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平
〔关键词〕政治仪式;爱国主义教育;群众性主题教育
政治仪式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不同历史场景下发挥着独特功能。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①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注重运用仪式礼仪”,“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②这充分肯定了以纪念庆典等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政治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爱国主义不仅能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更是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旗帜。从政治仪式视角对新时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考察,对新形势下利用政治仪式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政治仪式的内涵界定与基本特征
(一)政治仪式的内涵界定
从字面构成上来看,政治仪式是“政治”和“仪式”的结合体,要准确把握政治仪式的基本内涵,首先必须对“仪式”有正确的认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周颂·我将》),这是中国古代对仪式的较早记载,这里的“仪、式、刑”三字均有取法、效法之意。随着历史发展,仪式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从历法、礼节或典礼、规范、仪态等逐渐衍生为当前国内较为认同的“礼之秩序形式”、“礼节规范”、“举行典礼的秩序、形式”等内涵。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如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认为“仪式是社会秩序的某种象征”①;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各种行为准则,它们规定了人们在神圣对象面前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举止”②;美国人类学家大卫·科泽则将其定义为“一种体现社会规范的、重复性的象征行为”③。可见,仪式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内涵的丰富性,从不同视角出发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论阐释。相较于其他种类仪式而言,“政治仪式与其他类型的仪式相区别的最主要特征在于‘政治这一定语上”④。在此基础上,政治仪式可理解为从政治维度出发的仪式或被赋予了政治意义的仪式活动,是基于一定政治历史传统和价值立场,借助各种象征性符号或特有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坐标和空间场景中针对特定群体展开有组织、有规范的政治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对重要节日的国家庆祝活动、对杰出贡献人物的国家荣誉表彰活动、国家公祭活动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入团入党、升旗、集体性宣誓等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小范围仪式活动。
(二)政治仪式的基本特征
象征性和意义性。政治仪式通常是以能够被实际感知的具体形式来表现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等抽象化的内容,它本身既由不同象征性符号所构成,又充当着作为象征性对象的符号载体。如果没有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就无法“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①,就无法塑造政治组织的自我形象,也就无法实现国家认同等政治意义。因而仪式空间中的各种象征性符号不是空洞的,从政治仪式本身到“仪式的时间、地点、语言、行为、物体等都附着有特定的意义”②,它正是借象征性符号所表意的政治目的进而实现自身的意义性。
组织性和动员性。相较于其他仪式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政治仪式按照一定的组织规范和要求来进行,有完整的流程体系,具有显著的组织性。从仪式时间的选取到场景的布置再到具体仪式流程的安排无不彰显着组织性。同时,这种组织性还体现为对参与者的影响,通过参与政治仪式活动将社会分散個体组织、整合、凝聚起来,强化参与者的集体意识与组织观念,进而形成更为强大的组织力。在强有力组织的领导下,这种组织性又表现出强大的动员性,动员参与者形成服从集体的统一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而凝聚起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行动的强大合力。
庄严性和稳定性。庄严性是政治仪式区别其他仪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要表达何种主题的政治仪式,开展政治仪式的场景总会营造一种正式、庄严、肃穆的气氛来强化组织性和凸显政治中心的权威。政治仪式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作为一种传统而不断延续,仪式时间的周期性与仪式内容形式的固定性让政治仪式不会轻易发生较大改变,显现出政治仪式的相对稳定性。
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任何政治仪式的开展都以一定的政党价值观作为支撑,都离不开寻求获取更多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目的。因而在政治仪式的开展过程中总会伴随有对一定政治组织的政治理念、价值立场、思想理论的宣传教育,通过深化人们对政党政治的理解,进而达到增强政党意识形态社会化认同的目的。
二、政治仪式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政治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功用,必须深刻把握政治仪式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内在机理,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学理遵循。
(一)建构意义时空,唤醒爱国主义集体记忆
国家记忆是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国家记忆的唤醒离不开特定时间与空间的作用。“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①政治仪式搭建了唤醒国家记忆的时空桥梁,诸如历史事件、政治理念、价值理想与精神信仰等都被统一内蕴于仪式特定的意义时空之中,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建构起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刻度与空间坐标。
从时间维度而言,政治仪式开展的时间往往以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为节点,蕴涵特殊意义的时间刻度具有记录和传承集体记忆的功能。仪式的每一次开展都是对历史时间的一次强调,将蕴涵国家记忆的历史时间同当下建立联系,并寻求着走向未来的价值指向。诸如对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纪念活动或者一些国家庆祝活动均是以历史时间为纽带,通过建立起当下与过往历史对话的桥梁,以此来让人们对党和国家一路走来的苦难辉煌有更深刻的感悟,帮助人们勾连起并不断强化家国意识与民族情怀,让国家集体记忆历久弥新。
从空间维度来看,政治仪式所营造的象征性空间为集体记忆的唤醒创设了场域,具体的可感知的体验情境为爱国主义教育建构起感官的真实在场。空间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不仅是静止的物理形态,更是能生产思想或情感的实践形态。政治仪式所营造的庄重、威严、严肃的视听情境,有效地发挥了重现并形塑国家形象、传播国家理念的媒介作用,有规模的群体聚拢与共同的情感聚焦促进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充满感染力的意识形态空间建立起成员之间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为增强国家凝聚力奠定了高度统一而稳定的心理情感基础。
(二)承载教育内容,确立爱国主义精神坐标
爱国主义的抽象性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借助各种中介载体的承载作用,从而实现教育内容以更为形象生动的形式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政治仪式时空场景不是虚设的,场景内每个可感知的事物都能成为承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符号,并由此确立起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的精神坐标。
一方面,政治仪式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具象化,仪式或符号承载着引领国家认同的价值化功能。政治仪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展演活动,仪式时空中的各种象征符号与象征手段都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借助特定仪式时空场景的协调辅助作用,诸如信仰、价值、精神、文化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各种政治仪式符号承载下,均以表征的、有形的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物化状态的价值指引。例如,在国庆阅兵式中,士气高昂的士兵列队、各式先进的武器装备等物化符号的展示,就显示着中国正在党的领导下走向繁荣与富强的意蕴,可听、可视、可感知的教育形态让人们能够由国家概念投射出国家场面,感召着参与者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和政治认同感。
另一方面,政治仪式有助于仪式符号承载作用的延续,促进着爱國主义教育的生活化。在政治仪式的反复作用下,诸如国旗、国歌等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和特点的国家象征符号,不断被建构起崇高性和神圣性。“对外,它是一面旗帜、一种号召、一种宣誓;对内,它是一条纽带、一种标志、一个传统。”①在人们无意识的日常生活状态下,各种国家象征符号既是个体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中介,也是维持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中介,是表意国家概念和彰显政治权威性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活动期间,大街小巷悬挂的五星红旗配合着《我和我的祖国》等音乐符号,就形成一道亮丽的爱国主义教育风景线。人们置身其中就能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持续性感染中形成国家与国家象征符号融为一体的价值情感,这些声音、人物、器物等国家象征符号就能有效激发出人民群众的自豪感。
(三)激发共同情感,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内化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朴素而感性的情感现象,更包含着深刻的精神价值。马克思曾将“感性的”②归结为人的一种内在特性。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③爱国主义的建构同样需要遵循人的心理机理,由感性情感萌发到逐步实现理性精神内化的逻辑过程。政治仪式激发了国家象征符号所承载的价值情感,建构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绪感染场,当人们置身于仪式空间中,大规模群体聚拢促成了人们情感的相互刺激与感染,共同的注意力焦点能够激发参与者共同的心理体验,自然而然地激发出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凝聚起爱国主义价值共识。例如,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在庄严肃穆的气氛里,高唱国歌、防空警报响起、汽车鸣笛、驻足默哀等集体行为都在无形中激发着人们的情感,无声与有声交融的场景让人民同党和国家在这一刻形成情感共振,碎片化的情感得以聚合并凝为一体。同时,这种集体性的悼念与追怀又形成强大示范效应,激励人们在历史痛感中砥砺前行,极大地增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在感同身受中不断坚定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
(四)规范爱国行为,引领爱国主义实践外化
仪式引发的强大情感可以进一步促进遵从。④在政治仪式独特的意义体验中,可以让参与者对党、国家和人民油然而生的价值情感进一步升华为报效祖国、建设国家的自觉行为。
一方面,政治仪式有助于规范和引领爱国主义行为。政治仪式通过周而复始的操演,统一化、标准化的行为规训让仪式规范在人们心中形成烙印,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象征符号的引领功能和感召功能。凝聚的集体不断对离散化的个体行为形成规范和引领,国家象征符号的爱国主义意涵也由此为参与者普遍认同和接受。在政治仪式“目的理性”的作用下,不断强化参与者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在无形中使其行为举止与政治仪式所规定的国家规范保持一致。通过仪式化的操演,对国家的内在情感转化为爱国行为,主观的价值导向变成实践行动,让参与者身体力行地去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不断促进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政治仪式有助于逆向约束爱国主义实践。政治仪式的严肃性、程序化与权威性总是蕴涵着秩序感和约束性,既包括对参与者在场时无形的组织纪律,更隐含着不在场的持续性逆向化规范。受仪式的话语规训与行为引导,每当参与者出现偏离仪式空间所传导的价值导向时,便会产生一种“违背群体团结及符号标志所带来的道德罪恶和不得体的感觉”①。同时,这种由政治仪式所传达的集体主义纪律又将在社会成员中形成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局面,促成个体向集体靠拢,引导着人们将仪式空间中产生的爱国主义冲动型情感转化为心中的“道德律”,进而激励人们投身于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具体行为实践。例如国家公职人员通过参加宪法宣誓仪式,就会对宣誓人形成良心上的约束,引领他们本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来处理公职事务;再如党员经过入党宣誓仪式后,党章就会对党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促使其自觉遵守党员的纪律准则。
三、新时代运用政治仪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充分发挥政治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不仅要重视政治仪式场景内的熏染感化作用,组织好特定的政治仪式活动,更要构建生活化的仪式教育场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日常生活化,最大限度发挥政治仪式的教育效用。
(一)挖掘国家历史中的集体记忆,凸显仪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
其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在政治仪式中的地位,以明确的政治导向引领爱国主义教育。“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②政治性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属性。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大型纪念、庆祝仪式,还是较小的入党、入团、升旗等宣誓仪式,都可以归结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而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在政治仪式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彰显爱国主义教育明确的政治导向功能,借助政治仪式所塑造的情绪感染空间,将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价值融入到仪式教育中,通过激发参与者的政治情感来构建和强化他们的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融合互通。
其二,加强国家历史教育内容在政治仪式中的融入,以强化国家集体记忆、凝聚爱国主义价值共识。国家历史印刻和延续着国民的集体记忆,是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成的精神动力。国家集体记忆的凝结和国家认同的生成离不开国家历史的滋养作用。为此,应充分挖掘切合不同仪式场景的国家历史资源,特别是蕴涵深刻情感力量的相关历史资源,通过具体历史内容的表现形态转化,推进政治仪式与国家历史教育的相互交融,引导人民群众在记忆建构与共享中不断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通过深化政治仪式中历史教育的内涵,不断增强参与者的政治仪式获得感,让人们在参与政治仪式中感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凝聚爱国主义的价值共识,巩固国家历史记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支撑作用,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永恒的民族共同记忆。
(二)精心设计仪式的流程环节,强化仪式教育过程的组織性
仪式的流程环节是确保仪式功能有效发挥的关键。精心设计仪式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既能增强仪式氛围的感染力,更能以强有力的组织性实现仪式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性功能。
一要完善政治仪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流程环节。政治仪式中各种载体要素和流程形式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只有以整体性思维将仪式各个部分的教育功能激发出来,才能形成政治仪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具体而言,在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可选择具有特殊教育内涵的时间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性;在场景布置上,应充分利用承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各种符号象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具象化表达,增强政治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性以及受教育者的体验性;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应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增强受教育者在政治仪式具体实践中的参与性,以受教育者参与政治仪式的主动性激发其自发状态下爱国主义精神的生成。
二要制定严格的不同类型的政治仪式制度规范。仪式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缺乏严格而完善的制度规范对仪式的开展及运行进行约束,政治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很容易沦为习以为常、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例如,入团、入党、升旗等是人们参与度较高的日常政治仪式活动,这些活动通常由各级单位自行组织,因而容易流于形式,仪式组织者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仪式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为此,应与时俱进地完善相关规范、条例,明确仪式组织者的主体责任,严格规定和落实既定的仪式流程环节,将各种仪式开展的周期、程序、组织者、参与者等进行严格制度规范,通过提升组织者的责任心来引领受教育者的自律性,以严格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不断赋予日常政治仪式以崇高性和神圣性,促使日常政治仪式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用。
(三)构建生活化仪式教育场景,增强仪式教育效能的持续性
政治仪式的教育功能不能只停留在仪式特定的场景内,更要推进仪式教育效能的日常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性。
一方面,要加强爱国主义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传播和呈现。政治仪式中的各种象征符号是承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增强其在日常生活空间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增强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持续性的关键措施。对此,可通过在商场、学校、公园、电影院等场所悬挂标语横幅、进行文艺展演或图文展览等形式,营造出生动的、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景氛围,实现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现实空间中的延续;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更为生动形象的符号形式展现,不断增强仪式象征符号的时代特色及其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网络空间中的延续。
另一方面,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特殊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仪式教育实践。政治仪式开展的周期性决定了人们接受仪式教育的间续性,而利用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等具有连续性的特殊时间点进行仪式教育实践,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治仪式教育功能的欠缺和不足。一是直接利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例如在春节、中秋、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可利用国家名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以团圆为符号激发集体主义精神,让人们在节假日的欢乐中“习得礼仪规范,弘扬民风民俗,构建家国情怀”①。二是利用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庆日、纪念日的时间点开展爱国主义仪式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在“七一”建党节组织入党仪式、红歌合唱比赛、红色基地参观实践等活动,在“十一”国庆节举行集体升旗仪式、观看历年阅兵仪式视频等,让爱国主义教育无形地渗透于节日的欢庆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适时开展网络政治仪式,打造政治仪式网络实践平台。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借助人脸识别、融合成像等技术制作互动H5在线玩游戏《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使广大网民在参与互动中极大地增进了对人民军队的亲近感,强化了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