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心力、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发展稳定。新疆由于其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在新时代做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新疆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切入点,结合调查问卷,从心理维度、价值维度与实践维度对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基于认知融合推进认知形成机制的完善、基于价值理性完善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空间、基于实践理性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云教育”模式、基于“全数据模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精准性和加强信息舆情监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等引导路径。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疆大学生;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2-0137-11
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已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着力点。新疆作为祖国最西部的省级行政区,其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新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对做好新疆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指出新疆工作总目标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需要从文化润疆的视角出发,广泛汇聚全疆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2022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进一步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疆高校大学生由多民族学生共同组成,意识形态工作交织民族、地域等因素,更易受西方多元社会思潮的侵蚀与渗透。因此,凝聚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仅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边疆稳定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一些学者就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探讨。顾超、王学俭提出“从明确认知前提、打牢物质基础、凝聚价值共识、优化教育渠道和促进实践确证五个维度系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连旗、高汝东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提出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大力推行国学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大力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 ]。程志杰、黄泰博则重点探讨了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 ]。另有部分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角度出发,如左殿升、冯锡童提出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需要增强学生获得感、筑牢主流价值传播主阵地、强化学生崇德修身、掌握互联最大变量,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姜黎黎、张峰从实践理性维度出发,提出应实现行为与主体相统一,实现教育技术、教育载体、教育方法合理有效运用,实现交往式教育、主体交流交往及生活世界的交融[ ]。
总体来看,学者对于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多集中于价值教育层面。然而,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不仅仅是塑造价值层面的认同,更应当着力于凝聚精神层面的共鸣。鉴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现实环境,当前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新疆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及实践理性的三重维度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剖析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引导对策。
一、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证调查
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视角分析当代新疆大学生的认同状态,可以从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三个维度展开。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問卷调查作为主要研究工具,运用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新疆部分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及实践理性的三重维度进行数据回归分析,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确定问卷内容后结合SPSS 25.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为确保调查结果有效性,该调研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以及喀什大学五所高校展开调研,并进行交叉、相关性分析。其中,重点高校1所,师范类高校1所,财经类高校1所,农业类院校1所,综合类院校2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为91.21%。
(二)问卷信度及效度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问卷设计覆盖了大学生文化认同基础上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及实践理性三个维度的问题。为保证问卷信度及效度,调查中对信度和效度检验如下。
1.信度。为检测问卷量表的实用价值,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系数越大表示显著性越强,α表示信度系数,通常在0~1之间。α大于0.8表示极好,α在0.6~0.8表示较好,而α低于0.6表示较差。由表1可知,本问卷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6,表示问卷可信度较高。
2.效度。为了测量问卷的有效性,进行KMO和巴特里特检验。由表2可知,KMO值为0.846,大于0.6,即问卷具有有效性,能够有效反映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
(三)研究对象分析
456份有效问卷中,男女各占42.33%和57.67%。少数民族与汉族所占比例分别为56.34%和43.66%,其中少数民族包括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6个民族。学历层次方面,在读本科生占91.46%,大一学生占38.4%,大二学生占31.16%,大三学占16.67%,大四学生占13.77%,硕士研究生占8.54%。在学科类别方面,人文社科类占63.43%,理工农业类占36.57%。父母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有97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28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5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96人,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有23人。
(四)研究样本分析
本文的因变量选取国家认同指数(Y1)来反映新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设置分值为1~5分。分值表示新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程度:1表示非常差,2表示差,3表示一般,4表示好,5表示非常好。自变量选取国家认同意识、身份认同以及行为倾向来表示。具体变量统计如表3所示。
二、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分析
根据表3数据显示,X1、X2、X3、X4、X5、X6、X7、X8、X9通过了显著性检测。这表明新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认同基础,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正趋势,但在局部环节缺乏深层理解与认同。
(一)认知理性分析
在心理学领域,认同被视为心理过程。认知理性被视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的主观性内容,更多地强调认同心理与认识,在凝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心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人们在对事实进行理性判断时的重要评定标准。认知理性可以分为“不知”“碎片化认知”和“熟知”三个阶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受调查的新疆大学生普遍处于认知理性的第二阶段,即“碎片化认知”阶段。一是认知仍存在模糊地带,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础概念普遍处于了解其基础内涵,但对其深刻意义及实践意义仍处在浅层认知阶段。二是尚未形成完整的认知系统,对所学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碎片化认知难以转化为深度认知并形成完整认知体系。三是碎片化认知尚属浅层认知,表现出认知层面的不稳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知晓度及信任度呈弱相关,易受多元社會思潮的影响而出现认知偏差现象。凝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主体内容: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在“五个认同”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居于首位。本次调查将国家认同置于全球化境遇中进行考量。在“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呈愈来愈高的趋势”的问题中,93.69%的学生表示认同,其中65.45%的学生表示非常认同。在“每次参加升国旗仪式时都为祖国自豪”的问题中,96.36%的学生表示认同,其中82.72%的学生表示非常认同。在回答“我讨厌打着文化差异旗号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一题时,94.69%的学生表示认同,其中77.08%的学生表示非常认同。结果显示,受调查新疆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国家荣誉感,对国家的认同度普遍较高。
2.核心要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认同层次中属于高层次认同,是建立在对国家认同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认同。新时代智能传播环境下,新疆大学生处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其身份属性与身份认同表现出更强烈的个体化需求,呈现出认同的多重性特征,极易将不同民族间生活习性上的差异上升为民族差异。在“民汉合宿时我时常会感觉民族差异并总感觉有隔阂”一题中,34.3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这实质上体现民族认同的跨边界认同意识的模糊。
3.深层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为此,要考察受调查对象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民族文化差异性与中华文化统一性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差异很正常,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一题中,92.69%的学生表示认同,其中非常认同占72.76%。在“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有必要”一题中,有高达96.04%的大学生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这显示绝大多数的受调查者在主观意愿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呈普遍认同。从认知理性角度分析,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认同不等于认知,认同与认知仍存在一定落差。在回答“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非常熟悉”一题时,非常清楚的仅占49.5%,较为了解的占36.63%,一般的占12.38%。可以看出,尽管绝大多数受调查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但仍然存在认知模糊、认知不系统、不稳定的现象,体现出主观认同与实践认知的较大差异。
4.领导力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新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要求。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在认知层面上表现为个体的归属感与忠诚感[ ]。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一题中,问卷认同度高达95.05%,其中,非常认同达到82.67%。这表明受调查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高度认同,同时表现出了较高归属感与认同感,体现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认同。但从认同维度分析,受调查者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态高于认知状态,体现出较高的认同感与认知水平一般的差异性。认同从程度上可以分为“情感认同”与“信仰认同”。受调查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尚属“情感认同”,而未上升到深度自觉的“信仰”阶段,即尚处于浅层的感性认同阶段。情感认同是指将个人情感因素作为判断主体思想观念及社会价值一致性的依据,也称感性认同。信仰认同则是建立在理性层面上的认知,通常以固化理性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价值体系为判断依据,表现为一种坚定不移的相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归根结底追求的是“情感”向“信仰”的升华,需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
5.制度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在“新时代是否应当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一题中,94.8%的学生呈现认同。但在“你是否认为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一题中,却呈现出较大差异性,36.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尽管半数以上学生对此持认同状态,但也侧面反映出受调查学生对新时代“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高度认同的同时,对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发展目标的美好愿景持不够坚定的态度。
(二)价值理性分析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质上是人们价值观念层面认同。“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价值理性是人们在对客观行为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时的理性判断力,注重精神凝聚与目标激励功能。主流意识形态在凝聚精神共识的过程中,为实现不同民族在地域、文化、利益等方面的不同诉求,追求精神层面价值理性的最大公约数,属于应然层面的价值判断和理性选择。本次调查有以下发现:
1.主体地位认知存在偏差。社会价值是通过社会实践对社会创造的价值,个体价值则是指单独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二者不能孤立存在。当前,对新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层面的引导多注重个体的社会价值培育,突出大学生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强调服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调查发现,新疆高校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时,要加强“个性化教育”。在“MHK考试占用了大量时间,弊大于利(民族学生作答)”一题中,14.95%的学生持认同态度,23.2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这表明少数受访大学生对当前的意识形态引导的部分政策表现出不认同态度。
2.受到地域因素影响。新疆地处我国疆域的边缘地带。新疆的地域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边”上,从而呈现出复杂的地域特性。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普遍性来看,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进而将其疆域划分为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 ]。新疆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易受地域及环境的影响。据统计,新疆各类清真寺等宗教场所约有2.48万所(包含清真寺2.44万所),总量是各级各类学校(不含幼兒园、成人、技工学校)的4.8倍,宗教活动场所中的各类神职人员有2.93万人,是全疆高校专任教师1.94万人的1.5倍[ ]。在新疆地域性文化氛围下,新疆大学生易受外部敌对势力的蛊惑,意识形态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调查显示,在“不同民族同学交往时我时常会感觉文化、习惯的差异,有时候会让我感觉不舒服”一题中,11.63%学生持认同态度,25.2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在“民汉合宿时我时常会感觉民族差异并总感觉有隔阂”一题中,22.35%的学生持认同态度,34.3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这表明部分受调查者在文化、民族差异问题上,呈现总体坚定、局部迷茫的状态。这要求我们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强化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引起情感落差。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不仅受学校教育与引导的影响,也与其所处地域的发展状况、家庭因素等相关联。在“新疆与内地省份存在经济落差,作为新疆大学生感觉略有自卑情结”这一问题上,46.04%的受访大学生持认同及中立态度。数据表明,近半数受访大学生认为由于新疆经济上与内地省份存在落差而存在一定自卑情绪。同时,由于新疆特殊的地域环境,西方敌对势力历来将新疆视为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突破口。他们通过线上线下、境内境外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将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场域作为首要争夺阵地,这严重威胁到了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4.西方在线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调查发现,在线教育中存在的西方意识形态内容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渗透和腐蚀。在“相较于传统教育,我更容易接受在线网络媒介信息,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一题中,39.53%的学生持认同态度,35.22%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仅有25.25%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数据分析反映出新疆大学生在智能传播时代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较大,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舆论导向很容易影响其思想。这时候西方在线课程若有似无的渗透会对其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极其不利。
在“在线课程选择中我更愿意选择国际高校的课程,更高大上”一题中,25.58%的学生持认同态度,41.53%的学生持中立态度,32.89%的学生持反对态度。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持中立态度的学生比例较大,表明这一部分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主观判断力或者呈现观望态度,在文化认同上呈现出存在认同但认知不足的问题。这也侧面反映出西方在线教育对新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是客观存在的。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社会转型,造成了社会阶级及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从而决定了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西方文化比传统文化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一题中,21.93%的学生持认同态度,31.5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仅有46.51%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这表明学生在自主选择文化时,过半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表4显示,与西方历史哲学类课程相比,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选课人数悬殊较大且课程评分也较低。这反映出大学生在自主选择时,由于其处在价值观形成期,自我判断力较差,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 ]。
(三)实践理性分析
实践理性是指人在进行实践判断时候的践行能力。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上看,实践理性要实现与认知理性、价值理性的逻辑统一,需要从“知”“情”“行”三个方面进行。
1.线下认同概念化。本次调查分析了专业课、思政课、集中学习、在线教育、“学习强国”等载体对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在“通过专业课和思政课获得文化认同感”一题中,85.38%的学生持正向态度,其中53.49%表示非常认同。在“通过学校组织的系列集中学习活动获得文化认同”一题中,82.06%的学生持正向态度。调查数据表明,新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表现为高认同率、低认知率的书本化、概念化认知现状。实践中,新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引导方式集中在线下的课堂教育,需要加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引导,如组织学生深入基层、社区进行实践教育活动等。
2.线上认同表面化。在“通过在线教育学习增强文化认同感”一题中,79.4%的学生持正向态度,略低于线下教育。在“通过学习强国增强文化认同感”一题中,88.04%的学生持正向态度,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得知,新疆大学生对于线下教育依赖程度较高,对线上教育略有保留,同时在线上教育的选择上判断力不足。
3.求知认同功利化。在“大学生学的系列思政课程对我们本专业的作用不大,学习作用不大”一题中,49.46%的学生持认同态度,其中27.43%学生表示非常认同,27.3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仅有23.18%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更加务实,出现一定程度的功利化认知现象。
三、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引导路径
基于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分析,打破认知偏差、实现有效引导的路径可以从认知、价值、实践、全数据模式及舆情监督五个方面着力,不断增强新疆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基于认知融合构建理性认同机制
从认知理性的角度出发,个体偏好在形成过程中与认知模式的形成呈正相关。因此,可以从大学生认知模式的形成机制着手,从认知融合的角度改变其原有认知,进而构建理性认同机制。认知融合主要指当人们产生认知冲突时,调整冲突的协调方式。融合过程是将新的知识体系加入原有知识体系中,继而改变其原有认知状态。
一是通过体验式教学加深认知融合。对于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应旗帜鲜明地倡导将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主导意识形态,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为基础,通过辩论、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两方面主动进行思考,身临其境地体验理论和原理的逻辑性及可靠性,从而提高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从融合内容着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大道至简地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信仰式认同。
二是发挥认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要注重将主流意识形态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一方面应根据新疆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新疆多元文化相融合,促进新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注重多元校园文化的发展,鼓励多元民族文化在不脱离主流意识形态原则引导下的多样性发展,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增进认知融合的整体性。一方面,认知融合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整体性、系统性的培养,克服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弊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为全面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另一方面,认知融合的整体性要注重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二)基于价值理性拓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空间
空间理论源于哈贝马斯、福柯等学者,空间因自身的封闭性而自带生产认同的功能。从空间理论的角度看,认同的产生是被动灌输与主动选择的双向过程。对于新疆大学生而言,主流意识形態认同最要紧的即为不同民族学生在同一空间下将“国家”上升为“祖国”的认识升华,将个人价值上升为集体价值,并建构共同的空间身份与身份归宿,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制度逻辑并通过间性教育促进认同形成。哈贝马斯提出:“只要不断地通过交往、协商、‘互为主观等途径,就可以寻找出能被普遍接受、类似最小公约数等共同原则。”[ ]运用到新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哈贝马斯的最小公约数原则可以被视为圆桌视角下多民族间多元文化间的有效方法导向。在圆桌视角下,对于意识形态间的异质性差异,主张以沟通化解争议,进而统一知识增量与认同。
(三)基于实践理性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云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新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使网络舆论场成为网络话语权争夺的主战场,每个大学生都身处于网络舆论场中。有效引导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传统单一的线下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线“云教育”双管齐下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云教育”建设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将主流意识形态“云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结合地方实情作出制度安排和规划。同时要结合本地情况,将五个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等融入“云教育”,潜移默化地强化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强化各民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要提高在线教育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内容上要宣传贯彻主流意识形态,方法上要从高等教育的亲和力着手,有针对性地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四)基于全数据模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精准性
大数据权威学者舍恩伯格提出在大数据时代的“全数据模式”,认为“样本=总体”[ ]。将“全数据模式”应用于新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工作中,不仅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者准确把握大学生意识和行为的精准性有积极意义,同时可以大大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打破了前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群体性定性研究模式。实践中通过结合大数据MapReduce和Hadoop等分析技术以及智能云计算,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性。基于云计算的联机分析原理与“全数据模式”相似,是一种数据动态分析模型。联机分析将分散的数据聚集起来进行智能多维分析,不需要人为整合。基于云计算、数据聚类分析、关联模式、统计分析等多维数据分析,能够挖掘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关联,进而可以在不同学生群体间形成协同性,针对性更强,精准度更高。
(五)加强信息舆情监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高校要以大学生兴趣为导向,集中关注大学生活跃度较高的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搭建专项网络舆论反馈平台,并设置相应机制进行回应,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不断升级网络技术系统,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新媒体作为智能传播时代的重要传播载体,对于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善于有效利用新媒体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引导工作。例如,在各种校园APP上加强正能量宣传、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强化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重要性的相关教育,坚持监管与融入相结合,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阵地中的话语权。
四、结语
“新疆局势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疆大学生是维护新疆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新生力量,是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如何提升这一特殊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仅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关键,是当前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是多民族大学生认同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从“认知、价值、实践”三个维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科学性、时代性,形成构建新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良好氛围及有效机制,是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 ] 本报评论员.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8(1).
[ ] 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 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N].人民日报.2022-07-16(1).
[ ] 顾超,王学俭.新时代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9(7):167-173.
[ ] 王连旗,高汝东.新时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0(3):185-189.
[ ] 程志杰,黄泰博.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5):36-43.
[ ] 左殿升,冯锡童.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实证研究——以全国30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3):70-74.
[ ] 姜黎黎,张峰.基于实践理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向度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61-67.
[ ]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 ] 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J].探索,2009(1):62-68.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6.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 ] 周平.国家治理视阈中的边疆治理[J].社会科学文摘,2016(7):46-48.
[ ] 闫国疆.信仰教育、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0):120-127.
[ ]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 ] 郭明飞,陈继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论析[J].东岳论丛,2021(2):174-182.
[ ] 哈贝马斯.现代性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3-155.
[ ]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奋斗,2019(6):1-5.
[ ]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变革[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7.
[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1.
责任编辑:刘洢菡
DOI:10.13946/j.cnki.jcqis.2023.02.012
作者简介:许科龙波,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成员。
基金项目:南疆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赜”(NFG2210);喀什大学重点项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研究”〔(2020)1670〕
引用格式:许科龙波.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与引导路径——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2):13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