化为课堂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即从专业的宏观目标到课程的中观目标,最后细化到每节课的微观目标。而研究梳理烹饪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学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专家、烹饪专业负责人、烹饪专业课程负责人、思政课教师共同发力,开展合作。在明确教学目标后,要结合烹饪专业特点,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注重体验感和多样性,积极探索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课程的广度、深度进行科学合理地拓展。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及使命感。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如引入云班课、翻转课堂、微课教学,将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寓德于教,寓教于乐”。
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还不够,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是关键。“课程思政”评价应采用以学生为核心的评价内容,立足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凸显评价的人文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长。
现今国内“大思政”格局正在形成,烹饪专业教学改革中,只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盐溶于水”方式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把思政教育贯穿烹饪专业教育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融会贯通,才能不断提高烹饪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欧阳河,胡顺义,刘小娟.基于"帮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以大湾区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22(01) .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中职教育专项课题2021年度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题编号:QJHV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