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战士

2023-06-08 03:47:18裴浩
美与时代·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延安时期

摘  要:木刻版画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古代人民精神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延安市作为我国革命圣地,其木刻版画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爱国情怀和军民生活的集中展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木刻版画;创作特征

一、木刻版画起源与发展

木刻版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在甲骨、陶器等器物上进行的纹样雕刻,便是木刻版画艺术最早的萌芽。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古代人民通过利器在青铜器、石碑、岩壁等物体上镌刻进行审美创造,木刻版画艺术审美价值开始得到重视。唐宋时期,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文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印刷术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图像印刷便是现代木刻版画的雏形。宋人朱翌在《猗觉寮杂记》中记载:“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时期,“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作为现存最早的木刻印刷品得以留存,其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展现出我国木刻版画技术的醇熟。雕板印刷术的发明,为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佛教石刻、经文等更是促进了我国木刻艺术的丰富。至宋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程朱理学的发展,书籍及其插图等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娴熟,木刻版画在我国古代文化传播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二、延安木刻版画发展历史阶段分析

传统中国木刻版画以宣传宗教为主,复制版画为主要艺术手段。1935年10月,红军建立延安革命根据地后,中共中央所在的延安因为相对稳定的社會环境和大量人才的涌入而成为木刻版画发展的沃土,促使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迈向了新的阶段。抗战爆发后,由于木刻底版材料来源丰富,复制要求较低,木刻作品开始大量出现在根据地抗战宣传工作中。延安木刻版画以宣传政策、服务大众为目的,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军民感情、战争掠影、根据地生活等,对于激发群众抗日热情、促进根据地文化宣传、加深军民情感发挥了巨大作用,故延安木刻版画有“刀锋战士”之称。

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历时13年,从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陕北吴起镇开始,到1948年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前往河北西柏坡结束,这一时期,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文化环境,吸引了大量优秀文艺工作者前往,诸如江丰、陈铁耕、赖少其等艺术家纷纷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行木刻版画艺术创作,通过文艺作品进行民族启蒙,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军民感情,创作出大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木刻版画作品。

本文按照时间和木刻版画创作内容,将延安时期木刻版画发展概况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红军长征进入陕北吴起镇至全面抗战爆发前

文艺作品作为上层建筑,其由经济基础决定。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在摧毁我国社会经济的同时,也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政策,我国仁人志士和文艺工作者充分意识到文艺作品对于群众的教化功能,于是,纷纷通过先进的文艺作品去启迪群众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1931年,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殖民策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在上海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并通过创办木刻讲习所和文艺创作启蒙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对于促进民族觉醒具有重要意义。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建设民主革命政权,延安开始成为民主革命的中心,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延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围也为我国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文艺创作的沃土。这一时期,各类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出现,而新兴木刻版画则成为抗战时期延安的主要艺术形式。

伴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开始成为这一时期木刻版画的主要创作素材,创作内容主要以表现根据地生产生活为主,主要作品有陈铁耕的《母与子》、江丰的《母子们》、赖少其的《生产》、力群的《春》、沃渣《水灾》等。艺术家们通过对根据地人民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活动进行生动刻画,表现出新兴革命政权的旺盛生命力和根据地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殷切期望,对于增进根据地人民建设热情、激发全国人民革命热情和争取民族解放的信心、促进社会各阶层觉醒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第二阶段: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开始一致对外,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这一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内容开始由反映根据地建设和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转变为反映中国军民抗战场景为主,木刻版画开始成为民族存亡之际救亡图存的艺术武器。

全面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主要以表现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战为主,如力群的《保卫祖国》、古元的《军事运输队》、胡一川的《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陈铁耕《共产党员站在最前线》、艾炎的《平型关大捷》等。延安木刻版画通过对根据地人民保家卫国的革命热情进行刻画,对侵华日军进行无情鞭笞,对中国军民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民族精神进行宣传,充分发挥了文艺作品在抗战时期的宣传鼓舞作用,对于激发中华民族抗战热情、促进民族团结和一致抗日具有动员作用。延安木刻版画在反映军民抗战热情的同时,也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如古元的《陕甘宁边区印象之一》、刘岘的《延安新市场》、涂克的《大生产运动》、艾炎的《根据地儿童生活》等,对加深军民情感、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生产起到了鼓舞作用。

第三阶段: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告终,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受时代背景及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对象再次发生变化,由反映中国军民抗战为主转变为反映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区军民生活为主,突出反映了解放区人民对于停止内战、争取和平的殷切期望和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木刻版画通过对解放区人民生产生活进行生动记录、对解放军不畏牺牲致力全国解放的英勇斗争进行了刻画,表现出文艺工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这一时期主要代表性作品有吴耘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古元的《捷报频传万众欢送》、芦芒的《打到南京去》、邹雅的《横渡长江》等。艺术家们通过生动的形象塑造展现出解放区生机勃勃的朝气和对于全国解放的必胜信念。

三、延安木刻版画创作特征分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延安木刻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同样由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在全面抗战之前,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为我国国民革命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时期延安木刻版画以反映根据地生产生活为主,表现出文艺工作者对于新兴革命政权的热切期望;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已到生死存亡之际,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时期木刻版画创作内容主要以表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为主,对于激发民族爱国热情、促进国共一致抗日具有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再度转变为阶级矛盾,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内容开始以反映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军民生产生活为主,反映了解放区人民对于实现国家统一和和平生活的迫切希望。由此可见,延安木刻版画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其创作内容及审美形态均有不同,但在救亡图存的历史时刻,延安木刻版画始终坚持创作内容的大众化、创作思想的政治性和现实主义的审美倾向,以服务大众为目的,把人民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于战争的厌恶进行了有力刻画。

(一)创作内容的大众化

大众化作为延安木刻版画的突出特征,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创作对象的大众化

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在借鉴西方木刻艺术镂刻法、腐蚀法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结合套色木刻年画、皴法等中国画特征,以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区、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创作出了大量木刻版画作品,如《八路军生产》《春》《横渡长江》《平型关大捷》等木刻版画,构建起艺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生动地反映出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创作对象平易近人。

2.艺术审美的大众化

由于根据地人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为便于革命动员和宣传,延安木刻版画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在宣传根据地生产生活的同时,展现出军民一家亲的生动景象。如郭钧的《羊病治疗》、夏风的《深耕细作忙施肥》、王刘秋的《筑水坝》、等作品紧紧围绕生产生活,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画语言,使根据地人民通过木刻版画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現,接受科学生产生活的熏陶,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艺术审美具有大众性。

(二)创作思想的政治性

1939年,朱德提出了“笔杆必须赶上枪杆”的号召,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宣传作用。延安木刻版画产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因此,延安木刻版画的创作思想体现出浓郁的政治性。例如,赖少其的《生产》、胡一川的《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吴耘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木刻版画作品,通过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根据地军民生产、人民英勇抗战和解放区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政治启蒙、社会生产生活、抗战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一项文艺武器,延安木刻版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根据地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殷切期望。

(三)艺术审美的现实性

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以“走向人民生活”为艺术探索目标。所谓“人民生活”,是基于延安抗日根据地、陕北农民生产生活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主要创作原型,将艺术创作与人民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艺术审美上表现出浓厚的现实性。现实性即贴近人民生产生活,延安木刻版画通过深刻对社会现实进行刻画,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侵略者的厌恶,对于战争必胜的决心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陈铁耕的《游击队员的英姿》、江丰的《延安各界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大会》、古元的《收割》、刘岘的《延安新市场》等作品,都是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对根据地的生产生活和前线战士奋勇杀敌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反映出延安木刻版画再现现实、冷峻反映不经艺术家加工的社会百态和战争细节,展现出现实主义的艺术审美特征。

四、结语

延安木刻版画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具有强烈的斗争性、政治倾向性和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实现了我国美术审美由模仿西方向重视民族艺术传统的历史性转变。延安木刻版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虽然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内容不尽相同,但其作为一项文艺武器,却具有创作内容的大众化、创作思想的政治性和艺术审美的现实性等特征,在文化普及、政治宣传和思想启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当代中国美术作品走向世界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谢依阳.从一八艺社到木刻讲习会——兼论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发生的历史关系[J].美术观察,2022(2):47-52.

[2]陈沁杰.鲁迅与“新兴木刻”艺术再思考——从叙事与启蒙的角度看传统木刻画之弃[J].鲁迅研究月刊,2019(7):83-88,93.

[3]刘晋延.浅析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时代性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1(18):36-37.

[4]刘瑞儒,张翻.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群众教育模式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6-94.

[5]郭丽娜.革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山西抗日根据地木刻版画创作特征[J].名作欣赏,2021(14):179-180.

[6]李夏.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艺术研究[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4):24-29.

作者简介:裴浩,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专职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延安时期
浅析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与创作特征
艺术评鉴(2016年18期)2017-02-22 16:25:38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戏剧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 12:57:08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艺术评鉴(2016年19期)2016-12-24 08:07:53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5:50:35
西方音乐的魅力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5:54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商(2016年20期)2016-07-04 14:33:46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1:48:35
豫剧现代戏研究综述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1:09:15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