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红,宋艺旋
(中国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人民健康离不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的守护,而培养人民健康守护者既需要医学科学教育,更需要医学人文教育。新医科之“新”就在于强调医理、医工、医文融合,其中的医文融合就是医科与文科的融合,所以,新医科视域下的医学教育,既包括医学科学教育更包括医学人文教育。而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就要从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实施。为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阐释新医科视域下医学人文教育的优化路径。
任何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都要遵循内化外化规律。新医科视域下医学人文教育也不例外,也要经历一个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认知最主要的还是来自课程教学。为此,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以丰富医学人文认知是主要优化路径。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既包括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也包括医学专业课程和“德”“体”“美”“劳”等素质教育课程。
1.开足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是关键。广义的医学人文课程是指医学与人文交叉的课程;狭义的医学人文课程又称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也就是时下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主要有《医学心理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学》 《医学哲学》 《医学逻辑学》 《医学美学》 《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 《医学史》等[1]。其中,作为医师资格考试课程有三门即《医学心理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学》占全部医学生总课时约8%,而据王晨等对48 所医学院校的调查发现,学生期望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20%左右[1]。美国哈佛医学院医学人文必修课的课时则占到总课时的30%左右,选修课多达16 大类50 多门[2]。由此可见,截至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数量远远不足,既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也与国外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情况差距很大。况且仅占8%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满意或比较满意占比为80.96%[1]。为此,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就是要保证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开课数量,增加医学人文必修课程数量和学时比例,在开足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大量开设医学人文相关选修课程,全方位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认知。
2.挖掘专业课程人文教育是重点。医学专业课程是医学生课程体系的主体,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离不开医学专业课程的重要作用。2020 年5月28 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第五部分“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就明确强调:“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这就明确了医学类专业课程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教育学生了解医学职业道德和行医规范,养成职业精神;加强医者仁心教育,“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仁者爱人,教育学生要有仁爱之心和悲悯之心,要学会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把病人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上;做党和人民好医生教育,教育医学生要坚定政治信仰信念,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3.发挥素质教育课程作用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又称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任务是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即做人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表现为六大素养和18 个基本点,主要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3]这些素养的培养在高校主要是以素质教育课程为主渠道来实现的,即“德”“智”“体”“美”“劳”五育中除智育(医学专业课程)之外的其他四类课程。这些素质教育课程在培养医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其中,德育课程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不仅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还进行道德教育、意志品质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等人文教育,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课程不仅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勇拼搏、创新争先、爱国热情、诚信守规等意志品质和精神状态,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美育课程就是通过美学理论知识的教育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审美实践熏陶学生,氤氲人文素养,提升审美能力,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知劳动在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劳动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勤俭节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砥砺奋进、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认知不一定认同,要认同习得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规范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在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化过程中,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此,医学人文教育除了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人文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在实践基地用身体去体验、去感受。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开展实践活动的场域就是实践基地。所以,为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认同还要建立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基地。
1.发挥医学教育实践基地的人文教育功能。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医学本科教育之所以需要五年,就因为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体验和锻炼。为此,医学教育所必备的实验室和教学医院等实践基地,不仅要承担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教育的任务,更应该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基地。临床前期解剖课所用的解剖实验室就是很好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在首次解剖实验课上,要向解剖所用尸体(尊称为“大体老师”“无语良师”)鞠躬或献花,以表示敬意。清明节时,到实验室或墓园进行祭奠,以感谢其对医学教育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敬畏心、感恩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利用好临床期见习实习基地,发挥临床教学医院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功能。如:临床各科室代教老师在示范传授医学技术的同时,也要示范和教授医学人文知识,训练学生的医学人文思维,提升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必要时医学人文教师可以深入临床医院配合各临床代教老师进行医学人文体验。让所有医学教育实践基地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医学人文观摩、体验、诊疗实践中提升医学人文关怀能力。
2.挖掘医学院校校园场馆的人文熏陶作用。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场馆供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所用,特别是实践性很强的医学院校这些场馆更多,很好地利用这些校园场馆锤炼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医科视域下优化医学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充分发挥校史馆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博物馆,观看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更要利用好校史馆,挖掘各自校史馆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如:中国医科大学的校史馆就被授牌为八大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基地之一。中国医科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医学人文教育史,在2021 年11 月建校90 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发来重要贺信,要求中国医科大学“为党和人民培养更多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这些重要校史事迹都镌刻在校史馆中。校史馆中还悬挂着“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吴天一以及为学校和国家医学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校友的照片和感人事迹。通过参观校史馆,听解说员讲解这些校史事件和杰出校友的故事,能够极大地充盈学生的医学人文情怀。
3.创建提升医学生人文胜任力的特色基地。除了利用好已有的医学专业教育教学基地和校内场馆外,还要开创医学人文教育特色实践基地,如叙事医学实践基地、医学美育实践基地、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等。一是创建叙事医学实践基地。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叙事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等叙事医学实践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叙事即“讲述故事”,如文学叙事、传记叙事、影片叙事、绘画叙事、视频叙事等,了解医生的使命和对患者的“全人”照顾,以此提升医生、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和普通民众的叙事素养和能力,提升医患的信任度,达到维护健康、护佑生命的目的。叙事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丽塔·卡伦一开始认为,“叙事构成了医学实践‘半球’”,但是“后来发现,我们在大学教学医院的医、教、研到处都充满了叙事,只有做好这些叙事,才能把工作做好。”[5]二是创建医学美育实践基地。医学审美、医学艺术等都属于医学人文重要内容,通过建立美育实践基地,医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舞蹈、摄影等活动感受美、体验美,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愉悦感,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三是创建传统文化体验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带领学生朗读唐诗宋词、品茶道谈人生、学书法养精神等涵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提升其人文胜任力奠定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关键。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是通过医学人文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以及素质教育课程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医学人文教育任务的,必须整合医学院校各类教师资源,发挥各类教师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以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
1.提升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指的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活动效果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特殊能力的总称[6]。教师的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医学人文专职教师教育能力的获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教师实际出发搭建学习平台。医学人文不仅是情怀与精神,也是专门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医学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探讨关于医学的目的和价值等问题积累的,对医学人文的认识和理解所形成的[7]。因此,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搭建学习平台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如通过权威专家讲座、教育教学改革的交流会议和学科最前沿研究成果汇报等学术会议不断激励教师成长,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二是提高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知识整合能力。组织教师通过定期深入医院体验临床生活,组织医护人员与患者召开座谈会、参与相关医学课程培训等方式,深刻体验临床实际情况、了解医护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掌握相关医学知识等,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使医学与人文知识深度融合。三是完善师生教学管理评价系统。一方面,通过教师评价系统了解校院督导教师、同教研室教师对医学人文专职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评价系统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根据这些反馈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培训,以提升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的教育能力。
2.激发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热情。新医科要求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具有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生。其实,马克思早在《资本论》序言中就说过,医生应该具有“内行、公正、坚决”[8]的品格,也就是说医生既要有医学专业知识做“内行”,又要有“公正、坚决”等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医学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更要对医学人文教育有热情。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医学专业教师只有对医学人文教育有热情,才能积极主动实施医学人文教育。一是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医学人文知识培训。教师发展中心要在教师培训中增加医学人文内容,提高医学专业教师对医学人文的认知和重视。二是提升医学专业教师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热情。通过课程思政大赛、人文教案评选、一流课程申报中医学人文元素的要求等方式,激发医学专业教师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高医学专业教师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的能力。通过与医学人文专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等方式,将医学人文知识转化成医学人文元素,如盐在水般地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学专业课教学之中。
3.重视素质教育教师的人文感召力。学生素质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之间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是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9]。对医学生进行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的教育,既是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更是医学人文教育。因此,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课教师和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的医学人文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更要重视素质教育教师的人文感召力。素质教育教师的人文感召力,就是通过自己丰富的素质教育知识、坚定的素质教育信念以及对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热爱,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以患者为中心”,将医学人文精神深深植入医学生的心中。一是丰富素质教育教师的医学人文知识。素质教育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正相反,他们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但是缺乏医学知识,更缺乏医学人文交叉知识,对此,建议素质教育教师深入医学专业课课堂和教学医院科室,了解与其教授课程相关的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医学人文知识。二是提升素质教育教师医学人文教育信念。信念是内在的坚定性,只有素质教育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必须与医学相结合,才能在进行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同时融入医德、医美、医体、医劳的教育。这种信念需要通过同行经验交流、榜样楷模的示范,特别是真实案例的触动来坚定。
方法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致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正像黑格尔所说:“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10]英国哲学家培根则把方法称之为“心的工具”,他论述方法的著作就命名为《新工具》。同样,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也需要创新方式方法。
1.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契合。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一样,都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即在课堂讲授医学人文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去关爱患者及患者的生命。例如,在上医学伦理学课程时,不仅要讲授医学伦理规范和规则,还要邀请临床医生讲授临床诊治过程中遇到的医学伦理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去临床体验;在上卫生法学课程时,除了讲授卫生法律法规以外,还要到法院观摩涉及医疗事故案件的审判;在上医学艺术课程时,除了讲授艺术理论以外,主要是指导学生绘制医学美术图画,书写有关仁心医者内容的书法,排练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舞蹈;在上医学心理学课程时,除了讲授心理学理论之外,还要拍摄心理剧、赏析具有心理治疗作用的音乐和影视作品等等。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了解医学人文基本理论,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将医学人文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内心认同,在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协同作用下,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胜任力。
2.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叙事相结合。教育不是单向的过程,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只有施教者与受教者两个主体之间形成积极主动的互动,充分发挥二者的创造性、能动性,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医学人文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医学人文知识,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受影响。人文叙事作为一种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工具,通过讲述疾病故事激发医学生的同理心,更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专业精神的养成[11],是推动医学人文关怀真正走进临床,从而为医学人文落地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12]。一是编故事。组织医学人文教师联合医学专业教师编写故事,将医学人文知识和临床人文要求编进一个个小故事中。二是讲故事。所有老师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课堂讲医学人文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可以将单调的病理检查、可怕的临终照护变为有温度的叙事,使学生在情节和情景中去感受、去体验,最终产生医学人文情感。三是悟故事。故事讲完之后让学生谈体会、谈感想,通过反思、感悟进一步深化一名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和素养。
3.线下课程资源与网络数字资源相融合。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新医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医学与人文融合,有机有效持续地融合就需要丰富、无限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教学方法,采取线下课程资源与网络数字资源相融合。因为“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是缩小数字鸿沟和教育差距的关键一招”,“让更多人参与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惠及范围更加广泛”[13],可以极大地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效果。一是将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融入线下课程。数字技术具有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特征,能够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14],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最前沿、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医学人文教育对资源多样化、高效化、动态化、综合性等需求。基于此,就必须设置网络医学人文教育平台,聚合医学人文教育资源,起到医学人文教育网络蓄水池作用。二是利用数字资源无限性特点开展全学段、全域医学人文教育。当前医学人文课程教育教学主要安排在临床前期基础教育阶段,无法实现与临床阶段医学人文实践相贯通,而数字资源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跨时空、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分享[14]。这不仅可以贯通各学段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为在校生、临床实习生提供随时学习的机会,还可以进行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的医学人文教育,为医学人文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开辟广阔空间。
总之,新医科视域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新医科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方法,把医学重新放回广阔的人文世界之中,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仁心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