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东,张美玲
(西安外国大学英语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人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依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5月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要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并且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帮助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适配的岗位。然而,在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着许多困境,仅仅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已经不足以支撑职业教育在当下蓬勃发展。
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育作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活动主体是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从学生个体视角出发,让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的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因此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分流和筛选功能,例如“普职分流”,下面从这一视角切入去分析职业教育中学生生涯的发展,把握职业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逻辑规律,提升当前社会的人才培养质量。
2021 年3 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进一步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推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这一决策的提出包含两项内容:一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提至同一地位;二是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的发展问题,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这一决策显然适应了当下我们社会的现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相应的社会结构支撑着社会平稳运行,在固有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相对动态和静态的社会分层方式,前者以自身的特性推动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1]。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必不可少,当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普职分流”这一政策,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学生自身的兴趣取向,在升学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技术导向型和学术导向型两种类别,共同发展。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教育分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从而就引出了有关质量和公平的问题。质量与公平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发展路径,既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现实担当[2]。目前我们所推行的“普职分流”政策,对于不同类型学校的投资建设中要做到质量与公平并举,制定出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教学安排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推动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
教育的分流和筛选推动了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学校,其一直拥有着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诉求。但无论学校发展的诉求如何变化,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不会改变的,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是教育分流视角下各类型学校教育的终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劳动力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只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工人,而是需要从精神道德层面到实用价值层面的全面型工人。而接受教育便是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对此有明确的表述:“人只有接受过恰当的教育,才能成为人。”在人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通过接触各种知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借助教育的分流以进入自己的发展通道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个人能力。但强调发展专业能力并非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多学科知识,知识整合得越全面,专业能力才能更扎实。伴随着时代变迁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也随之加快,这一背景下对社会中各劳动者的影响便是缩短了其岗位的变化周期,同时也加重了劳动者的压力。而教育分流本身是给学生划分了相应的学习通道以高效获得专业性知识来适应未来社会的岗位,但是人的一生中需要多次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或换岗,这就要求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随着时代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个人的职业技能也应当不断提高,通过学习新的技能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把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提高到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水平,以更长远的目光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3]。
从教育的分流和筛选视角来看,我国高校主要是通过高考对学生进行选拔,而从近几年的发展形势来看,将高考视为强势而单一的唯一选拔途径已经不足以满足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职教高考”(或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完善尤为重要:一方面职教高考能够弥补高考带来的“过度竞争”的弊端,为学生增加赛道,进一步提高社会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也符合人才发展的多样性,促进技能型社会的形成。然而,构建新时期的职教高考制度应如何下手呢?具体来说,可以依据以下两种价值取向: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想要社会经济得以高速稳健的发展,社会中所需的人力资源比物质资源重要的多。简单来说是指,劳动者可以通过受教育这一途径来增加自身的价值,以期在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易”,获得相应的薪酬,也被称为人力资本。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积攒雄厚的人力资本的关键环节,“职教高考”制度的本质是依托职业教育属性特征,重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与普通教育中的高考相区分开,为国家和社会建设选拔出相应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技术技能通道[4]。“职教高考”作为推进人才多样化发展的突破口,为经济社会补给高素质劳动人才,必然遵循科学导向、公平公正等原则。
1.从公平角度出发为各区匹配高素质人才
当谈及“普职分流”“职教高考”等相关的话题,公平问题便不可避免,无论是普通教育中的高考还是职业教育中的职教高考,都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各地区培养并筛选出相应的人才以促进各地区的发展。近年来,社会出台的各项政策不断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以及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展望。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当将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自身的使命,首要任务是为各不同的区域,根据区域的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培养和供给相应的优质劳动力,不仅自身可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也能有效的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然而,现实中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和人才供给并不匹配,一方面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备优质资源的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大超过相对处于劣势的地区;另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没有全面地考虑到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结构尚未健全。从“职教高考”入手,就需要构建一个灵活的、客观的、公平公正的匹配人才的制度,以实现为各区匹配高质量人才的使命。
2.从效率角度出发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
“职教高考”中最具特点的一项便是设置了专业技能的考试,然而对于此操作性的考试不管是从考题设置、考试组织、还是评判标准都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是公平和效率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大的表现在于相比于普通高考,职教高考最大的特色便是评价内容的设计,其中强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这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考查方式更具科学性[5]。目前,我国的职教高考有多种考试形式,其面向的对象不同,想要科学的选拔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考试的命题和流程设计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职教高考”的内容时,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的权重灵活设置,还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的考试机制等,兼顾公平与效率,努力缩小各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期望程度和人才匹配结果之间的差距。
尽管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导向,但由于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是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就应当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促进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个体价值。《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两个“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二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两者都是在强调教育过程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价值。
1.激发个人潜在能力的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包含着社会中多种职业所需的专门化教育,因此在学生进入学校时就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不同的课程体现出相应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某个领域的直接兴趣,以激发学生个人潜力。然而,在关涉职业教育价值的领域,人们通常关心的是教育产品效用和效能问题,工业化已经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疏离甚或抛弃了传统的伦理精神[6]。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个体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销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高不同课程的实施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产生学习倦怠,或是发展为未来在职业岗位上可能会有的职业倦怠。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同时也能帮助其在专业学习上获得成就感,从而也能帮助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认同感。
2.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哲学中提到“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存在”,就说明了人具有鲜明的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社会中的自由的向往,通俗来讲便是我们都在追求一种幸福感。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导向型的教育,面对学生的多样化,更需要强调学生作为个体之人的未来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会与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这些需求构成了人的幸福感,处于最高层级的自我实现正是达成“幸福感”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对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技能,在未来进入社会中获得相匹配的职位进行谋生,逐个满足每一层级的需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对自己所学习的领域付诸热情,为将来进入职业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下有许多学者提出要构建新的职教高考制度,构建此制度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职教高考能增加赛道,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选择性。面对未知的未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明确自身个性特征,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深度思考的关键时期。可以说,职教高考制度对于中职生来说激发其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意识是个人发展的关键,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影响着学生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7]。职教高考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许多人认为职教高考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中职学生能获取进入高校的机会,然而从个人长远的发展来看,能够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我认知,为自己的生涯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1.帮助学生具备深度思考人生的知觉
众所周知,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人是具有主观思想和复杂思维的,职教高考面对的对象主要是中职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之后,通过这一考试进入本科院校,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爱因斯坦曾在演说时提到:“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在学校中把所学全部忘掉之后的东西。”这告诉我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技能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批判性思维相比,后者更为重要。
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内所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在准备这一考试的过程中,首先是会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通过备考中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在社会中的发展空间等,以及和自身的契合度如何,从而在认知层面对自己的生涯发展有一个较好的促进作用。
2.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所谓自我管理,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思想、行为的调节与管理。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8]职业学校的学生想要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自我管理这一能力便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也是大学生向自己未来职业岗位角色转变的关键。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激发学生的生涯意识过程中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更偏向于实践操作,从学生的自我管理为切入点,自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将来的职业发展为引导,自觉创建自己的学习实践模式,和周围的环境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完善自身,成为管理的主体,生涯发展过程中的真谛。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部分在职业院校就读的低年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仍然缺少紧迫感,对于职业规划更是一脸茫然。尽管目前职业学校不断在强调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择业能力。然而,在激发学生生涯意识的同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新的职教高考制度已经提出了这一要求。
1.培养学生自主择业能力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成长路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在将来进入劳动力市场匹配到合适的岗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新的职教高考制度便是定位于推动未来人才培养的标准,以确立学生生涯发展为实践目标。因此,唤醒学生生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培养他们自主择业的能力,让他们对当前的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建立起自己和外界社会的关联,知道自己倾向于哪些领域,并对这些领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基于上述分析,中职学生所面临的职教高考,其实从激发学生的生涯意识层面来看,便是在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提高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在填报志愿时充分考虑个体的综合因素,自主作出判断。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涯决策是终其一生的,不是心血来潮。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增加个体对未来发展的确定性,成为一个有远见有目标的人。
2.强化实践生涯规划的动机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的自我决定行为是由动机提供能量,学生在某项活动中自我决定感越高,就会认为自己能够有能力主宰这项活动,于是参与这项活动的动机越强烈。生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需要学生的认知和体验,通过亲自做出自己的生涯规划,使自己能了解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与心理学上学习动机中的内部动机激发、追求自我实现等在目标上殊途同归[9]。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普通教育的学生而言,更早地能接触专业技能型知识,也就更早地能认识到这一专业在当前社会中发展的情况,想要成功地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对自己树立清晰的认识,主动地有规划性的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动力属于关键因素。因此,帮助学生激发其生涯意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有效地引导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化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在提高自我决定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完成目标的动机。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社会工程,任何一个教育理念的实施都离不开政策的推广与实施,近年来生涯教育不断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做好政策引导是对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发达国家为有效推进生涯教育的实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如美国发布的《国家生涯发展指南》(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Guidelines)阐明了生涯发展的三大领域——个性社会性发展、教育成就与终身学习、生涯管理,以及各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为更好的向公众传达生涯教育的精神内涵,不仅对这三大领域进行划分,并且设计出了可行的实施目标及措施。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各州绝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涯教育管理体系、资源支持体系及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以更好的推进政策的有效展开[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宏观层面强调了发展生涯教育的总体战略,然而从政策的出台到现在已有10 余年,却收效甚微。2014年开始推行的新高考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生涯教育的开展,加之目前职业教育的热度不断在增加,国家想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具体情况,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政策文本,其中设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提供细化的政策目标和可助推实施的主体。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更应该实地考察,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为学生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生涯教育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学校的课程具有关键作用。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曾指出:“适当有效的生涯教育,必须破除教育系统与社会隔离的障碍。其解决方案是:把我们的课程融于简单有力的中等教育系统中,使学生在生涯课程引导下自主建构出个人的发展规划。”[11]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生涯教育作为一种集发展性和前瞻性特点为主的教育,其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比基础学科知识为主的课程内容更具有科学性、综合性以及发展性。
设计综合性、系统化的规划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倾向,对生涯课程按照其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分类,例如有的生涯课程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向学生介绍未来升学可选择的高校以及高校的特征,有的生涯课程是介绍某一类型的职业是做什么的,如何才能走向这一职业等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向,将这些课程设置为选修和必修,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涯教育课程开发起步较晚,发展的也不够完善,根据现有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对生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要关注点是将生涯规划的理念融入语文、政治等科目中,这样的做法尽管具有可行性,但缺乏生涯教育的专业及完整的体系,难以发挥出生涯教育应有的作用。系统化的生涯教育能够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打通,帮助普通高中或中职学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接下来的升学和未来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就指明了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各群体的。生涯教育作为发展人的教育具有整合型和系统性,生涯教育致力于为学生构建基础性学术知识和专业性技能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能整体推进和深层次的参与,以学校为主导阵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地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实现生涯教育的目标。
日本对于生涯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地域合作,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日本文部科学省主张将“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作出未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建立能够有效带动社会发展的“大学群”,将终身教育理念置于社会中,建立知识型社会以促进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发展[12]。我国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施这一策略,可以根据地方特色灵活利用地方人才资源,加强社区和学校的联系,学校教授的生涯课程中有关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并体验,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感受到生涯教育的魅力。此外,帮助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总之,依托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场地,以发展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保障的生涯教育发展环境,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有效落实。