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而不断演进。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党在香港组织工人运动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为了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党在香港对知识分子和商业阶层开展统战工作。在建设时期,为了应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我国的围堵,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保持理性而克制。在改革开放时期,党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香港稳定发展的需要,对香港社会的精英阶层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在香港实行全方位統战工作:统战对象逐渐扩大,统战内容不断丰富,统战手段更加灵活,统战格局日益开阔。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将统战工作深度嵌入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领域之中,更加广泛地团结爱国爱港人士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统一战线;全方位统战;香港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2-0045-09
近现代以来香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漫长过程。香港回归以后,政治社会总体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受到各种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针对近年来香港出现的政治乱象及其造成的严重危害,中央政府落实“爱国者治港”,在爱国爱港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不断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建构最广泛的“一国两制”统一战线[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香港有效开展统战工作,影响着“一国两制”和“爱国者治港”等政策的全面准确贯彻落实。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为切入点,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转变,探讨党在香港地区统战工作的演进及其历史逻辑、历史经验,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在香港统战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现实镜鉴。
一、文献综述
现阶段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的作用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观点。首先,增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合法性。就中央政府层面而言,一些学者指出中央政府试图通过统一战线来赢得香港民众的支持[2];就香港特区政府层面而言,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由中央授权的香港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并且选举委员会的委员也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因此,当香港特区政府的合法性遭到香港民众质疑时,中央政府通过统战工作来争取更多香港民众支持香港特区政府[3]。其次,实现政治经济的融合和整合功能。香港一直是中国内地与西方世界经贸往来的重要窗口。香港被中央政府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最终实现从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上塑造和引导香港人的身份认知[4]。再次,体现维护国家安全的功能。香港议题关系国家安全,尤其在2019年香港爆发修例风波之后,在安全化背景下,中央政府加强在香港地区的统战工作,确保消除“港独”分裂势力,使国家安全得到有效保障[3]。
上述观点主要从统一战线的功能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地区的统战工作,研究着眼于香港回归之后这段时间。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虽然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诸如“六七运动”(当时参与及支持者称其为“反英抗暴”运动),但是既有研究难以全面把握党在香港统战工作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切入点,即通过党在香港近百年统战史的研究,探索统战路线演进的历史逻辑,并总结统战工作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在香港统战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
近代中国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帝国主义和落后军阀牢牢地控制着中国社会。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新三民主义的框架下建立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在香港开展了统战工作。其中,标志性事件是省港大罢工运动。1925年,为了支持上海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州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和苏兆征等同志在罢工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大约有25万人参与罢工运动,持续时间长达16个月[5]。
由于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遭到国民党右派的严重摧残。彼时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把工人、农民和士兵作为基本革命力量,建立工农联盟为主的“下层统一战线”。但是,由于革命形势的复杂性,这一历史时期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国民党特务分子无法明目张胆地对共产党的活动进行阻挠,对其机关的破坏也不如内地明显。各种政治力量能在这里以商业活动为掩护开展政治方面的角逐[6]。1941年2月,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期间,在重庆与茅盾谈话时指出:“现在香港有了很大的变化,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我们向资本主义国家和海外侨胞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争取国际舆论同情和爱国侨胞支持的窗口,又是内地与上海孤岛联系的桥梁,香港将成为我们重要的战斗堡垒,因此,我们要加强香港的力量,在那里开辟一个新阵线。”[7]1944年,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新华社将统战工作从广东扩展到香港地区。194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香港成立分局,并且在分局之下设三种平行组织:一是香港工委,二是城市工作委员会,三是各地区党委。解放战争时期,香港成为华南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党在香港地区的统战工作形成日臻完善的体系。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主要围绕工商界精英和知识分子展开,党成功开辟了在香港的“上层统一战线”[8]。这一统战路线是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为了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和赢得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摒弃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思想,将统战对象扩展到所有爱国人士。尤其当国民党在内地掀起反共高潮时,香港这个特殊的环境对于中共坚持抗战与进步,反对投降与倒退,揭露国民党的阴谋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9]。这一时期党在香港的上层统战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很多民主党派人士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的支持,并逐渐与经验丰富的统战工作者建立紧密关系。比如1946年夏,周恩来、董必武在与中共广东区委统战部部长连贯、中共中央南京局外交事务委员会副书记廖承志交流工作时指出:“许多民主爱国人士、文化教育界人士也要转移到香港去,党组织要帮助他们转移,并协助他们安排工作。”[10]其中,一些民主党派人士被安排在达德学院教书[11]。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争取到了很多民主党派人士的支持,党成功在香港发展起广泛的“地下阵线”,并成功影响了当地政治[12]。
为了赢得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五一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同时,“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3]。“五一口号”发布之后,各民主党派致电中国共产党表示积极拥护党的领导。毛泽东给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復电,邀请他们来解放区协商召开新政协事宜。为了使他们安全抵达解放区,中共中央进行周密安排,周恩来亲自指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中共香港工委的负责人方方、潘汉年等人,和钱之光等人具体负责将民主人士护送到解放区[14]166。这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和民主协商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冷战格局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仅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而且还在军事上围堵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地支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总体上服从于“革命的意识形态”。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是十分理性和克制的,得到了香港广大爱国者的强烈拥护。当然,这种理性和克制是由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作重心和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
在中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之后,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后将很快收回香港,并做好了撤离香港的准备。时任总督杨慕琦(Mark Young)基于英国的政治外交利益考虑开启了“光荣撤退”计划[12]。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坚称“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同时,选择暂缓收回两地,并指出如果“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15]。后来,周恩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说明:“我们对香港的政策,是东西方斗争全局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不收回香港,……在长期的全球战略上讲,不是软弱,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进攻和斗争。”[16]这是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没有预料到的,用英国人自己的话讲,“令人很难想象,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会不顾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仇恨,而不去重占香港。香港之‘失,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17]。
这一伟大战略很快就赢得巨大回报。英国政府为了维持在香港的统治,迫切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早在1950年1月,英国政府就率先承认新中国,并且两国还建立了通商关系。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美国商务部发言人宣称“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往中国”。英国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禁运”问题上同美国存在严重分歧,因此对美国采取了两面派态度:表面上慑于美国压力颁布了很多“禁运”管制法令,并做出严格执行“禁运”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在暗中支持英国商人同新中国进行贸易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当然,在这艰难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爱国商人涌现出来。霍英东利用自己的船只冒着被暗杀的风险、顶着各方面压力帮助志愿军运输物资;庄世平在香港创立了南洋商业银行,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纺大王曹光彪急祖国所急,打通香港和内地的航空通道,将战争急需物资送往内地等。正是党在香港长期建立起的“地下阵线”和复杂的组织网络,并与爱国人士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才有众多爱国人士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毁家纾难支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这种理性克制的统战路线也受到内地“左”的思潮影响。1966年8月,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陈伯达、江青等人向中央统战部发动突然刁难,污蔑全国统战、宗教工作部门执行“投降主义”“修正主义”路线,蓄意破坏统一战线和干涉统战工作。在“左”的思潮的袭扰下,左翼劳工力量在香港掀起了一波波的政治运动,以反抗港英当局的殖民统治和资本家对劳工阶层的剥削。据统计,这一阶段香港的工人运动异常活跃。1950年至1960年,香港的罢工总数为68次;但在1960年到1970年间,罢工共达193次,最少一年也有9次,最多一年则高达47次[18]。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六七暴动”。1967年香港劳工阶级的这一事件,让英国殖民当局认识到只依靠武力镇压工人运动的方式,会导致劳工阶级使用暴力的反弹。港英当局在后续的殖民统治中,开始通过经济社会改革来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这段时期内,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逐渐由“理性、温和”转向“激进”,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不可否认,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在革命年代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早期的革命政权争取了外部支持。虽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战工作总体上服从于革命的意识形态,但这里也需要理性、克制的一面,让统战工作服务于新生共和国的建设。
四、现代化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构建的上层统一战线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统一战线的性质也随之发生转变。邓小平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统一战线的性质叫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就是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这样范围就宽了,具有广泛的性质。”[19]“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的提法新旧结合,既反映了长期以来统一战线的革命性质,又反映了新时期推动改革开放所要求的爱国性质,具有鲜明的过渡性。这一提法逐渐淡化了“革命性质”,具有很强的现代化导向[20]。
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也围绕着“致富能人”的新的社会阶层展开,“上层统一战线”在市场化进程中发展起来。据统计,1991年,在党政干部任职上对党外人士在县级以上的任命只有781人;到1994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达到1 523人[21]。在经济领域,中央统战部利用全国工商联、人民政协和其他渠道,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吸引进来,让他们发挥更大作用[22]。在上海,中国民主建国会长期致力于吸纳全国工商联和相关协会的负责人或组织者,以及那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家[23]。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则是新时期统一战线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在理论界看来,它赋予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阶层在政治上的合法性。
这一历史时期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也反映了这一统战路线的调整,党扩大了对商业阶层、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统战工作。克里斯蒂娜·卢(Christine Loh)认为,中国共产党以影响力指标考量香港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分子、技术专家和管理专业人才等人士,统战工作的策略便是影响各领域负责人的决策[24]。在廖承志担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时,他长期与香港社会的政治精英和商业精英打交道。在统战工作中,他提出:“千万不要把香港这个缺口堵死,要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的特殊经济地位,将其作为新中国同国外经济联系的基地,通过两地吸收外资,争取宝贵的外汇。”[25]为此,他提炼出解决香港问题必须遵循的两条原则:“既要收回香港,又可保持其繁荣、稳定,这就首先要求必须采取一套特殊的政策,收回香港后只改变与主权有关的东西,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尽可能不变。”[25]540
当时中英谈判陷入僵局,英国在香港打“经济牌”,让香港的汇率创下二战后的最低点。此时,中国中央政府出于维持香港稳定的目的,对英国的举措进行反制。1983年11月20日,廖承志会见以黄鉴为团长的香港厂商联合会参观团,阐明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商业阶层的方针,将其概括为“收回主权、港人治港、制度不变、保持繁荣”16个字[26]。廖承志还反复强调收回香港的方案要考虑香港的历史,顾及香港各阶层人士的利益,要制定一个能够容纳人的政策,否则香港的资金流走了,人才跑光了,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就成一句空话。他指出:“可以长期保留资本主义,财产、生活方式、自由港、贸易中心,我们十分愿意香港的繁荣能够保持。”[27]其后,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路线,更多走向社会,深入各阶层群众,团结中间分子。
在香港被殖民统治时期,很多香港华人社会精英被吸纳到政治体制之中,形成香港特殊的“行政吸纳政治”的治理结构[28]。这些华人精英成为港英当局的支持力量,构成了港英当局维持统治的“政治社会”基础[29]。此外,由于香港的左翼政治力量在香港“六七暴动”之后式微,“以整个阶级或者集体的利益为取向的政治意识和活动再也难以得到普遍的支持”[30]。因此,在中英围绕香港政制发展的主导权展开博弈之时,商业精英阶层成为党在香港推行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
这种统战路线的转向,奠定了香港回归之后中央在香港统战工作的基调。正如强世功所言,港英当局通过开放行政管理体制的方式,将普罗大众吸引到行政系统之中,成功压制了香港代议制民主的发展[31]。然而,进入特区政府时期,香港的政治社会结构日益变迁,精英阶层开始走向分裂。“精英分裂和倾轧已严重削弱特区政府的管治能力,并且精英阶层的不团结已经演变成严重的政治问题。”[32]此时,党在香港推行的上层统战路线已难以完全适应香港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全方位统战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变迁,社会分层化明显。“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产业工人和新兴中产阶层构成中国社会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阶层。同时,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已经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矛盾,因而社会结构呈现出紧张关系,中国社会整合的难度明显增加了。”[33]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历史上最广泛的联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将这个联盟的成员概括为12个方面,总数达数亿人[34]。随着国际格局的日益紧张,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打压中国,试图遏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鉴于此,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无疑是克敌制胜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构建起一个广泛的、凝聚起最大公约数的爱国统一战线,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35]。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出全方位统一战线。就性质而言,全方位统一战线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儿女大团结局面。就对象而言,全方位统一战线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致力于民族复兴大业。就领域而言,统战工作围绕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展开、一体化推进。就手段而言,统战工作的开展坚持政策、法律、经济等多维手段并用。就格局而言,全方位统一战线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服务强国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党的全方位统一战线也在香港逐渐铺开:
首先,统战对象逐渐扩大。“全方位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和“上层统一战线”不同,它淡化统战的“阶层属性”,凸显统战路线的功能性作用,将最广大爱国者团结起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在香港的统战对象由特定階层的代表人物逐渐扩展至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其中包括像工会联合会、福建氏族团体、妇女团体、青年团体、区级联合会和邻里(街坊)协会等社团组织。党在香港的统战路线也越来越贴近底层民众的生活,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2021年,时任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多次深入走访香港社会基层,开展中联办“落区聆听·同心同行”活动。在中联办的示范下,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等多名司局长随后走访了香港的基层社会,了解香港市民的生活和需求,并表示特区政府会加大力度增加房屋供应,解决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其次,统战内容不断丰富。香港回归之前和香港回归初期,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主要围绕香港回归和回归之后的政治社会稳定展开,统战工作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随着党在香港的工作重心变化,统战工作转变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体化推进。在政治领域,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证国家主权统一和香港稳定有序发展,依法打击乱港、祸港分子和分裂中国的违法行为。在经济领域,将香港金融、航运以及自由贸易港的优势与内地广阔的市场相结合,加速香港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推动香港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在社会领域,香港现阶段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突出。中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造更多经济增量,引导特区政府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来调整香港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给年轻人,疏解香港社会的负面情绪。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36]
再次,统战手段更加灵活。在香港回归初期,为了贯彻“一国两制”政策,党主要从政策层面来制定统战工作原则和推进实施统战工作方法。然而,随着香港诸多问题暴露,中央在香港落实全面管治权面临诸如立法权之争、司法权之争、行政权之争、外部干预斗争等诸多困境[37]。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在香港的统战手段更加灵活,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多维手段来落实中央在香港的政策。十八大以来,党在香港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20年6月30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正式生效。2021年12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从选举委员会的重新构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以及完善候选人资格审查制度等三个重要方面,引领和推动香港局势和民主发展重回正轨[1]。
最后,统战格局日益开阔。在香港回归的过渡时期,中英两国围绕香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导权展开激烈角逐。为了保证香港顺利回归和维持香港社会稳定,中央政府给予香港特区高度自治权。在香港回归之后,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始终围绕如何处理好“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展开。由于香港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居民的“一国”观念比较淡薄。更有甚者,西方国家在香港特区刻意抹黑内地,策动“港独”分子制造暴乱。进入新时代,为了解决香港社会存在的顽疾,中央加强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党在香港的统战工作更加强调在“一国”前提下构建“一国两制”统一战线。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组建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承担在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落实中央全面管治权、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民生福祉、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统筹协调、督促落实职责,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基础上组建,作为党中央办事机构,保留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牌子。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38]这一改革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对港澳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体现党中央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必将保障“一国两制”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六、结语
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这对党的统战工作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9]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党必须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扎实推进全方位统一战线,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将统战工作深度嵌入到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领域之中,更好团结爱国爱港人士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2021年12月)[N].人民日报,2021-12-21(10).
[2] Shiu-Hing Lo.Competing Chinese Political Visions:Hong Kong vs.Beijing on Democracy[M].
Westport: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2010.
[3] Shiu-Hing Lo.Ideologies and Factionalism in Beijing-Hong Kong Relations[J].Asian Survey,2018(58):392-415.
[4] Lam Wai-man.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Hong Kong:The Paradox of Activism and Depoliticization[M].New York:M.E.Sharpe,2004.
[5] 金安平.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能力研究——以省港大罢工的领导结构和经费筹集为例[J].北大政治学评论,2021(3):3-19.
[6] 袁小伦.粤港抗战文化史论稿[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2.
[7] 茅盾.我走过的路: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16.
[8] Cindy Chu.Chinese Communists and Hong Kong Capitalists:1937-1997[M].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10.
[9] 陳雷刚.抗战时期叶剑英在南方的统战工作述论[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66-73.
[10] 达德学院校友会.达德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集[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3.
[11] 朱益飞.中共中央南京局在香港达德学院的统战工作及其当代启示[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5):63-70.
[12] 李彭广.管治香港:英国解密档案的启示[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23.
[13] 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统一战线100个由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70.
[14] 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17:166-168.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49-250.
[16] 金尧如.保持香港现状和地位的战略思想[N].香港经济日报,1993-07-02(10).
[17] 罗拔·郭瞳.香港的终结——英国撤退的秘密谈判[M].香港:明报出版社,1993:36.
[18] 齐鹏飞.长期打算,充分利用——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对于香港问题和香港的特殊政策[J].中共党史研究,1997(3):1-8.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19.
[20] 肖存良.服务强国建设: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内涵、特征与机制[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4):1-11.
[21] 格雷·格鲁特.发展与转型:法团主义与霸权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M].上海:复旦大学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内部参考资料,2020:204.
[22] 阎小骏.中国何以稳定:来自田野的观察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5.
[23] 罗光武.民主党派基本知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37.
[24] Christine Loh.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ols of Co-optation and Persuasion,Underground Front[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0.
[25] 王俊彦.廖承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0.
[26] 刘智锋.狮子与龙——中英双方在港较量密录[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184.
[27] 廖承志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75-678.
[28] 金耀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229-254.
[29] 李松.香港行政主导体制的兴起与衰落(1841—1997)[D].上海:复旦大学,2022:88.
[30] 李明堃.变迁中的香港政治和社会[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61-63.
[31] 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3.
[32] 刘兆佳.香港社会的政制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22-342.
[3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4] 中央统战部理论学习中心组.为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凝心聚力[N].人民日报,2021-08-25(11).
[35]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
[36]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0月14日)[N].人民日报,2020-10-15(2).
[37] 冯泽华.新时代中央对港澳全面管治权:实施困境与法治进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1):54-63.
[3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N].人民日报,2023-03-17(1).
[39]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20):4-7.
责任编辑:龚静阳
DOI:10.13946/j.cnki.jcqis.2023.02.005
作者簡介:李松,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复旦大学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基金项目: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
引用格式:李松.迈向全方位统战: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统战工作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镜鉴[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2):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