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本课堂是学生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沃土”。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课前、课中、课后为切入点,组织多样活动,让学生积极体验,进行自主学习、数学抽象、数学应用等,借此使其掌握数学知识,同时顺其自然地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生本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将联系教师现有经验,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入手,阐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1-0037-02
引 言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十一个维度,如数感、量感、数学抽象等;同时,提出相关的数学教学建议,如以学生为本,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在生本课堂上,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测量、抽象、推理等,由此习得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见,生本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为指引,以数学教学内容为依据,以不同的教学阶段为切入点,应用适宜的策略进行教学,助力学生习得知识、发展核心素养。
一、前置作业,自主学习
课前阶段是生本课堂教学的起点。前置作业是指在课前阶段布置作业。在作业的驱动下,学生会进行自主学习。尤其,在自主学习时,学生会进行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由此顺利地完成作业,初步认知新知内容,同时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以“四边形”为例,在生活中,学生四处可见四边形。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四边形,学生可以自觉地抽象出其特点,初步建立认知。于是,在生本课堂教学的课前阶段,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请大家回到家中,
看看能找到哪些四边形。在找到四边形后,请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看看能发现其有怎样的特点。”
在此任务的推动下,学生回家细心观察,发现很多四边形。同时,学生利用多种方式与四边形“互动”,从不同角度发现其特点。有的学生发现四边形有四条边;有的学生发现四边形有四个角;有的学生分析自己的发現,试着描述四边形的概念。在如此发现的支撑下,学生可以进入数学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合作探究四边形的其他特点,借此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加深理解。
由此可见,通过完成前置作业,学生可以获得自主学习机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初步认知新知内容,锻炼数学抽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二、走进课堂,互动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体验学习情境,可以以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建构新的理解[2]。创设情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建构的支撑。在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自觉迁移认知,着力与他人互动,合作探究。
仍以“四边形”为例,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四边形。在学生的踊跃参与下,课堂气氛活跃,出现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把握时机,
鼓励学生描述四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说道:“四边形都有四条边。”教师以此为基础,追问:“四边形的四条边有怎样的特点?都一样长吗?”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继续观察四边形,发现其四条边的特点。
(二)提出问题,促使探究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在思维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层层深入地剖析知识,由浅入深地建构认知。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数学推理、建模、运算等,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所以,在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重难点内容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以“梯形的面积”为例,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大部分学生积累了转化经验。转化法是学生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工具”。基于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将梯形转化成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和梯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利用二者关系,是否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三个问题为学生指明了探究方向。于是,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回想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学习过程,由此在脑海中建立图形转化场景,继而迁移经验、动手操作。在认知差异的作用下,小组成员展现了不同的操作结果:有的组员将两个大小一样的梯形拼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组员沿着梯形的腰部中线进行剪切,将剪切后的上半部分移动到底部,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在不同操作过程的作用下,小组成员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割补经验。然后,组员们对比转化前后的图形,发现其关系,继而利用已学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实践表明,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不但迁移了已有认知,探究出了数学结论,做到了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还锻炼了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
三、回归生活,应用学习
通过回归生活,学生可以灵活地应用数学所学,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借此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基于此,在进行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以生活为归途,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
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例,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运算场景。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运算,是学生“想”数学、“做”数學的过程。写数学日记是学生记录“想”“做”数学结果的方式。对此,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归生活,观察、发现数学运算场景,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书写数学日记。
一个学生回到家中,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基于此,学生书写了如下内容:
“放学回家后,我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我从存钱罐拿了50元,准备给自己买零食。
我来到了糖果区。好想吃巧克力呀!我来回观望,发现自己喜欢的巧克力,既可以整盒卖,又可以一块一块卖。我盯着价签开始计算,一盒巧克力一共有12块,卖32元。一块巧克力是3元。我心想:如果我一块一块地买,一共买12块,这样需要花12×3=36元。这可比整盒贵了4元呢。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拿起一箱巧克力。
一箱巧克力花了32元,我还剩下了18元。学数学真好!我不仅可以自己算数,买零食,还可以省钱。”
该学生的日记中展现了其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应用了课堂所学,锻炼了数学运算能力,同时,还真正地意识到了数学的现实价值,有利于今后自主地在生活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数学生本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自觉体验多样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数学抽象、运算等,一步步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生本课堂教学之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将生本课堂教学作为“工具”,使学生切实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习得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林惠贞.核心素养时代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
建[J].考试周刊,2022(36):66-71.
姚甜.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A5):70-72.
作者简介:林秀字(1981.8-),女,福建漳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霞美中心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漳州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